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兩天前,倫敦一家經濟顧問公司的報導稱:由於疫情的影響,英國高校今年預計能夠招收到的留學生數量將減少12.1萬人。
考慮到籤證與入境政策,結合當前防控情況來看,這其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可能會約有4.8萬人。
01英國大學或陷財務危機
在國內,從小學到大學的費用都很低。
我們似乎從來沒有關注過學費這項支出,也不太容易想像學費收入對於國外高校有多重要。
但是在英國和美國,留學是一項重要的產業,學費更是高校主要財源之一。
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長博克雷蒂尼亞說,英國大學因嚴重依賴對留學生繳付的高額費用而變得脆弱。
而《衛報》的統計數據也顯示,留學生已成為支撐英國大學的重要財源,一些留學生一年的學費就超過了兩萬英鎊。
可見,留學生收入對英國高校的財務狀況影響頗大。
那麼失去留學生這一財源後,將會產生多大的財務缺口?報導中也做出了預測:25億英鎊,約合220億人民幣。
什麼概念呢?
就是英國接近四分之三的大學(91所)可能會陷入財務危機,不排除破產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在高校收入減少的情況下,考慮到3萬名大學工作人員面臨下崗、3.2萬個工作崗位面臨降薪以及其他的經濟風險,這種窘境將給英國整體財政造成超過60億英鎊的損失。
這其中,中國留學生對英國高校的影響有多大?
統計數據表明,在英國境內的中國留學生大約有12萬人,佔據了英國高校接近五分之一的學費收入。
以利物浦大學為例,2019在讀的5550名留學生中,有五分之一來自中國。而這些學生,創造了約9000萬英鎊的收入。
顯然,一旦失去了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英國大學的財務缺口著實令人擔憂。
02美國高校可能更加艱難
英國高校面臨的問題迫在眉睫,但更應該擔心的,可能還是美國的高校。
美國高校同樣依賴留學生的高額學費,在一些公立高校中,來自留學生的收入已經佔到了學校財源的50%以上。
但和英國不同的是,從2008年到2018年,美國50個州裡有47個都大幅減少了教育經費的預算。10年間,降幅最大的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55%。
跟清倉大甩賣似的。
結果弄得這些學校的老師早在幾年前,沒事就出來遊個行抗個議。被削減了薪資後殘存的那點教學熱情基本上都用來幹這些了。
但日子再難也得接著過,貴為高等學府的美國公立高校,不得不一邊提高學費,一邊花式營銷。
在橄欖球賽現場安排中文解說,校內建中餐館,給教職工培訓中文,有的還跑到國內的社交平臺上開了個帳號,專門用中文給你介紹學校的招生信息。
美國高校為了留住中國留學生,可謂費盡了心思。
不止如此,還有學校為此買了份保險。這份保險的內容我都是頭一次聽說,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如果來自中國學生的收入在一年之內下降超過20%,保險公司就要負責最高6000萬美元的賠償。
我也鬧不清這到底屬於什麼險種,但至少說明中國留學生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而這次疫情對美國的留學產業將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參照英國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留學生的留洋熱情大概率也會降溫。
那麼財務狀況本身就捉襟見肘的美國公立高校,日子怕是會比英國高校更加艱難。
03一點擔憂,和兩點反思
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財務危機,英國紛紛呼籲外部援助。
雖然這些聲音是發向英國相關部門的,但顯然還包括了另一層意思。
說實話,這些年國內富豪向國外巨額捐款的消息,每次都看得我堵心的不行。
而這次英國的高校呼籲援助,又有沒有人,有多少人會去響應?我確實有些擔憂。
去常春藤名校留學,這無可厚非。
但這些年,即便不算援助和捐贈,海外留學生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用支出,也撐起了不少教學質量不那麼突出的公立高校。
用和國內高校費用差著數量級的學費,拿一個低配版的學歷,這到底圖個什麼呢?
另一方面,即便是去國外名校留學,學成後回國的有多少?
雖然這些年海歸學子從數量和比例來說,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不得不注意的是,這其中高學歷、自然科學研究方向的高水平人才數量,仍有較大的可提升空間。
如果更多的高學歷、有成就的學子回國效力,祖國的發展會不會更快呢?
我不敢妄下結論,但一定很有希望。
04寫在最後
在英國高校「如臨大敵」的時候,我想起了一年多之前,麻省理工和史丹福大學在EA輪次的錄取名單中,拒絕了所有中國內地的考生。
他們給出的理由有三個:需要綜合考量學術能力、全球願景以及人格特質。
消息一出,就刺激了不少網絡公知。
他們一邊聲淚俱下地抨擊國內教育,一邊又痛斥中國留學生在國外不愛學習,給美國教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但事實上,常春藤名校每年接受的捐助就足以讓他們把日子過的非常滋潤。與生活在「低保線」上的公立高校相比,他們當然可以張嘴就是「詩和遠方」。
也正是應了那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看看如今財源吃緊的英國高校吧。
為了吸引中國學生,英國的不少高校連英語水平的門檻都能取消,還談什麼全球願景,講什麼人格特質?
說回到留學生的問題上。
在這次疫情面前,哪怕他們一些人將來可能不回國發展,也可能個別人本身就是為了改國籍而去的。祖國為了他們的健康和安全,也都提供了無私的幫助。
我只希望當他們走下飛機,踏上故土的那一刻,能夠真正明白:最珍貴的,從不是什麼外國國籍,而是那本中國護照。
『誠言呈語』每天趣談教育新鮮事。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