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初版)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這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要講述了年輕的維特深愛一個有夫之婦,但又得不到渴望的愛情;為此他憂傷、苦惱而不能自拔,最後殉情的故事。不久前上海外教社出版的《歌德全集》第8卷把這篇世界名著的名字另譯為《青年維特的痛苦》。究竟是「少年維特之煩惱」還是「青年維特的痛苦」?如此改譯有沒有道理?儘管譯者在評註中做了解釋,但在德語圈內和我國譯界引發了爭議,廣大讀者也有點疑惑不解。筆者以為,如此改譯值得商榷。
從原著書名的德語語義看,原譯並無原則性的差錯。從原著措辭的本意斟酌,德語形容詞jung(年輕的,年少的)可以譯為「少年的」或「青年的」,複數名詞die Leiden可以翻譯措辭為「煩惱」或「苦惱」,甚至「痛苦」等。從原著書名措辭的語境,即從原著的故事情節和背景分析,原譯也基本無誤。原著事關愛情,主人公因得不到渴望的愛情而精神苦惱,直至痛不欲生。儘管「煩惱」似乎顯得「輕了點」,但從維特「自尋煩惱」考量,如此措辭也無不妥。
從漢語譯文的具體措辭進行分析,根據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少年」指的是「十歲左右到十五六歲的階段」的人,那麼,郭沫若等譯者為何要如此措辭呢?這就要考慮當時漢語的表達習慣了。中國歷來稱頌「自古英雄出少年」。金庸武俠名篇《射鵰英雄傳》的主角是「少年」郭靖和「少女」黃蓉。胡適在為重版《海上花列傳》所寫的序言中,也寫到「加之江南女兒的秀美,久已徵服了全國少年心」……由此可見,在百年甚至更久之前,「少年」的概念比現在更為寬泛,可以包括二十多歲的大學生。所以,原譯的措辭吻合時代,也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我們不能用現代的概念來衡量和糾正百年前的譯筆措辭。
拙以為,重譯外國文學名著很有必要。這不僅能糾正先譯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甚至差錯,還能使譯文更貼近時代,更貼近讀者,而且也充分體現出我國譯界及其譯者與時俱進的精神追求和不懈努力。但是,對於那些世界級外國文學名著的書名,只要沒有大的原則性問題,就沒有必要那麼「較真」,一定要進行另譯,因為它們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品牌」,變成了代表經典著作的一種符號。所以,對像《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樣風靡百多年、痴情多少人、影響巨大的經典名著的書名,就大可不必「另闢蹊徑」進行另譯了。誠然,如果對此譯名進行學術討論,那是另外一回事。筆者舉雙手贊成。
總之,用現在的詞義斟酌,原譯「少年維特之煩惱」可能失之「年少」,措辭「青年」或較貼切;而「煩惱」在維特的具體情境中顯得有點「太輕」。然而,措辭「痛苦」恐怕不僅有點「不合情理」,而且也有點過「重」,因為維特失戀從「煩惱」到「苦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後因「痛苦」而採取的舉動,應是短時的感受及衝動。這真是「短之不及,過之不切」!可見「翻譯無常,千人千譯」,它也適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桂乾元)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