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小魚燉鹹菜
文字原創 / 秦聿森
好滋味到底是個什麼味?東酸西辣,南甜北鹹,浙東的鯗,皖南的臭,各地有各地的喜歡。
但是,在這樣的大雪天氣,一大罐濃湯,比如是羊雜湯,那種令人垂涎欲滴的鮮味,也許沒有誰不喜歡吧?
羊鮮,魚鮮,魚加羊是鮮上加鮮——漢字「鮮」就是個魚加羊。中國菜最主打的美味,就是必須含一個鮮在其內,其上加辣,加鹹,加酸,加甜。
但是,只要失去了鮮,全部都會花容失色。
下雪天,新鮮蔬菜不容易買,老婆問我想吃什麼,我說小魚燉鹹菜吧。小魚是指亂七八糟的小雜魚,最好是不用剖肚子,手指甲一擠一掐就可以擠出內臟的那種小魚,鹹菜就是醃來過冬的青菜。
煮出來湯多多的,在這氣溫下很快就會變成魚凍子。熱粥熱泡飯,就凍住了的小魚煮鹹菜,冰火兩重天,下雪天,也能吃出一頭熱汗來。
這魚,富人家是不屑吃的,用來餵貓。過去,窮人家常吃。但是也有人不給吃,說「家有錢糧萬擔,不吃魚湯搭飯」。吃上小魚,家裡費飯!
西方好多國家,吃魚只吃中間肉最厚最肥的部位。魚頭、魚尾、魚鰭、內臟一概不要,利刀一斬,魚頭魚尾魚鰭上面還連著很多的肉。現在乾脆用上了電鋸,「吱」的一聲,更是利落。
但,上面連著的肉,令我看得心疼。
我在外國魚市場看見過,五寸長的小魚送去做飼料,要麼,拿去釣魚。帶魚原來很不值錢,被中國人買貴了。我想,刀魚,要是外國也有,他們絕對不會去吃,那些小毛刺,我想他們看見了會毛骨悚然的。
外國人對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常常會杯弓蛇影;中國人就不同了,越是多刺的魚,越覺得老天暗暗在裡面藏了鮮。
中國人會吃,螃蟹吃完了,殼爪可以恢復成螃蟹的模樣;小蝦的肉吃了,殼竟然如同原封不動。這真不是吹牛,我是親眼看見的。毛一樣細的魚刺,也不會卡住中國人的喉嚨。這在有些西方人的眼睛裡,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絕技。
外國人的魚怎麼吃?大大的魚塊拿來烤,澆上濃汁是大餐,抹上作料是快餐。優雅地用刀叉一小塊一小塊地切著吃,更多的是夾在麵包吐司裡直接啃,要是吃小魚,那小魚的刺或許就變成了要命的毒針暗器了吧。
我對西方的美味的認識就是他們特別喜歡酸酸甜甜,我不知道這些國家知不知道鮮才是美食的靈魂。看他們起勁地反對味精,我估計他們不會太注重菜之鮮。
我吃過越南菜,清淡,甚至吃他們那裡的海鮮幾乎也是原味,配料極其少,好像只有鹽和醬油。
我不知道標準日本菜是什麼味道,卻在外國吃過日本的壽司,包裹的飯糰略有一點酸,飯糰中間是什麼東西就是什麼味。喝過大醬湯,就是醬的味道。日本是發明味之素的國家,現在又是起勁反對使用味精的國家。
我問過在韓國工作生活過好幾年的威海朋友,韓國菜是什麼味道,他在外面聚餐,我等不及他的回答了。韓國人把個海帶湯搞得了不得似的,也許他們對海產品自帶的味道,還是很迷戀的。那味道不就是鮮嗎?
我把外國人吃魚的故事說給老婆聽,老婆說,這些人這是多笨啊!魚頭魚尾,弄塊老豆腐燉燉是多好的菜,大魚的魚雜紅燒出來,味道也是極好的!
外國的魚鮮嗎?中國的廚師,用四川郫縣的辣醬,鎮江的醬油醋,做出來的魚,真的吃不出我們江南魚的味道,肉鬆易散,難怪喜歡烤著吃。我一問度娘,哦,冷水魚好吃,熱帶的魚長得好看,真的不好吃。
吃魚,就圖吃個鮮!不管是大魚小魚。我這一碗小魚燉鹹菜,透鮮!
文字原創
感謝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