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最早聽到這首《蘭花草》這首歌時,那時還在上小學。那個年代,臺灣校園歌曲如一股清風從寶島臺灣吹來,吹拂著大陸的每一條大街小巷。這首歌中,臺灣男歌手劉文正用深沉而帶著磁性的聲音,演繹著胡適的這一首作品,把這首《蘭花草》直唱得盪氣迴腸,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臺灣校園歌曲的美妙旋律中,我們度過了整個童年時代。那時,我還沒有去養殖過蘭花,對於蘭花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人們傳說中的階段。後來,上了初中以後,終於知道,蘭花被稱為國蘭,蘭草等,因品質高潔、氣質高雅,生長在野間而與其他花草獨立不群而被人們稱之為花中的「君子」,國人也一直把養蘭、愛蘭作為培養個人獨立品格的方式。
可以說,《蘭花草》等一批臺灣校園歌曲,整整影響我們這一代人,成為我們這一代人頭腦中永恆的旋律。這首《蘭花草》,它的歌詞是採用現代文學家胡適的詩歌而創作的,詩的原題為《希望》,創作的時代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那一年夏天,他的熊姓友人夫婦送給他蘭花草,業餘時間總是精心照料,但一年過去,那蘭花草卻一個花苞也沒有開出來。
這詩經作曲家配上樂曲之後,在中國的大地上廣為傳唱開來,如今多年過去了,我們仍然能在《蘭花草》這首美妙的旋律中感受得到文學家胡適期待蘭花草開花的焦急心情,以及最後蘭花竟然不開花的惆悵的心態。於是,我想到了那些多愁善感的青春,以及那些漸行漸遠並不堪回首的那些光陰的故事。
如今,我在家中也養殖著那些蘭花草,或許是為了完成多年來的一個願望吧,我精心地飼養著,也時時期待著來年這些蘭花草能夠開出它精美的花朵,花香能夠瀰漫在居室的第一個角落。來源:老姚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