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這本小說前,我對黑塞沒有絲毫的了解,也從未讀過任何一本他的小說,這讓我在讀時抱著強烈的好奇心,想要看看這本書究竟有怎樣的不同之處。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這部小說很短,劇情也談不上跌宕起伏,但就是有一種難以名狀的魔力,讓我陷入進去,和主人公一起開心、失望、擔心、恐懼、怨恨、希望,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時期,重新長大了一次。這種奇妙的感覺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使我迫不及待想要了解這個讓我在一本書中擁有如此豐富的情感體驗的作家。
黑塞是諾貝爾文學獎、歌德獎等諸多獎項獲得者,他的作品在全球暢銷,被譯成53種語言,譯本就有742種之多。在文學史上,有兩個人,曾對黑塞讚譽有加。一個是世界大文豪雨果,他說黑塞是浪漫主義最後一個騎士。雨果這裡說的浪漫主義是文藝創作的一種手法,主要是體現創作者從心出發,抒發心目中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個讚譽黑塞的人,是同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託馬斯·曼,他說黑塞代表了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他的寫作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和對人類的愛心。黑塞的創作真正繼承了德國文學的浪漫主義,世人稱他為「新浪漫主義者」。
01我們可以適應這個世界的複雜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描寫了少年辛克萊從小到大的一些心路歷程,出生並成長於「光明世界」的辛克萊,偶然發現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那裡的紛亂和黑暗,使他焦慮困惑,並陷入謊言帶來的災難之中。這時,一個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現了,將他帶出沼澤地,從此他開始走向孤獨的尋找自我的徵途。之後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現,在他每一次孤獨尋找、艱難抉擇的時候,成為他的引路人。
光明的世界在辛克萊的眼中是他成長的家庭,他的父母,兄弟姐妹是他童年的陪伴者與守護者,給予了他無限的關愛,這讓辛克萊誤以為這個世界充滿了鮮花和掌聲,是一個潔淨無害的天堂,直到壞孩子法蘭茲的出現,讓他第一次看到了這個世界的背面,交織著暴力與謊言,充斥著陰暗和墮落。
而這只是故事的開始,偶然瞥見世界的全貌對於少年辛克萊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開始,就如同溫室裡的花朵從未經受過風雪的摧殘,現在卻要將其移植進入荒涼貧瘠的戈壁沙漠。於是他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懼,甚至懷疑自己繼續活下去的意義和價值。這件事情徹底擊碎了他的世界,瓦解了他賴以生存的心靈土壤。
人的一生有許多分叉路口,但真正重要的只有那麼一兩個。我們在這一生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能夠對我們人生產生影響的寥寥無幾。仔細想想,年少時的我們似乎都經歷過辛克萊式的困境,少年時期,生活就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往返奔波,老師和父母主宰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時常會將自己犯的一點小錯誤不自覺地在心中放大,於是想盡辦法撒謊逃避,或是靜靜等著事發或逐漸淡去。
少年時,構成我們大多數人生活的世界是線性單一的,是穩定安逸的,因此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就像是井底之蛙眼中的世界,狹隘並且片面。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遠遠超出我們的控制範圍。當我們慢慢觸碰到世界的另一面時,我們會開始對原本慣性的生活產生懷疑,開始想要試圖改變並掌控自己的生活狀態。這種感覺,剛剛步入社會後的我們,一定都深有體會。
這個世界上有珍貴的、無與倫比的人,但是這世界上也有許多並不獨特、出色的人。他們都同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一起構成了這個複雜的世界。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上,沒有人能真正讀懂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這個世界是兩面的、複雜的。每個人的心理也是同樣的複雜,那些彷徨失序、衝突掙扎無法為外人所知,卻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心上。而這種複雜,既是痛苦,也是才能。我們每個人只有在認清自己複雜的心理真相之後,才能與自己更好地相處。
我想,保持開放的心態,保持思考,每個人都可以適應這個世界的複雜,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02與世界唯一的自己相處
「我常常幻想未來的景象,夢想自己可能會成為的角色,或許是詩人、預言者、畫家等等。然而這些都不算什麼。我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為了寫詩、預言或作畫,任何人生存的意義都不應是這些。這些只是旁支末節。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無論他的歸宿是詩人還是瘋子,是先知還是罪犯,這些其實與他無關,毫不重要。他的職責只是找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他人的命運,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大眾理想的懦弱回歸,是隨波逐流,是對內心的恐懼。
我曾經認為,一個人誕生在這個世上所履行的天職,是用上天賦予他的才華去做只有他能做到的事,所以每個人都會有天賦的角色,將它付諸於職業、事業,挑戰生命潛能的實現。我也嚮往著用那些終極共通的理想對這樣的人生賦予意義,知識與文化的傳承,對未來的希望,對進步的信仰,對人類有朝一日能夠創造出一個充分實現自我的社會的理想……止步於此,已經可以構築一個令人安心的理想主義的圖景,甚至可以稱為信仰。和所有的信仰一樣,只要相信,放棄一己之念,將自我等同於群體,就可以解脫個體的苦惱。理想,也許是逃避孤獨最冠冕堂皇的藉口。只是這幅令人安心的圖景中,總有那麼一點不穩的地方,那就是你會發現,找不到自己了。
少年時期的辛克萊習慣了家庭的保護,在這樣嚴密的保護傘下,他不自知地隱藏著真實的自我。在家中,他乖巧、整潔,有良好的習慣。每天早晨要唱讚美詩,每年會慶祝聖誕節。他接受了這一切,這種毫不費力的生活方式,也接受在這種生活方式下的自己。這種適應,讓他一點點消耗自我,逐漸迷失自我。因此走出這個環境時,辛克萊開始撒謊、吹牛,甚至效仿那些粗魯的行為,他看起來和之前判若兩人。活在惡人法蘭茲的威脅之下,表面上看來,他恐懼的是法蘭茲,但這一切原本沒有這麼荒謬,他本可以坦白,他恐懼的本質是無法與自己相處。
因此在後來,他經常會無意識地回到童年相同的恐懼、黑暗之中。他終於發現,在無法做自己的時候,他常常會感到恐懼和疲憊。儘管如此,辛克萊依然感激和管風琴師皮斯託利斯、德米安以及夏娃夫人在一起的時光。但是他清楚地知道,在內心支持他的不是他們的聰明才智、知識、特長。讓他真正感到滿足的,是他自己內在的進步。他在與黑暗世界對抗的過程中,在與自己的恐懼與焦慮爭鬥的道路上,自我的思想與意識不斷的成長壯大, 他前行的動力更多的來源於自己,而不是他人或是環境。
03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徵程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徵程,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是一條小徑的悄然召喚」。
始終自認是理想主義者的我,在這些話面前也隱隱動搖。也許我所追求的理想,不過是自己賦予自己的虛榮心滿足的藉口。我不願,甚至也不曾真正問自己,人為什麼而生存。這個問題對我並不構成問題,我只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擁有一個值得驕傲的理想,並且知道自己切實為之努力,這樣的人生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許已是可以滿足和羨慕的了。 只是我想知道,這樣的滿足背後是否也是一種怯懦,一分虛偽?
在這個世上,最讓人敬畏的恰恰是通向自我的道路。這條道路很艱難,因此,也很空曠。許多人不願意走這條道路,看起來依然生活得很好;有一小部分人想要做一點小小的嘗試,於是朝這個方向走了幾步,確認自己無能為力後轉身離去,然後做上無法通行的標記。只有幾個人,頂著質疑的目光,忍受著無法言語的痛苦與孤寂,堅定又緩慢地前行著。我無法說哪種選擇是最好,更無法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判哪種人更加高尚,我就走在第一條道路上觀望著,掂量著自己,我不知道是否有勇氣走上第三條孤獨而漫長的道路。
愛因斯坦說,追究生活目的是沒有意義的事,一定要說,那只能說人是為了他人而活。稻盛和夫則說,人是為了成為一個比降臨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活的。我敬仰那些擁有自己生存信條,並且能將其貫徹一生的人。但是他們找到的是他們的答案,而不是我的答案。對於個人而言,聽智者再多的箴言也不及邁出探索的最粗淺一步。
每一條通往自我的道路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路,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能替你找到。也許這是人生唯一有意義的徵途。不管它通向哪裡。
作者:新東方 孟效軻老師
歡迎大家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