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推薦:《少年維特之煩惱》

2020-12-23 一騎絕塵fly

來自微博「讀書,我們是認真的」超話@新晉驚蟄女孩兒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書筆記其實已經寫完好久了,但由於練車,交稿ddl等原因,今天才把它放上來。

看完《少年維特的煩惱》這天,正好看到一則新聞:成都某小區,一位女性跳樓自殺,另一位看到了現場,回家之後10分鐘,也從自家窗戶上跳了下來。

新聞下面的評論區有很多人說這就是「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即自殺模仿現象。

其實這本書出版以後,當時很多青年都紛紛效仿維特結束自己的生命,也因此在一些地方遭到了查禁。

《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有很強的哲理性(其實我也不懂為什麼我感受不到愛情的魔力,相比於愛情,我更喜歡小說裡透出的哲理之光),包括對人生的思考,對個人內心的深度剖析等。

維特的幸福在於他愛綠蒂,煩惱的是綠蒂已經有了阿爾貝特這個可靠、踏實的未婚夫,愛而不得,還要看著綠蒂和阿爾貝特恩愛的場景,這讓他痛苦萬分,所以他離開了使他幸福快樂,又使他悲傷痛苦的源頭。

離開綠蒂,並不意味著解脫,相反,工作生活中的瑣事,煩人的上司,價值觀的不同等等一切,都讓他疲憊不堪,與周遭格格不入,他生活在煎熬中,這是本書的第二階段。

很快,他辭職了,再次遇到綠蒂,見到綠蒂的那一刻,意味著他的自救行動失敗了,他始終無法擺脫綠蒂對他的影響,然而此時,綠蒂和阿爾貝特已經結婚了。

維特可以很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愛上有夫之婦對他來說是無法自控的,他只能盡力不去破壞別人的家庭,儘管他很多時候都有這種想法。但是對綠蒂和阿爾貝特來說,維特的時常探望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夫妻關係。到最終成為無法解開的混亂關係時,維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可自殺這件事又與他的信仰相悖,他在很早以前與阿爾貝特談論時,就曾為自殺者辯護,他認為自殺並不是懦弱的行為,而是因為人的天性有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人因無法忍受而自殺就不能被視為懦弱。

而他愛綠蒂這件事,給他帶來快樂,與此同時愛而不得就帶給他千倍萬倍的悲傷與痛苦。他為自殺者辯護,就是為自己辯護。

他說:「除了墳墓,我看不到我的不幸生活的其他結局。」正如我在《霍亂時期的愛情》看不到愛情一樣,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我仍無法理解維特那狂熱的愛情。但可以看出,綠蒂和維特的靈魂很契合,他們總是說不完的話,雙方的情感彼此都能感同身受,興趣愛好的一致讓他們不自覺地吸引彼此靠近,他們在最後一次促膝長談時,朗讀莪相(Ossian)的詩。

莪相,是一個吟遊詩人,死前被聖徒規勸入教,但因為他以「不能逐歡尋愛的天堂沒有什麼樂趣」為由拒絕了。莪相是一個逆教的人,在本書開頭出現可能就暗示了維特的行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維特的精神化身。

維特朗讀莪相的詩歌,這也佔據了本書相當的篇幅,但是很遺憾,由於文化差異產生的文化壁壘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以我的角度並不能理解為什麼在朗讀過程中綠蒂會淚流滿面,那些遠古英雄人物的事跡片段讓我雲裡霧裡,無法感同身受,也不明白為什麼最後幾句詩可以壓垮維特,讓他徹底絕望,這是讀書時最大的無奈。

在維特和阿爾貝特的辯論中,阿爾貝特說:「某些行為,不論動機是什麼,總是罪惡的。」維特反駁:「你們這些人啊,一談到什麼是,你們就要立刻說:這是愚蠢的,那是好的,那是壞的!這些話究竟要說明什麼?你們研究過行動的內在聯繫嗎?你們能確切地說明事情的原因?它為什麼發生,為什麼一定要發生?如果你們已經心中有數,你們就不會這樣匆忙地做結論了。」

這段話放在任何事上都可以。

1774年,在印刷傳播時代發出的聲音,在如今的電子傳播時代也絲毫沒有落伍,印刷傳播時代人們了解信息的渠道有限,判斷事物的標準,對事物的看法單一,但隨著傳播的快速發展,如今的社會,互聯物聯,可多數人們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維仍沒有變,信息洪流信息爆炸反而使人們失去深度思考的耐心與能力。

經典之聲,經久不絕。

維特為了他的愛情和自由獻出了生命,他說:

「儘管我們有種種弱點和困難,只要勇往直前,我們就往往會發現,即使我們緩步行走,逆風而上,也會比別人揚帆搖槳走得更遠。而且,當我們與別人並駕齊驅,或超越他人時,我們就會產生一種真正自信的感覺。」

但是他食言了。

相關焦點

  • 品讀世界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很多人都認為,《少年維特之煩惱》其實是其作者,德國文學巨匠歌德自己的故事,所以寫得那麼深情,那麼投入,那麼的戲子入微,那麼的真實。語言優美,恍如詩歌,情感炙熱,引人共鳴。以至於在《少年維特之煩惱》再版的時候,歌德親自在扉頁上呼籲,這只是個故事,請大家不要盲目模仿。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節選) 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兩部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與《浮士德》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下,歌德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1765年,他離開法蘭克福,到萊比錫學習法學。求學期間,他聽了作家蓋勒特的詩藝講座,學習到蓋勒特的寫作風格;他還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使歌德的精神視野得到極大拓展。
  •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譯名之爭
    大家知道,《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初版)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這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要講述了年輕的維特深愛一個有夫之婦,但又得不到渴望的愛情;為此他憂傷、苦惱而不能自拔,最後殉情的故事。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什麼被有些國家列為禁書?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特德的作品,早在上兩個世紀出版時,曾一度引起轟動,故事中以主人公維特自殺為結局,這本書讓歌德名聲大噪的同時,也引發了歐洲的一陣自殺狂潮。部分國家考慮到其內容因對社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不久之後便被好幾個國家列為了禁書。
  •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愛情小說嗎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者是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這部作品讓歌德在德國一夜成名,它是歌德作品中同代人閱讀最多的一本小說,並給歌德帶來了榮譽和財富。《少年維特的煩惱》雖然描述了一個少年的愛情故事,但其本質是表現出對封建舊勢力的頑強對抗。這是歌德對自己生活時代的真實反映,體現出狂熱奮進的時代精神,是德國絕大多數進步青年的內心嚮往與追求。18世紀德國的啟蒙運動在文藝復興成果的影響下,提出了自由、博愛、平等的口號,對歐洲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產生強大衝擊。
  • 年輕人可以看《少年維特之煩惱》,但你要學的是歌德
    總有一些作家生不逢時,去世之後其作品才開始受人關注,而有些作家,其作品生前就暢銷不已,在讀者和社會中掀起了巨大波瀾,比如歌德的這本《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在1774年、25歲的時候完成的一部小說,篇幅雖然不長,卻講述了24歲的進步青年維特在進入社會時,面對愛情、階級時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給他帶來疑惑和不解、困擾和折磨,最終維特選擇自殺。
  •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盧梭《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著名作家、最偉大的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作品,這本書同時也是《歌德集》其中的一部,故事的主人公維特算是歌德本人的影子,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感情經歷,促成這本書創作的源泉。
  • 《少年維特之煩惱》:震撼人心靈的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為我們訴說了一個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這部以歌德的親身經歷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內就創作出來的書信體小說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難以估量的。1808年,拿破崙率大軍攻破魏瑪公國之後,親下諭旨召見了歌德,並跟歌德大談特談他本人對《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意見。無形之中,這本小書的地位又被抬高了許多。主要內容初春之際,剛剛經歷了一場愛情波折的少年維特離開家鄉,到一處僻靜的地方隱居。
  • 《少年維特之煩惱》:那個少年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常常因為它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具有某種開拓性,以及可被廣為借鑑的普世的意義,《少年維特之煩惱》也不例外。它的價值在於借維特的故事,作者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有著異常強烈的時代精神,它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時代的普遍意義。而且,在新的時代,它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文|喵大小姐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由德國著名小說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的作品,小說中維特的形象是歌德本人的影子。 歌德年輕時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學,而後回到家鄉,按照父親的建議去做了帝國最高法院的實習生,人生地不熟的他結識了少女夏綠蒂·布甫,他瘋狂地愛上了對方,然而夏綠蒂已經訂婚,黯然神傷的歌德只能離開,後來他聽說自己的一個熟人朋友愛上了朋友的妻子而自殺,促使歌德僅用四周時間就完成這本書的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主人公維特嚮往自由的愛情、公正的社會環境、一直追尋心中理想的國度
  • 少年維特之煩惱:性格的缺陷註定悲劇的產生
    哈嘍,這裡是雜七雜八醬,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品賞析,話不多說開始吧~我們中的很多人生來有顆敏感、纖細的心,易感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音律中的美妙音符,抑或是書籍文字裡的纏綿悱惻。
  • 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威麒拉杆箱書童讀經典《夢系青春:青年辛克萊尋找「夏娃」的故事》(原名《德米安》,另一譯名:德米安:彷徨少年時)1919年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震動和反響,其受人歡迎的盛況唯有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能夠與之媲美。
  • 《少年維特之煩惱》: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今天,梅也要為大家分享一本詩人歌德的經典書信體愛情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它講述的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年維特因為愛而不得又境遇不佳,因此為愛所傷的悽美感人的故事。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其浪漫唯美的筆觸和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道出了兩個青少年男女為情所困而又一往情深的瑰麗情感圖景。作者:十點辛峰
  • 《少年維特之煩惱》:真正殺死維特的是什麼?
    《少年維特之煩惱》,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聞,大詩人歌德在年輕時因失戀而寫下了這部作品,至今廣為流傳。這兩天看完這本書,只覺得心中百感交集。在嘆惜維特之死的同時,還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東西。維特的良好生活固然,維特之死是令人嘆惋的,但從個人的角度講,我卻莫名的有幾分羨慕他。——至少他還能抱著心中的完美愛情死去。當然,我們並不倡導自我毀滅這種行為,理由後面會說。
  • 《少年維特之煩惱》:愛而不得的他,竟然選擇離開世界
    除了名著《浮士德》之外,歌德也因為《少年維特之煩惱》而出名,在當時的德國還掀起了風靡一時的「維特熱」。這本書大部分是以維特的視角給他的好朋友威廉寫的書信整合而成,記載了維特所經歷的人和事以及他的內心真實想法。最主要的情節就是,維特愛上善良賢淑的綠蒂,然而綠蒂已經有了沉穩成熟的未婚夫,所以維特愛而不得,選擇了自殺離開世界。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我自橫刀向天笑」,豪情與快感同在,煩惱與悲哀共除。這樣說,不須責怪,維特為美好的愛情犧牲,愛是真理。譚嗣同為美好的理想犧牲,理想是真理。此二者,是一致的。譚君理想中的美好中國,也正就是另外一種意義上更大程度的美麗「綠蒂」。        大抵,每一個男人都曾經擁有過屬於他的「綠蒂」。當然,有區別,區別就是男人是否向他的「綠蒂」表白了。此種表白,說了固然是悲劇,不說依然是悲劇。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維特的煩惱也像屈原一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抑鬱。1774年,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當時,成千上萬的讀者被這本書傾倒,大家爭相購買、傳閱,歌德成了當時名噪一時的青年作家,這一年歌德25歲。這是他才華的第一次大爆發。
  • 朦朧夜空中的孤星:《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詩
    明天,有位旅人將要到來,他見過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兒將在曠野裡四處尋覓,卻不見我的蹤影……簡評這首詩是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將近結束時,維特為綠蒂朗誦的古代愛爾蘭詩人莪相的敘事抒情長詩,深情優美,遼遠奔放,如歌如訴。
  • 英國BBC推薦77部世界文學名著,中國上榜3部,魯迅小說位列其中
    「世界讀書日」:評選77部世界文學名著,魯迅的這部作品上榜了。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早在這一天前就有很多媒體平臺宣揚和鼓勵全民讀書,重新捧出壓在時光角落的書籍,讓先賢的智慧重新在這個多災多難的時代綻放光輝。
  • 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要塵世的幸福|讀書筆記
    讀書的時候,總有一些句子直擊人心,發人深省,甚至淚流滿面。我們想做的事,就是一起尋找,一起分享,然後一起記住。所以這是我們共同的抄錄、一本不用擔心會消失的筆記,畢竟讀書不止,我們一直在。 好運像鬼,相信的人多,撞見的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