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政協西安市長安區委員會2007年編寫的《創業者風採》
作者:董穎夫
世事滄桑,歲月如流。有些人和事已如過眼煙雲,有些卻在心頭不斷撞擊,徘徊,讓人胸中蕩起陣陣漣漪,激動不已。摯友博學和郭杜鎮長裡村的幾個朋友就是這樣讓我感動的人。
這幾位朋友,都是從古老田園走向社會的民營企業家,是改革開放後創業的先行者,他們的業績並不是在長安區的民營企業界出類拔萃而令人津津樂道。而是他們那種可貴的人格精神和這個群體所營造的那種溫馨親和的氛圍,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一
我認識長裡村的幾位長安早期民營企業家,是從認識博學開始的。
我和博學是70年代初認識的,都愛好文學,被稱為縣裡的業餘作者,他寫的《出診》《老樹紅花》等幾篇小說、故事在省、市刊物上發表,我也有幾篇變成了鉛字,共同的愛好把我們結在了一起。記得那一年初訪才發現,長裡村隱沒在彎彎曲曲,拐七拐八的郭杜一隅。100多戶人家星星點點的從西一直散落到東,長約3裡多路,故稱「長裡村」。博學的家就坐落在村子西北角地勢較高的土坎上,對峙面的幾間廈房,房前屋後都是桃樹,廈房後門外堆放著從商縣老家拉回來的舊木料,那木料已被炊煙燻得如同木炭般油黑,房的西面100多米處,就是蒼頡造字臺,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地方,也記住了這個解放前逃難匯集而形成的村落。博學和長裡村的幾位朋友,就生活在這個貧脊偏僻的村子裡。
博學非常注重朋友情感,記得1976年6月我結婚時,博學從幾十裡外騎著自行車拿著搪瓷臉盆趕來賀喜,那時生產隊的工分值一天才幾毛錢,他是唯一遠道而來的文友啊!可見其人情義之重。
後來,我們都到了公社當差,1982年他開始下海經商,最早搞的是服裝生意,跑甘肅、青海,下新疆、四川,掙了二三萬元,一炮打響,有了第一筆資金。1985年開始涉足建築。聚集在由長裡村人張振旅先生創建的郭杜建築公司旗下,共同進軍建築業,發展到後來獨當一面的項目經理。
博學憑著他的聰慧誠實和朋友相互舉薦,一路拼搏,先後在十幾家單位承建家屬樓、辦公樓、車間、廠房,棟棟優良。很快就贏得了社會信譽和同行們的稱道。對此,博學總是淡然一笑說:「要不是朋友間的提攜幫助,我永遠也只能是一個為溫飽而掙扎的農民工」。
二
博學常以感恩之心記著朋友,又以朋友之情幫助著別人,經博學介紹,我又認識了長裡村的其他幾位朋友。
1987年我下海辦造紙廠,博學向我介紹了他村的好友陳學正,學正辦秦嶺紙箱包裝廠,急用瓦楞紙,我對廠裡做了安排:「紙再緊張,秦嶺廠學正提貨,一律優先安排」,但紙廠在用紙淡季也有滯銷的時候,學正為了減輕我的庫存和周轉壓力,也是優先用我廠的產品,朋友間重情重義的合作,使我們都感到溫暖和親切。
隨著生意的不斷往來,我對學正有了了解,他最早養蜂,成為方圓有名氣的蜂農,後來幹建築,在郭杜建築隊張振旅陣營裡成為長裡村搞建築的牽頭人。他辦紙箱廠後,把建築隊交給了他的弟弟陳蒼正。秦嶺紙箱廠一時成為長安地區最具規模的紙製品包裝企業。
學正熱衷於村裡的公益事業,出資修通了村裡通往鄧店的道路,使下雨天道路不再泥濘,長裡村不再閉塞。他帶頭捐款和大家一起改善長裡村小學的辦學條件。後來,村裡選他當村長和縣上的人大代表,他又一心撲在為群眾辦事的事業上,不少人辦企業缺少資金,他明明貸著信用社的款背著利息卻還要為他們藉資解困。把風險留給自己。他的小車成了村裡的公用車,誰家有婚事都是優先安排。看到眼前的樁樁義舉,我打心裡為交上這樣的好朋友而高興。也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走向成功的人格力量。
市場經濟充滿變數。誰也想不到陳學正廠生產的紙箱形成積壓,貸款很難收回,他與其它夥伴創建的化工廠也因缺少周轉金陷入停產狀態,資金鍊的中斷使學正陷入到空前的困境。但是他沒有屈服,他和弟弟陳蒼正決心用建築拯救紙箱廠,還完欠款。
1997年國家為了治理環境汙染,取締小型紙廠,我辦的紙廠在取締之列,命運比學正更慘。我和陳家兄弟一起聯手承包西安市蓮湖區教育局的工程。記得土方回填基礎處理完畢後打墊層,時值隆冬,氣溫突降,天下大雪,急需草簾掩蓋保溫防凍,學正押著從王莽裝滿草簾的卡車,一路頂風冒雪送到工地,保證了工程質量,而他自己卻凍得手指發硬,學正雪中送貨迎風而立的形象在我腦海中定格,至今揮之不去,記憶猶新。
人格魅力是在創業與奉獻中逐步形成,它是金錢難以買到的。可惜學正後來患了胃癌,英年早逝。
送葬那天,少先隊員戴著白花排著隊伍來了,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來了,人們哭聲一片,淚灑長裡。長裡村的父老鄉親公推學正的生前好友周博學為他致悼詞。我望著學正的遺容,淚水奪眶,失聲悲泣。學正的妻子拉著我的手說:「學正先前留言,他還欠你紙廠3萬多元,你叔,我一定給你還了」。我忙對她說:「這錢早就免了,今天我當著眾弟兄和學正的遺容重申,以後再不許提這半個字,免了!」通過與學正兄弟的交往,我更加感受到了博學和長裡村朋友的可信可敬。也逐漸明白了他們之所以能穿越挫折,走向成功的人生奧秘!
三
長裡村古稱三會寺(解放前的老村名),因周穆王在倉頡造字臺前造「三會通場"、迦葉佛在此講經說法而得名。這裡有漢文字始祖倉頡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的「造字臺」,這裡是昆明池水源二渠交合之處,這裡有漢武帝擴建上林苑離宮的的遺蹟,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歷史變遷,晚清鎮壓陝西回民起義,把這裡變成了一片荒涼無人煙的空曠之地。此後,因戰亂、災荒而從甘肅、河南、山東、安徽等十幾個省份以及商洛、鎮安、柞水、山陽等地逃難的人群紛紛流落此地。命運像狂風拋灑落葉和種子,把這些人從各地吹落在這裡。人們掙扎繁衍,因此長裡村的後人們有著先輩吃苦、頑強、厚道、團結的精神。他們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聞風而動,紛紛經商,辦企業搞建築,這個村子活躍的進取精神在郭杜鎮是很有名氣的。不但湧現出了張振旅、陳學正、周博學這樣的人物,還有雲龍大廈的主人李雲龍,阿姆瑞特的控股人陳倉正;還有鞏順奇、範喜學、楊永民、曹西亭、邢金民、董紅軍等等,等等,都各有風採,燦若群星,共同映照了長裡村乃至郭杜的天空。
四
與長裡村幾位朋友的交往,始終離不開博學,博學為人誠懇率性,是一個做好事卻不願留名的人。以至許多領域的人至今對他依然陌生。他生活簡單,但對朋友、鄉黨、社會的事,都出手慷慨,無豪言而有壯舉。早在10多年前,省作協主席陳忠實託我們幾位在神禾原頭修建柳青墓園,這裡原高坡陡,無水無電,天氣炎熱,施工條件十分困難,這.時博學正在韋曲施工,聞風後二話不說,帶一幫人為荒廢蠶蝕的柳青墓修了磚砌圍牆。保住了柳青最後的一片聖地。十多年後的2006年,他又為設立柳青文學獎策劃奔走,並慨然捐資,陳忠實先生為他頒發了榮譽證書。長安散隱於民間的業餘作者不少人都得到過他多種形式的激勵和資助。
博學早已創立了自己的業績,他把名聲和榮譽留給了朋友,把奉獻和回報留給了社會,他用自己的行為聚攏了一大團的人氣氛圍,這也許就是博學人生長處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