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的「爾冬陞罵流量」,到「郭敬明給何昶希S卡」、「陳凱歌為《無極》擠兌李誠儒」、「李誠儒不去《演員請就位》了」……《演員請就位2》開播的一個多月,貢獻了無數熱搜,算是憑一己之力撐起了每周末熱搜榜的半壁江山。
但越看這節目越發現,「演員」兩字雖在名字裡,可實際上呢,節目上細品起來有意思的,還是坐在導師席上的陳凱歌、爾冬陞、趙薇和郭敬明這四位導演。
尤其是陳凱歌和爾冬陞,開播之前誰能想到郭敬明在場的情況下,因為發言上熱搜的居然是他倆呢?不過這兩位在節目上引發的討論方向倒是不太一樣,爾冬陞圈了不少粉,而陳凱歌算是跌入了一個口碑的低谷。
為什麼呢?
先來說說爾冬陞爾導吧,在節目之前,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可能就只是「很厲害的香港導演」了,畢竟最近幾年他導的片子很少,更多是作為製片和監製在參與電影製作。
不過在《演員請就位2》裡,大家對他的印象估計又會變成「說話直接的導演」。
從一開始懟陳宥維演技不行,指責張大大演技不行還賣慘,到後面打斷李溪芮站在臺上關於「我就是顧裡」的車軲轆胡言亂語,他點評起來的確直接,甚至有些人說他是「毒舌導演」。
但我覺得「敢說」只是一種表面體現,他快人快語的背後,是他在香港成熟電影工業體系下養成的工作習慣。
一個成熟電影工業裡會有更明確具體的分工,而這種專業化,也放大了電影工作者中「工作」的這一面。在這種體系裡,不管是導演還是最底層的場工,就算他們努力的方向和負責的內容不一樣,但在片場,他們本質上都是在工作。
既然是工作,那就要講效率,畢竟對於打工人來說,天大地大,收工最大,如果你耽誤我下班,我必然對你不客氣。
當然不是說爾導是打工人的意思,但他身上的確有這種很微妙的「上班感」,我感覺他對演員的評判標準裡有一條是,「如果這個人在我的組裡,我們晚上能不能收工?」
演得怎麼樣先不說,爾冬陞最討厭的其實是「浪費時間」。
上班的人應該會有同感,有時比起工作內容的累和難,更讓人窩火的其實是時間被浪費,你被迫耗著做無用功。
他幾次在節目裡發火,都不單純是因為演技的問題,反而是因為有人東拉西扯表演之外的事,耽誤事兒了。爾導把張大大懟上熱搜的那次,他真正發火的時間點,其實是在張大大開始說自己參加節目壓力很大之後。
爾冬陞不爽的點在於——誰沒壓力啊,麻煩不要站在臺上說廢話好嗎。
當他在片場的時候,這種感覺會更明顯, 他在節目裡指導黃奕和孫陽演《回家的誘惑》的片段就蠻有代表性的。
排《回家的誘惑》時,孫陽進入狀態比較慢,一開始對爾冬陞提出的要求有點懵,爾冬陞直接發火,說「如果你覺得被刷掉是可以的,那我就不看你(的表演)了,只看黃奕,OK?」
後面有工作人員沒搞清楚事情的順序,爾冬陞也不給面子,「閒人在我拍電影的時候是要滾出去的」。
在爾冬陞的片場,他需要每個人隨時隨地都處在不斷推進工作的狀態。
這種「上班感」的另外一面,則是現實,爾冬陞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導演。
在採訪的時候爾冬陞提到,電影對於他來說,是「有藝術性的商品」,甚至還說自己不把藝術這兩個字放在工作中。
這種執行和理解上的現實,和爾冬陞的審美趣味是關聯的,在節目裡也可以看到一些。比如他在節目裡點評張月演的絕症病人時,爾冬陞給的建議很具體也很現實:你說話的方式跟你絕症患者的角色身份脫節,需要有變化。
但我覺得正是因為爾冬陞身上這種落在實處的真實,他才能把邊緣人的故事拍得那麼動人。從他講社工和精神病人的《癲佬正傳》,到他拍橫店群演的《我是路人甲》,他向來擅長把鏡頭對準沒有那麼光鮮的人,講他們的日常和夢想。
《癲佬正傳》劇照
如果說爾冬陞是一個偏腳踏實地型的導演,那陳凱歌就是飄在空中的浪漫主義者,還是一位特別敏感脆弱的浪漫主義者。
很多人對陳凱歌的大導濾鏡破碎,就是因為他在《演員請就位2》為了《無極》對李誠儒陰陽怪氣,其實類似的事情他幹了不止這一次。
當年《無極》上映前3天,當時還是小記者的柳巖在採訪陳凱歌的時候問了一個非常正常的例行問題:「如果《無極》票房不理想會怎樣?」結果陳凱歌勃然大怒,說柳巖不尊重人,還在之後的記者會上說柳巖是「這就像一個人來參加我兒子滿月酒,還當場咒我兒子夭折。」
嗯,這句話是不是也很耳熟?多年之後這一套說辭又被陳凱歌搬出來擠兌李誠儒了呢。
反正當時小記者柳巖被怒氣衝天的大導演嚇死了,後來柳巖說在那之後她連做了一個月噩夢。
不管是對小記者發火還是這次在節目裡毫無風度地陰陽怪氣,我覺得都是陳凱歌自己內心脆弱敏感的一種投射,說白了就是玻璃心。
這種敏感本來是他作為導演的「殺招」,就像我之前說的,陳凱歌是一個極度執著於「浪漫」的人,他之前接受採訪也說「電影應該是感性的」。
在節目裡也看得出來,他點評演員的時候都是從情緒入手的,而且他自己電影裡出彩的角色,也都是情感特別濃烈的那種,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霸王別姬》的程蝶衣,連《妖貓傳》裡美成一個符號的楊貴妃最後都要為愛情而死。
但他有一個很致命的死穴,就是雖然他非常愛自己當編劇,可他作為編劇的能力是真的不怎麼樣。隨著他在浪漫主義的道路上越飄越遠,他編出來的故事越來越令人疑惑。
而在《演員請就位2》中,他對浪漫的執念就導致他操刀的改編格外不切實際。什麼讓甄嬛跟皇上說自己愛果郡王,讓果郡王在後宮裡大聲說話;讓毒販穿得格外顯眼,讓強勢的喪兒母親在言談之間原諒弒兒仇人……
演員競演綜藝為了出爆點,本來就已經為了把重頭戲排到一起而放棄某些邏輯了,結果陳凱歌就有本事讓本來就薄弱的故事變得更難以理解。他所謂的「為愛痴狂」和「情感共鳴」,很多都犧牲了基本的邏輯。
但他又很玻璃心,再加上他作為大導的江湖地位,在節目上看起來就是一種「你看不懂我就是你的錯」的剛愎自用,這不討人嫌才奇了怪了。
在看《演員請就位2》時,爾冬陞和陳凱歌之間的一些微妙不同,讓我有一個感慨:一個完整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對導演的創造生命力還是有很大支撐的。
如果陳凱歌一直是在一個更成熟的電影工業中工作,周圍有像《霸王別姬》製作人徐楓那樣能讓他揚長避短的工作夥伴,他是不是會拍出更多好電影呢?
在爾冬陞身上,有很強的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烙印,不單單是說拍攝風格,還有工作態度和習慣,某種程度上來說,那是一種對當導演的平常心。
現在不管從市場還是從資金的角度看,內地影視圈肯定是吊打香港的,但如果真的要細究整個行業體系的成熟度,就不一定了。
而養出成熟工業體系這種事兒,單觀眾著急也沒用,如果站在行業頂端的某些大導們,碰上票房口碑不行,就怪觀眾品味不高的話,那我也只能說這條路怕是還有很遠要走。
各位,我們回來啦。
之前的一個月,我跟杜子去幫朋友做一個項目,全程忙生忙死,所以就默默消失了一個月,實在是不好意思,但現在我們回來繼續跟大家一起追劇看電影吃瓜了!
大家最近有什麼在追的綜藝和劇嗎,快在評論裡向我安利一波,我現在正處於「補課」都不知道上哪兒補的迷茫期。
(圖片來自網絡,《演員請就位2》截圖來自騰訊視頻)
本文作者: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