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思維、向下看齊與鄧寧克魯格認知曲線

2020-12-19 田際雲

2019年,感受比較深的兩個詞語和一個觀點。

井口思維(拼音:jǐng kǒu sī wéi )

解釋:長期生活在水井中的人或動物,只能看到井口大的天空,會錯以為世界只有井口大小大,不相信井口外有其他生命或事物。

寓意:泛指存在嚴重的盲區,卻極度自信的人。

舉例:世界算式進入了5+5=10。小明剛剛學會了2+2=6,然後高興地說這是全球最大算式結果。

小強問小明:「為什麼2+2=4是最大的算式結果?計算過程是什麼?」

小明不假思索的說:「不需要計算過程,反正2+2=4的結果比1+1=2大,這就夠了。」

小強疑惑的說:「4是比2大,這是沒問題的,但也不能說2+2=4全球最大算式結果,因為看到外面已經有人算出了5+5=10。」

小明暴怒大叫:「世界上根本不存在5+5=10,只有2+2=4是全球唯一最大的算式數字,每個會做算術的人都必須承認」。

向下看齊(拼音:xiàng xià kàn qí)

解釋:通過向差的目標看齊,從而降低他人的能力,以凸顯自己的價值。

寓意:泛指色厲內荏、害怕創新與責任的人。

舉例:小明管理者近百人。

為了做好部門管理,他特意提拔了三個業務能力差、沒想法但是言聽計從同學作為副手,並要求部門所有人向這三個人學習。

小明通過這種方式,杜絕了部門內出現比自己業務能力強的人,良好保護好自己的崗位權威。

鄧寧克魯格認知曲線

解釋: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也就是無知帶來自信——因為不知道,所以非常自信。

寓意:泛指有明顯的盲區,卻自信心膨脹的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專的人。

相關焦點

  • 思維頑固,改不了?只因你不懂元認知
    【二】什麼是元認知?上文不止一次提到「元認知」的概念。那麼究竟什麼是元認知?元認知,即我們審視自身思想的能力,它能夠幫助人們從令人困擾的問題中抽離出來,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事件本身,從而讓問題迎刃而解。聽起來很深奧嗎?其實不然,我們對思維過程和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反思,就是一個使用元認知的過程。
  • 馬斯克:我現在不跟人爭論了,人永遠無法超越自己的認知!
    在一次採訪中,馬斯克談到認知這個話題。 他說,到現在我不再跟別人爭論了,因為我知道一個人的觀點言論只能基於自己的認知,人永遠無法超越自己的認知。 今天有人告訴我2+2=10,我會跟他說你真厲害,你是完全正確的。
  • 認知水平低下容易導致窮人思維,改變認知需要在當下去感知和經歷
    人很難通過單純的頭腦思維去提升認知,你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認知範圍。你接觸的事物也桎梏了你的認知水平。古代有兩個樵夫山上砍柴時候閒聊,其中一個人就感嘆道:要是做皇帝多好呀!他砍柴的斧頭都是金子做的。其中一個樵夫嘲笑道:皇帝還用砍柴嗎?這麼冷的天,他肯定天天賴在家裡煨芋頭吃呢。
  • 看齊!看齊!看齊!重要的事情說3遍
    那麼究竟什麼是看齊意識,又要怎樣做到,學習小組(微信號xuexixiaozu)推薦閱讀一篇文章,是來自全軍政工網移動處的投稿:《看齊!看齊!看齊!重要的事情說3遍》。文章認為,當下黨員幹部要增強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責任自覺,以增強看齊意識。
  • 自覺增強看齊意識
    原標題:自覺增強看齊意識   學習時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有很強的看齊意識,經常、主動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我們應當如何正確理解看齊意識?   唐國才:首先是方向,即看哪裡。必須向黨中央看齊,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
  • 臺灣靈異奇案:井口真理子失蹤案
    1990年4月2日,一位日本女子大學生井口真理子獨自一人到臺灣自助旅行。4日上井口真理子到了臺南,認識一名李姓年輕男子,當晚投宿其家中。5日、6日由李姓男子陪同在臺南市觀光。井口真理子最後的接觸對象是李姓男子,但他的說詞及行蹤均交代得相當詳細,因而獲得釋回。10月間,專案小組根據線報約詢計程車司機劉學強,但因其精神狀況不穩定,加上供詞反覆,因此並無所獲。
  • 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強化看齊意識
    原標題: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強化看齊意識   習主席提出,各級領導幹部要有看齊意識,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這是我黨思想建黨原則的繼承和發揚,是黨員領導幹部為政修身成事的精神引領。
  • 電梯井口防護圍欄建設標準全解析
    電梯井口防護圍欄一般用於電梯井保護,在電梯井周圍設置,主要是為了防止事故發生!為確保安全生產,減少安全生產隱患,進一步加強安全防護措施管理,工程師在建築電梯門施工現場專門制定了《電梯井道高層施工安全防護門施工設計尺寸技術標準》。
  • 改變認知+升級大腦,結構化戰略思維是關鍵
    《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如何想清楚、說明白、做到位》的作者周國元曾在麥肯錫公司工作多年,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系統化地從理論、實踐等方面介紹介紹結構化思維,最終匯集此書。書中方法論和案例相結合,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將複雜的概念簡單化,便於讀者能更好地理解結構化戰略思維,進而實現自身思維升級。
  • 突破認知,顛覆直覺,這是你一定要讀的思維神作!
    涵蓋認知、歷史、人文、商業和人物五大板塊,每一個故事都能顛覆你的直覺,保證讓你跳出思維慣性,升級你的認知維度!羅胖本人也說,《羅輯思維》這個節目,就是要讓大家從不同角度了解和思考世界,保持頭腦開放。對成年人來說,最重要的已經不是獲取信息與知識了,而是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你知道的知識越多,經驗越豐富,你就越會覺得自己的認知不夠用。
  • 達克效應:孩子半壺水叮噹響,跳出思維怪圈,才能走得更遠
    然而小傑天天都要說這件事兒,這才讓其父母意識到孩子的錯誤思維——認為自己能力足夠優秀,但苦於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小傑錯誤地預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非常強,但實際上他並不優秀。說白了小強就是受達克效應的影響,走進了一個思維怪圈兒。一、什麼是達克效應?
  • 《黃昏的清兵衛》井口清兵衛的道家人格論析
    影片主要講述了日本幕府時代末期下級武士 井口清貧持家、撫養兒女、葬身亂世而又幸福溫馨的短暫一生;在藩政派系鬥爭呈白熾化之際臨危受命,井口在武士與親情之間難於抉擇,身懷絕技卻謙卑度世,無 論哪一方面都成就了一個情義兼重,血肉飽滿的男人形象。取道家經典《道德經》與影片互為觀照,彼此印證,一方面可以更為深切透徹地理解井口清兵衛的人格形 象,另一方面又為《道德經》的生活智慧提供了鮮活的處境詮釋。
  • 攝影后期Lightroom的色調曲線詳解
    假設您要增加高光的亮度,在高光區域中添加一個點,然後向上拉曲線以增加高光的亮度。同樣,您可以向陰影、中間色調添加點以向上撥號,並降低這些區域的亮度和對比度。向上和向下推動色調曲線的曝光如果要減少圖像高光的曝光,只需將曲線向下,如下所示。
  • 「深度思考」你我與《天道》中丁元英的差距,就是思維認知的差距
    這幾天一直在循環觀看王志文主演的《天道》,大腦中徘徊的幾個問號:為什麼我們普通人和劇中的丁元英對於一件事情的思維認知差距這麼大?我們看《天道》中的丁元英是什麼樣的人?用一句話總結:題思維層次入木三分;執行層次走一步看三步;溝通協調層次極簡單的制度去制約人性。印象最深的《天道》中丁元英對於人性的認知。
  • 金牌監製功力不在——是思維,是認知,也是時代
    這其中既有自我在思維與認知上的自身因素。同時也有時代的外部因素。很多金牌監製之所以會製作出高質量與高口碑的劇集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源自於自我閱歷的豐富,以及對同事和前輩的學習。當人的閱歷和經驗到達了一定程度的時候,自我的能力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一個蛻變和提升。而一部又一部的好劇就是證明一個監製本身自我提升與蛻變的最好方式。
  • 系統思維框架的認知圖式,要做出改變,去組織並適應一些新的概念
    一個新的概念的掌握,大腦裡的認知圖式要修改,有時可以說是大幅度地修改,只是為了適應這個新的概念,大腦裡的圖式做出了修改,就可以把這個新的概念也變成了圖式的一部分,可以說,修改完圖式之後,這個人的認知從原先更小的一個結構變化到一個更大的結構。
  • 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能解釋
    直到接觸了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才搞明白這原來是孩子的泛靈論思維。孩子的魔幻式思維:泛靈論瑞士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了完整系統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從孩子出生到兒童期結束,認知發展共經過4個時期: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泛靈思維發生在兒童認知的前運算階段。
  • 三個思維認知工具,緩解知識焦慮與社交恐懼|附思維導圖
    這個問題,也是我學習【L先生智識營04課—認知工具箱】時的一直在思考的——如何利用框架化思維來提煉、辨別知識點。此外,課程分享的三個思維模型——【認知三層模型】、【推理階梯】、【曼陀羅思考法】,這也有利於提升人際關係的應對能力,釐清紛亂,多角度提出解決方案。
  • 【攝影后期必學】曲線調色新玩法!
    ,點擊文章底部連結可獲取完整修圖思路、流程)  在camera raw中簡單調整明暗 對比度,在ps中打開,點擊曲線調整圖層,出來曲線調整對話框,曲線有四個通道,RGB複合通道調整明暗部分,還有三個獨立的紅綠藍通道來調整顏色。
  • 人生的「第一曲線」
    等到自己毫無價值之時,也就慢慢的淘汰了,你會發現創業的本質是找第一曲線的過程,職業的規劃,個人的成長,也是尋找第一曲線的過程。01.「升華思維」不管是工作還是創業,人生從來都是一種修行,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是什麼困住了當下的自己,部分人認為是才華,智慧,趨勢,情商等,但我更認為是「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