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德米安》:人只有一個使命「走向自我」

2020-12-24 榮榮家庭關係教育

我所想望的,無非是試著依我自發的本性去生活。為何如此之難?——《德米安》

20世紀上半葉,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霍亨侖王朝覆滅,資產階級即統治了每個人的外在世界,也扼殺了每個人的內在世界。黑塞在此背景下,以「辛克萊」為筆名,著成《德米安》這部小說。《德米安》出版後兩年裡接連重版16次,真實作者「黑塞」始終被隱匿,直至1921年給本小說頒布馮塔納文學獎才暴露真相。

黑塞在《德米安》中講述的是「我」—辛克萊童年時體驗到世界的兩極,對黑暗世界的好奇使他接觸到「惡」,並逐漸認識到「惡」存在於自己的內心之中。靈魂嚮導德米安通過重新闡釋該隱故事、強盜故事中的「惡」,試圖讓辛克萊理解和接受人的本性中「惡」的真實存在。辛克萊因恐懼而逃進父母的光明世界,但伴隨著性意識的覺醒,他的內心再次掙扎於黑暗和光明之間。

01、敘事手法結合敘事心理治療方法,是一部精神自愈的經典之作。

《德米安》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講述少年辛克萊尋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艱辛歷程。出生並成長於「光明世界」的辛克萊,偶然發現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那裡的紛亂和黑暗,使他焦慮困惑,並陷入謊言帶來的災難之中。這時,一個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現,將他帶出沼澤地,從此他開始走向孤獨尋找自我的前路。之後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現,在他每一次孤獨尋找、艱難抉擇的時候,成為他的引路人。

黑塞用第一人稱「我」敘事了一個少年成長的故事,不同於小說的作者上帝視角闡述主線情節,而是用採用敘事療法關注「我」的心理矛盾與變化,更像後現代心理治療方式,治療師與諮詢者之間的心理療愈過程。

它擺脫了傳統上將「人」看作為問題的治療觀念,透過「故事敘說」、「問題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變得更自主、更有動力。透過敘事心理治療,不僅在可以讓當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長,同時還可以讓諮詢師對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統整與反思。

讀者伴隨著黑塞筆下的「我」進入深層次向內思考,從故事發展的表面現象,逐步一層層「通向內在」的階段。通向內在意味著尋找和完善自我,通過走向內心來實現自我救贖。救贖的第一步是要敢於面對自己,面對內心的困惑和混沌,面對內心的魔鬼以及「惡」的存在。

02、黑塞在「自我成長」課題中提出兩點質疑:

受到良好的教養就能確保一生無錯嗎?

辛克萊是個生活在「光明世界」的孩子,父母和姐妹給他營造的一直是一個潔淨溫馨的家園,考究的衣裝和良好的禮節,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條通往未來的筆直道路,有責任和過失、愧疚和告解、寬恕和善意、愛慕和敬意、《聖經》和箴言。

對於一個十歲孩子來說,這樣的環境讓他從小體味的和平、秩序、安寧、充滿責任和良知、寬恕和友愛。他從僕人身上隱約能感到與這個世界有時會格格不入,但事不關己那一刻,他會自然選擇回歸光明世界,享受寧和。

直到有一天,一個野蠻粗暴的高年級學生弗朗茨·克羅默,一個來自「黑暗世界」的孩子,心術不正、邪念歪生,在他的脅迫下,辛克萊出於恐懼講一個謊言,引發了一場無法收場的邪惡纏繞著揮之不去。

他的世界觀分崩離析,從此陷入兩個世界的彷徨徘徊,「光明世界」屬於父母,「黑暗世界」似乎已經佔據了整個內心。他被要挾、被勒索、被辱罵、被恥笑、做傀儡,為此又做了一些鬼鬼祟祟的事情去彌補。

辛克萊從小接受良好教養,父母遵從宗教化下規矩生活,為孩子打造的只是現實世界的的一面性,當孩子獨立面對現實,意識到世界是有「善」,也有「惡」時,自己已經無意識的跟隨本心犯下了違背宗教感召的「道德觀念」的行為,自己內心都是由兩個對立的世界構成,並因此面臨痛苦的選擇。

人類的好奇心被了解自己的欲望大力趨勢,正是以這種方式發展了人類超強智力,戰勝了自身生物性,而這中間的探索過程包含了對與錯的交織的概念轉化,有了對「黑暗」的了解才對「光明」神之嚮往。

黑塞繪畫作品

按照父母鋪好的平坦之路就會快樂無雜念嗎?

當辛克萊遠離家鄉去讀初中,脫離了父母一直的「光明世界」,辛克萊像變了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在和童年的秩序和平和對抗。

曾經故鄉和家裡、父親和母親、姐妹和花園,寧靜舒適的臥室,一切在美好、神聖、純潔所有之前的一切都璀璨生輝、光彩照人。而今卻骯髒、雜亂、到處是菸草和嘔吐物的氣味,他整個人被幻滅的痛苦包圍。

在外人的眼中是正在迅速墮落藐視塵世的浪子,在學校終日去酒館兒度日,成為了一個著名的酒館常客,一個浪蕩明星,被同伴上視為英雄,內心深處充滿恐懼和憂慮。

當父親收到學校監管寄去的警告信後,趕來學校,憤怒責罵、哀求、動用母親權威都無法喚醒辛克萊的墮落,他以浪跡酒館兒和自吹自擂的方式與世界為敵,這是他的反抗,假如世界不允許這樣的人存在,損失就該由世界承擔。

直到他遇到馬克思一位樂手,辛克萊向他傾訴心底有關於「兩個世界」的質疑和思考,馬克思告訴他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你的光明世界只是半個世界,像神父和老師一樣,你躲避另一半世界。但你並不成功,人一旦開始思考,就無法躲避那個世界。」

辛克萊已經開始認知到有「善」有「惡」才是一個完成的世界,內心兩個世界原本就是統一的,它們相互補充,相互平衡。禁忌並非永恆的,而是流變的,比如在光明世界被認為是禁忌的性慾,卻被希臘人和某些民族視為神性,受到頂禮膜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發掘出屬於自己的『合理』和『禁忌』」,而非一味順從世俗的禁忌法則。關鍵在於認識善與惡,承認兩個世界的一體性並真正接受這一事實。

父母無法給孩子鋪設一條筆直完整的道路,認知世界了解邊界始終是每個個體該做的事,是「自我覺醒」的必經之路。

黑塞繪畫作品

03、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樣的生活?

人只有一個使命:走向自我。無論他最終成為詩人還是瘋子,先知還是罪犯——這不是他的職責,毫無重要。他的職責是發現自己的命運,不是別人的命運,是徹底而不屈地活出自己的命運。

①德米安是「救贖者」?不,他只是每個人心裡的另一個「自我」

在迷惘中,辛克萊逐漸對心底潛藏的某些意識產生深刻的感知後,他多次思考德米安所說的那些,超越現實的「怪談」。也正是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的慾念即將觸犯禁律時,他才恍惚間明白,早先對於「兩個世界」的猜想,也得到了德米安的印證。

他說「符合規矩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半,與此同時,「逾越規矩的世界」便是世界的另一半。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我們能承認世界的真善美,也要承認醜與惡,完美與不完美的相互依存,才是一個真實世界的面貌。

辛克萊和德米安,一個迷途者,一個先知式的人物,其實是黑塞賦予人內心的兩個化身,一個代表著迷惘,一個代表著思考尋找到的答案。最後,辛克萊的樣子變得和德米安一樣了。也就是說,作者在迷失階段中所要解決的疑問都逐漸有了結果,他已經能夠坦然地去面對和接受人生。

「德米安」其實就是另一個自我層面的辛克萊

黑塞在1943年5月給一個年輕人的信中所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自我』,誰始終知道,其中的一個從哪裡開始,另一個在哪裡結束,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智者。」

人格產生於彼此對立的兩種力量——對個人生活的強烈渴望和周圍環境使人屈從的要求……《德米安》恰恰展示了獲得正在形成的人格而進行鬥爭的一面。

辛克萊最終脫離了德米安的指引,他認為「一個成熟的人沒有任何職責,除了這個:尋找自己,堅定地成為自己,不論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實際上,辛克萊此時已經形成了自我同一性,德米本就是辛克萊的另一個「自我」,本是一體,不再質疑,是自我成長中走向成熟的標誌。

②《月亮與六便士》和《德米安》的思索

在《月亮與六便士》開始的部分,毛姆巧妙的敘述使讀者感覺斯特裡克蘭德的出走,是來自其自身的一種神秘的驅動力作用的結果。而實際上,毛姆只是沒有像黑塞一樣描述斯特裡克蘭德的內心迷惑和質疑,沒有細膩的表述該走進「光明世界」還是該「尋找自我」的思想糾結過程。

《德米安》中辛克萊似乎也是從十歲的某一天開始陷入兩個世界的混沌,整個人恍惚作出一切「不可思議」的行為,內心的翻滾,思想的熬煎,像一個破殼誕生的鳥兒:「鳥要掙脫出殼。蛋就是世界。人要誕於世上,就得摧毀這個世界。」殼是外界世界的「禁忌」,而「自我」就是鳥兒本性自我。

一個四十多歲破繭而出,一個十幾歲矛盾掙扎掙脫蛋殼,毛姆和黑塞都在用自己的解讀語言描繪難以具象的「自我」意向,它存在於人最深處的思想中,突破「黑暗」才能見到「光明」。

現實中,很多人都以光明面自詡,卻不知兩個世界根本就是相伴相生的,沒有人能夠永遠只存在於其中一個世界。宣揚永遠美好光明的某些宗教和信仰是如此的片面,所謂的光明世界也是人們用漂亮的語言將美好無限放大,將「黑暗世界」深深隱藏,承認人性中的「惡」與質疑,是難以啟齒而痛不欲生的折磨。然而,想要探尋到真正的自己,光明、黑暗都要勇敢踏足,嘗過黑暗後的歸於光明才有難能可貴的味道。

黑塞繪畫作品

寫在最後

最開始讀《德米安》勾起很多童年中不齒的回憶,辛克萊自認陷入邪惡深淵,飽受兩個世界不同認知觀的折磨,這種經歷,隱藏在我們童年時被欺負,被誤解,做了一些邪惡的事情,隱瞞全世界,被良知指責,被真真假假的現象所迷惑,曾經懷疑過這個世界,懷疑過自己,所謂「少年彷徨」正是這種內心的掙扎和不解。

然而,讀到結尾豁然開朗,少年至此未終了,曾幾何時我們時刻還會無數次陷入困惑,只是我們有了更巧妙的方法更快速的進入到「自我剖析」,最快捷的途徑詢問「自我」,而每一次都多一層對自己的全新認知,當我們知道「人的一生使命都是走向自我」,如釋重負,更診視和真實的自己每一次對話。

德米安是你我思想早就存在的智者,一生相伴,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德米安》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黑塞完成有說服力的自我釋放 澎湃新聞:你翻譯了黑塞的兩部作品,《德米安》在黑塞的作品序列中是怎樣的位置?這些夢境反映了他的恐懼不安和自卑情結——或許和他年少時接受的虔信教育中的自我審查有關。父親的形象在他的夢中是上帝的形象,是威權和掌控。上帝不停地注視著他。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讓黑塞認識到,他曾塑造了一個錯誤的自我,一個美好和諧卻虛假空洞的世界。黑塞認識到,他擁有了重新闡釋他生命中宗教基礎的機會。對榮格來說同樣,神聖事物就是「自我」。
  • 赫爾曼.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願每個少年不再迷茫
    赫爾曼.黑塞,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德國作家,詩人,被譽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他的作品深具人文關懷,著重探討人的精神成長和自我發現之路。蔣勳曾這樣評價過他,「黑塞的文學可能影響了整整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尋自然、流浪、孤獨,追尋自我的覺醒。」
  • 《德米安》︳每個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徵程
    和德米安的分別,讓他獨自承受青春期的煎熬。漫漫人生路,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在走,孤獨只是讓我們開始走向自己。後來他遇見一位漂亮的少女碧翠絲,突然有了愛慕的對象,這種暗戀讓他從頹廢中覺醒。 「我習慣在這種天氣下散步一小段路,一面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一路上,我時常感到莫大的快樂,一種充滿憂傷、鄙棄世界和自我的痛快。」
  •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徵程
    在讀《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這本小說前,我對黑塞沒有絲毫的了解,也從未讀過任何一本他的小說,這讓我在讀時抱著強烈的好奇心,想要看看這本書究竟有怎樣的不同之處。黑塞是諾貝爾文學獎、歌德獎等諸多獎項獲得者,他的作品在全球暢銷,被譯成53種語言,譯本就有742種之多。在文學史上,有兩個人,曾對黑塞讚譽有加。一個是世界大文豪雨果,他說黑塞是浪漫主義最後一個騎士。雨果這裡說的浪漫主義是文藝創作的一種手法,主要是體現創作者從心出發,抒發心目中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人生就是一條通向自我之路,不斷嘗試,辨明迷途。——赫爾曼·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是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代表作之一。赫爾曼·黑塞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稱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個騎士」。
  • 《德米安》|我們終將踏上的自我之尋
    「人人嘗試走出深淵,朝各自的目標努力,我們可以彼此了解,但真正能夠了解自己的,卻只有每個人本身。」《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是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用抒情的筆調描寫了主人公辛克萊的自我探索之旅。
  • 德米安:人要誕於世上,就得摧毀這個世界
    辛克萊出身於一個光明世界,那裡文明、有法制、相親相愛,而偶然的機會,他接觸了另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那裡黑暗、齷齪、沼澤遍地,他對此困惑不解,並陷入了一場謊言的災難之中。一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將其解救出來,並在其後孤獨的尋求自我的道路上,以不同的面目出現,為他指引迷津,成為了他的指路人。
  • 《德米安》| 探尋屬於自己的阿布拉克薩斯
    >> 每個人都是妙不可言的存在,在每一個人身上,精神都已化成了形貌,在每一個人身上,造物都在蒙受苦楚,在每一個人身上,救世主都被釘上了十字架。在他的神秘同學德米安等的指引下,他最終能夠向內尋求個性,喚醒對自我的認識。黑塞的文章主人公總是承受兩極分裂的痛苦。他們的魅力在於,他們總是在一步一步成長。每次暗示主人公已經成熟或回歸光明的時候,黑塞總會給予他們或大或小一擊,這是成長的餘地。
  • 《德米安》:他們會覺得我是一時的失足,卻不知那就是我的命運!
    被譽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的黑塞,就是這樣一位智者,在他的成名作《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這本書中,我們將伴隨少年埃米爾·辛克萊的成長,經歷複雜世界的誘惑,品嘗孤獨、膽怯、彷徨、叛逆,渴望愛情與友誼,陷入對自我與外部世界的懷疑,直到遇見同齡人德米安,在他的影響下,一步步尋得答案,走向成熟。
  • 專訪|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年少時的故事》:黑塞完成有說服力的自我釋放澎湃新聞:你翻譯了黑塞的兩部作品,《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年少時的故事》在黑塞的作品序列中是怎樣的位置?這些夢境反映了他的恐懼不安和自卑情結——或許和他年少時接受的虔信教育中的自我審查有關。父親的形象在他的夢中是上帝的形象,是威權和掌控。上帝不停地注視著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讓黑塞認識到,他曾塑造了一個錯誤的自我,一個美好和諧卻虛假空洞的世界。黑塞認識到,他擁有了重新闡釋他生命中宗教基礎的機會。對榮格來說同樣,神聖事物就是「自我」。
  • ● FM 807 011 德米安
    這次,又以《德米安》作為全劇主線,很多人說她,專職編劇,副業賣書。當然,本期節目咱們聊的不是韓劇,而是這本《德米安》。作者黑塞,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在美國,他是20世紀被閱讀最多的德語作家,他的「Do Your own thing」成為美國整整幾代年輕人的座右銘。在法國,雨果稱他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
  • 從《德米安》看懂《製作人》有劇透,慎入……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 《彷徨少年時》「引導人」背後的寓意|走向自我發現之路
    簡介《彷徨少年時》講述了生活在「光明世界」的辛克萊受不良少年克羅默逼迫,認識了幫他解圍的德米安,並受其指導,在一次次的人生經歷中走向發現自我之路。少女貝雅特麗齊的「引導」使辛克萊發現了自己,他開始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情感在外界的投射,從這時開始,辛克萊對自我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通過世界與他人的投射認識自我,打破命運的枷鎖。對於很多人來說,青春期的一份美好,不僅僅是成長,還有對情感的慢慢觸碰,愛,便會救贖。
  •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和解
    只有在兩個時代交替,兩種文化、兩種宗教交錯的時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難,成了地獄。」《荒原狼》的創作開始於黑塞中年後,此時正處於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轉化的階段,是一個由和平走向戰爭的時代,社會中存在著眾多的矛盾,各階層的鬥爭也比較激烈。
  • 探尋自我 | 赫爾曼·黑塞
    探尋自我 | 赫爾曼·黑塞赫爾曼·黑塞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 詹姆斯•弗蘭科︱我的朋友《德米安》
    我離開學校本來是為了成為世界上最棒的演員,卻不得不留在校園裡,還要伺候那些幾個月之前還請我參加聯誼會堂聚會的同學們。好像我已經後退了五步,事實是:我居然離開一所一流的大學,加入一大群候選者,企圖闖進一個以競爭激烈聞名的行當;這怎麼看都像是傻瓜的節奏。
  • 德米安,為同性戀個體的成長立法
    小說在前言就說:「每個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恆,神聖。任何人只要活著並履行大自然的意志,他就是一種傳奇,值得佩服、尊敬。靈魂在每個人身上成形,創造物在每個人身上受苦,救世主被釘在每個人的十字架上。」既然小說宣稱:「覺醒的人只有一項義務: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著自己的路向前走,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 「德米安! 」
    但這個問題一旦關乎切身,關乎自我,他就變得有那麼一點負責。因為每個個體的出生,他的人生目標,使命是有差異的。個體具有差異化,所以我們不能盲目的給所有人都畫上一個標籤,一個記號。一般人們只有在迷茫和痛苦的時候,才會提出類似:我是誰?我為誰而來?我為什麼活著?我該如何去生活?這樣的一些問題。
  • 黑塞與傅聰 | 「我真想親眼見到這位天才橫溢的中國人」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國作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荒原狼》《德米安》《玻璃球遊戲》等。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黑塞看來,傅聰是蕭邦最完美的詮釋者。赫爾曼·黑塞金聖華 譯太好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一次聆聽收音機時,我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是播放蕭邦樂曲的晚間音樂節目,演奏者是位中國鋼琴家,叫做傅聰,一個我從未聽過的名字。
  • 26天35條留言,共讀《德米安》活動收官 | 十二「月讀」
    今晚我們的交流主題是:從彷徨少年的自我之路探索育人之道。我們將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討論,歡迎大家暢所欲言。⒈ 從辛克萊的青春叛逆,我們如何看孩子的成長?⒉ 「鳥兒破殼而出,蛋殼即世界。人慾誕生,必先毀滅世界。鳥兒飛向神的懷抱,神之名阿布拉克薩斯。」你怎麼理解?⒊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個德米安。」你同意此觀點嗎?你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