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是《新三國》電視劇裡荀彧對曹操的看法。區區七個字看來簡單,卻道出了一個人在面對錯誤時的態度與做法。曹操何許人也?今且不談。但這七個字卻足以說明曹操是一個認識能力、行動能力很強的人,當然,也是一個極注重個人形象的人。知錯,說明他是聰慧的;改錯,說明他是明智的。身為一國之君,是不可輕易認錯的。為何?因為他顧及到了面子、威信、士氣!
知錯。
首先反映的是一個人在犯錯後對自己錯誤行為的認識,一種面對錯誤的態度,同時也反映了個人是否接受犯錯的現實。只有意識到自己的錯才能幫助自己去改錯、糾錯。說白了,知錯是改錯、糾錯的基礎與前提。當然,知錯了並不代表著就改錯了,但如果不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的錯,改錯又何從談起?所以說曹操在對個人犯錯的認識上是足可以讓我們學習的。在《新三國》電視劇中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曹操在中周瑜的反間計誤斬水軍都督蔡瑁後讓其子曹丕代為弔喪的事情。
改錯。
反映的是一個人在認識錯誤後的自我改正能力,一種面對錯誤的積極行動。改錯是知錯的進一步深化,知錯能否產生價值完全是以改錯的結果來展現的。很多人往往能夠認識錯誤,但卻不能改正錯誤,最終還是讓自己接受錯誤的懲罰、再次懲罰。《左傳》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任何人都會犯錯,更不可能杜絕犯錯。但犯錯並不可怕,關鍵看是否能夠改過,能否讓自己不再接二連三的犯同一種錯。
我們都知道,事情都有兩面性。好的一面總是伴隨著不好的一面,不利的一面也總會有有利的一面陪伴著。在處於逆境時我們就是要想方設法把不利於我們的一面轉化成有利於我們的一面。當錯誤已經造成,不利的一面已經出現的時候,改錯即是轉化不利境況的時機。所謂「福之禍之所倚,禍之福之所伏」。
不認錯。
從這一點足可以看出曹操是如何重視自己的個人形象的。首先領導也是人,人只要做事,錯誤就將難免,失誤就是必然。何況,失敗乃成功之母,錯誤將使人變得更加聰明。領導知錯改錯是明智之舉,但隨便認錯。在公開場合,大會小會,人前人後,動不動就承認錯誤做檢討,他還有何威信和顏面可言?豈不是漲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他今後說話還有誰聽?還怎麼當領導?所以,領導者不要認錯,不要後悔,更不要懺悔!
當然,作為曹操來說「不認錯」,還有以下幾個原因的考量:
其一,曹操極有「理想」,他一直想徵服天下,但卻倍受其他諸候的唾罵,要想徵服天下首先得取得天下人的認可。
其二,曹操乃外姓諸候,他的挾天子以令諸候一直是死敵們言論攻擊他的有利武器,也是競爭對手博得天下人的支持而孤立曹操的藉口,所以他更要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能人志士為他服務。
其三,不認錯,其實涉及到厚黑學中的黑即便是做錯了,也不認錯,就好比他說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其實曹操也會後悔,只是既然做錯了事,後悔也於事無補,他就將錯就錯了,這樣就鑄就了他的厚黑之心。一個人能夠有曹操這樣做事的厚黑之心,怎麼能不成功呢。只是古今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夠達到曹操這樣的厚黑水平,自然也就沒人有他這樣的成就。
其四,曹操深暗為人主的權謀,對於如何駕馭下屬、收買能人志士,他一直是其他諸候的楷模。像袁紹、袁術、呂布、馬騰等輩根本無法與之相比,這也正是他為何可以消滅他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認錯!一直以來都是不為人們所稱讚的,也是很多人所鄙視的。但如果與「認錯而不改錯」相比較起來,認不認錯要有什麼意義呢?與「認錯而不改錯」相比較起來,認錯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虛偽形式而已。然而,在我們身邊又有多少人卻注重這種虛偽的表面呢?
知錯,改錯,不認錯!
知錯,不改錯,認錯!
兩者您更會選擇哪一樣?
廣聚仕途之緣分,非凡平臺,改變你與他人的人生差距。
如果在職業發展道路上遇到瓶頸,如果期望在職場上愈加如魚得水,如果需要獲得更多職業機會,歡迎關注我們「jobfate-廣仕緣」
方法一:添加朋友-查找公眾微信號,輸入:jobfate-廣仕緣,加關注即可
方法二:直接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