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可以看《少年維特之煩惱》,但你要學的是歌德

2020-12-25 5號視頻

「我生平最討厭的莫過於人與人之間相互折磨,尤其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本可以胸懷坦蕩地盡情歡樂,可是他們卻彼此拿一些無聊的蠢事把不多幾天的好日子都糟蹋掉,等意識到浪費的光陰已經無法彌補時,已經太晚了。」

總有一些作家生不逢時,去世之後其作品才開始受人關注,而有些作家,其作品生前就暢銷不已,在讀者和社會中掀起了巨大波瀾,比如歌德的這本《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在1774年、25歲的時候完成的一部小說,篇幅雖然不長,卻講述了24歲的進步青年維特在進入社會時,面對愛情、階級時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給他帶來疑惑和不解、困擾和折磨,最終維特選擇自殺。

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成為暢銷書,不少年輕人都模仿書中維特的穿著:藍色的燕尾服,再配上黃褲黃馬甲,更有甚者模仿維特的吞槍自殺。以至於書籍再版的時候,歌德迫於壓力在書中勸誡讀者「不要步我(維特)後塵」。

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時,年僅25歲,正是年輕氣盛之時,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在面對問題之時很容易就會意氣用事,不接受轉圜的餘地,顯得更加理想激進,這也是維特悲劇的原因之一。

雖然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快兩百五十年了,但讀者依然能夠從中獲得共鳴,每個人或多或少可能都有維特的影子。但我們都不是書中的人物,我們活在現實之中,每個人只能向前。

01 維特的愛情失意

歌德曾說:初戀是唯一的戀愛。而縱觀歌德的一生,主要就是寫作、做官和談戀愛三件事,其情史也是很多人的研究主題。

歌德

在《少年維特之煩惱》裡,歌德也化用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曾在一次舞會中認識了一位名叫夏綠蒂的少年,一見鍾情表白後,夏綠蒂有些驚慌失措,就告訴了自己的未婚夫,雖然未婚夫對此並不在意,但歌德覺得十分震驚,就離開了。

幾個月以後,歌德的另一個朋友葉爾查林因為愛上別人的妻子,受不了社會輿論的指責自殺了。歌德以此為原型,寫出了小說。

小說裡,維特的一大困擾就是他鍾情的綠蒂已經有了未婚夫,並且之後綠蒂也和他人成婚了,木已成舟,他的愛情無所實現,一切無望迫使他最終和世界訣別。

這其中必須要說一說的,就是綠蒂的態度:她究竟愛不愛維特?按照今天的眼光去看,可能不少人會覺得綠蒂有些綠茶,因為她既為了生活,理性選擇了阿爾貝特,但又渴望浪漫的愛情,所以對於維特給予的愛慕和關懷,無法抑制地想靠近。人就是如此的矛盾。

只是或許她也沒有想到,她時而回饋的小小恩賜在維特這裡是致命的引誘,最終導致他在痛苦中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當初彼此都果決一些,結局也許就會改變。

除此之外,現在一些年輕人,因為文學影視對愛情的歌頌,對愛情產生了過高的期待,失意時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欠缺,同時還可能為了讓自己符合愛情故事中純粹專情的愛情形象,而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自己的腦內小劇場,上演一出愛恨情仇的大戲,結果只感動了自己。

維特

對愛情的渴望也許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但愛中的情況太複雜,情竇初開的年輕人總會為愛痴狂,只是痴狂可以,別輕易以命相搏,事後看似留下一段佳話,實則什麼都沒有了。這樣說來,倒是不太建議年輕人看這本書了。

02 維特的事業不得

維特曾經試著離開綠蒂,於是他從鄉下回到了城市,並在公使館當了辦事員。但和所有初入職場的人一樣,維特也感覺到不適。

這其中,既有上司的刁難,也有同事的提防,官場上的種種作態都讓他苦惱不已,甚至在伯爵家吃飯時,也被貴族嘲弄和驅趕,於是維特一氣之下辭職而去。

這樣的處境也許就是那些在網上詢問「到底要不要裸辭」的年輕人所正在經歷的,當工作的繁雜和重壓叫人透不過氣,懷疑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時候,當複雜的人際關係不斷擠壓私人空間,還要笑臉相迎的時候,誰都會想現在就離開工位,現在就把辭職信交給領導,現在就不用苟且,現在就去追尋詩意和遠方。

之後維特也曾有過別的嘗試,但最終無疾而終。

人們常說「學校是個象牙塔,社會是個大染缸」,很多年輕人在進入社會的時候都會不斷產生各種懷疑,這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只是有的人自我撕裂,快速蛻變,丟棄掉笨重無用的殼,轉而學會利用社會的種種規則交際應付,遊刃有餘;有的人則蜷縮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偏安一隅,只要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好,工作嘛,無非就是為了生活費。

作為旁觀者,無從評判他人的人生選擇。只是人生短暫,不能浪費,也可以試著一邊摸索,一邊尋找自己的事業。

當下,人們都談「副業剛需」,這個「剛需」不僅指的是金錢物質上的需求,也有自我實現、成就滿足的需求。時代在發展和進步,我們的眼界在開拓,我們擁有比維特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只要我們準備好去嘗試。

03 他人的社會悲劇

在愛情無望、事業迷茫之時,維特重新回到鄉間,只是此時物是人非。

之前,他曾給村民的兩個孩子畫過畫像,然而現在孩子的媽媽告訴他,自己的小兒子已經去世了。

而曾告訴他自己喜歡女主人的農夫,在表白後被解僱了,因為女主人的弟弟怕他搶走姐姐的財產。之後農夫殺了人,維特為他辯護,卻被法官反對。

現在,綠蒂也已經嫁做人婦,維特壓抑著自己的愛情,他甚至夢到深愛綠蒂而丟了工作發瘋的青年。此時的維特,經受著種種折磨,承受著過激的心理壓力,最終想到結束自己的生命。

維特的境遇令人唏噓,但審視現在,心理壓力過大甚至患上抑鬱症的人也不在少數,人們因為自身的種種遭遇而低落、消極、悲觀、厭世。2017年世衛組織就已經公布數據:全球有超過3億人是抑鬱症患者。

在這種情況下,學會及時疏導自己的心理壓力,釋放消極情緒,改變自身狀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2020年初疫情期間,因為全員隔離,大家宅在家裡,空閒時間就看新聞、刷社交網站,反而看到了更多信息,這些信息有好有壞,上一秒氣得跳腳,下一秒就感動到要落淚,情緒大起大落,所以就有人建議不要過多的關注外界信息,避免信息過載。

雖然對於他人的經歷境況理解並同情是有同理心的表現,但這些也可能會成為自身的應激源,給我們帶來壓力,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對此,必須學會適量,並及時讓自己減壓。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所帶來的理解和共鳴也是如此,雖然它也許能夠部分緩解我們的焦躁不安,讓我們知道從過去到現在,日無新事,大家愁的都是一樣的問題,但是維特以死來自我實現的方式並不可取。

看看現實中,作者歌德雖然逃離了夏綠蒂,但他沒有自殺,還寫出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一舉成名,成為活著就名利雙收的大作家,這或許才該是「維特們」的正確模仿對象。

我不想過多地探討時代背景、社會背景、階層人文等集體疊加所帶來的群體困境,因為首要的還是個體如何自救,如何解決這些煩惱和痛苦。

這本書如果早幾年看,可能我會和維特一樣陷入深深的疑惑、懷疑、抑鬱之中,因為這一階段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而現在,雖然我仍舊對人生持有悲觀態度,但還是會試著去做出一些改變,哪怕僅僅是讓自己高興一些,開心一些也是好的。

人生路漫漫,或許還會有下一個「中年維特之煩惱」、「老年維特之煩惱」,生活的本質就是如此,絕不可能叫你順心一些的,所以還是接受它、解決它吧。

版權聲明:圖文無關,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節選) 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歌德深有感觸地說:「從父親那裡,我得到一副強壯的體魄和做一個正直人的人生觀;從母親那兒,則繼承了她樂觀的性格和對於語言的表達能力。」 兩部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與《浮士德》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下,歌德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
  •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譯名之爭
    大家知道,《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初版)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這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要講述了年輕的維特深愛一個有夫之婦,但又得不到渴望的愛情;為此他憂傷、苦惱而不能自拔,最後殉情的故事。
  • 品讀世界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很多人都認為,《少年維特之煩惱》其實是其作者,德國文學巨匠歌德自己的故事,所以寫得那麼深情,那麼投入,那麼的戲子入微,那麼的真實。語言優美,恍如詩歌,情感炙熱,引人共鳴。以至於在《少年維特之煩惱》再版的時候,歌德親自在扉頁上呼籲,這只是個故事,請大家不要盲目模仿。
  • 《少年維特之煩惱》:震撼人心靈的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為我們訴說了一個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這部以歌德的親身經歷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內就創作出來的書信體小說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它曾經深深震撼了與歌德同時代的年輕人的心靈,他們不但模仿作品主人公「維特」的言談舉止以及衣著服飾,甚至於同樣因失戀而步「維特」的後塵,輕易就結束了自己青春的生命。為此,歌德不得不在本書再版時的扉頁上題詩說: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妙齡女子誰個不善懷春?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1774年,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當時,成千上萬的讀者被這本書傾倒,大家爭相購買、傳閱,歌德成了當時名噪一時的青年作家,這一年歌德25歲。這是他才華的第一次大爆發。這樣的問題,整天盤繞在歌德的腦海裡,他一次又一次的問自己,尋找答案。他的激情使心像鼓起的風帆,不斷的脹大脹大,他必須要把它寫下來,歌德伏案四周,完成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離開韋茨拉爾兩年後,1774年的9月,萊比錫書展,《少年維特之煩惱》成為暢銷書。
  •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愛情小說嗎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者是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這部作品讓歌德在德國一夜成名,它是歌德作品中同代人閱讀最多的一本小說,並給歌德帶來了榮譽和財富。小說中的主人公維特,是感覺支配行為的典型角色,也是感傷主義的特徵式人物,在維特身上體現出歌德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觀和審美觀,以及他對新興資產階級的期待與支持。《少年維特的煩惱》雖然描述了一個少年的愛情故事,但其本質是表現出對封建舊勢力的頑強對抗。
  • 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威麒拉杆箱書童讀經典《夢系青春:青年辛克萊尋找「夏娃」的故事》(原名《德米安》,另一譯名:德米安:彷徨少年時)1919年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震動和反響,其受人歡迎的盛況唯有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能夠與之媲美。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什麼被有些國家列為禁書?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特德的作品,早在上兩個世紀出版時,曾一度引起轟動,故事中以主人公維特自殺為結局,這本書讓歌德名聲大噪的同時,也引發了歐洲的一陣自殺狂潮。部分國家考慮到其內容因對社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不久之後便被好幾個國家列為了禁書。
  •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盧梭《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著名作家、最偉大的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作品,這本書同時也是《歌德集》其中的一部,故事的主人公維特算是歌德本人的影子,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感情經歷,促成這本書創作的源泉。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文|喵大小姐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由德國著名小說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的作品,小說中維特的形象是歌德本人的影子。 歌德年輕時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學,而後回到家鄉,按照父親的建議去做了帝國最高法院的實習生,人生地不熟的他結識了少女夏綠蒂·布甫,他瘋狂地愛上了對方,然而夏綠蒂已經訂婚,黯然神傷的歌德只能離開,後來他聽說自己的一個熟人朋友愛上了朋友的妻子而自殺,促使歌德僅用四周時間就完成這本書的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主人公維特嚮往自由的愛情、公正的社會環境、一直追尋心中理想的國度
  • 《少年維特之煩惱》:那個少年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常常因為它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具有某種開拓性,以及可被廣為借鑑的普世的意義,《少年維特之煩惱》也不例外。它的價值在於借維特的故事,作者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有著異常強烈的時代精神,它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時代的普遍意義。而且,在新的時代,它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仿佛冥冥中給你一種選擇:要麼悲壯的去死,要麼卑微的活。悲劇選擇悲壯,於是去死了。喜劇選擇卑微,於是人類延續了下來。        看上去,這兩種選擇都不太友好。某種意義上,就選擇的難度而言,選擇悲壯的去死應該比選擇卑微的活要更容易。死嘛,一瞬間的事,年紀輕輕,感受死亡的快感,想想就令人衝動。「我自橫刀向天笑」,豪情與快感同在,煩惱與悲哀共除。
  • 少年維特之煩惱:性格的缺陷註定悲劇的產生
    哈嘍,這裡是雜七雜八醬,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品賞析,話不多說開始吧~我們中的很多人生來有顆敏感、纖細的心,易感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音律中的美妙音符,抑或是書籍文字裡的纏綿悱惻。
  • 《少年維特之煩惱》:真正殺死維特的是什麼?
    《少年維特之煩惱》,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聞,大詩人歌德在年輕時因失戀而寫下了這部作品,至今廣為流傳。這兩天看完這本書,只覺得心中百感交集。在嘆惜維特之死的同時,還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東西。Ta不一定非要付出生命,但其必然有著某種信念,某種高貴品格,並能踐行它。假如維特放棄了這一信念,也許他仍可以過得快樂,卻很難想像他能夠獲得幸福,也很難說他的未來會不會變成如《胭脂扣》中十二少那樣的老廢物。維特如何才能不死?
  • 《少年維特之煩惱》:愛而不得的他,竟然選擇離開世界
    一、簡介有一句名言叫做:「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成就了歌德。」除了名著《浮士德》之外,歌德也因為《少年維特之煩惱》而出名,在當時的德國還掀起了風靡一時的「維特熱」。(摘抄自《少年維特的煩惱》,[德]歌德著,候浚吉譯。)三、讀後感分享維特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為什麼能讓當時德國的青年都熱衷不已呢?在各方面都模仿維特呢?模仿維特的穿著、說話語氣、思維方式、行為舉止,甚至有人選擇與維特相同的方式離開人世。
  • 他是花心大蘿蔔、鍊金術士、律師,和席勒搞基,他是寫出傳世佳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的文學巨匠歌德
    (史殼郎:為泡妞而學)(史殼郎:老歌,你能不能收斂點兒?與夏綠蒂的這段糾葛促成他寫就《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時他才25歲當年你不這麼隨便的啊!」)>太陽啊,你想衝破烏雲,放出光芒,卻白費力氣。
  • 《少年維特之煩惱》: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記得歌德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少年說:「我要來採你,荒野的小薔薇!」薔薇說:「我要刺你,讓你永遠不會忘記。我不願被你採折。」人生中那些瑰麗的愛情就是這樣,它們恰如開放在我們旅途中的一朵朵野薔薇。可還是會有很多人,寧願被刺傷,也要去觸碰。
  • 曹雪芹與歌德:絕望並夢想著(下)
    我認為他的全部偉大之處和全部弱點都在於此。」然後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他在生活和藝術中都過於是一個藝術家了。我不愛看歌德沉溺於哲學、科學和宮廷事務中——並且,我絕對不喜歡歌德的『思考』。他那凝視就像十二月的太陽,他給你光,可又叫你凍僵;我在經歷了歌德的冰冷後需要莎士比亞的熱情使自己溫暖。況且,他那『淵博』的智慧並不包含人類性靈中最高尚的素質。
  • 愛你而生,失之而死
    「她看不出,她感覺不到,她正在釀造一種將把我和她自己都毀掉的毒酒;而我呢,也滿懷欣喜的接過她遞過來置我於死地的酒杯,一飲而盡。」《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式悲劇小說,也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記述了歌德青年時代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
  • 《少年維特的煩惱》:從「孩子氣」的視角看維特的世界觀、愛情觀
    歌德寫下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當時社會青年一代的心靈縮影,其中帶著「孩子氣」的思想令無數人產生了共鳴。從孩子氣的視角看待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們能夠了解當時人們對於封建制度的思考與叛逆。少年維特的世界觀:我只喜歡最純的自然維特是個非常崇尚自由和平的一個人,在他的世界裡,人們應該有著自己的個性特點,沒有高貴與低下之分。對於自然的態度,維特認為最純樸的自然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這樣的少年維特與小孩子喜歡無拘無束,返璞歸真的行為別無二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