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小魚燉鹹菜,說盡南來北往,南甜北鹹,卻不過一個「鮮」字

2021-01-18 盡色視界

一碗小魚燉鹹菜

文字原創 / 秦聿森

好滋味到底是個什麼味?東酸西辣,南甜北鹹,浙東的鯗,皖南的臭,各地有各地的喜歡。

但是,在這樣的大雪天氣,一大罐濃湯,比如是羊雜湯,那種令人垂涎欲滴的鮮味,也許沒有誰不喜歡吧?

羊鮮,魚鮮,魚加羊是鮮上加鮮——漢字「鮮」就是個魚加羊。中國菜最主打的美味,就是必須含一個鮮在其內,其上加辣,加鹹,加酸,加甜。

但是,只要失去了鮮,全部都會花容失色。

下雪天,新鮮蔬菜不容易買,老婆問我想吃什麼,我說小魚燉鹹菜吧。小魚是指亂七八糟的小雜魚,最好是不用剖肚子,手指甲一擠一掐就可以擠出內臟的那種小魚,鹹菜就是醃來過冬的青菜。

煮出來湯多多的,在這氣溫下很快就會變成魚凍子。熱粥熱泡飯,就凍住了的小魚煮鹹菜,冰火兩重天,下雪天,也能吃出一頭熱汗來。

這魚,富人家是不屑吃的,用來餵貓。過去,窮人家常吃。但是也有人不給吃,說「家有錢糧萬擔,不吃魚湯搭飯」。吃上小魚,家裡費飯!

西方好多國家,吃魚只吃中間肉最厚最肥的部位。魚頭、魚尾、魚鰭、內臟一概不要,利刀一斬,魚頭魚尾魚鰭上面還連著很多的肉。現在乾脆用上了電鋸,「吱」的一聲,更是利落。

但,上面連著的肉,令我看得心疼。

我在外國魚市場看見過,五寸長的小魚送去做飼料,要麼,拿去釣魚。帶魚原來很不值錢,被中國人買貴了。我想,刀魚,要是外國也有,他們絕對不會去吃,那些小毛刺,我想他們看見了會毛骨悚然的。

外國人對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常常會杯弓蛇影;中國人就不同了,越是多刺的魚,越覺得老天暗暗在裡面藏了鮮。

中國人會吃,螃蟹吃完了,殼爪可以恢復成螃蟹的模樣;小蝦的肉吃了,殼竟然如同原封不動。這真不是吹牛,我是親眼看見的。毛一樣細的魚刺,也不會卡住中國人的喉嚨。這在有些西方人的眼睛裡,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絕技。

外國人的魚怎麼吃?大大的魚塊拿來烤,澆上濃汁是大餐,抹上作料是快餐。優雅地用刀叉一小塊一小塊地切著吃,更多的是夾在麵包吐司裡直接啃,要是吃小魚,那小魚的刺或許就變成了要命的毒針暗器了吧。

我對西方的美味的認識就是他們特別喜歡酸酸甜甜,我不知道這些國家知不知道鮮才是美食的靈魂。看他們起勁地反對味精,我估計他們不會太注重菜之鮮。

我吃過越南菜,清淡,甚至吃他們那裡的海鮮幾乎也是原味,配料極其少,好像只有鹽和醬油。

我不知道標準日本菜是什麼味道,卻在外國吃過日本的壽司,包裹的飯糰略有一點酸,飯糰中間是什麼東西就是什麼味。喝過大醬湯,就是醬的味道。日本是發明味之素的國家,現在又是起勁反對使用味精的國家。

我問過在韓國工作生活過好幾年的威海朋友,韓國菜是什麼味道,他在外面聚餐,我等不及他的回答了。韓國人把個海帶湯搞得了不得似的,也許他們對海產品自帶的味道,還是很迷戀的。那味道不就是鮮嗎?

我把外國人吃魚的故事說給老婆聽,老婆說,這些人這是多笨啊!魚頭魚尾,弄塊老豆腐燉燉是多好的菜,大魚的魚雜紅燒出來,味道也是極好的!

外國的魚鮮嗎?中國的廚師,用四川郫縣的辣醬,鎮江的醬油醋,做出來的魚,真的吃不出我們江南魚的味道,肉鬆易散,難怪喜歡烤著吃。我一問度娘,哦,冷水魚好吃,熱帶的魚長得好看,真的不好吃。

吃魚,就圖吃個鮮!不管是大魚小魚。我這一碗小魚燉鹹菜,透鮮!

文字原創

感謝轉發

相關焦點

  • 明明「南甜北鹹」,可為啥北方不吃鹹豆漿鹹豆腐腦呢
    要論吃甜這事,事實上莫論南北方,全人類都喜歡——這是人類基因裡帶著的愛。跑到中國北方去看看:老北京的糕點,是不是能甜的齁到你?粽子,北方人更好裡面藏著小棗的,肉粽?但是南北方人對甜的愛不一樣。北方人第一次跑到上海吃包子,把肉餡兒吐了出來,這什麼味道?又甜又鹹?上海人:糖吊鮮的呀,沒有糖怎麼鮮的起來?所以,大家都欣賞甜味,但區別在於,北方人無法理解南方人「糖可以提鮮」這個口味。
  • 傳統美食鹹豆漿,教你這樣做,口味鹹鮮,爽口開胃,一碗都不夠吃
    傳統美食鹹豆漿,教你這樣做,口味鹹鮮,爽口開胃,一碗都不夠吃!現在人們的生活是過得越來越好了,我們都知道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只有甜豆漿的環境裡邊,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鹹豆漿,就在前幾天的時候去朋友家蹭早餐,朋友的媽媽做了這樣的一份鹹豆漿,瞬間把我折服了,各種各樣的配菜和香酥的油條搭配在豆漿裡面,真的是鹹鮮開胃,飯菜豆漿三重結合,一碗真的是不夠吃,兩碗就能夠管飽,感覺就像是開啟了一扇早餐新世界的大門。
  • 中國鹹菜地圖
    南 方 系 梅 菜 幹   「梅菜就像生活,有人吃甜有人吃鹹」  ▼..再者,你可以去試試稍甜的梅菜。沒錯,鹹甜之爭歷史悠久不分上下,連在自稱為「鹹菜」的梅菜上,都有分鹹甜兩派。 甜梅菜派多見於上海菜、浙菜、粵菜,鹹梅菜派則在重慶菜大展身手。鹹梅菜鹹到啥程度呢?重慶人直接管它叫「鹽菜」。 而甜梅菜雖然「甜」,但還是歸於鹹菜行列的。尤其是廣東的梅菜——狗友從惠州家裡帶來那種梅菜,我覺得是海鹽。
  • 黃瓜鹹菜正確的做法,酸辣開胃鹹鮮酥脆,適合現做現吃
    南方大部地區進入5,6月份後,天氣就逐漸開始熱起來,此時,某些人就常常有食慾不佳的狀況出現,這時就非常喜歡吃點酸辣的食物,飯前吃幾口,胃口立即就上來,黃瓜鹹菜就是其中的一樣,特點是:酸辣開胃,鹹鮮爽脆,不僅擁有大量的「粉絲」,而且受眾人群極其的廣泛,婦孺老幼幾乎沒有不喜歡的。
  • 品讀|食物與方言的味蕾——讀高維生散文集《南甜北鹹》
    這是不是水果裡名稱最多的東西暫且不論,但由此可見一個小小荸薺對於地緣的穿越式輻射力,名物確立在方言中,它表情忠厚吞雲吐霧,一顆白心,多種準備。有意思的是,一直生長在北地的作家高維生,一來川渝就發現了奇怪的荸薺,大吃特吃,寫出了一篇美文《地下雪梨》。高維生對此來了一番名物小考:「荸薺,古稱『鳧茨』,有諸多的叫法。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冬、春兩季上市。
  • 南甜北鹹:人間至味是清歡,從食物中提取歷史的蹤跡
    下午五點鐘,從朋友家告別回到住處,換上舒適的家居服,坐在書桌前,轉眼看到了高維生先生的一本《南甜北鹹》,這本書已經被翻閱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怪味豆」之後的八、九篇,沒用多久,便全部讀完。《南甜北鹹》是那種適合隨手翻閱、極有味道的「小書」,不需要傾注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看到哪裡是哪裡,一篇篇簡短小文,就像一盤盤精緻的小菜,很香、很甜,肥而不膩,幾乎適合每一個人的口味。
  • 端午|皇家粽席、南鹹北甜、臺灣肉粽、客家鹼水粽……「粽」有一款...
    ……南鹹vs北甜 粽子的南北之爭在南方,粽子大多為鹹口的,餡料多為醃製好的五花肉等,比如較有名的江浙滬的鹹蛋黃肉粽。而在北方則是以甜口為主,餡料大多為蜜棗,豆沙等。在臺中的天津人小冰:我家鄉天津的粽子是甜的,是用幾片蘆葦葉包的,裡頭放一顆棗或蜜棗,或糯米裡頭加上豆沙或蜜豆,味道是甜的,我很喜歡吃。在臺灣,常吃的粽子是兩種,一種是素的,一種是肉的,這兩種都是鹹的。
  • 一碗海南稀飯,後宮佳麗三千!
    看起來單純的一碗海南稀飯,其配菜,卻多的超乎你的想像。酸鹹菜、鹹菜、蘿蔔乾、小魚仔、鹹蛋等等..於是,一碗海南稀飯,猶如帝王般,擁有後宮佳麗三千服侍。一個人在家吃稀飯不知道做什麼菜,小魚仔上輩子一定是拯救了地球,不管是炸還是紅燒還是單吃都美味十足,嚼勁十足,濃濃的海味,鹹鹹甜甜跟稀飯不能再配了!
  • 鹹的豆腐腦好吃還是甜的豆腐腦好吃?
    有同事問:有些人稀飯吃甜的豆腐腦,有些人稀飯吃鹹的豆腐腦,二者有甚麼差別呢?哪一個更好吃?鹹的豆腐腦與甜的豆腐腦類好吃?這要看片面的口味以及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氣。「南甜北鹹」,朔方人多吃鹹豆腐腦,而南邊人喜甜,多吃甜豆腐腦。豆腐腦在咱們這稱為水豆腐,我從小吃的是加白糖的,甜豆腐腦,因此我是認定甜豆腐腦好吃。小時分看過他人吃鹹的豆腐腦,本來當一碗菜搭著吃,相似湯之類的。甜的預計即是只做零食了。
  • 人間至味,不過一碗銀絲細面拌蹄髈
    萬泰飯店創於光緒初年,善調治家常菜飯,其面點著名,尤其開陽鹹菜肉絲麵為其所創。金孟遠《吳門新竹稜詞》云:「時興菜館銣家常,六十年來齒芳芬,一盞開陽鹹菜西,特殊風殊說漁郎。」老丹楓是家徽州麵館,以售徽式面點著稱。《吳中食譜》云:「面之有貴族色彩者,為老丹楓之徽州面,魚、蝦、雞、鱔無一不有,其價數倍尋常之面,而面更細膩,湯更鮮潔,求之他處不得也。」
  • 趣談甜豆漿和鹹豆漿到底哪個更好喝?
    濃濃的甜豆漿說到豆漿的種類現在也是分為很多,但是卻不外乎兩種,那就是「甜豆漿」和「鹹豆漿」。說到甜豆漿其實製作也是比較簡單,也就是在製作豆漿的時候加入少許的糖。我平常食用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和淡包或者白薯包,再配上一點鹹菜,味道簡直是美滋滋,那麼還有一種也是「鹹豆漿」。鹹豆漿的製作方法就是比較多了,因為其地方不同所以輔材料加的也是五花八門,有些是加油條紫菜,醬油榨菜的,也有些是加黃豆或者老乾媽辣醬的。其滋味無外乎二個字「鮮鹹」。
  • 一碗鮮魚糊湯粉,燉出武漢最江湖的滋味
    本來是抱著情懷來的,然整個觀影過程我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以至於成年禮那一段,看到椿喝下那碗能變成魚的湯時候,我的腦子裡居然浮現出一碗香噴噴的魚湯來。 魚湯確實是個好東西:寧波菜「大湯黃魚」,用雪菜滾大黃魚,滾出白湯,鹹鮮味美;杭州菜「木郎豆腐」,用嫩白豆腐和鱅魚頭文火慢燉,一直燉到魚頭碎散豆腐入味;揚州菜蘿蔔絲汆魚湯,蘿蔔香軟,魚湯濃儼,又是一番滋味;鄭州菜黃河鯉魚焙面,酸甜的鯉魚湯汁浸透了筋道的手工麵條,飽腹、開胃,足夠讓人滿足。
  • 家有饞嘴郎,滿屋豆花香,今天重新認識一下豆腐花,南甜北鹹
    吃了8年的豆腐,唯有豆花是吃不膩的,出生在一個做豆腐的農村家庭,最大的心願就是桌子上的菜,沒有豆腐製品,長大後家裡沒做豆腐很多年了,才發現,難忘的就是那一碗豆花香。北方老家有句老人流傳下來的話,家有饞嘴郎,滿屋豆花香,今天我們重新認識一下豆腐花,南甜北鹹。
  • 天冷,蘿蔔不和羊肉牛肉燉,廣東人都愛這樣吃,鹹鮮入味清熱下火
    好像在北方朋友的眼裡,聽廣東人聊得最多的就是煲湯、下火和祛溼這幾個詞,這話也不假,大家都知道廣東的水土氣候溼熱,無湯不歡的廣東人的餐桌一定會有一碗湯,這和無辣不歡的四川人是一樣的道理,飲食習慣不一樣,所以從小到大,從奶奶到媽媽輩都經常把下火祛溼這些詞掛在嘴邊。
  • 白蘿蔔這做法實在太鮮了,簡單燉一鍋,清火潤燥,勝過人參雞湯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道用蘿蔔燉的湯,清火潤燥,味道特別鮮美。這是一道湖北特色的地道美食,也是一道讓我想起來就會流口水的湯,講真,我是一邊在廚房燉這道湯,一邊咽口水的。這道湯用到的主要食材是白蘿蔔和燻火腿。蘿蔔鮮嫩多汁,火腿肉一口咬下去,滿口鮮香,簡直要鮮掉眉毛,這道湯一端上桌,總是被第一個喝光,清火潤燥,勝過人參雞湯。下面一起看看詳細做法吧。
  • 美食|李子柒做泡菜被韓國網友吐槽,中國隱秘鹹菜地圖該亮相了
    事實上,早在中國的《詩經》裡,就出現過「菹」字,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酸菜。北宋時期,因大文豪蘇東坡喜食泡菜,其家鄉四川眉山為紀念他,就把泡菜稱為「東坡泡菜」。直到今天,韓國99%的泡菜進口都是來自中國。在美食大國中國,泡菜只是鹹菜的一種,除泡菜之外,還藏有一個隱秘的鹹菜地圖。
  • 蛋炒飯,韭菜餅,鹹鴨蛋,黃豆豬腳,肉夾饃
    有些地方,蛋炒飯叫木須飯,按字來說,該是木樨飯。木樨者桂花,舊北京太監多,氣有人笑人無,最恨人說雞蛋二字。所以,飯菜用到雞蛋,都諱說是桂花。比如著名的「桂花皮炸」,其實就是豬皮澆了蛋液來炸。    唐魯孫說,以前他自家僱廚子,先拿雞湯試廚子的文火,再拿青椒炒肉絲試廚子的武人菜。最後一碗蛋炒飯,是試人家是不是大手筆廚師。
  • 尋味高郵,「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高郵的麵館隨便進到一家,味道基本不會差,不過最有名的應該是府前街那家「陳小五」。據說這是連汪曾祺也來打過卡的小吃店,可見也是家老字號。作為一個江南人,我當然知道陽春麵就是除了面和湯啥也沒有的「清湯麵」,只是這種樸實無華的麵條,我已經很久不吃了。不過高郵的陽春麵,實在太有名,可謂小吃界的頭牌,所以還是應該嘗試下。
  • 聰明的上海人,把整個春天都燉進了一碗醃篤鮮裡!
    它吸收了鹹鮮兩款五花肉的脂肪,天生的清麗鮮美被愈加地激發出來,賦予了這道不加何調味料的家常湯品以天賜的鮮美,獨有的鮮嫩爽脆的口感,引人食慾。食材:鹹、鮮五花肉跟春筍的分量相近似,鹹五花可以稍少於鮮五花肉一些,避免湯吃口過鹹。鮮嫩的竹筍根部「痣」紅,筍殼色澤鮮黃或蛋黃中略帶粉紅。準備:肉和筍都需要預先汆水,肉去血水、腥味,筍去澀味、草酸。
  • 原來最嗲,最鮮的黃魚面都在這兒?
    說到黃魚,一向都是上海人心頭所愛~遙想小辰光媽媽帶著肉質飽滿豐厚的小黃魚回家,熱油入鍋一頓茲拉茲拉的炸,撈出來的小黃魚都是金黃色澤,趁熱吃香脆無比,連骨頭都可以消化下去~但凡是與黃魚沾了邊,都逃不了一個「鮮」字!本尊君這就帶乃們看看上海街頭能嘗到的,打耳光都不放過的黃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