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曾停下腳步,美好終會遇見美好。
時光無言,匆匆而逝。
轉眼間,雪已覆蓋大半個中國。
今天,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最特別的那一個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卻又是第一個被制定出來的節氣。
從誕生之初,它便已註定與眾不同。
它不僅是節氣,更是一個盛大的節日。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便借土圭法測出了一年中「日影」最長的日子,即今天的冬至,並將其定為「歲首」。
在那時候,冬至就相當於現在的新年。
在這一天,朝廷休息,商旅停業,遊子返鄉,更有祭祖、祭天、聚餐等習俗。
故鄉的炊煙嫋嫋,屋裡的熱湯滾滾,牽動著無數顆思家的心。
頭頂的星空,也完全步入冬季,繁星點點,照亮回家路。
一碗水餃,一口熱湯,舌尖綻開的溫暖,足以撫平所有的勞累與不安。
今日冬至,團圓日。
正所謂:百花開而春至,百川匯而夏至,百草黃而秋至,百親來而冬至。
團圓,是冬至永恆的主題。
千年前的一個冬至夜,白居易漂泊在外,眼看著他人闔家團圓,走親訪友的熱鬧景象,自己卻只有一盞油燈相伴,不由倍感孤獨。
思家之情按捺不住,便提筆寫下了一首《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獨在異鄉的遊子,不怕天寒,不怕路難,只怕無以為家。
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都包含著家人的牽掛與祝福。
今天我們雖多已不以冬至為節,卻也難免在這一時刻,想起遠方的家人。
潮汕地區有一句俗語:冬節沒返沒祖宗。
意思是外出的人,在冬至這天無論如何也要趕回家,否則就是不肖子孫。
想想,你有多久沒回家了呢?
又有多久沒和家人一起好好吃頓飯了呢?
如果可以,這個冬至請回趟家吧,熱熱鬧鬧地吃一頓團圓飯。
想像一下,一家人圍坐桌旁,閒話家常。
熱氣蒸騰的飯菜,和著父母家人的笑語,暖胃更暖心。
冬至,天正寒,但有親朋在側,便是溫暖。
豐子愷曾說:這裡是我的最自由、最永久的本宅,我的歸宿之處,我的家。
家,即是根。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只有家能治癒你疲憊的靈魂。
《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
從最初誕生開始,冬至就意味著「希望」。
冬至後,晝漸長,夜漸短,陽光日漸回返。
所以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恢復強盛,代表著下一個循環的開始,是個「大吉之日」。
《漢書》亦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天寒地冷,卻溫暖可期。
這,就是冬至。
正如杜甫所言: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雨雪風霜在所難免,但春天總會如期而至。
人生,不也同樣如此麼?
熬過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才可見柳暗花明的撩人春色。
眼下的不如意,終會化為明日的詩篇。
三毛曾說: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春天的風,喚來夏天的雨;秋天的月,照亮冬天的雪。
歲月不曾停下腳步,而美好終會遇見美好。
一念而風起,一念而冬至。
風冷天寒,黑夜漫長,但總有美好款款而來。
冬至已至,意味著年將終矣。
這個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2020年,終於步入了尾聲。
回首這一年,我們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和別離,也見證了無數的溫暖和光明。
那些以為邁不過的坎,我們都已一一邁過。
多少個漫長而漆黑的夜,也都在第二天迎來了曙光。
這一年的苦和難,終會告一段落;明年的春光,依然燦爛。
正如汪國真所說: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險,也是尋寶;是眼淚,也是歌聲。
沒有永遠風平浪靜的人生,只有隨遇而安的靈魂。
你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心中有清歡,四時俱可喜。
冬天很冷,但希望你永遠溫暖。
每一場風雪,都是春的前信;每一縷陽光,都是冬的饋贈。
今日冬至,願你冬日無所憂,至夜無所懼。
願你在這最長的夜,睡個好覺,拂去一身疲憊。
願你有家回,有人愛,有所期待。
願所有美好,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