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再善良,也別在這2種事上發善心,否則容易招災惹禍

2020-12-27 千面略懂先生

生活中常聽見有人抱怨:為什麼我幫了他,他不領情就算了,還要反過來傷害我呢?這是因為,你從一開始就幫錯了人。

正如作家張子凡說的:「我笑你偏聽偏信優柔寡斷,我還笑你忘恩負義不知好歹,我更笑我自己識人不明。」

人生在世,滿懷善心,助人為樂的事情常有發生,但卻並不是每個被幫助過的人都會對你心懷感激。有些人就像農夫與蛇一樣,不懂感恩,還反咬一口,給你帶來傷害和損失。

所以說,一個人再善良,也別亂發善心。尤其是在這2件事上,好心容易被辜負,不僅不能積福,反而容易招災惹禍。

01不渡無緣之人

佛家常講普渡眾生,但又說佛度有緣人。很多人便覺得兩者之間有矛盾,既然是普度眾生,為什麼又不渡無緣之人呢?

在開解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經典的佛教故事:

一位虔誠的信徒在遇到水災後,便爬到屋頂上避難。眼看洪水漸漸上漲,就要淹到腳下了時,信徒急忙禱告:「大慈大悲的佛祖快來救我啊!」

不一會兒,便有人劃了一條獨木舟來救信徒。但信徒卻拒絕了,堅持說:「我不要你來救,佛祖會來救我的。」於是那人駕著獨木舟走了。

然而,大水還在繼續上漲,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著急,立即又向佛祖發出祈求。這時,又來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他時,他又拒絕了,並且說道:「我不喜歡這艘船,佛祖會來救我的。」

那條小船隻好拋下信徒開遠了。沒一會兒,水已經漲到了胸部,信徒繼續大聲地向佛祖禱告著。可是,隨著洪水的上漲,信徒已經奄奄一息了。

就在此時,一位禪師駕船趕來救起了他。得救的信徒向禪師抱怨:「我對佛是如此虔誠,但是佛祖在我遇難之時卻不來救我。」

禪師深深地嘆了口氣,說道:「你真是冤枉了佛。佛曾經幾次化作船來救你,你卻嫌這嫌那,一次次地拒絕了,看來你與佛無緣了。」

這則故事,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佛不是萬能的神仙,更不是命運的主宰者。

佛可以講法,為你提供幫助。但如果你執念太深,不願相信佛法,也不依教奉行。那麼,佛想度也度不了。

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脫離困境,全在自己,不在別人。就好像你生病了,卻不相信醫生的醫術,拒絕治療。再高明的醫生都無能為力。或者你想要學知識,卻不願聽老師講課,老師也不能變戲法似的,將知識變到你的腦袋裡。

反過來思考,幫人也是一樣。當對方不理解你,你說再多仍不屑一顧,堅持拒絕你時,你就沒必要低眉順眼,委屈自己去迎合對方了。

要知道,彼此之間能夠形成一種施助與被救助的關係,也是一種緣分。當對方執意拒絕幫助時,只能說彼此無緣,莫強求。

02不助無恩之心

有一句話叫:「知恩圖報的人,幫他是情分;忘恩負義的人,不幫是本分」。

那些忘恩負義的人,毫無感恩之心。別人對他的好,就好像有人給了一塊糖,吃了之後就忘記是誰給予的了。

然而,古人又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別人幫助了自己,一定要牢記心中,並在以後的日子裡加倍報答。

只是,對於施恩的人而言,發了善心之後,並不會奢求回報。最好的報答,便是得到幫助的人,將這份善意延續,去幫助到更多的人。

比如之前媒體報導的,在長沙開了一家「好人多粉店」的下崗工人夫婦,幾年前,生活困難的他們,在街坊鄰居的鼓勵和資助下開起了這家粉店,通過努力逐漸過上了好日子。

為了報答社會,夫婦倆常年為孤殘、低保老人和學齡前孩子免費提供米粉。並在店內設置了愛心儲存處,客人們可以在此處獻愛心,去幫助更多的人。

這對夫婦的行為,便是一種愛心傳遞,就像接力棒一樣,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回饋給社會。

但當這份善意傳遞到無恩之心的人手中時,便會中斷。他們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更不會想著自己要傳承愛心,去幫助別人。

因此,一個人再善良也不能去救助一個毫無感恩之心的人,這對於美好的善心來說,是一種浪費。

綜上所述,一個人發善心是要有選擇的。要知道,無論在哪個時代,在哪裡,你的善良都很珍貴,只能給予那些懂得知恩圖報、品行端正的有緣人。而那些忘恩負義、沒有緣分之人,幫了也是白幫,甚至還弄得自己一身傷。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相關焦點

  • 老祖宗提醒:你再善良,也別在這2種事上發善心,福報會慢慢溜走
    據說善良的人通常運氣都不會太差,先天性的善良,很容易在各種場景中生存下來,進而獲得自已所需的目地和資源。大財團也許會發現,世界各地的億萬富翁都很喜歡做公益慈善的主題活動,一是可以突出自已的善良,二是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得到更多的報酬。當然,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很普通的人,做著平凡的工作,拿著這個薪水還算湊合。
  • 無論你多麼善良,也不要對這3種人發善心,否則自討苦吃
    很多人都是非常善良的,經常幫助別人,經常發善心,但是啊,以下這三種人,無論你有多麼的善良,最好也不要對他們發善心,否則啊,就是自己自討苦吃!是哪三種人呢?第一種就是唯利是圖的人。唯利是圖的人顧名思義啊,他們就是一直在追求這個利益。
  • 老僧說:為人處世,儘量守住這兩個底線,否則,容易招災惹禍
    這是我一位朋友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朋友自幼飽受貧寒困頓之苦,十幾歲就獨自在外打工謀生,勤奮打拼十幾年開始創業。事業做大後,財富也越來越多,朋友卻漸漸迷失了自我,開始無節制的揮霍錢財,生活奢靡,家庭關係也日漸不和。
  • 你再善良,也別在這兩種事上發善心,小心福報會慢慢溜走!
    都說善良的人通常運氣都不會太差,可是,還有很多人,利用我們的善良和愛心,去達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我們遇上這樣的人時,如果我們太善良的話,那 反倒會助紂為虐,造成不良的後果。所以,我們的老祖宗在很早的時候就提醒我們,在我們遇上下面這兩種情況時,就請別發善心了,不然得不到好結果,還可能會連累自身的福報慢慢溜走。
  • 老祖宗智慧:不管生活過得多順,這三件事也要少做,易招災惹禍!
    其實人生就是一道選擇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選擇,如果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甚至做出許多錯誤的事情,那麼我們就很容易招災惹禍。老祖宗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觀察,總結出來這三件事,不管生活過得多順也要少做,因為它容易給我們招災惹禍。
  • 關係再好,也不要將這三件「私事」說給人聽,說了容易招災惹禍
    真正聰明的人,在與人說話的時候,是會注意分寸的,他們不會將這三件「私事」說給別人聽,因為他們懂得,說了這些事很可能會招災惹禍。那麼,不能與人訴說的三件「私事」究竟是什麼呢?02.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我們與家裡人之間的矛盾,是我們自己家的「私事」,這矛盾只需要和家人溝通解決就好,卻沒有必要向外人訴說。有些人心裡藏不住事,一旦與家人產生了矛盾,就喜歡逢人訴說家人對自己如何不好,以及自己受到了多大的委屈,以期望贏得外人的安慰。
  • 【夜讀】一個人再善良,這3種忙也不要幫
    很多時候,如果你寧願掏空自己,也要去操心別人的事情。到頭來發現吃虧的是自己。你捨棄了自己寶貴的時間,卻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們壓榨。  好比電視劇《歡樂頌》裡的關關,她心地很好,但常常把自己折騰個半死。  有一回,同事請求關關代勞工作,她沒有拒絕。結果工作出了紕漏,她被領導批評時,同事非但沒有替她說話,事後也沒有一句安慰。
  • 再善良,這3種忙也不要幫
    你的善良,需要帶點鋒芒。以下這三種忙,不要輕易幫。01超出自己能力,別逞強去幫。一個人的時間是寶貴的,且有限。行善要落到實處,切忌泛濫。囊中羞澀時,就別一股腦地仗義;自己的生活顧不上,就不要到處救火。拒絕,並不等於變得冷漠、不近人情,而是懂得對自己的人生掌握主動權。不刻意討好,也不胡亂遷就,合理行善。生活中誰都不容易,先把自己過好,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人。
  • 因果不饒人,一個人再善良,在這3種情況下也別善心泛濫
    有道是:「好人沒好報,壞人禍千裡」,這句話其實說對也對,說錯也錯。錯,是因為自古因果不空,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一個人只要造下了惡業,那總有一天會嘗到因果報應的滋味;對,則是因為善良分為「智善」「愚善」,恰到好處的使用善良,換來的便是源源不斷地好運善緣,而愚昧無知地濫用善良,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糕,迎來不必要的麻煩。
  • 說話的藝術:說這5種話的人,多半容易招惹禍事
    ——但丁前言:觀察一個人可以從他嘴中說出的話進行研究,畢竟很多人心裡怎麼想的,就會通過嘴巴說出來,即使平時不喜歡言語的人,在衝動的時候,也難免會將心中最想說,而平時又不敢說的話說出來。偽善的人一般都少言語,因為話說多錯多。而善良的人平時說的話也不多,為的就是不想出口傷人,也正是因為這樣,善良的人一般很少與他人發生直接的衝突。
  • 再善良,這5種忙也別幫
    再善良,這五種忙也別幫。鞭長莫及的忙,別逞強郭冬臨曾經演過一個小品,叫《有事您說話》。小人物郭子,為了面子,明明自己沒有多大的能力,卻總對別人的要求,來者不拒。鞭長莫及的忙,拒絕也是理所應當;愛莫能助的事,不幫也在情理之中。正如三毛所說:「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在意料中。」
  • 女人再善良,這五種忙也不要幫!
    」  選擇善良是一件好事,有選擇性地與人為善,則是一件又好又正確的事。  心存良善,更應懂得自保;擇善而行,更應懂得把善良用對事給對人。  生活中,有五種忙,再善良也不能幫。  要麼,承諾過幫助他人,並沒有很好地完成他人所託,既誤了事又傷了感情,透支了他人對你的信任感。  畢淑敏曾說:「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懂得拒絕他人,也是一個人成熟的跡象之一。不幫逞強的忙,其實意味著給自己和他人都做出了最優選擇:  既不為難自己,又給了他人新的選擇。  這才是對己對人最負責任的表現。
  • 「天狂有雨,人狂有禍」,人再有本事,切忌別說這4件事,要注意
    所以,做人再有本事,也需要記牢,這幾句話不要說,說了,或多或少給自身造成沒必要的麻煩和禍患啊。第一句話:炫富炫耀的話,不要說。當一個人有能力的時候,他通常有一定的物質財富。一定要明白低調堅守自個的財富才好,千萬別亂揮霍,以防自個的錢財被坐吃山空。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記住,一個人再有能力,再有錢,也不能隨意炫耀,到處炫耀自己的財富。因為我們有錢了,身邊的人就很有可能會妒忌恨,而一些居心叵測的人,甚至於也會垂涎咱們的錢財,如果這些人為了得到我們的錢而做出傷害我們的事情,那麼我們很可能會遭受意想不到的災難。
  • 與人為善,也要帶點鋒芒,否則,善良容易被人利用
    一個人太過心慈手軟,身邊就會出現一些專捏軟柿子的「壞人」!  其實,他們也不一定是「壞人」,只是感覺你好欺負,人人都欺負你,所以有一種從眾的心理!  善良的你,成了身邊人欺負凌辱的對象,因為,你沒有「鋒芒」!
  • 同事之間關係再好,也別在這3個方面越界,否則容易得罪人
    同事之間關係再好,也別在這3個方面越界,否則容易得罪人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自然也就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這也就說明每個人有著獨特的性格,要想成為朋友需要克服不小的困難,至少有一方需要妥協是適應另一方的性格,否則就難以有繼續交流的機會。
  • 無論一個人心腸有多好,也別在以下三件事上退讓,否則會苦了自己
    生而為人,我們必須要商量,但不能做盲目善良的人。否則當善良沒有原則毫無節制地橫行於世界上,它將成為最一種肆無忌憚的惡。蘇格拉底說:無知的人是沒有資格行善的。無知的善良只有善良的外衣,缺少善良的內核,它不僅可能助長惡,還可能自殘己身。當你以一顆善良的菩薩心腸,原諒了別人帶給你的痛苦和傷害,下一次他們會不會認為你生性軟弱,進而變本加厲?
  • 想要裝修的注意了:家裡這4處千萬別裝鏡子,等於斷了自家的財運
    想要裝修的朋友注意了:家裡這4處千萬別裝鏡子,暗喻斷了自家的財路!1、鏡照睡床臥室擺放鏡子,方便我們穿衣搭配,但是鏡子在臥室擺放的時候,千萬別將鏡子正對著睡床的任何一邊,否則容易將煞氣反射到自身身上。因為鏡子除了正衣冠,在風水上的作用是針對直衝而來的兇煞,把煞氣反射出去,以免被兇煞衝剋而受損。
  • 明智的父母,不會逼迫孩子善良,否則容易養出「軟柿子」任人拿捏
    孩子由於太過軟弱而被同學欺辱,再加上自己一味的忍,同學們就會變本加厲。回過頭來看,有些父母給孩子灌輸的這些思想反而造成了孩子們的困境。1)「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奉行傳統中庸之道的人的處事原則。很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惹事上身,都會用這句話去告誡孩子。孩子們對於這個世界認知並不全面,所以會把家長的話記得很牢。
  • 飯局上,別叫這3類人一起吃飯,容易敗壞人緣,很準別不信!
    而要是碰到了那些不喜歡的人,或者三觀不合的人,飯菜儘管再可口,吃進嘴裡都感覺不到啥味道,更是希望早點從飯局上離開。可以說,飯局上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人了,儘量別叫這3類人一起吃飯,容易敗壞人緣,很準別不信!
  • 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再善良,這五種忙不要幫!
    心存良善,更應懂得自保;擇善而行,更應懂得把善良用對事給對人。生活中,有五種忙,再善良也不能幫,幫了就是在害自己!超出自己能力的忙,別逞強幫忙逞強幫忙,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你費了很大勁幫了忙,別人卻以為是舉手之勞,既不會感激,下次有同樣的事情還會繼續麻煩你。第二種情況:承諾過幫助他人,並沒有很好地完成他人所託,既誤了事又傷了感情,透支了他人對你的信任感。懂得拒絕他人,也是一個人成熟的跡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