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中記載,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所以才被稱之為天府之國。時至今日,成都都是中國西部的經濟中心,文化也很發達,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但成都並非自古如此。在兩千年之前,成都平原還時常被岷江的水患所困擾,作為長江上遊水量最大的支流,漲落迅猛,水勢湍急,每到汛期都會造成嚴重的洪水災害,弄得百姓苦不堪言。秦國統一蜀地之後,也覺得這是一個大問題。
李冰受到秦昭襄王的派遣來到了蜀地當太守,他決心要治理岷江的水患,讓成都平原的自然環境改善,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於是在李冰的治理下,都江堰被修築起來了。那麼這個距今已有2300年的水利工程是怎麼讓成都變成天府之國的呢?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李冰首先想到的是要挖開玉壘山,這樣就能把江水引向東邊,同時解決西邊的洪水問題。但李冰生活的年代還不存在火藥這種東西,玉壘山又是石質結構,普通的工具很難挖開。於是他想到了熱脹冷縮的道理,於是用火燒加水澆的方法,鑿開了玉壘山,這個口子被稱為寶瓶口。
但玉壘山的寶瓶口鑿開之後,由於東邊的地勢比較高,引流的效果不甚理想。於是又組織蜀地人民修築了分水堰,讓其中的一股江水能夠流入寶瓶口,由於形似魚的頭部,所以名為魚嘴。在飛沙堰修建好之後,岷江就分為了內江和外江,內江灌溉,外江分洪。
而且李冰還充分考慮到了河流中的泥沙問題,飛沙堰的溢洪道修有彎道,讓江水形成了環流,於是大部分泥沙都會流入外江,而不會影響到內江的灌溉。李冰留下了水利工程的六字真言「深淘灘,低作堰」至今還在對人們的工作起到指導作用。
在修好都江堰之後自然也不是一勞永逸了,李冰還在江中設立了三個石人來觀察水位的漲落情況,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都會組織人定期對這個龐大的水利工程進行保養,以李冰留下的石馬為基準進行泥沙的清理工作,以保證其能夠正常運轉。
於是2300多年過去,這個中國人古老的智慧結晶仍然在保衛著成都平原安寧,即使是多次大地震也沒能讓它受到大的損害,實在可以稱之為傳奇故事。可以說,是都江堰造就了成都今日的繁華。
主持修築了這樣造福百姓的工程的領導者自然也會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懷念。在都江堰附近的山上還有一座「二王廟」,它紀念和供奉的就是都江堰的締造者李冰父子,這也是李二郎被稱為灌江口二郎神的原因,人們相信李冰父子的在天之靈仍然在保佑著蜀地的風調雨順。
我們從修築都江堰的故事中可以體會到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在兩千餘年前的條件下完成了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讓人不得不感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為自己的民族感到無比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