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想望的,無非是試著依我自發的本性去生活。為何如此之難?——《德米安》
20世紀上半葉,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霍亨侖王朝覆滅,資產階級即統治了每個人的外在世界,也扼殺了每個人的內在世界。黑塞在此背景下,以「辛克萊」為筆名,著成《德米安》這部小說。《德米安》出版後兩年裡接連重版16次,真實作者「黑塞」始終被隱匿,直至1921年給本小說頒布馮塔納文學獎才暴露真相。
黑塞在《德米安》中講述的是「我」—辛克萊童年時體驗到世界的兩極,對黑暗世界的好奇使他接觸到「惡」,並逐漸認識到「惡」存在於自己的內心之中。靈魂嚮導德米安通過重新闡釋該隱故事、強盜故事中的「惡」,試圖讓辛克萊理解和接受人的本性中「惡」的真實存在。辛克萊因恐懼而逃進父母的光明世界,但伴隨著性意識的覺醒,他的內心再次掙扎於黑暗和光明之間。
01、敘事手法結合敘事心理治療方法,是一部精神自愈的經典之作。
《德米安》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講述少年辛克萊尋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艱辛歷程。出生並成長於「光明世界」的辛克萊,偶然發現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那裡的紛亂和黑暗,使他焦慮困惑,並陷入謊言帶來的災難之中。這時,一個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現,將他帶出沼澤地,從此他開始走向孤獨尋找自我的前路。之後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現,在他每一次孤獨尋找、艱難抉擇的時候,成為他的引路人。
黑塞用第一人稱「我」敘事了一個少年成長的故事,不同於小說的作者上帝視角闡述主線情節,而是用採用敘事療法關注「我」的心理矛盾與變化,更像後現代心理治療方式,治療師與諮詢者之間的心理療愈過程。
它擺脫了傳統上將「人」看作為問題的治療觀念,透過「故事敘說」、「問題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變得更自主、更有動力。透過敘事心理治療,不僅在可以讓當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長,同時還可以讓諮詢師對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統整與反思。
讀者伴隨著黑塞筆下的「我」進入深層次向內思考,從故事發展的表面現象,逐步一層層「通向內在」的階段。通向內在意味著尋找和完善自我,通過走向內心來實現自我救贖。救贖的第一步是要敢於面對自己,面對內心的困惑和混沌,面對內心的魔鬼以及「惡」的存在。
02、黑塞在「自我成長」課題中提出兩點質疑:
受到良好的教養就能確保一生無錯嗎?
辛克萊是個生活在「光明世界」的孩子,父母和姐妹給他營造的一直是一個潔淨溫馨的家園,考究的衣裝和良好的禮節,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條通往未來的筆直道路,有責任和過失、愧疚和告解、寬恕和善意、愛慕和敬意、《聖經》和箴言。
對於一個十歲孩子來說,這樣的環境讓他從小體味的和平、秩序、安寧、充滿責任和良知、寬恕和友愛。他從僕人身上隱約能感到與這個世界有時會格格不入,但事不關己那一刻,他會自然選擇回歸光明世界,享受寧和。
直到有一天,一個野蠻粗暴的高年級學生弗朗茨·克羅默,一個來自「黑暗世界」的孩子,心術不正、邪念歪生,在他的脅迫下,辛克萊出於恐懼講一個謊言,引發了一場無法收場的邪惡纏繞著揮之不去。
他的世界觀分崩離析,從此陷入兩個世界的彷徨徘徊,「光明世界」屬於父母,「黑暗世界」似乎已經佔據了整個內心。他被要挾、被勒索、被辱罵、被恥笑、做傀儡,為此又做了一些鬼鬼祟祟的事情去彌補。
辛克萊從小接受良好教養,父母遵從宗教化下規矩生活,為孩子打造的只是現實世界的的一面性,當孩子獨立面對現實,意識到世界是有「善」,也有「惡」時,自己已經無意識的跟隨本心犯下了違背宗教感召的「道德觀念」的行為,自己內心都是由兩個對立的世界構成,並因此面臨痛苦的選擇。
人類的好奇心被了解自己的欲望大力趨勢,正是以這種方式發展了人類超強智力,戰勝了自身生物性,而這中間的探索過程包含了對與錯的交織的概念轉化,有了對「黑暗」的了解才對「光明」神之嚮往。
黑塞繪畫作品
按照父母鋪好的平坦之路就會快樂無雜念嗎?
當辛克萊遠離家鄉去讀初中,脫離了父母一直的「光明世界」,辛克萊像變了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在和童年的秩序和平和對抗。
曾經故鄉和家裡、父親和母親、姐妹和花園,寧靜舒適的臥室,一切在美好、神聖、純潔所有之前的一切都璀璨生輝、光彩照人。而今卻骯髒、雜亂、到處是菸草和嘔吐物的氣味,他整個人被幻滅的痛苦包圍。
在外人的眼中是正在迅速墮落藐視塵世的浪子,在學校終日去酒館兒度日,成為了一個著名的酒館常客,一個浪蕩明星,被同伴上視為英雄,內心深處充滿恐懼和憂慮。
當父親收到學校監管寄去的警告信後,趕來學校,憤怒責罵、哀求、動用母親權威都無法喚醒辛克萊的墮落,他以浪跡酒館兒和自吹自擂的方式與世界為敵,這是他的反抗,假如世界不允許這樣的人存在,損失就該由世界承擔。
直到他遇到馬克思一位樂手,辛克萊向他傾訴心底有關於「兩個世界」的質疑和思考,馬克思告訴他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你的光明世界只是半個世界,像神父和老師一樣,你躲避另一半世界。但你並不成功,人一旦開始思考,就無法躲避那個世界。」
辛克萊已經開始認知到有「善」有「惡」才是一個完成的世界,內心兩個世界原本就是統一的,它們相互補充,相互平衡。禁忌並非永恆的,而是流變的,比如在光明世界被認為是禁忌的性慾,卻被希臘人和某些民族視為神性,受到頂禮膜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發掘出屬於自己的『合理』和『禁忌』」,而非一味順從世俗的禁忌法則。關鍵在於認識善與惡,承認兩個世界的一體性並真正接受這一事實。
父母無法給孩子鋪設一條筆直完整的道路,認知世界了解邊界始終是每個個體該做的事,是「自我覺醒」的必經之路。
黑塞繪畫作品
03、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樣的生活?
人只有一個使命:走向自我。無論他最終成為詩人還是瘋子,先知還是罪犯——這不是他的職責,毫無重要。他的職責是發現自己的命運,不是別人的命運,是徹底而不屈地活出自己的命運。
①德米安是「救贖者」?不,他只是每個人心裡的另一個「自我」
在迷惘中,辛克萊逐漸對心底潛藏的某些意識產生深刻的感知後,他多次思考德米安所說的那些,超越現實的「怪談」。也正是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的慾念即將觸犯禁律時,他才恍惚間明白,早先對於「兩個世界」的猜想,也得到了德米安的印證。
他說「符合規矩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半,與此同時,「逾越規矩的世界」便是世界的另一半。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我們能承認世界的真善美,也要承認醜與惡,完美與不完美的相互依存,才是一個真實世界的面貌。
辛克萊和德米安,一個迷途者,一個先知式的人物,其實是黑塞賦予人內心的兩個化身,一個代表著迷惘,一個代表著思考尋找到的答案。最後,辛克萊的樣子變得和德米安一樣了。也就是說,作者在迷失階段中所要解決的疑問都逐漸有了結果,他已經能夠坦然地去面對和接受人生。
「德米安」其實就是另一個自我層面的辛克萊。
黑塞在1943年5月給一個年輕人的信中所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自我』,誰始終知道,其中的一個從哪裡開始,另一個在哪裡結束,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智者。」
人格產生於彼此對立的兩種力量——對個人生活的強烈渴望和周圍環境使人屈從的要求……《德米安》恰恰展示了獲得正在形成的人格而進行鬥爭的一面。
辛克萊最終脫離了德米安的指引,他認為「一個成熟的人沒有任何職責,除了這個:尋找自己,堅定地成為自己,不論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實際上,辛克萊此時已經形成了自我同一性,德米本就是辛克萊的另一個「自我」,本是一體,不再質疑,是自我成長中走向成熟的標誌。
②《月亮與六便士》和《德米安》的思索
在《月亮與六便士》開始的部分,毛姆巧妙的敘述使讀者感覺斯特裡克蘭德的出走,是來自其自身的一種神秘的驅動力作用的結果。而實際上,毛姆只是沒有像黑塞一樣描述斯特裡克蘭德的內心迷惑和質疑,沒有細膩的表述該走進「光明世界」還是該「尋找自我」的思想糾結過程。
《德米安》中辛克萊似乎也是從十歲的某一天開始陷入兩個世界的混沌,整個人恍惚作出一切「不可思議」的行為,內心的翻滾,思想的熬煎,像一個破殼誕生的鳥兒:「鳥要掙脫出殼。蛋就是世界。人要誕於世上,就得摧毀這個世界。」殼是外界世界的「禁忌」,而「自我」就是鳥兒本性自我。
一個四十多歲破繭而出,一個十幾歲矛盾掙扎掙脫蛋殼,毛姆和黑塞都在用自己的解讀語言描繪難以具象的「自我」意向,它存在於人最深處的思想中,突破「黑暗」才能見到「光明」。
現實中,很多人都以光明面自詡,卻不知兩個世界根本就是相伴相生的,沒有人能夠永遠只存在於其中一個世界。宣揚永遠美好光明的某些宗教和信仰是如此的片面,所謂的光明世界也是人們用漂亮的語言將美好無限放大,將「黑暗世界」深深隱藏,承認人性中的「惡」與質疑,是難以啟齒而痛不欲生的折磨。然而,想要探尋到真正的自己,光明、黑暗都要勇敢踏足,嘗過黑暗後的歸於光明才有難能可貴的味道。
黑塞繪畫作品
寫在最後
最開始讀《德米安》勾起很多童年中不齒的回憶,辛克萊自認陷入邪惡深淵,飽受兩個世界不同認知觀的折磨,這種經歷,隱藏在我們童年時被欺負,被誤解,做了一些邪惡的事情,隱瞞全世界,被良知指責,被真真假假的現象所迷惑,曾經懷疑過這個世界,懷疑過自己,所謂「少年彷徨」正是這種內心的掙扎和不解。
然而,讀到結尾豁然開朗,少年至此未終了,曾幾何時我們時刻還會無數次陷入困惑,只是我們有了更巧妙的方法更快速的進入到「自我剖析」,最快捷的途徑詢問「自我」,而每一次都多一層對自己的全新認知,當我們知道「人的一生使命都是走向自我」,如釋重負,更診視和真實的自己每一次對話。
德米安是你我思想早就存在的智者,一生相伴,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