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維特21歲。
當維特以筆為投槍,直指教會亂象的時候,當年的2月16日,一個女孩在倫敦誕生了。
她就是後來的潘蜜拉·史密斯女士(全名柯琳娜·潘蜜拉·柯曼·史密斯)。
因為她生長在一個藝術氛圍很濃厚的家庭,所以她後來就讀於紐約布魯克林的普拉特學院藝術系。
1899年,潘蜜拉·史密斯21歲,她從學校畢業,特長是插畫設計、繪製。
這一年,因為她父親的去世,她鬱鬱寡歡,回到倫敦生活,入職了當時非常著名的倫敦蘭心大劇院公司。這一次開啟了她人生的重大改變。
在蘭心大劇院她結識了亨利·歐文(當時的劇院運營負責人)和布萊姆·斯託克。
亨利·歐文以飾演莎翁戲劇聞名世界,為英國舞臺劇做出巨大貢獻,是英國戲劇界第一個被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爵士封號的演員。而被潘蜜拉·史密斯親切稱之為「布萊姆叔叔」的布萊姆·斯託克是著名小說《德古拉》(即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作者。除了這兩個才華橫溢的戲劇界大拿,潘蜜拉·史密斯還收穫美貌閨蜜一枚,著名女演員愛倫·特裡,並被愛倫·特裡取了個暱稱「小精靈」。 為什麼,潘蜜拉·史密斯猶如主角開掛,一下獲得這麼多友誼和關注呢?她可以以一種感官打開另一種感官認知通道的神經聯繫。據說,當她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時,腦海裡能浮現音樂的畫面,看到音樂,並繪製下來,對貝多芬、巴哈、蕭邦的樂曲都有獨到的理解。1901年,潘蜜拉·史密斯加入了「金色黎明—赫爾墨斯教團」。23歲的她認識了時年44歲的亞瑟·愛德華·維特(簡稱維特)。入會後,維特非常推崇她的能力,盛讚她「擁有強大的精神力」。從維特極力邀請她一起創作一套革命性塔羅牌的那一刻開始,她的名字就和維特相聯,註定會鐫刻在塔羅的歷史之中。其一,不僅要完美融合設計、神話、幻想等要素,而且要有敘事性,以做到相對簡單易懂。其二,牌面上要充滿象徵符號和濃鬱的神秘學氣息,但又不能洩露一丁點有關「金色黎明」組織的秘密。其三,除了大阿卡納牌的全新設計、繪製,數量更多的小阿卡納牌都要具有情景圖案的寓意設計。為了給年輕的潘蜜拉··史密斯帶來更多靈感,維特找來了古老的《索拉布斯卡塔羅牌》以作參考。並且,他選用了「金色黎明」組織的內部資料《T字冊(Liber T)》中關於解釋塔羅含義的內容。在維特的指導下,1909年,潘蜜拉充分運用自己的藝術才華和靈感完成了全套八十多張的塔羅牌設計。這套牌當年由萊德父子公司(William Rider Company)出版發行。取名「萊德·維特·史密斯塔羅牌」(Rider Waite Smith Tarot)聯袂打造的這副牌,完全顛覆了大眾對塔羅牌的印象和使用方法。舉例來說,當時法國流行的「馬賽塔羅牌」中,小阿卡納的牌面都是晦澀難懂的。有了這套「維特塔羅」,解讀牌意大為輕鬆,根據牌面故事可以一目了然。維特保留了古老塔羅的表面含義,總結並運用了塔羅通用符號,來表達普遍易於理解的觀念。比如大阿卡納牌組代表了一個人的內心旅程,去探索更高、更深、更與情感同頻的靈性共鳴,這些共鳴存於每個人的心中,靈魂棲息之處。維特和潘蜜拉的創作在神秘學歷史上產生了非凡的影響。維特塔羅牌問世後,幾乎之後每一副塔羅牌都沿用了它的路線,從而成為了「維特塔羅體系」(就是指新創作的塔羅牌設計體系是按照維特的原則來),也由此誕生了「直覺式解讀」的塔羅技巧。最終,由於「維特塔羅牌」的誕生,塔羅這一原本艱澀的神秘學研究對象,已改頭換面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萊德·維特·史密斯塔羅牌」作為主講對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