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之煩惱》:真正殺死維特的是什麼?

2020-12-23 無戒學堂

《少年維特之煩惱》,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聞,大詩人歌德在年輕時因失戀而寫下了這部作品,至今廣為流傳。這兩天看完這本書,只覺得心中百感交集。

在嘆惜維特之死的同時,還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東西。

維特的良好生活

固然,維特之死是令人嘆惋的,但從個人的角度講,我卻莫名的有幾分羨慕他。

——至少他還能抱著心中的完美愛情死去。

當然,我們並不倡導自我毀滅這種行為,理由後面會說。

按照現代心理學的標準,維特很可能患有重度抑鬱症。假如當時也有現代醫學的條件,那麼,維特是否應該去看心理醫生?是否應該努力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繼續樂觀地工作生活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得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會說一個人是需要去看心理醫生?應該是我們發現,他的抑鬱情緒是沒有來由的,而且嚴重地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他感到萬分痛苦卻又無能為力。這時候,他的確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

但維特顯然不是這樣,他的抑鬱並不是毫無來由的。這種抑鬱與他的品格特徵聯繫在一起,與他對綠蒂的愛戀聯繫在一起。

對於維特的所作所為,我們並不需要從某些生理指標上判斷他正常與否,只要去看看他寫的那些信件,我們就有理由相信,維特的心智是健全的,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他不願快快樂樂卻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他寧願選擇在最燦爛的瞬間毀滅,寧願自我毀滅,而不去毀滅他人。這是他所選擇的良好生活,他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完成了自我,實現了自我。

這使我想到了《紅樓夢》中的尤三姐,面對柳湘蓮的懷疑,她只橫劍一死以證自我。

我欣賞維特,欣賞尤三姐,欣賞那些能自我實現的人。Ta不一定非要付出生命,但其必然有著某種信念,某種高貴品格,並能踐行它。

假如維特放棄了這一信念,也許他仍可以過得快樂,卻很難想像他能夠獲得幸福,也很難說他的未來會不會變成如《胭脂扣》中十二少那樣的老廢物。

維特如何才能不死?

其實看完全書,我們會知道,維特之死,愛情的成分只是一個導火索,或者不如說是一個絕佳的出口。

維特為了擺脫愛戀的煩惱,也曾離開莊園,去到機構工作。期間他還認識了沒落貴族B小姐。

可儘管他和B小姐情投意合,老闆也很賞識他,但在當時,市民階層始終是為貴族階層所排斥的。

不得不說,維特真的是一個很聰明的小夥子。他在認清市民階層和貴族階層的壁壘無法打破這一事實後,很快申請了辭職,回到了莊園,回到了綠蒂身邊。

可是往昔的快樂已然不在。雖然綠蒂也喜歡維特,但她已經和阿爾伯特結了婚,並不能給維特以太多安慰。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維特選擇了懷抱著對綠蒂的愛戀,懷著幸福的心情,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說,在社會生活中的無望,這才是維特死亡的底層原因,而他與綠蒂之間的感情,不過是一個絕佳的出口。

於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維特也可以不必死的。只要綠蒂足夠狠心,足夠智慧,向維特證明,他們的所謂愛情,不過是個卑劣的笑話。

一個人既然有了某種信念,並願為此而獻身,那就把他的信念擊碎好了。

這當然很殘酷。失去信念的維特可能會墮落,可能會黑化,可能會失去一部分自我,可是只要活著,生命就還有無限多展開的可能。

施萊爾馬赫有說過一段話,大概意思就是:愛情沒了就沒了,開展下一段就好了。

但顯然綠蒂沒有這種覺悟,她太天真太善良了。她既想要丈夫穩定的關係,又捨不得維特的熱烈,更別提還要狠心傷害他了。

當然,假如綠蒂身上具備著這種「足夠狠心」或「足夠智慧」的特性,我想,維特大概也不會如此的愛之如狂。

喜歡一個人,一定要佔有她嗎?

讓我們回到當代。

維特對綠蒂的愛戀,是他賴以幸福的信念。可是這信念只能通過佔有或死亡來維持嗎?

我的好朋友小A,高中時他就喜歡班裡的一個女生,如今十年過去了,再見面,他告訴我,他仍是一如既往地喜歡她,她已是他心中的月光。

喜歡一個人,就非得要佔有她不可嗎?何妨就只是把她當成自己的月光,在內心的花園中欣賞。然後靜待生命的下一朵玫瑰綻放。如作者歌德,後來他就是這麼幹的,甚至年老後還整出了段爺孫戀。而這,一點也不影響他的偉大。

張愛玲有「紅玫瑰」和「白玫瑰」一說。但我那朋友說:不,她永遠是心中的月光,他永遠記得她18歲的模樣!而月光就是月光,玫瑰就是玫瑰。月光是天上的嚮往,玫瑰是人間的愛情。

我問道:「假如你倆在一起了呢?」

「月光玫瑰,多浪漫!」他帶著笑意。

「那假如你後來遇到的玫瑰,不允許你還同時擁有月光呢?」我不忘發揮出我的槓精本色。

他:「玫瑰是可觸及的愛情,而月光是不可及的幻想。她有什麼理由去跟一個幻想爭風吃醋呢……正如我也不會去限制她追星。」

看著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小A,我不禁想到了金嶽霖先生。他又何嘗不愛林徽因?只是當林徽因把梁思成的回答跟他說後,他認為梁思成是真正愛林徽因的,也覺得他們比較適合,於是選擇了退出。

在幾十年後,昔人已逝,先生亦垂垂暮年,再談起對方,猶帶笑容,那不也是浪漫而美好的嗎。

總結:

維特之死值得尊敬,但並不值得效仿。這是屬於他自己的良好生活。維特死亡的底層原因來自於社會生活所施加的絕望,愛情是他一個解脫的出口。喜歡一個人並不非得佔有Ta不可,確實爭取不到的話,不妨就把Ta當成月光,靜待生命中的下一朵玫瑰綻放。

作者簡介:木木冰水 多菲內讀書會成員,無戒學堂籤約作者,平凡而興趣廣泛的90後。寫我所寫,愛我所愛!

相關焦點

  •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譯名之爭
    大家知道,《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初版)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這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要講述了年輕的維特深愛一個有夫之婦,但又得不到渴望的愛情;為此他憂傷、苦惱而不能自拔,最後殉情的故事。
  • 品讀世界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很多人都認為,《少年維特之煩惱》其實是其作者,德國文學巨匠歌德自己的故事,所以寫得那麼深情,那麼投入,那麼的戲子入微,那麼的真實。語言優美,恍如詩歌,情感炙熱,引人共鳴。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不少有著和故事主人翁維特相似經歷的少年,盲目跟風,學習維特的穿衣風格,學習他的言行舉止,甚至是學習他的飲彈自盡。以至於在《少年維特之煩惱》再版的時候,歌德親自在扉頁上呼籲,這只是個故事,請大家不要盲目模仿。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什麼被有些國家列為禁書?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特德的作品,早在上兩個世紀出版時,曾一度引起轟動,故事中以主人公維特自殺為結局,這本書讓歌德名聲大噪的同時,也引發了歐洲的一陣自殺狂潮。部分國家考慮到其內容因對社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不久之後便被好幾個國家列為了禁書。
  • 年輕人可以看《少年維特之煩惱》,但你要學的是歌德
    總有一些作家生不逢時,去世之後其作品才開始受人關注,而有些作家,其作品生前就暢銷不已,在讀者和社會中掀起了巨大波瀾,比如歌德的這本《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在1774年、25歲的時候完成的一部小說,篇幅雖然不長,卻講述了24歲的進步青年維特在進入社會時,面對愛情、階級時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給他帶來疑惑和不解、困擾和折磨,最終維特選擇自殺。
  • 《少年維特之煩惱》:震撼人心靈的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為我們訴說了一個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這部以歌德的親身經歷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內就創作出來的書信體小說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難以估量的。1808年,拿破崙率大軍攻破魏瑪公國之後,親下諭旨召見了歌德,並跟歌德大談特談他本人對《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意見。無形之中,這本小書的地位又被抬高了許多。主要內容初春之際,剛剛經歷了一場愛情波折的少年維特離開家鄉,到一處僻靜的地方隱居。
  •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愛情小說嗎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者是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這部作品讓歌德在德國一夜成名,它是歌德作品中同代人閱讀最多的一本小說,並給歌德帶來了榮譽和財富。小說中的主人公維特,是感覺支配行為的典型角色,也是感傷主義的特徵式人物,在維特身上體現出歌德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觀和審美觀,以及他對新興資產階級的期待與支持。《少年維特的煩惱》雖然描述了一個少年的愛情故事,但其本質是表現出對封建舊勢力的頑強對抗。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維特的煩惱也像屈原一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抑鬱。抑鬱的維特(少年維特之煩惱封面1)02維特的煩惱就是歌德的煩惱。1774年,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當時,成千上萬的讀者被這本書傾倒,大家爭相購買、傳閱,歌德成了當時名噪一時的青年作家,這一年歌德25歲。這是他才華的第一次大爆發。
  •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盧梭《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著名作家、最偉大的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作品,這本書同時也是《歌德集》其中的一部,故事的主人公維特算是歌德本人的影子,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感情經歷,促成這本書創作的源泉。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文|喵大小姐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由德國著名小說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的作品,小說中維特的形象是歌德本人的影子。 歌德年輕時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學,而後回到家鄉,按照父親的建議去做了帝國最高法院的實習生,人生地不熟的他結識了少女夏綠蒂·布甫,他瘋狂地愛上了對方,然而夏綠蒂已經訂婚,黯然神傷的歌德只能離開,後來他聽說自己的一個熟人朋友愛上了朋友的妻子而自殺,促使歌德僅用四周時間就完成這本書的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主人公維特嚮往自由的愛情、公正的社會環境、一直追尋心中理想的國度
  • 《少年維特之煩惱》:那個少年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常常因為它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具有某種開拓性,以及可被廣為借鑑的普世的意義,《少年維特之煩惱》也不例外。它的價值在於借維特的故事,作者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有著異常強烈的時代精神,它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時代的普遍意義。而且,在新的時代,它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節選) 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兩部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與《浮士德》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下,歌德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1765年,他離開法蘭克福,到萊比錫學習法學。求學期間,他聽了作家蓋勒特的詩藝講座,學習到蓋勒特的寫作風格;他還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使歌德的精神視野得到極大拓展。
  • 少年維特之煩惱:性格的缺陷註定悲劇的產生
    哈嘍,這裡是雜七雜八醬,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品賞析,話不多說開始吧~我們中的很多人生來有顆敏感、纖細的心,易感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音律中的美妙音符,抑或是書籍文字裡的纏綿悱惻。
  • 《少年維特的煩惱》:從「孩子氣」的視角看維特的世界觀、愛情觀
    歌德寫下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當時社會青年一代的心靈縮影,其中帶著「孩子氣」的思想令無數人產生了共鳴。從孩子氣的視角看待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們能夠了解當時人們對於封建制度的思考與叛逆。少年維特的世界觀:我只喜歡最純的自然維特是個非常崇尚自由和平的一個人,在他的世界裡,人們應該有著自己的個性特點,沒有高貴與低下之分。對於自然的態度,維特認為最純樸的自然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這樣的少年維特與小孩子喜歡無拘無束,返璞歸真的行為別無二般。
  • 《少年維特之煩惱》:愛而不得的他,竟然選擇離開世界
    除了名著《浮士德》之外,歌德也因為《少年維特之煩惱》而出名,在當時的德國還掀起了風靡一時的「維特熱」。這本書大部分是以維特的視角給他的好朋友威廉寫的書信整合而成,記載了維特所經歷的人和事以及他的內心真實想法。最主要的情節就是,維特愛上善良賢淑的綠蒂,然而綠蒂已經有了沉穩成熟的未婚夫,所以維特愛而不得,選擇了自殺離開世界。
  • 《少年維特之煩惱》: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今天,梅也要為大家分享一本詩人歌德的經典書信體愛情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它講述的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年維特因為愛而不得又境遇不佳,因此為愛所傷的悽美感人的故事。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其浪漫唯美的筆觸和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道出了兩個青少年男女為情所困而又一往情深的瑰麗情感圖景。作者:十點辛峰
  • 讀書推薦:《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有很強的哲理性(其實我也不懂為什麼我感受不到愛情的魔力,相比於愛情,我更喜歡小說裡透出的哲理之光),包括對人生的思考,對個人內心的深度剖析等。維特可以很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愛上有夫之婦對他來說是無法自控的,他只能盡力不去破壞別人的家庭,儘管他很多時候都有這種想法。但是對綠蒂和阿爾貝特來說,維特的時常探望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夫妻關係。到最終成為無法解開的混亂關係時,維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01.少年人的煩惱來自於內心的矛盾,夢想和現實的掙扎處於青春期的少年維特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那是因為他少年人極其浪漫的夢想和現實之間無法平衡。於是他數次逃離,卻又不得不回到原點。但是他最終卻沒有正確面對他的煩惱。其實,維特的煩惱是少年時期特有的煩惱。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很不幸也很有幸的,維特的第二次出生不太順利。        說不幸,是因為維特終於死於愛情。愛情固然美妙,但因為愛情而失去生命,這是出悲劇。雖然悲劇更加哀婉動人,但是我們仍然希望悲劇少一點。悲劇使人對這個世界產生某種不可挽回的絕望感。仿佛冥冥中給你一種選擇:要麼悲壯的去死,要麼卑微的活。悲劇選擇悲壯,於是去死了。喜劇選擇卑微,於是人類延續了下來。
  • 在人類文學史上,《少年維特的煩惱》寫盡了青年人的極致熱情與孤獨
    而《維特》自由書寫內心的「書信體」,更成為當時創作的首選:冰心的《遺書》,廬隱的《一封信》,張資平《曬禾灘畔的月色》,沈從文《一個天才的通信》等都是這一主題下的優秀之作。整整幾個世紀,「維特熱」長盛不衰,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長之歌,沒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的青年,是不足以談成長的。
  • 維特效應
    歌德愛上了一個有夫之婦,這樣的愛情讓他痛苦不堪,想自殺又不能,他開始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在這本書裡維特自殺了,這本書出版之後引起了一系列模仿維特的自殺行為。這被稱為維特效應。這個效應的根源是叔本華所說的「人雖然可以為所欲為,但不能得償所願。」這句話既是人們自殺的原因,其實也是歌德寫完小說後沒有自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