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不是蓋的。在過去的幾個月內,外貿業雖然部分受限,但是在某些行業中,卻因為疫情的原因,實現爆單。
先是防疫物資,包括口罩、額溫槍甚至呼吸機等,都在第一季度因為疫情的爆發而迎來爆發性的增長;第二季度則是輪到紡織業在內消費品行業,由於國內復工復產步伐領先,在國外疫情不穩定的情況下,很多跨國企業選擇把那些已經遷移到東南亞的訂單回流到中國國內,以降低因東南亞防疫不力而造成停工帶來的訂單及資金風險,甚至一度錄得亞馬遜訂單3倍訂單的回流;而現在,這個爆單的行業,輪到二輪車行業。
疫情中自行車訂單爆單
國內外消費市場需求旺盛
筆者留意到,以廣州為例,這個目前仍然未正式發文允許兩輪電動車上路的一線城市,從3月開始,兩輪電動車品牌線下零售店突然猛增,光是筆者居住附近,已經開了一家小牛和一家雅迪。而自行車方面,根據公開數據,去年國內共享自行車市場規模將達178.2億元,增速依舊保持高增長達73.3%。預計到明年,國內共享自行車市場規模或將突破300億元。
國內消費市場尚且如此,國外情況如何呢?
事實上,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對於兩輪車的上路是持肯定甚至鼓勵的。在疫情前,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就已經鼓勵民眾綠色出行,而本身西方人們認為騎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工具,除了環保還能順道健身,所以騎自行車這一習慣,在國外變成了一種風尚流行趨勢。而在疫情中,這些國家甚至直接推出針對騎自行車的出行補貼,降低公共運輸工具作為疫情擴散傳播媒介的風險;民眾本身也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自發地選擇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
民眾自發選擇自行車出行
訂單已經排到明年7月
「目前我們在手的訂單已經排到2021年7月了。」一個中國自行車公司的內部人士如是說。
中國製造網數據顯示,2020年1-5月,兩輪車行業(包含自行車、摩託車、電動車)詢盤漲幅達65%,其中自行車漲幅高達171%。另外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實是,中國出口的自行車佔世界市場份額70%以上。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中國擁有從零部件到組裝整車的完整產業鏈,這是一個世界其他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自行車工廠訂單已經排到明年7月
與兩輪車火爆的市場相對,乘用車市場繼續遇冷
「衣食住行」中的「行」是人們生活所必須的其中一個重要點,與兩輪車市場的火爆相對,乘用車市場在經歷了2017年銷售份額巔峰後,中國汽車品牌乘用車銷量份額以及同比增長表現都呈現明顯下行的態勢。
那些購買私家車的消費者與兩輪車的消費者重疊度雖然不高,但是私家車這個產品本身的特性就是密閉的空間,不利於防疫,自然在疫情中受到一定的衝擊,也可能導致消費滯後。
兩輪車增長趨勢將持續多久?
有業內人士認為,兩輪車增長趨勢將是中長期,影響或不止一年。這是來自非典的歷史推斷的。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大部分亞洲地區,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自行車出口金額在2003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6個單季度中,有5個季度實現環比增長。其中,2015年第一季度自行車出口金額達到9.73億美元,這個記錄創新高之後保持了5年之久,直到今年疫情影響之下自行車需求突增才被打破。
筆者認為,這次兩輪車增長的趨勢,除了會持續,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本次持續還會有來自內銷的需求帶動。
2003年後中國經濟開始實現高速增長,國人開始富起來,同時中國也迎來大規模的城市化,走進城市的人們對於兩輪車的需求被壓抑。在2016年共享單車出現後,兩輪車在國內市場的增長主要還是來自於共享單車的爆發性需求,自買需求並不多。
而疫情後,預計大量的一二線城市人們將會大舉購入兩輪車,一來是疫情助推了人們向這個產品的關注;二來是兩輪車的消費體驗已經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國貨產品;三是因為國人環保意識提升,一部分乘用車的目標受眾有機會向二輪電動車轉移需求。
如果是你,在疫情中,你更傾向購買兩輪車還是私家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