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2020-12-24 曾凡朝

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威麒拉杆箱書童讀經典

《夢系青春青年辛克萊尋找「夏娃」的故事》(原名《德米安》,另一譯名:德米安:彷徨少年時)1919年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震動和反響,其受人歡迎的盛況唯有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能夠與之媲美。

人們競相探問辛克萊究竟是誰,出版人據實說到,他在1917年秋天收到黑塞(Hesse,H.)一封推薦這部稿件的信,聲稱作者辛克萊(Sinclair)是一位病入膏肓的瑞士青年,料已不久人世,希望他儘早出版此書,此外便一無所知。

《夢系青春》出版後在兩年中接連重版16次,真實作者始終被隱匿,直至1921年給《夢系青春》頒發馮塔納文學獎金才暴露真相,從第17版開始終於署上黑塞本名。

《夢系青春》與其說是小說,倒不如說是啟示錄式的散文,記錄了主人公辛克萊從少年到成年直至充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炮灰的10餘年精神生涯的片斷。

但是,這僅僅是字面看來如此,實質上辛克萊只是第一人稱敘述者而已,出場不多的德米安才是作品的中心,代表著作者所欲闡明的精神理想。

摘錄一段中文和英文翻譯請閱讀欣賞:

我閉著眼睛回想著 I close my eyes and think back now,他的形象出現在我眼前and I see his image rise up before me。這是什麼地方Where was that?對Yes,又是這個地方there he is。這是在我們家前面的巷子裡It was on the street in front ofour house。有一天我看見他站在那裡I saw him standing there one day,手裡拿著一個筆記本with a notebook in his hand,在畫著什麼drawing。他在描畫我家宅門上方舊的鳥紋章He was drawing the old coat of arms with the bird, above our front door。我站在一扇窗戶旁I stood at a window,藏在窗簾後hidden behind a curtain,向他望去and watched him,我極其驚奇地看著他專心、冷靜、明朗的臉朝著紋章and saw, with deep admiration,his keen, cool, bright face turned toward the coat of arms,這是一個男人的臉the face of a man,一個研究者或者藝術家的臉a scholar or artist,從容不迫,意志堅定supercilious and purposeful,特別明朗而冷靜strangely bright and cold,帶著一雙內行的眼睛with knowing eyes

他又出現在我眼前。那是不久以後,在街上,我們放學回來,大家都圍著一匹倒在地上的馬站著。馬躺著,仍套在一輛農夫車子的車轅上,它可憐地張著鼻孔吸著空氣,探尋著什麼,血從一個看不見的傷口裡流出來,使得馬身邊的街道上白色的灰塵也慢慢吸足了血而變黑了。當我感到一陣噁心,從這個情景前轉身離開時,我看見了德米安的臉。他沒有往前擠,他站在最後面,舒坦自在,相當雅致,他就是這種樣子。他的目光象是盯著馬的頭,目光裡又是這種深沉的、寧靜的、幾乎是狂熱的、卻又是冷靜的全神貫注。我不由得久久地盯著他看,當時我感覺到——還遠不是意識到——某些非常獨特的東西。我看著德米安的臉,不僅看到他的臉不是孩於臉,而是一個成人的臉;而且還看到,我相信看到或者感覺到,這也不只是一個成人的臉,而且還是別的什麼東西。其中好象還有一張女人臉上的某些東西,剎那間我尤其覺得這張臉不是男人的,也不是孩子的,不老也不小,而不知怎麼象幾千年的臉,象是永恆的臉,帶著與我們生活的歷史時代所不同的歷史時代打上的印記。動物看上去可能是這樣,或者樹木,或者星辰——這點我不知道,我沒有確切地感覺到我現在作為成年人所談論的這些東西,而是感覺到一些類似的東西。也許他是美麗的,也許我喜歡他,也許我又討厭他,就是這點也不能肯定。我只看見:他不同於我們,他象一個動物,或者象一種精神,或者象一幅畫,我不知道他是什麼,但他和我們大家都不一樣,難以想像地不一樣。

中文出處:夢系青春:青年辛克萊尋找「夏娃」的故事,(德)黑 塞(Hesse,H.)著;王衛新譯,同濟大學出版社,1989.第42-44頁

另一譯名: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I see him again. It was a little later, on the street; allof us coming home from school were standing around a horse that had fallen. Itlay in front of a farmer’s cart, still harnessed to the shafts, and it snorted,complaining and questioning, through wide-open nostrils, and bled from a hidden wound. Dark liquid slowly soaked into the white dust of the street near the horse. When I turned away from the sight, feeling sick, I saw Demian’s face. Hehad not pushed his way to the front; he stood at the back, comfortable with himself and even looking rather elegant, as usual. His gaze seemed directed atthe horse’s head, again with this deep, silent, almost fanatical but nevertheless dispassionate attentiveness. I could not help looking at him for along time, and even back then I felt, far from consciously, something very unusual and special about him. I looked at Demian’s face and saw the face of a man, not a boy; but not only that, I also thought I could see, or feel, thatthis was not just the face of a man, it was something else too. There seemed tobe something of a woman’s face in it as well, in fact the face seemed to me,for a moment, neither manly nor childlike, neither old nor young, but somehow millennial,timeless, marked with different spans of time from the ones we lived in.Animals might look like that, or trees, or stars—I didn’t know, I didn’t feel precisely what I would say about it now, as an adult, but I felt something likethat. Maybe he was beautiful, maybe I was attracted to him and maybe repelled too, there was no way to decide that either. I saw only that he was different from us—he was like an animal, or like a spirit, or like a picture, I don’t know what he was but he was different, unimaginably different from us all.

英文出處:Demian:the story of Emil Sinclair's youth.Hermann Hesse 1877–1962.translated by Damion Searls - the Penguin Group,2013.

相關焦點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節選) 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歌德深有感觸地說:「從父親那裡,我得到一副強壯的體魄和做一個正直人的人生觀;從母親那兒,則繼承了她樂觀的性格和對於語言的表達能力。」 兩部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與《浮士德》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下,歌德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
  • 年輕人可以看《少年維特之煩惱》,但你要學的是歌德
    總有一些作家生不逢時,去世之後其作品才開始受人關注,而有些作家,其作品生前就暢銷不已,在讀者和社會中掀起了巨大波瀾,比如歌德的這本《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在1774年、25歲的時候完成的一部小說,篇幅雖然不長,卻講述了24歲的進步青年維特在進入社會時,面對愛情、階級時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給他帶來疑惑和不解、困擾和折磨,最終維特選擇自殺。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抑鬱的維特(少年維特之煩惱封面1)02維特的煩惱就是歌德的煩惱。1774年,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當時,成千上萬的讀者被這本書傾倒,大家爭相購買、傳閱,歌德成了當時名噪一時的青年作家,這一年歌德25歲。這是他才華的第一次大爆發。
  • 品讀世界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很多人都認為,《少年維特之煩惱》其實是其作者,德國文學巨匠歌德自己的故事,所以寫得那麼深情,那麼投入,那麼的戲子入微,那麼的真實。語言優美,恍如詩歌,情感炙熱,引人共鳴。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不少有著和故事主人翁維特相似經歷的少年,盲目跟風,學習維特的穿衣風格,學習他的言行舉止,甚至是學習他的飲彈自盡。以至於在《少年維特之煩惱》再版的時候,歌德親自在扉頁上呼籲,這只是個故事,請大家不要盲目模仿。
  •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譯名之爭
    大家知道,《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初版)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這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要講述了年輕的維特深愛一個有夫之婦,但又得不到渴望的愛情;為此他憂傷、苦惱而不能自拔,最後殉情的故事。
  •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愛情小說嗎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者是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這部作品讓歌德在德國一夜成名,它是歌德作品中同代人閱讀最多的一本小說,並給歌德帶來了榮譽和財富。小說中的主人公維特,是感覺支配行為的典型角色,也是感傷主義的特徵式人物,在維特身上體現出歌德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觀和審美觀,以及他對新興資產階級的期待與支持。《少年維特的煩惱》雖然描述了一個少年的愛情故事,但其本質是表現出對封建舊勢力的頑強對抗。
  • 赫爾曼.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願每個少年不再迷茫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正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少年辛克萊尋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艱辛旅程。認識自我的三部曲一、 探尋世界的伊始辛克萊出身並成長於光明、正義的基督教徒之家,但卻同時窺見了另一個陰暗、暴力的黑暗世界的存在,他的未來似乎一片坦然,但他卻深受另一個黑暗世界所吸引。
  •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徵程
    在讀《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這本小說前,我對黑塞沒有絲毫的了解,也從未讀過任何一本他的小說,這讓我在讀時抱著強烈的好奇心,想要看看這本書究竟有怎樣的不同之處。黑塞是諾貝爾文學獎、歌德獎等諸多獎項獲得者,他的作品在全球暢銷,被譯成53種語言,譯本就有742種之多。在文學史上,有兩個人,曾對黑塞讚譽有加。一個是世界大文豪雨果,他說黑塞是浪漫主義最後一個騎士。雨果這裡說的浪漫主義是文藝創作的一種手法,主要是體現創作者從心出發,抒發心目中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 《少年維特之煩惱》:那個少年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中篇小說。該書於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並在那裡成了暢銷書。小說描寫少年維特愛上了綠蒂,但她早已與阿爾伯特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在工作上,又因為出生低微,遭遇貴族歧視,階層固化等問題又進一步加劇了他的痛苦。最終留下遺書,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少年維特之煩惱》:震撼人心靈的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為我們訴說了一個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這部以歌德的親身經歷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內就創作出來的書信體小說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難以估量的。1808年,拿破崙率大軍攻破魏瑪公國之後,親下諭旨召見了歌德,並跟歌德大談特談他本人對《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意見。無形之中,這本小書的地位又被抬高了許多。主要內容初春之際,剛剛經歷了一場愛情波折的少年維特離開家鄉,到一處僻靜的地方隱居。
  •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赫爾曼·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是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代表作之一。赫爾曼·黑塞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稱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個騎士」。黑塞的作品寓意深刻,富含哲思,敢說讀懂已是不易。
  • 《德米安》:他們會覺得我是一時的失足,卻不知那就是我的命運!
    當我們不再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時,當我們變成一個懵懂的少年時,會驚訝地發現,眼前的世界並非總是歲月靜好。在我們的目光所及之處,即使是無暇的光明,背後也隱約藏著黑暗的影子。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彷徨的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文|喵大小姐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由德國著名小說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的作品,小說中維特的形象是歌德本人的影子。 歌德年輕時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學,而後回到家鄉,按照父親的建議去做了帝國最高法院的實習生,人生地不熟的他結識了少女夏綠蒂·布甫,他瘋狂地愛上了對方,然而夏綠蒂已經訂婚,黯然神傷的歌德只能離開,後來他聽說自己的一個熟人朋友愛上了朋友的妻子而自殺,促使歌德僅用四周時間就完成這本書的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主人公維特嚮往自由的愛情、公正的社會環境、一直追尋心中理想的國度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什麼被有些國家列為禁書?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特德的作品,早在上兩個世紀出版時,曾一度引起轟動,故事中以主人公維特自殺為結局,這本書讓歌德名聲大噪的同時,也引發了歐洲的一陣自殺狂潮。部分國家考慮到其內容因對社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不久之後便被好幾個國家列為了禁書。
  • 《少年維特之煩惱》:愛而不得的他,竟然選擇離開世界
    一、簡介有一句名言叫做:「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成就了歌德。」除了名著《浮士德》之外,歌德也因為《少年維特之煩惱》而出名,在當時的德國還掀起了風靡一時的「維特熱」。(摘抄自《少年維特的煩惱》,[德]歌德著,候浚吉譯。)三、讀後感分享維特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為什麼能讓當時德國的青年都熱衷不已呢?在各方面都模仿維特呢?模仿維特的穿著、說話語氣、思維方式、行為舉止,甚至有人選擇與維特相同的方式離開人世。
  • 少年維特之煩惱:性格的缺陷註定悲劇的產生
    哈嘍,這裡是雜七雜八醬,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德國文壇巨匠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品賞析,話不多說開始吧~我們中的很多人生來有顆敏感、纖細的心,易感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音律中的美妙音符,抑或是書籍文字裡的纏綿悱惻。
  •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盧梭《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著名作家、最偉大的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作品,這本書同時也是《歌德集》其中的一部,故事的主人公維特算是歌德本人的影子,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感情經歷,促成這本書創作的源泉。
  • 他是花心大蘿蔔、鍊金術士、律師,和席勒搞基,他是寫出傳世佳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的文學巨匠歌德
    有著「小巴黎」雅稱的萊比錫人們常見歌德髮型獨特、穿著怪異在酒館牆壁上題詩嘲笑教授在大庭廣眾之下宣揚「耶穌並非基督教的創立者」期間《塞森海姆之歌》不過歌德又當了回負心漢逐漸疏遠弗莉德裡克直至斷了所有來往原因和之前一樣歌德覺得自己和這位鄉村女孩教養和習俗方面存在種種差異(史殼郎:似乎藉口矮了一截
  • 法大朗讀者|苑陽:彷徨少年時,找尋蛻變的自己
    法大朗讀者|苑陽:彷徨少年時,找尋蛻變的自己 2020-06-17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少年維特的煩惱》:從「孩子氣」的視角看維特的世界觀、愛情觀
    歌德寫下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當時社會青年一代的心靈縮影,其中帶著「孩子氣」的思想令無數人產生了共鳴。從孩子氣的視角看待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們能夠了解當時人們對於封建制度的思考與叛逆。跳出故事,少年維特追尋最淳樸的自然,嚮往平等自由的心態也是十八世紀時德國青年一代源於內心的渴望。無數的有識文人對當時的封建制度以及宗教的說教等進行批判。歌德的這本書以少年維特作為依託,從本質上是在抒發年輕一代人的心聲。許多人由此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