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缺愛,卻讓孩子活出了幸福的樣子

2021-02-21 樂讀貓空間

來源:凱叔講故事

(ID:kaishujianggushi)

文/ ShaSha

親子相伴一程,如何衡量孩子對父母的認可?也許就是,他希望把你的習慣傳承下去。

在孩子的人生點滴裡,能看到父母當年的努力。所以,儘管很多文章說黛安娜一生悲慘,但作為母親,她一生摯愛的兩個男孩沒辜負她。

今年8月31號,是黛安娜王妃去世20周年。

時光飛逝,兩個王子都長大了。他們第一次面對媒體談論:媽媽的存在,如何影響了他們?

32歲的哈裡王子直截了當的說:「媽媽對我影響很深,她帶我看到平凡人的生活。如果今後我有孩子,我也會這麼做……」

黛安娜曾經背離傳統,但她當年堅持的,20年後得到了兒子的肯定和承襲。父母無價的愛,傳遞的不是基因,更是一種信念。

每個人都需要被珍視,每個人都有潛力去回饋社會。

很多人以為,長期被配偶或社會否定,情緒不穩定,無法養育幸福的孩子。這忽略了人在困難面前的自我修煉和突破。黛安娜一生閃耀,但現實生活裡,她多年不被珍視。從原生家庭到皇室婚姻,她在孤獨當中,一點點變得強大。

她貴為斯賓塞伯爵家的小女兒,童年卻過得並不幸福。前不久一部紀錄片《黛安娜自己的話》裡,第一次公布了她生前一段禁播的採訪。黛安娜說父母曾經希望她是個兒子,從小沒有擁抱過她,一次也沒有。6歲時,父母就離異了,她看著爸爸當面打媽媽耳光。

青春期被送去寄宿學校,不愛講話,只在體育運動和鋼琴舞蹈中,找到了一些自信和快樂。

認識查爾斯之前,她的戀愛經歷一片空白。這正好符合那個年代,上層社會對妻子的要求。查爾斯的熱情追求,很快俘虜了她的心。她一直渴望被愛,然而,查爾斯對她忽冷忽熱,嘴上說愛她,又常常把她放在一邊。這讓她很困惑。

即便如此,缺乏戀愛經歷的黛安娜,不太懂得如何分析判斷。其實當時查爾斯已有情婦卡米拉,但卡米拉已婚已育,不適合皇室婚姻。某種程度上,黛安娜是被「選中的」。

婚禮前幾天,黛安娜收到卡米拉的信,整個人都冰凍了。她想要毀約,但是姐姐對她說:「頭已洗了一半,來不及了。」當時,英國經濟正面臨嚴重困難,急需一場童話婚禮給人希望。婚禮籌備了半年,印著王子王妃頭像的紀念品,早已遍布英國大街小巷。

儀式前一天,皇宮保安對她說:「好好珍惜今天吧,這是你人生中最後的自由時光了。」 

那場幾億人收看的世紀婚禮,被黛安娜形容為「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

與黛安娜一起走在紅毯上,查爾斯的眼光卻投向了卡米拉↓↓

婚後,她與查爾斯相處不快。四次抑鬱,用小刀自殘,還懷著孕滾下樓梯,為了挽留查爾斯不要離開……但這些反而把查爾斯越推越遠。她像很多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女性一樣,不斷折磨自己,希望得到對方一點關注。

按照規矩,王室夫妻公共場合要儘量顧及體面,表現得恩愛快樂、幸福滿滿。但這一點,真性情的黛安娜不是每次都做得到。

媒體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會格外用力捕捉王妃不開心的照片。當時,一張證明皇室婚姻不幸福的照片,可以讓攝影記者賺回一年的收入。威廉理解他母親的處境。他說:「你無法想像,她作為威爾斯王妃,帶著孩子,被19個媒體的摩託車追趕;人們故意激怒她,衝她吐口水,想讓她哭,好拍下一張照片……」

黛安娜內心的成長,並不在於學會了面對鏡頭強顏歡笑,而在於身處矛盾中,最終選擇了堅持自己。作為女性,她沒有得到最簡單幸福的婚姻生活。但作為母親,她一直努力給兒子們自由和快樂,沒有成為一個終日鬱鬱寡歡,懼怕外界、抵制改變的媽媽。

在當時,她的很多親民的育兒嘗試,都打破了皇室傳統。

1982年,威廉王子在倫敦聖瑪利亞醫院出生,成為第一個出生在王宮以外醫院裡的皇室人員。

黛安娜還送孩子到宮外接受教育,讓他們了解真實社會。兩個孩子3歲入讀倫敦蒙特梭利幼兒園,開創了皇室宮外教育的先河。

黛安娜每天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陪伴他們讀書,她希望在制度禮儀之外,用愛和真情撫育兒子。

雖然寵愛孩子,但黛安娜從不是一個自私自保的母親。她的愛,除了給自己的孩子,也延伸到宮裡的服務人員,和宮外的民眾身上。她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理解人們的情感,他們的不安全感,他們的痛苦不幸,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小威廉剛上學時,對管束他的老師大吼:「等我當上國王,我讓侍衛殺死你!」黛安娜知道後,嚴厲批評了威廉,要求他向老師道歉。

兩個孩子大一點時,黛安娜會常常帶他們一起參與慈善活動,看望那些身處絕境的人們,了解他人的生活和苦難。

她喜歡大笑,會打破禁忌帶著兒子們出宮瘋玩:在街頭吃漢堡、到遊樂園玩飛車、超市買好吃的……她拒絕優先買單,和民眾一樣排隊。

她走後,哈裡曾在悲傷時,一個人回到母子一起玩樂的迪斯尼,一遍遍地坐飛車。

他說:「幸好有媽媽在,讓我活在真實的社會。

一個母親給孩子留下的財富,有兩點特別珍貴:一是開心相伴的幸福回憶;二是推動周圍社會環境變得更加良性。

父母的愛,是安全感的基礎;而社會良性,是安全和幸福感的延伸。沒人可以保證,我們的後代不會受到偏見歧視,比如患上自閉症、情緒病、遭遇暴力,或者出現離婚、同性戀等等狀況。

在一個人吃人的社會,人們互相攻擊和指責,即使有父母的加倍疼愛,也很難給孩子撐起一片天。

黛安娜比母愛更偉大的是,對於非血緣他人的理解和保護,推動周圍世界變得更有人情味。她一生支援過100多家慈善機構,身體力行拜訪那些受難的人。

皇室做慈善是傳統,但黛安娜與很多人不同:她不是禮節性的握握手,講講話;而是真誠的走入人群中,傾聽人們的話,感同身受的擁抱她們。因此,她被稱為「人民的王妃」。

80年代,西方人對愛滋病現象很恐慌,認為接觸會導致傳染。黛安娜張開手臂,擁抱了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愛滋病人。這個舉動,大大推動了西方國家民眾的觀念轉變。

在她逝世前三周,已不再是皇室人物的黛安娜,私下訪問了安哥拉和波赫,探望深處地雷區、生命受到威脅的人。她還穿著防護服,親自走過了雷區。她的影響力,促成了122個政府籤訂禁止地雷的國際公約。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在黛安娜的年代,英國貴族教育女孩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教會她們如何戴白手套和舉辦鄉村聚會。而黛安娜對於世界的參與和影響,讓她成為這種思想的最後受害者之一。

她的很多努力,直接推動了女性獲得更多的平等權利,讓弱勢群體得以發出聲音,也讓王室從此進入了現代,不再限制自由戀愛。

威廉和哈裡,終於可以打破傳統,尋找真愛,沒有複製母親的悲劇婚姻。

威廉帶著凱特和孩子們住在黛安娜故居。

威廉長大了,他特意帶著自己的另一半來到了黛安娜曾去過的象徵愛情的泰姬陵,懷念自己當年在此落寞留影的母親。

一代沒有重複一代,而是更加自由解放,這是黛安娜留給孩子的巨大財富。

在今年公布的紀錄片《黛安娜:我們的母親》裡,威廉和哈裡坦然提到媽媽去世帶來的悲傷。他們終於可以不用像傳統貴族一樣,努力壓抑和掩飾自己的內心。他們的生存環境,比黛安娜時期更加人性化了。

哈裡坦誠,他曾經迴避面對母親的去世,像個膽小鬼一樣逃避。他醉酒、穿奇裝異服、還與傳媒發生衝突。就像他的媽媽年輕時一樣,他也經歷過困惑迷茫,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出路。

22歲他主動請纓,參軍到阿富汗作戰,成為英國僅有的20%主動參軍的年輕人之一。

長達10年的軍旅生涯,哈裡認識了因戰爭而受到身體和心靈創傷的士兵。他更加理解這個世界和他人的苦難,對自己反而是一種治癒。

如今,威廉和哈裡致力於通過成立基金會,幫助有情緒問題的人。哈裡還主動公布,自己在28歲時約見心理醫生,傾訴年少喪母的痛苦。

他們鼓勵民眾把情緒傾訴出來,不要壓抑自己,更不要歧視患有情緒和精神疾病的人。像黛安娜一樣,他們希望留給後代們一個更加良性互助、坦誠真實的社會。

有人說,他們是公眾人物,影響世界遠遠比我們容易。但實際上,黛安娜做一次捐款、發一條「朋友圈」呼籲,遠遠比我們阻力更大。對於她的一些慈善行為,女王常常直接否定,而媒體也會跟蹤質疑。

她的堅持,給了孩子們一份精神信念和勇氣。哈裡繼承了她的事業,比如,繼續推動國際社會反對地雷。哈裡說:在20歲的時候,他只想做自己、過自己的人生;但現在他長大了,他更想去做母親黛安娜未完成的事……雖然可能做得不如她那麼好。

威廉說:「我不希望媽媽看到我一直不開心……我希望她感到自豪,」

20年,對於一個母親最好的紀念,大概就是這樣默默的,活成了她期待的樣子,也讓社會和家庭,變成接近她理想中的模樣。

一瞬間,覺得戴妃生命未盡。她沒有擁有童話般的人生,但她勇敢地走入世界,在經歷苦痛後,找到一片天空照亮自己、世界以及摯愛的兒子。不虛此行,不枉此生。


「你走過的地方越多,你看到的越多,你對人的同情心越大,你就越能夠欣賞和享受這個世界。」

——黛安娜 (1961-1997)

轉載於「凱叔講故事」,微信公眾號:kaishujianggushi,700萬孩子的故事大全,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

作者簡介:Shasha,本科復旦,碩士英國,歷經三個國家工作生活。分享國際化教育的觀察和經驗。

玫瑰花送你,給我點個讚再走吧!

順手轉發也是極好的~

相關焦點

  • 黃逸梵和她的兩個孩子: 缺愛,是一生的魔咒
    她最符合這個人設了。一生絢爛多姿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女兒和兒子,對於她而言,更像是命運額外贈送的一個禮物,是自己心情的附屬品。與大多數母親的角色不同,她不允許自己的世界被孩子束縛,自我性永遠高居第一。 於是,她養出了個性張揚、才華卓絕的女兒張愛玲,也養出了懦弱膽小、一生庸碌的兒子張子靜。這一切,其實不在於她的培養,更多的在於孩子自身的造化。如果張愛玲沒有在秉承母親新潮獨立外又額外倔強努力地延伸了自己的天分,那麼,也就沒有後來的她。
  • 從小缺愛的女孩,如何活出自己的幸福
    那些她們所認為是「唯一知己」的人,可能只把她當作普通朋友。在愛情中,她們會患得患失,即渴望愛,又恐懼愛。過度缺愛讓她們很容易就被男生拿住,明明各方麵條件都很優秀的女孩子,卻在每一段感情中都愛得卑微可憐,往往也得不到珍惜。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缺愛是一個女人一生的悲劇
    相比而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更深層次的揭示了缺愛這一心理原傷對一個女人一生的傷害。01 缺愛是松子悲劇的一生的罪魁禍首松子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她有個生病躺在床上的妹妹。因為妹妹生病,因為虧欠,父親把所有的注意力、關愛都給了躺在床上的妹妹,而忽略了還是小女孩的松子。
  • 別再罵伊能靜了,她只是太用力,演砸了「缺愛的一生」
    >當自己孩子在教,但王麗坤的臉色卻很難看......其實縱觀她的經歷,她是在完美演繹什麼是「缺愛的一生」。1、伊能靜出生於臺灣,是家裡的第七個女兒。她出生沒多久,父母就分開了。從小她母親跟她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會過得好一點。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悲慘的一生,缺愛的松子,原來也是被愛的
    主人公原本是一個長相很美而且身材很好的女性,並且她還很會唱歌,並且很有魅力。在年輕的時候,她也算是很優秀的,完成學業之後成為了老師。在主人公的家中,她有著一個從小身體就很虛弱的妹妹,父母兩人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她的妹妹。不只是這樣,父母的區別對待太嚴重了,所以松子從小就很缺愛,一直渴望著得到愛。她為了可以得到爸爸的正眼,就開始做鬼臉,為了想讓爸爸多看她一眼。
  • 黃秋生私生子曝光,悽慘童年被公開:從小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愛
    看完視頻後,你會發現,黃秋生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父愛,尋找父親認同。從小缺愛的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愛。《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截圖當體驗過被愛的感覺時,就像是吸毒,容易上癮,明知道有害,卻怎麼也戒不掉。就這樣,畢習習在缺愛的道路上葬送了自己。
  • 《人間失格》,缺愛的童年一生的傷
    這本書先是用3個葉藏的手扎來敘述,後面是寫作者的一些經歷,生活感悟,整本書帶著濃濃的灰暗色彩,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喪"貫穿始終,整本書用這樣的色調與讀者產生共鳴,直擊每一位讀者內心的深處敏感脆弱的部分,精準的表達出讀者內心"缺愛小孩"的感受,展示了典型的抑鬱症人格的思維模式。
  • 「長期」缺愛的女人,往往是這個樣子
    也不能說這樣的父母不夠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他們不太會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他們的愛都藏在了對孩子的訓斥中,藏在了對孩子不懂事的責怪中。但是小孩子哪裡懂得父母的口是心非、苦口婆心,她們只會認為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太兇了。
  • 陳喬恩、張韶涵 | 家暴和缺愛,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背負了20多年的痛苦,她才能夠坦然面對,是的,作為我們最親的人,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源頭,從小愛的缺失會造成孩子極度缺少安全感,更遑論家暴?身體的傷痕會很快痊癒,心靈的傷痕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黃莉希望可以以自己的經歷告訴所有人,家庭暴力不是家醜而是犯罪,一個人的身體和尊嚴神聖不可侵犯,有暴力發生的地方就是犯罪現場,哪怕這個地方叫做家庭。
  • 《囧媽》:徐崢打開愛的正確方式是讓最愛的人活成自己本來的樣子
    通過看這個電影我認識到,愛對方真正的方式就是尊重對方的本來的樣子,不以愛的名義進行控制,讓對方活成自己本來的樣子。當一方以愛的名義把自己喜歡的一切強加於伴侶,而伴侶為了愛情掩蓋自己的喜好,努力迎合對方的喜好,這樣的婚姻就變了本來的味道。愛對方不是把自己所有喜歡的送給對方而是把對方喜歡的東西去送給對方,讓對方活成她本來喜歡的樣子而不是你喜歡的樣子。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裡用自身的真實經歷,從「看見」孩子、懂得孩子、建立聯結、有效溝通、情緒平和、家庭和諧等6方面,向父母展示了如何更好愛孩子,才能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她是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多個平臺閱讀量10萬+文章作者。下面我從「看見」孩子、理解孩子、接納自己與家人三方面,來介紹《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愛孩子的方法。
  • 馬伊琍近照青春靚麗,事業豐收生活幸福,活出了女人最精彩的樣子
    她以精湛的演技圈粉,生活中三觀正派個性溫暖,註定要擁有非凡的一生。一晃,女神都44歲了,感嘆時光荏苒。她不再是那個懵懂的女孩,已是一位成熟的女性兼併偉大的母親。事業經歷高低谷,現在依舊在演藝圈呼風喚雨,證明她的過人能力。她愛護的婚姻,儘管最終以離婚收場,但分得也是無任何熱議。馬伊琍真的讓人無任何負面之評。
  • 演員秦沛和女兒的幸福生活:單親家庭的孩子,就一定缺愛嗎?
    秦爸爸的觀點非常開明,在他看來不要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生子,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讓自己能夠相伴一生的人。他無條件支持著女兒的每一個正確的決定,幾十年如一日做著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姜麗文和哥哥是在父愛的包裹中成長起來的,他們不像普通離異家庭的孩子那樣敏感、脆弱、靦腆,相反兩個孩子都非常開朗、懂事、有愛心。由此可見,原生家庭的確會對孩子一生性格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也並不是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會缺乏愛,不懂愛,一個健全的無愛的原生家庭也同樣培養不出健康有愛的孩子。
  • 原生家庭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1:缺愛的定義是什麼?缺愛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表現形式,著調於悽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
  • 《我愛你》:名字很有愛,劇情很缺愛,她嫁給誰也不會幸福
    影片一開始,兩個人額頭對著額頭,看上去很有愛的樣子,但也僅僅是看上去而已。聽著杜桔的絮叨,吳林棟就一句話「為什麼」,還一副瞌睡的樣子。 杜桔問吳林棟:我是你從小到大都想要的那個人嗎?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毛病的,他們兩個不過是剛拿到駕照的同學,就算兩個人對對方都是全心全意的愛,也不過是考了個駕照的時間而已,談何從小到大呢? 但杜桔問這個問題問的極為流暢,絲毫不假思索的樣子。在吳林棟反問她「我是你從小到大都想要的那個人嗎」時,她的回答更是流暢:「當然是啊,不然的話,我怎麼會和你好啊。」還一副深情的樣子。
  • 郭晶晶,活成了多少女人羨慕的樣子!
    嫁給霍啟剛後,生活幸福,還生了三個可愛的孩子。網友直呼:郭晶晶活成了她們羨慕的樣子!而這不僅僅是因為她嫁進了豪門。霍啟剛祖母去世,他發文惦念祖母的同時,也感恩祖母像愛自己一樣的愛著郭晶晶,讓她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 有愛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孩子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從小在幸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感知幸福。被愛滋養大的孩子,內心富足安寧,自信陽光,和父母就像是朋友,無話不談。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女人就怕活成松子,愛得太熱烈,也太痛
    渴望去愛和被愛的人很多,像松子一般把愛當成一生信仰的卻少之又少,松子追逐愛,就像飛蛾追逐光,誰曾想,最終卻是一次次撲向了焚身之火。一、不幸的開始:童年缺愛,是一生無法填補的空洞松子有一個哥哥和妹妹,妹妹患有重病,只能整日待在家裡休養。
  • 豆瓣8.4|《我這樣過一生》賦予生命幸福愛
    可是侯永年嗜賭嗜好兼外養女人,令她猶如剛出狼窩又入虎穴,並且在圍困中生下孩子,為了生計同侯永年遠赴日本替人幫傭,又因機緣在當地一家中國餐館學得一手好廚藝返臺, 獨立開了&34;愛的那個永遠這樣忍氣吞聲,被愛的那個永遠可以不負責任,坐享情意。愛和被愛就這樣遙遠,沉默的存在,都很無奈。&34;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同時也蘊藏著甜蜜的愛。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幸福的源泉來自愛和信任
    1、我們這一生應該怎樣度過?我們都想度過幸福、有意義的一生。在我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都有」希望自己的將來閃閃發光「,我們青春肆意揮灑躊躇滿志,我們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憧憬和希望。長大了,即使很努力地生活,我們的夢想,沒有一個能變成現實。我們既痛苦,又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