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凱叔講故事
(ID:kaishujianggushi)
文/ ShaSha
親子相伴一程,如何衡量孩子對父母的認可?也許就是,他希望把你的習慣傳承下去。
在孩子的人生點滴裡,能看到父母當年的努力。所以,儘管很多文章說黛安娜一生悲慘,但作為母親,她一生摯愛的兩個男孩沒辜負她。
今年8月31號,是黛安娜王妃去世20周年。
時光飛逝,兩個王子都長大了。他們第一次面對媒體談論:媽媽的存在,如何影響了他們?
32歲的哈裡王子直截了當的說:「媽媽對我影響很深,她帶我看到平凡人的生活。如果今後我有孩子,我也會這麼做……」
黛安娜曾經背離傳統,但她當年堅持的,20年後得到了兒子的肯定和承襲。父母無價的愛,傳遞的不是基因,更是一種信念。
每個人都需要被珍視,每個人都有潛力去回饋社會。
很多人以為,長期被配偶或社會否定,情緒不穩定,無法養育幸福的孩子。這忽略了人在困難面前的自我修煉和突破。黛安娜一生閃耀,但現實生活裡,她多年不被珍視。從原生家庭到皇室婚姻,她在孤獨當中,一點點變得強大。
她貴為斯賓塞伯爵家的小女兒,童年卻過得並不幸福。前不久一部紀錄片《黛安娜自己的話》裡,第一次公布了她生前一段禁播的採訪。黛安娜說父母曾經希望她是個兒子,從小沒有擁抱過她,一次也沒有。6歲時,父母就離異了,她看著爸爸當面打媽媽耳光。
青春期被送去寄宿學校,不愛講話,只在體育運動和鋼琴舞蹈中,找到了一些自信和快樂。
認識查爾斯之前,她的戀愛經歷一片空白。這正好符合那個年代,上層社會對妻子的要求。查爾斯的熱情追求,很快俘虜了她的心。她一直渴望被愛,然而,查爾斯對她忽冷忽熱,嘴上說愛她,又常常把她放在一邊。這讓她很困惑。
即便如此,缺乏戀愛經歷的黛安娜,不太懂得如何分析判斷。其實當時查爾斯已有情婦卡米拉,但卡米拉已婚已育,不適合皇室婚姻。某種程度上,黛安娜是被「選中的」。
婚禮前幾天,黛安娜收到卡米拉的信,整個人都冰凍了。她想要毀約,但是姐姐對她說:「頭已洗了一半,來不及了。」當時,英國經濟正面臨嚴重困難,急需一場童話婚禮給人希望。婚禮籌備了半年,印著王子王妃頭像的紀念品,早已遍布英國大街小巷。
儀式前一天,皇宮保安對她說:「好好珍惜今天吧,這是你人生中最後的自由時光了。」
那場幾億人收看的世紀婚禮,被黛安娜形容為「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
與黛安娜一起走在紅毯上,查爾斯的眼光卻投向了卡米拉↓↓
婚後,她與查爾斯相處不快。四次抑鬱,用小刀自殘,還懷著孕滾下樓梯,為了挽留查爾斯不要離開……但這些反而把查爾斯越推越遠。她像很多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女性一樣,不斷折磨自己,希望得到對方一點關注。
按照規矩,王室夫妻公共場合要儘量顧及體面,表現得恩愛快樂、幸福滿滿。但這一點,真性情的黛安娜不是每次都做得到。
媒體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會格外用力捕捉王妃不開心的照片。當時,一張證明皇室婚姻不幸福的照片,可以讓攝影記者賺回一年的收入。威廉理解他母親的處境。他說:「你無法想像,她作為威爾斯王妃,帶著孩子,被19個媒體的摩託車追趕;人們故意激怒她,衝她吐口水,想讓她哭,好拍下一張照片……」
黛安娜內心的成長,並不在於學會了面對鏡頭強顏歡笑,而在於身處矛盾中,最終選擇了堅持自己。作為女性,她沒有得到最簡單幸福的婚姻生活。但作為母親,她一直努力給兒子們自由和快樂,沒有成為一個終日鬱鬱寡歡,懼怕外界、抵制改變的媽媽。
在當時,她的很多親民的育兒嘗試,都打破了皇室傳統。
1982年,威廉王子在倫敦聖瑪利亞醫院出生,成為第一個出生在王宮以外醫院裡的皇室人員。
黛安娜還送孩子到宮外接受教育,讓他們了解真實社會。兩個孩子3歲入讀倫敦蒙特梭利幼兒園,開創了皇室宮外教育的先河。
黛安娜每天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陪伴他們讀書,她希望在制度禮儀之外,用愛和真情撫育兒子。
雖然寵愛孩子,但黛安娜從不是一個自私自保的母親。她的愛,除了給自己的孩子,也延伸到宮裡的服務人員,和宮外的民眾身上。她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理解人們的情感,他們的不安全感,他們的痛苦不幸,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小威廉剛上學時,對管束他的老師大吼:「等我當上國王,我讓侍衛殺死你!」黛安娜知道後,嚴厲批評了威廉,要求他向老師道歉。
兩個孩子大一點時,黛安娜會常常帶他們一起參與慈善活動,看望那些身處絕境的人們,了解他人的生活和苦難。
她喜歡大笑,會打破禁忌帶著兒子們出宮瘋玩:在街頭吃漢堡、到遊樂園玩飛車、超市買好吃的……她拒絕優先買單,和民眾一樣排隊。
她走後,哈裡曾在悲傷時,一個人回到母子一起玩樂的迪斯尼,一遍遍地坐飛車。
他說:「幸好有媽媽在,讓我活在真實的社會。」
一個母親給孩子留下的財富,有兩點特別珍貴:一是開心相伴的幸福回憶;二是推動周圍社會環境變得更加良性。
父母的愛,是安全感的基礎;而社會良性,是安全和幸福感的延伸。沒人可以保證,我們的後代不會受到偏見歧視,比如患上自閉症、情緒病、遭遇暴力,或者出現離婚、同性戀等等狀況。
在一個人吃人的社會,人們互相攻擊和指責,即使有父母的加倍疼愛,也很難給孩子撐起一片天。
黛安娜比母愛更偉大的是,對於非血緣他人的理解和保護,推動周圍世界變得更有人情味。她一生支援過100多家慈善機構,身體力行拜訪那些受難的人。
皇室做慈善是傳統,但黛安娜與很多人不同:她不是禮節性的握握手,講講話;而是真誠的走入人群中,傾聽人們的話,感同身受的擁抱她們。因此,她被稱為「人民的王妃」。
80年代,西方人對愛滋病現象很恐慌,認為接觸會導致傳染。黛安娜張開手臂,擁抱了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愛滋病人。這個舉動,大大推動了西方國家民眾的觀念轉變。
在她逝世前三周,已不再是皇室人物的黛安娜,私下訪問了安哥拉和波赫,探望深處地雷區、生命受到威脅的人。她還穿著防護服,親自走過了雷區。她的影響力,促成了122個政府籤訂禁止地雷的國際公約。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在黛安娜的年代,英國貴族教育女孩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教會她們如何戴白手套和舉辦鄉村聚會。而黛安娜對於世界的參與和影響,讓她成為這種思想的最後受害者之一。
她的很多努力,直接推動了女性獲得更多的平等權利,讓弱勢群體得以發出聲音,也讓王室從此進入了現代,不再限制自由戀愛。
威廉和哈裡,終於可以打破傳統,尋找真愛,沒有複製母親的悲劇婚姻。
威廉帶著凱特和孩子們住在黛安娜故居。
威廉長大了,他特意帶著自己的另一半來到了黛安娜曾去過的象徵愛情的泰姬陵,懷念自己當年在此落寞留影的母親。
一代沒有重複一代,而是更加自由解放,這是黛安娜留給孩子的巨大財富。
在今年公布的紀錄片《黛安娜:我們的母親》裡,威廉和哈裡坦然提到媽媽去世帶來的悲傷。他們終於可以不用像傳統貴族一樣,努力壓抑和掩飾自己的內心。他們的生存環境,比黛安娜時期更加人性化了。
哈裡坦誠,他曾經迴避面對母親的去世,像個膽小鬼一樣逃避。他醉酒、穿奇裝異服、還與傳媒發生衝突。就像他的媽媽年輕時一樣,他也經歷過困惑迷茫,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出路。
22歲他主動請纓,參軍到阿富汗作戰,成為英國僅有的20%主動參軍的年輕人之一。
長達10年的軍旅生涯,哈裡認識了因戰爭而受到身體和心靈創傷的士兵。他更加理解這個世界和他人的苦難,對自己反而是一種治癒。
如今,威廉和哈裡致力於通過成立基金會,幫助有情緒問題的人。哈裡還主動公布,自己在28歲時約見心理醫生,傾訴年少喪母的痛苦。
他們鼓勵民眾把情緒傾訴出來,不要壓抑自己,更不要歧視患有情緒和精神疾病的人。像黛安娜一樣,他們希望留給後代們一個更加良性互助、坦誠真實的社會。
有人說,他們是公眾人物,影響世界遠遠比我們容易。但實際上,黛安娜做一次捐款、發一條「朋友圈」呼籲,遠遠比我們阻力更大。對於她的一些慈善行為,女王常常直接否定,而媒體也會跟蹤質疑。
但她的堅持,給了孩子們一份精神信念和勇氣。哈裡繼承了她的事業,比如,繼續推動國際社會反對地雷。哈裡說:在20歲的時候,他只想做自己、過自己的人生;但現在他長大了,他更想去做母親黛安娜未完成的事……雖然可能做得不如她那麼好。
威廉說:「我不希望媽媽看到我一直不開心……我希望她感到自豪,」
20年,對於一個母親最好的紀念,大概就是這樣默默的,活成了她期待的樣子,也讓社會和家庭,變成接近她理想中的模樣。
一瞬間,覺得戴妃生命未盡。她沒有擁有童話般的人生,但她勇敢地走入世界,在經歷苦痛後,找到一片天空照亮自己、世界以及摯愛的兒子。不虛此行,不枉此生。
「你走過的地方越多,你看到的越多,你對人的同情心越大,你就越能夠欣賞和享受這個世界。」
——黛安娜 (1961-1997)
轉載於「凱叔講故事」,微信公眾號:kaishujianggushi,700萬孩子的故事大全,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
作者簡介:Shasha,本科復旦,碩士英國,歷經三個國家工作生活。分享國際化教育的觀察和經驗。
玫瑰花送你,給我點個讚再走吧!
順手轉發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