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微博「讀書,我們是認真的」超話@新晉驚蟄女孩兒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書筆記其實已經寫完好久了,但由於練車,交稿ddl等原因,今天才把它放上來。
看完《少年維特的煩惱》這天,正好看到一則新聞:成都某小區,一位女性跳樓自殺,另一位看到了現場,回家之後10分鐘,也從自家窗戶上跳了下來。
新聞下面的評論區有很多人說這就是「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即自殺模仿現象。
其實這本書出版以後,當時很多青年都紛紛效仿維特結束自己的生命,也因此在一些地方遭到了查禁。
《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有很強的哲理性(其實我也不懂為什麼我感受不到愛情的魔力,相比於愛情,我更喜歡小說裡透出的哲理之光),包括對人生的思考,對個人內心的深度剖析等。
維特的幸福在於他愛綠蒂,煩惱的是綠蒂已經有了阿爾貝特這個可靠、踏實的未婚夫,愛而不得,還要看著綠蒂和阿爾貝特恩愛的場景,這讓他痛苦萬分,所以他離開了使他幸福快樂,又使他悲傷痛苦的源頭。
離開綠蒂,並不意味著解脫,相反,工作生活中的瑣事,煩人的上司,價值觀的不同等等一切,都讓他疲憊不堪,與周遭格格不入,他生活在煎熬中,這是本書的第二階段。
很快,他辭職了,再次遇到綠蒂,見到綠蒂的那一刻,意味著他的自救行動失敗了,他始終無法擺脫綠蒂對他的影響,然而此時,綠蒂和阿爾貝特已經結婚了。
維特可以很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愛上有夫之婦對他來說是無法自控的,他只能盡力不去破壞別人的家庭,儘管他很多時候都有這種想法。但是對綠蒂和阿爾貝特來說,維特的時常探望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夫妻關係。到最終成為無法解開的混亂關係時,維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可自殺這件事又與他的信仰相悖,他在很早以前與阿爾貝特談論時,就曾為自殺者辯護,他認為自殺並不是懦弱的行為,而是因為人的天性有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人因無法忍受而自殺就不能被視為懦弱。
而他愛綠蒂這件事,給他帶來快樂,與此同時愛而不得就帶給他千倍萬倍的悲傷與痛苦。他為自殺者辯護,就是為自己辯護。
他說:「除了墳墓,我看不到我的不幸生活的其他結局。」正如我在《霍亂時期的愛情》看不到愛情一樣,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我仍無法理解維特那狂熱的愛情。但可以看出,綠蒂和維特的靈魂很契合,他們總是說不完的話,雙方的情感彼此都能感同身受,興趣愛好的一致讓他們不自覺地吸引彼此靠近,他們在最後一次促膝長談時,朗讀莪相(Ossian)的詩。
莪相,是一個吟遊詩人,死前被聖徒規勸入教,但因為他以「不能逐歡尋愛的天堂沒有什麼樂趣」為由拒絕了。莪相是一個逆教的人,在本書開頭出現可能就暗示了維特的行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維特的精神化身。
維特朗讀莪相的詩歌,這也佔據了本書相當的篇幅,但是很遺憾,由於文化差異產生的文化壁壘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以我的角度並不能理解為什麼在朗讀過程中綠蒂會淚流滿面,那些遠古英雄人物的事跡片段讓我雲裡霧裡,無法感同身受,也不明白為什麼最後幾句詩可以壓垮維特,讓他徹底絕望,這是讀書時最大的無奈。
在維特和阿爾貝特的辯論中,阿爾貝特說:「某些行為,不論動機是什麼,總是罪惡的。」維特反駁:「你們這些人啊,一談到什麼是,你們就要立刻說:這是愚蠢的,那是好的,那是壞的!這些話究竟要說明什麼?你們研究過行動的內在聯繫嗎?你們能確切地說明事情的原因?它為什麼發生,為什麼一定要發生?如果你們已經心中有數,你們就不會這樣匆忙地做結論了。」
這段話放在任何事上都可以。
1774年,在印刷傳播時代發出的聲音,在如今的電子傳播時代也絲毫沒有落伍,印刷傳播時代人們了解信息的渠道有限,判斷事物的標準,對事物的看法單一,但隨著傳播的快速發展,如今的社會,互聯物聯,可多數人們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維仍沒有變,信息洪流信息爆炸反而使人們失去深度思考的耐心與能力。
經典之聲,經久不絕。
維特為了他的愛情和自由獻出了生命,他說:
「儘管我們有種種弱點和困難,只要勇往直前,我們就往往會發現,即使我們緩步行走,逆風而上,也會比別人揚帆搖槳走得更遠。而且,當我們與別人並駕齊驅,或超越他人時,我們就會產生一種真正自信的感覺。」
但是他食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