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譯名之爭

2020-12-23 瀟湘晨報

大家知道,《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初版)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這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要講述了年輕的維特深愛一個有夫之婦,但又得不到渴望的愛情;為此他憂傷、苦惱而不能自拔,最後殉情的故事。不久前上海外教社出版的《歌德全集》第8卷把這篇世界名著的名字另譯為《青年維特的痛苦》。究竟是「少年維特之煩惱」還是「青年維特的痛苦」?如此改譯有沒有道理?儘管譯者在評註中做了解釋,但在德語圈內和我國譯界引發了爭議,廣大讀者也有點疑惑不解。筆者以為,如此改譯值得商榷。

從原著書名的德語語義看,原譯並無原則性的差錯。從原著措辭的本意斟酌,德語形容詞jung(年輕的,年少的)可以譯為「少年的」或「青年的」,複數名詞die Leiden可以翻譯措辭為「煩惱」或「苦惱」,甚至「痛苦」等。從原著書名措辭的語境,即從原著的故事情節和背景分析,原譯也基本無誤。原著事關愛情,主人公因得不到渴望的愛情而精神苦惱,直至痛不欲生。儘管「煩惱」似乎顯得「輕了點」,但從維特「自尋煩惱」考量,如此措辭也無不妥。

從漢語譯文的具體措辭進行分析,根據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少年」指的是「十歲左右到十五六歲的階段」的人,那麼,郭沫若等譯者為何要如此措辭呢?這就要考慮當時漢語的表達習慣了。中國歷來稱頌「自古英雄出少年」。金庸武俠名篇《射鵰英雄傳》的主角是「少年」郭靖和「少女」黃蓉。胡適在為重版《海上花列傳》所寫的序言中,也寫到「加之江南女兒的秀美,久已徵服了全國少年心」……由此可見,在百年甚至更久之前,「少年」的概念比現在更為寬泛,可以包括二十多歲的大學生。所以,原譯的措辭吻合時代,也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我們不能用現代的概念來衡量和糾正百年前的譯筆措辭。

拙以為,重譯外國文學名著很有必要。這不僅能糾正先譯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甚至差錯,還能使譯文更貼近時代,更貼近讀者,而且也充分體現出我國譯界及其譯者與時俱進的精神追求和不懈努力。但是,對於那些世界級外國文學名著的書名,只要沒有大的原則性問題,就沒有必要那麼「較真」,一定要進行另譯,因為它們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品牌」,變成了代表經典著作的一種符號。所以,對像《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樣風靡百多年、痴情多少人、影響巨大的經典名著的書名,就大可不必「另闢蹊徑」進行另譯了。誠然,如果對此譯名進行學術討論,那是另外一回事。筆者舉雙手贊成。

總之,用現在的詞義斟酌,原譯「少年維特之煩惱」可能失之「年少」,措辭「青年」或較貼切;而「煩惱」在維特的具體情境中顯得有點「太輕」。然而,措辭「痛苦」恐怕不僅有點「不合情理」,而且也有點過「重」,因為維特失戀從「煩惱」到「苦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後因「痛苦」而採取的舉動,應是短時的感受及衝動。這真是「短之不及,過之不切」!可見「翻譯無常,千人千譯」,它也適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桂乾元)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節選) 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兩部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與《浮士德》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下,歌德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1765年,他離開法蘭克福,到萊比錫學習法學。求學期間,他聽了作家蓋勒特的詩藝講座,學習到蓋勒特的寫作風格;他還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使歌德的精神視野得到極大拓展。
  • 品讀世界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很多人都認為,《少年維特之煩惱》其實是其作者,德國文學巨匠歌德自己的故事,所以寫得那麼深情,那麼投入,那麼的戲子入微,那麼的真實。語言優美,恍如詩歌,情感炙熱,引人共鳴。以至於在《少年維特之煩惱》再版的時候,歌德親自在扉頁上呼籲,這只是個故事,請大家不要盲目模仿。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什麼被有些國家列為禁書?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特德的作品,早在上兩個世紀出版時,曾一度引起轟動,故事中以主人公維特自殺為結局,這本書讓歌德名聲大噪的同時,也引發了歐洲的一陣自殺狂潮。部分國家考慮到其內容因對社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不久之後便被好幾個國家列為了禁書。
  • 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威麒拉杆箱書童讀經典《夢系青春:青年辛克萊尋找「夏娃」的故事》(原名《德米安》,另一譯名:德米安:彷徨少年時)1919年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震動和反響,其受人歡迎的盛況唯有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能夠與之媲美。
  •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愛情小說嗎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者是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這部作品讓歌德在德國一夜成名,它是歌德作品中同代人閱讀最多的一本小說,並給歌德帶來了榮譽和財富。《少年維特的煩惱》雖然描述了一個少年的愛情故事,但其本質是表現出對封建舊勢力的頑強對抗。這是歌德對自己生活時代的真實反映,體現出狂熱奮進的時代精神,是德國絕大多數進步青年的內心嚮往與追求。18世紀德國的啟蒙運動在文藝復興成果的影響下,提出了自由、博愛、平等的口號,對歐洲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產生強大衝擊。
  • 年輕人可以看《少年維特之煩惱》,但你要學的是歌德
    總有一些作家生不逢時,去世之後其作品才開始受人關注,而有些作家,其作品生前就暢銷不已,在讀者和社會中掀起了巨大波瀾,比如歌德的這本《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在1774年、25歲的時候完成的一部小說,篇幅雖然不長,卻講述了24歲的進步青年維特在進入社會時,面對愛情、階級時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給他帶來疑惑和不解、困擾和折磨,最終維特選擇自殺。
  • 《少年維特之煩惱》:震撼人心靈的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為我們訴說了一個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這部以歌德的親身經歷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內就創作出來的書信體小說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難以估量的。1808年,拿破崙率大軍攻破魏瑪公國之後,親下諭旨召見了歌德,並跟歌德大談特談他本人對《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意見。無形之中,這本小書的地位又被抬高了許多。主要內容初春之際,剛剛經歷了一場愛情波折的少年維特離開家鄉,到一處僻靜的地方隱居。
  • 《少年維特之煩惱》:那個少年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常常因為它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具有某種開拓性,以及可被廣為借鑑的普世的意義,《少年維特之煩惱》也不例外。它的價值在於借維特的故事,作者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有著異常強烈的時代精神,它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時代的普遍意義。而且,在新的時代,它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盧梭《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著名作家、最偉大的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作品,這本書同時也是《歌德集》其中的一部,故事的主人公維特算是歌德本人的影子,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感情經歷,促成這本書創作的源泉。
  • 少年維特之煩惱:性格的缺陷註定悲劇的產生
    哈嘍,這裡是雜七雜八醬,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品賞析,話不多說開始吧~我們中的很多人生來有顆敏感、纖細的心,易感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音律中的美妙音符,抑或是書籍文字裡的纏綿悱惻。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文|喵大小姐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由德國著名小說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的作品,小說中維特的形象是歌德本人的影子。 歌德年輕時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學,而後回到家鄉,按照父親的建議去做了帝國最高法院的實習生,人生地不熟的他結識了少女夏綠蒂·布甫,他瘋狂地愛上了對方,然而夏綠蒂已經訂婚,黯然神傷的歌德只能離開,後來他聽說自己的一個熟人朋友愛上了朋友的妻子而自殺,促使歌德僅用四周時間就完成這本書的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主人公維特嚮往自由的愛情、公正的社會環境、一直追尋心中理想的國度
  • 《少年維特之煩惱》:真正殺死維特的是什麼?
    《少年維特之煩惱》,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聞,大詩人歌德在年輕時因失戀而寫下了這部作品,至今廣為流傳。這兩天看完這本書,只覺得心中百感交集。在嘆惜維特之死的同時,還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東西。維特的良好生活固然,維特之死是令人嘆惋的,但從個人的角度講,我卻莫名的有幾分羨慕他。——至少他還能抱著心中的完美愛情死去。當然,我們並不倡導自我毀滅這種行為,理由後面會說。
  • 《少年維特之煩惱》:愛而不得的他,竟然選擇離開世界
    除了名著《浮士德》之外,歌德也因為《少年維特之煩惱》而出名,在當時的德國還掀起了風靡一時的「維特熱」。這本書大部分是以維特的視角給他的好朋友威廉寫的書信整合而成,記載了維特所經歷的人和事以及他的內心真實想法。最主要的情節就是,維特愛上善良賢淑的綠蒂,然而綠蒂已經有了沉穩成熟的未婚夫,所以維特愛而不得,選擇了自殺離開世界。
  • 《少年維特之煩惱》: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今天,梅也要為大家分享一本詩人歌德的經典書信體愛情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它講述的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年維特因為愛而不得又境遇不佳,因此為愛所傷的悽美感人的故事。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其浪漫唯美的筆觸和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道出了兩個青少年男女為情所困而又一往情深的瑰麗情感圖景。作者:十點辛峰
  • 讀書推薦:《少年維特之煩惱》
    來自微博「讀書,我們是認真的」超話@新晉驚蟄女孩兒《少年維特的煩惱》讀書筆記其實已經寫完好久了,但由於練車,交稿ddl等原因,今天才把它放上來。《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有很強的哲理性(其實我也不懂為什麼我感受不到愛情的魔力,相比於愛情,我更喜歡小說裡透出的哲理之光),包括對人生的思考,對個人內心的深度剖析等。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我自橫刀向天笑」,豪情與快感同在,煩惱與悲哀共除。這樣說,不須責怪,維特為美好的愛情犧牲,愛是真理。譚嗣同為美好的理想犧牲,理想是真理。此二者,是一致的。譚君理想中的美好中國,也正就是另外一種意義上更大程度的美麗「綠蒂」。        大抵,每一個男人都曾經擁有過屬於他的「綠蒂」。當然,有區別,區別就是男人是否向他的「綠蒂」表白了。此種表白,說了固然是悲劇,不說依然是悲劇。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維特的煩惱也像屈原一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抑鬱。1774年,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當時,成千上萬的讀者被這本書傾倒,大家爭相購買、傳閱,歌德成了當時名噪一時的青年作家,這一年歌德25歲。這是他才華的第一次大爆發。
  • 朦朧夜空中的孤星:《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詩
    明天,有位旅人將要到來,他見過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兒將在曠野裡四處尋覓,卻不見我的蹤影……簡評這首詩是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將近結束時,維特為綠蒂朗誦的古代愛爾蘭詩人莪相的敘事抒情長詩,深情優美,遼遠奔放,如歌如訴。
  • 從亨利溫格這兩個經典譯名之爭,淺談翻譯外文人名的幾大規則
    亨利和溫格兩位法國足球傳奇,中文譯名究竟該如何稱呼,在當年曾經是中國媒體人和球迷討論良久的話題。這對法國師徒在世紀之交的阿森納互相成就,國內一開始為二人起中譯名的時候,則按照英文發音,給了他們亨利和溫格的譯名。
  • 【科普】扯談譯名之特工篇
    但至此以後的續集就再跟磁碟沒有關係了,所以這個經典譯名實際上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當然,因為影片中往往懸念重重,陰謀一環套一環,正派人物有反轉的可能,所以「碟中諜」這個譯名不僅點明了劇情中的關鍵道具,更是與影片主題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