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下崗潮」以後,我在法國巴黎街頭「站街」

2020-11-04 默默有聞

法國巴黎的街頭,一個中國女人在悠閒地散步。她身材高挑,煙不離手,眼神迷離,身著皮衣,她在等待生意上門。

她是一個「下海女」。這個女人名叫張麗娜,是個東北人,她就是電影《下海》的主人公。

《下海》是2017年在釜山上映的一部由外國人執導的中國人主演電影,雖然製作精良,但最後未能與觀眾見面。

究其原因是其講述了一個上不得臺面的故事——巴黎站街的中國女性。

一、改革開放下的底層人民

上世紀90年代末,東北爆發大規模的「下崗潮」。

帶著「鐵飯碗」式的工作制度幻滅之後,市場上需求度極低的工種技能已經逐漸淘汰掉,就此數以千萬的工人被迫下崗,生計無著。

男性尚可做一些苦活、累活,而一些沒有技術的女性就從「下崗」走向了「下海」,張麗娜也是這些苦難中的一員。

影片從一個底層女性的角度,為我們講述了時代巨變給底層人民帶來的生存危機。

下崗後的張麗娜聽聞在法國當保姆每個月可以掙到2000歐,為了家人的生計,她和老公商議咬牙借了高利貸。

她用這些錢來到巴黎,到巴黎賺錢也好讓自己家庭更加寬裕一些。

然而事實上,巴黎的保姆高額工作只不過是以訛傳訛。

語言不通的張麗娜又是黑戶,找工作也是四處碰壁,好不容易有戶人家願意找她做保姆,結果開出的工資極低,僅有500歐。

處境的艱難讓張麗娜頓覺心涼,更別說還有借來的高利貸,但她也別無選擇,只能抓緊當廉價保姆這根救命稻草。

工作期間的張麗娜任勞任怨,結果發工資時,精明的僱主以被打碎的花瓶為由,剋扣了她100歐。

東北的麗娜忍無可忍,直爽的性格趨使下,便頂撞了僱主,頂撞的結果是被掃地出門,麗娜將這唯一的工作也丟了。

此時的麗娜機緣巧合結識了同樣來自東北的梅姐,梅姐帶著張麗娜來到自己的住處,一個集體宿舍。

裡面住的幾乎都是來自中國的「下海女」,起初張麗娜並不想和這些「下海女」扯上關係,準備找到工作立刻離開。

然而活下去實在艱難,自身的生存,家庭的負擔,孩子的未來,無不提示著麗娜,都要依靠自己在巴黎賺錢才能完成,在國內畫的巴黎的美夢此時徹底破碎。

殘酷的現實讓張麗娜認識到什麼是絕望,張麗娜最終成為自己當初最看不起的一類人,從內心的排斥到後來的主動。

麗娜逐漸變得麻木,唯一開心的時候就是和孩子、丈夫視頻的時候,只有這時候,張麗娜才覺得自己是活著的,自己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二、改革開放帶給東北人民的影響

當時正處於90年代的改革開放的時期國有企業一部分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急需進行改革以謀求出路,因此一些小廠子紛紛被合併,甚至倒閉,因此大批的工人被迫下崗。

在長時間的接觸下來,張麗娜也慢慢了解到這些舍友們大多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她們多數不是喪偶就是離婚。

麗娜的室友們也大多都是受到影響後無奈下崗,便出國打工,滿含著生活希望,卻又在殘酷的現實下被迫不得不去做最不願意做的事情。

相同的境遇下,張麗娜和老鄉們越來越融洽和諧,常常一起外出工作,工作之餘,留下一部分作為生活費,剩餘的全部寄回家裡去。

張麗娜家裡的高利貸很快還清,家裡的小房子也換成了大房子,丈夫還準備做生意,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發展。

然而親戚們知道了張麗娜在外賺著大錢,羨慕之餘也想來投靠。

丈夫弟弟沒有打招呼便將媳婦丹丹送了過來,麗娜知道時人已經在路上了,無奈之下只得前去接應。

張麗娜一邊帶著丹丹逛著巴黎,一邊隱瞞事實,想著儘快勸丹丹回國,可丹丹也是東拼西湊來到巴黎,怎麼能無功而返。

麗娜狠心說出實情:「你看那邊那女的,她在站街,和我一樣」

丹丹滿臉震驚,可自己家的情況也和當初麗娜差不多,最後還是決定,走麗娜的老路。

然而,丹丹終歸沒有頂住心理壓力,麗娜怕繼續下去會出事,便約好守住秘密,一起回國。

丈夫十分高興將接麗娜回家,夫妻二人看著正在裝修的店面,想像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原以為往昔的一切都會隨回國後能慢慢淡忘,沒想到弟媳婦丹丹說出實情,打破了麗娜憧憬的幸福。

丈夫大發雷霆與麗娜大吵一架之後,便離家出走,丈夫從此杳無音信。

影片的最後,丹丹的丈夫最終選擇原諒,二人一起遠離家鄉去了遠方打拼,而麗娜的丈夫始終沒有消息,麗娜只得自己孤單操持家庭。

一天兒子接到一通爸爸打來的電話,得知丈夫的信息,麗娜帶兒子去了丈夫居住的地方。

夫妻二人在破舊的廚房裡好似一切都沒有發生,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結尾的麗娜與丈夫達成和解。


三、《下海》帶給我們的啟示

看完電影不禁讓人思考,下海的女性就一定是拜金和虛榮嗎?我們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視、鄙夷她們嗎?

在張麗娜這樣的女性身上,是底層人民灰暗殘酷的人生,是黑暗之中底層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是為了家人付出一切的堅強與勇敢。

也許有人會懷疑,這是電影,是虛構的。

但據非官方統計,在法國的華人「下海」女,從90年代的500-700人,到2006年,人數已經增長達到1300餘人,甚至,這些人數還在攀升。

很多下崗工人年紀大,家境貧,也無一技之長。很多女性下崗職工只能走上這條路。

像女主角這樣的「下海女」,雖然身上承載了很多汙濁,但她們和我們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

她們也在艱辛地活著,在為自己的愛的家人奉獻著。

她們也有著喜怒哀樂和真實感情,在傳統道德底線下並不提倡這種職業選擇,但也無法鄙視她們為了家人生存而做出的努力。

就像麗娜和那些老鄉們,她們或許身體「不乾淨」了,但她們心靈還是乾淨的。

她們並不是拜金,也不是虛榮,只不過是希望多掙些錢供養家人,只不過希望一家人過上好日子。

如果有更好的工作,誰又會幹這樣的工作呢?

作者:嬌子

相關焦點

  • 從「下崗」到「下海」,90年代巴黎站街的女人用身體養家
    important}90年代末,東北出現了大規模的下崗潮,而失去工作的,大多數都是女性,面臨著生活壓力,她們試圖掙扎,卻落入了更大的困境。當時的下崗潮所影響的人,因為她聽別人說,法國那邊收入高,一個月掙兩千歐絕對沒問題。
  • 東北女人巴黎站街,這部爭議影片的導演竟是位中國通
    一大批國有企業被迫關停,下崗的陰影籠罩在無數人頭上。其中,尤以作為國有老工業基地的東北,代價最為慘重。影片《下海》,就誕生在這個背景。「下海」這個詞,很多人並不陌生。它是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彙。最初,它指一種到大海裡去的動作。改革開放初,它又成了一批經商者、時代弄潮兒的代名詞。
  • 這部反映上世紀90年代下崗潮的電影,講述了底層失業女性的生活
    90年代末,東北出現了大規模的下崗潮,而失去工作的,大多數都是女性,面臨著生活壓力,她們試圖掙扎,卻落入了更大的困境。她心裡一盤算,這去呆幾個月,打工掙點錢回來做個小生意,以後的生活肯定能越過越好,到時候,房子能換個大點的,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 《下海》:那群巴黎站街女身後,是一段中國婦女不願啟齒的悲傷
    上個世紀90年代,東北從解放時期的共和國長子、建國初期的重工業基地,走向了世紀末的國企改制下崗潮。而這期間的1.1億東北勞工,其實正是為國家建設默默付出最多的人群。電影《下海》講的就是這個時期的故事。在這場下崗潮中,女工麗娜一家的生活就受到了衝擊。
  • 巴黎「站街女」與延安「豆選法」
    在法國,賣淫本身其實並不違法,但攬客和協助賣淫則被法律禁止。新的「反賣淫法」之所以引起爭議,是因為其中增加了懲罰嫖客一條。而這一旨在通過懲罰嫖客以間接救助「失足女」的「好意」,卻沒有被站街女們「心領」。她們多次上街抗議,打出「身體屬於自己」等標語,要求政府撤消該法案。而每次的遊行隊伍裡,都會有個「中國小方陣」,由華人站街女們於2014年成立的「鏗鏘玫瑰」協會成員組成。
  • 未上映的電影《下海》,下崗女工巴黎站街,妥協的女人像苦澀的花
    比起「下海」這個名字,我更喜歡他的英文名——「苦澀的花」。東北,這個工業心臟被重重的砍上了一刀。不計其數的工人像血液一樣淌出來,他們被推著、被扯著又或是被裹挾著。進入了「下崗」的大潮。偶然得知去巴黎當保姆月入2000歐,她心動了。借了高利貸,留下丈夫和兒子,隻身「下海」巴黎。
  • 《下海》:她們幻想能掙大錢,沒想到只能「站街」
    而當時的東北企業最多,一時間,東北到處都是下崗工人,其中,女性失業最為嚴重。《下海》就是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影《下海》,因為沒有在國內上映,或許永遠都不可能在國內上映,看過的人其實並不多。由於題材頗具爭議,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找到了這部電影觀看,看完之後,讓我內心五味雜陳。
  • 禁片《下海》:90年代淪落巴黎街頭的東北女人,用肉體換未來
    下崗之後,麗娜聽朋友說在法國做保姆一個月可以有2000歐的收入。為了孩子和家庭,她說服了周小東舉債出國。到了法國後,她偷跑出旅行團開始四處找工作。可是現實殘酷的回擊了這個涉世未深的女人,僱傭費用最高只有500歐。
  • 這部404電影(下海)如此直白赤裸,讓我看哭了!
    上世紀90年代末東北爆發大規模下崗潮,女性失業尤為嚴重。很多女人聽說當法國保姆能賺錢,便不惜背上巨債出國。到巴黎後發現求生無路,只好去「站街」。在現實生活中,哪些或者這些不可靠的街頭婦女,背負著無人不可知的艱辛。
  • 《下海》:妻子為家還債,遠赴巴黎站街,丈夫卻說她太噁心了
    01麗娜40歲,下崗待業在家,3口人擠在50平米的小房子裡,只能靠丈夫苦力生存。這個時候中介告訴麗娜,說去巴黎做保姆一個月能掙一萬塊。麗娜馬上動心,只不過出國的費用太高。02麗娜背著包有些窘迫地走進了中餐廳,卻聽見老闆娘,說東北人壞話,她突然冒起了火氣,就在她想再幹一次架的時候,旁邊的一位大姐,制止了她。這位大姐同樣來自東北。麗娜無處可去,跟著大姐來到了出租房。
  • 另一面巴黎 | 那些在巴黎北站街頭遊蕩的年輕「東方男孩」...
    不過這部電影不僅停留在關於年齡或者是同性的禁忌之情,也同時展現了階級、貧富差距、種族、移民等一系列法國的社會問題,這也是小編很想推薦給大家看一看的原因,隱藏在美麗背後的另一面巴黎。想必生活在巴黎的大家都能體會到平靜水面下的暗流湧動吧。
  • 電影《下海》:你我都是海裡的人
    上世紀90年代,要強的東北下崗女工麗娜,不甘心命運的安排,不顧丈夫反對,借高利貸到法國巴黎打工,只為當時社會流傳的一個「致富傳言」:在法國巴黎當保姆,每月可以賺2000歐元,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輾轉辛苦到了巴黎以後,被現實打了一悶棍,保姆的月工資只有500歐元,還會被冷麵僱主無情剋扣,拿錢離開,巧合到了小旅店落腳,卻發現同住的都是「站街女」,麗娜更是失望。每次丈夫都在電話裡抱怨還債的艱難,最後不得不把房子租出去以緩解經濟壓力,如果麗娜在巴黎發展的不順,那就只好賣房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