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食味藝文志原創,授權轉載請聯繫後臺。
老實說,我並不覺得餓大魚海棠是一部好電影,一流美工的背後,是二流剪輯、三流BMG和不入流編劇。本來是抱著情懷來的,然整個觀影過程我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以至於成年禮那一段,看到椿喝下那碗能變成魚的湯時候,我的腦子裡居然浮現出一碗香噴噴的魚湯來。
魚湯確實是個好東西:寧波菜「大湯黃魚」,用雪菜滾大黃魚,滾出白湯,鹹鮮味美;杭州菜「木郎豆腐」,用嫩白豆腐和鱅魚頭文火慢燉,一直燉到魚頭碎散豆腐入味;揚州菜蘿蔔絲汆魚湯,蘿蔔香軟,魚湯濃儼,又是一番滋味;鄭州菜黃河鯉魚焙面,酸甜的鯉魚湯汁浸透了筋道的手工麵條,飽腹、開胃,足夠讓人滿足。
雖然各地都有美味的魚湯,但要說其中最夠滋味者,我以為還要算是武漢的鮮魚糊湯粉。知道這道小吃是在十幾年前,當初風靡一時的水木清華BBS出現過一個流傳甚廣的校園愛情故事:大三的學長帶著純純的學妹吃了一碗鮮魚糊湯粉,倆人就此變成男女朋友。後來一起畢業、一起去上海打拼、一起接受職場的歷練和上升,直到分手。小說的結尾很煽情,女主說:「上海沒有糊湯粉,武漢有,我們大三那年的武漢有。」
當時我沒有吃過糊湯粉,讀了故事以後很奇怪,在早餐之都武漢、在蔡林記和周黑鴨的圍追堵截下,終日無所事事而又嘴刁的大學生們,為何偏偏對糊湯粉情有獨鍾。
後來去武漢出公差,點名了要嘗糊湯粉。做東的地主很熱情,忙了半天,幫我從月湖附近的酒店裡打包來一份精緻的糊湯粉來:湯色雪白,是用鱔魚熬的,飄著小段的鱔片;湯裡似乎加了皮凍骨膠之類的東西,勺子攪動稠稠的;米粉煮的不生不散,浸在湯裡,非常鮮爽的樣子;湯麵上還飄著香菜,賞心悅目。我嘗了一口,向主人豎起大拇指:「好吃。」心裡卻在暗自打鼓:這麼精緻的吃食,還是路邊攤頭的味道麼?
直到在戶部巷吃到那種大鍋的糊湯粉,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種滋味。魚湯也很白,但有點特殊的魚腥味,是被白胡椒刻意掩蓋的;湯頭原本不夠濃,所以加勾了芡汁;沒有香菜,但加了辣蘿蔔,紅油浮在白湯湯麵上,也分外好看;米粉很細,看似不夠管飽,但身材壯碩的老闆娘給了我一根炸得金黃的油條,掰開來丟在湯裡。柔軟的米粉和香脆的油條塊形成一種粗暴而又絕妙的立體口感,實在是很奇妙的體驗。
武漢人告訴我,魚湯粉的主料用的是餵貓吃的,很腥的小鯽魚,當地人稱為「貓魚」,一般人是不吃的。但是小吃攤卻搜集來,燉熬隔夜到酥爛無形,然後用調料和醬菜掩蓋腥味,再加米粉油條炮製而成。武漢是港口城市,碼頭上的工人們能有這樣一碗填飽肚子的湯粉就很滿足,而這種看似粗放,實則滋味綿長的小吃,代表的正是武漢一地的碼頭文化。
其實,油條泡湯吃,並不只是武漢人的獨家發明,在我家鄉的江浙一帶,就有油條泡紫菜湯的風俗。雖然它沒有被列入「有關部門」彙編的傳統名菜名目,但一定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味道。油條要用炸過夜的老油條,否則不夠韌,切成小段,加入鹽巴、紫菜碎、蝦皮和榨菜丁,開水一衝,一碗好湯。比之武漢糊湯粉,欠了濃鬱,但勝在清新,這又是另一種靠近大海的文化了。
豆瓣影評對《大魚海棠》這樣評價:「電影首先是完滿的故事,其次才是攝影美術鏡頭調度之類的錦上添花。再多的情懷,也沒法掩蓋沒有好劇本的尷尬。」我認為,這就好像那碗用鱔魚熬煮的精緻的、不加油條的湯粉,已經失去了武漢碼頭文化的本真。
關於本文
出品 | 食味藝文志(ID:SWyiwenzhi)
作者 | 魏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