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會收穫歲月和經歷凝聚成的智慧,最終成為了不起的自己。
——《了不起的我》
你敢於接受改變嗎?
在《百歲人生》中提到,隨著醫療技術的日益進步,人的壽命將會越來越長,在不久的將來,一百歲的壽命將不再是罕見之事。而茫茫人生路中,我們要經歷的人和事會越來越多。
我們接受教育不再僅僅是人生初始階段的二十多年,工作年限也許也會逐步上升,為了確保退休後那幾十年的開銷,甚至要做好完備的財務計劃。
我們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越來越長壽的壽命,越來越繁忙又高壓的生活,還有那數十年甚至一百年都在陪伴著我們的,我們自己的內心。
時代在變,世界在變,我們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都在隨之而作出改變。而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不斷的變遷之中,越來越接近內心的自己。
我們都在改變,我們都可以作出更好的改變。這大概就是陳海賢老師的《了不起的我》的魅力所在。
這本書從內而外地講述作出改變需要面對的各個方面。包括我們最難以作出的行動,思維方式,最難以改變的相處方式,甚至是遭遇挫折時的態度。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在改變的過程。從青蔥到成熟,從懵懂到開悟,每一步都有它的疼痛,每一步都有它的意義。
作出改變其實很難
在《重塑大腦》中提到,人在兒童時期會有一個「成長關鍵期」。在成長關鍵期中,由於對於兒童而言,周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對外面世界的刺激,兒童能夠迅速學習並作出相應的改變,可塑性極高。而當兒童逐漸長大,周圍世界對他來說陌生程度降低,學習機制開始逐漸關閉,成長關鍵期結束。
這就是為什麼成年人學習新知識不如兒童快,因為已有的知識和習慣會不斷抵制新知識的入侵,避免大腦消耗過多的腦細胞去消化新知識,形成新習慣。
而這種厭惡改變的天性與生俱來,以至於當我們需要作出改變時,我們本能產生牴觸情緒。這並不一定是我們的內心不願意改變,也有可能是身體犯懶拒絕作出反抗。
但人的一輩子都在面對改變。時代的改變,年齡和生理上的改變,身份的改變,甚至是對自我認識的改變,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接受,我們都在不斷地被動接受改變。
但其實,改變是可以有選擇的。最關鍵的一步是意識到:我們可以主動地作出選擇,主動地作出改變。
每個人都有選擇權
什麼時候我們會想要去作出改變?當生活中出現了一些我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無法解決當前問題的時候;當我們發現生活早似乎已失去控制的時候。
什麼時候我們需要作出改變?當我們感覺被命運掐住咽喉,左右為難的時候;當我們悲觀地接受命運的安排的時候。
無論以上的哪一種情況,似乎選擇權都不在我們手上。而這種想法只是我們主觀認為的而已。選擇權其實一直在我們手上,只是它一直被誤會了。
在陳海賢老師的書中提到了兩個關於選擇的誤區。我們總輕易地認為,選項不夠好就是沒有選擇的餘地,或者需要為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代表這個選擇不夠理想。
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兩全其美的選擇也許會有,但出現的機率很低。我們總要為我們的選擇負責任,我們總需要做好退而求其次的心理準備。
選擇是有的,它也許不夠好,但能夠使得選擇變得稱心如意的,只能靠我們實際行動,以及內心想法的轉變。
我們能夠如何作出改變?
作出改變的本質,是擺脫舊經驗,創造新經驗。而舊經驗,用上面的話說,就是舊有的知識和行為習慣。這一切所形成的心理舒適區,將我們的內心栓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難以向外逾越。
比如我們會覺得吃垃圾食品是一件不健康的行為,但習慣使然,當情緒低落或者壓力太大時,就會狂吃垃圾食品,並且越吃越覺得自己沒救了,越吃越覺得自己這輩子就是個死胖子了。
而作出改變的本質是創造新經驗,比如用水果代替垃圾食品,用運動代替吃東西的習慣。怎麼做呢?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的舊習慣給改了。而是循序漸進,從少吃一塊炸雞,多吃一片水果開始,小步迭代,逐步改變。在《微習慣》中提到,我們不需要一下次成為健身達人,只要每天完成一個伏地挺身,在半年後增加一個即可。讓身體在微小的、難以察覺的小改變中逐步適應,最終替換掉原有習慣。
作出改變的第二個要點,是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我們的思考方式。比如有的人看著半杯水,會覺得只剩下半杯水,太少了;而有的人會認為這裡還有半杯水可以喝,實在是太幸運了。
這不僅僅是悲觀與樂觀的區別,更是我們的思維方式的區別。我們慣有的思維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行為模式、甚至待人接物的方式。這也涉及到心理學中最經常提到的「情緒ABC理論」。
「心智模式十分重要,因為它決定我們如何面對必然遇到的挫折和失敗;決定我們如何追求一心想要的成功和幸福;決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如何評價自己。」
心智模式並非一成不變的。並不是今天我總看到的是悲觀的一面,我就註定是個悲觀的人。通過不斷察覺自己的思考方式,並且進行多維度思考,心智模式是可以在刻意練習中得到改變的。
關於如何改變思維方式,陳海賢老師在書中提到了「近的思維」,也就是關注真實的、正在發生的、近的事情。這些事情具有流動性,會根據現實不斷地發生改變。由於近的思維會不斷地和現實接觸,可以讓我們更加地接近現實,思考現實中實際能作出的改變。
考察我們如何描述事件,是了解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事件的;我們如何提問,是發現自己所關注的重點在哪裡;我們如何去行動,才能最終改變現實。
以上的每一步都關乎心智模式的改變。而心智模式的改變,又時刻關係到我們與人相處時的角色定位和溝通模式。
你如何看待關係中的自己?
17世紀的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經寫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毎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
人總是生活在關係中,關係塑造著我們的每一個自我。我們所處的各種人際關係,決定了我們的想法和行為。
這就好比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顯得拘謹靦腆,在熟人面前卻是人來瘋,在父母面前顯得乖巧可愛,在愛人面前卻是野蠻撒潑。
人的多面性,往往是由關系所塑造的。而了解自身的多面性,其實是可以更加了解這段關係對我們自身的影響,以及如何去改善不良關係。
關於如何了解關係中的自我,我們可以從關係中的角色、關係中使用的語言、關係中的相互配合與相互攻擊、甚至是第三方的介入等等去逐一分析。
我們在一段關係中是處在什麼樣的角色,是作為對方的愛人,還是身為子女。這裡面會不會有過多的角色定位,使得自己的思維就局限在角色要求之中。比如我是一個母親,我就應該相夫教子,以孩子和丈夫的快樂為目標。但萬一我希望自己有自己的身份呢?《82年生的金智英》中有過這樣的困惑。在關係中的我們,究竟是否只能夠有單一的角色以及單一的定位。
角色的定位,可能會影響我們對彼此的溝通方式。比如我是一個晚輩,我就不敢對長輩提出反對意見,甚至說話都要畢恭畢敬,否則就顯得不尊重。可當我有想要表達的訴求時,當我有不滿時,是不是也該考慮怎麼樣的表達方式,才能讓自己的訴求可以順暢表達,並且不影響雙方的關係呢?
關係中的相互配合與相互攻擊,往往是相輔相成,此消彼長的。關係中我們可能過多地包辦了對方所要承擔的責任,而使得對方理所當然地處於一個無責任狀態。雙方所積壓的委屈和位置的不平等,可能就會導致關係的糾纏和相互攻擊。
而關係中的第三方,所指的並不一定是第三者,還有可能是家庭中夾在中間的孩子,三代同堂家庭中的媳婦,甚至只是幾個閨蜜之間相互猜忌。「三角化」的關係,似乎使得兩人關係更加穩固,由於掙不開又無法靠近,三人始終處於膠著的狀態。被三角化的人,就很容易產生巨大的情感壓力。
我們要走多少路,才能成就自己的了不起
投胎真的需要運氣。假如我們有一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有一個溫暖的家庭,我們的人生之路會走得稍微順暢一些。但人生路漫漫,無論起點有多高,後頭的路還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而順應社會、順應自己的關係以及內心,去作出適當的改變,必不可少。我們在成長中重新塑造自我,又在重新塑造的自我中逐漸成長。
諸葛亮兵法中有一句話:「善敗者不亡。」什麼叫善敗?就是懂得如何處理失敗。凡是成長的過程中必然經過挫折、自我否認、必然經歷疼痛和失敗。在屢敗屢戰中站起來,才終將成就了不起的我們。
· 感 · 謝 · 閱 ·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