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的劇情簡介······
瑞恩(馬特•達蒙 Matt Damon飾 )是二戰期間的美國傘兵,被困在了敵人後方。更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兄弟全部在戰爭中死亡,如果他也遇難,家中的老母親將無依無靠。
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知道了這個情況,毅然決定組織一個小分隊前往救援,其中包括米勒上尉(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 )和翻譯厄本(傑裡米.戴維斯 Jererry Davies飾)。然而,敵
方危險重重,他們一路上隨時與死亡打交道。他們非常懷疑,到底值不值得冒著八個人的生命危險,去搭救一個人。
大家一路輾轉尋找瑞恩,對於這次搭救行動,有人不滿,有人熱忱,有人好奇。大家一次次聞到死神的氣息,瑞恩的獲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拯救大兵瑞恩》電影的精彩評論
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
影評一:
在最殘酷的地方表現最脆弱的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關鍵詞:Tom Hanks, Steven Spielberg, World War II, Normandy
這個電影是98年的時候史匹柏拍的。那個時候我已經隱隱約約的開始知道這個猶太血統的導演,後來因為聽了同學的一個奧斯卡金曲的磁帶對裡面辛德勒德名單的小提琴曲非常粉絲,於是去學校聲像室專門點名看了這個電影,雖然當時覺得真長而且不是十分的明白,但依然對他產生了莫名的崇拜。但是這個電影我是直到2001年才看的。
那是一個五月悶熱的傍晚,在我的電腦上還是一個rm格式的賊不清晰的版本。但是我依然記得那個電影的頭半個小時裡我目瞪口呆手心捏汗目不轉睛害怕卻又捨不得移開眼睛甚至捨不得眨一下眼睛的那種震撼的感覺。這是我第一次這麼直接的看到那麼血腥震撼的戰爭場面。史匹柏幾乎是不帶修飾和迴避的為我們展現了戰爭的真正殘酷的一面,那些從小灌輸在我們腦袋裡英雄必勝甚至是不費吹灰之力勝利的概念霎那間被擊打的粉碎。當我們看到盟軍士兵茫然的走在海灘上尋找自己的斷臂的時候,當我們看著畫面裡那個年輕的頭顱轉瞬間被子彈擊中血肉橫飛甚至仿佛要飛出畫面落到我身上的時候,我們都會本能的想要迴避這一切。黃秋生曾經說一個電影如果讓你不敢看得時候,那麼這個電影是好的電影,因為它已經觸動到了你的內心。所以那個傍晚的那半個小時永遠的印在我的記憶中。
在衣阿華州金黃的農場蔚藍的天空之後是法國鄉村嫩綠的田園風光,風景迤邐的讓人幾乎忘記了戰爭。一支小分隊奉命潛入敵後去尋找詹姆士瑞恩,把他送回家鄉去撫慰母親傷痛的心靈。這個任務我想首先就體現了美國人的浪漫情懷甚至是異想天開的作風,當然小分隊內部也會有分歧,他們咒罵這個任務,認為都是bull shit,認為是浪費軍方寶貴的財產或者覺得以八個人去換
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畢竟每個人都有會對兒子望眼欲穿的母親。
約翰米勒中尉無疑是主角,但卻距離我們印象中的傳統的為了正義為了人類的奮勇殺敵的英雄相去甚遠。他們是戰爭中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會害怕戰爭也會害怕死亡也會想要逃避危險。他們不是黃繼光不是董存瑞,他們如同活在我們周圍的人一樣渴望能夠或者回去享受平靜的生活。所以約翰米勒會堅定的接受這個任務並堅持要完成他,因為他已經感到自己為了在戰爭中生存已經悄悄地被改變。他懼怕這種改變,他只想回到家鄉和妻子廝守,所以他堅持著,如果找到瑞恩並且把他帶回家就能離妻子更近一步,那麼他就會去完成任務。
聯想起兄弟連裡面的橋段,我總是感到,美國人從來不羞於說出自己怕死,在他們看來,生命高於一切,但同時他們也為自己的國家自豪,願意為了國家犧牲一切。還記得兄弟連裡面派康提
怎麼怒斥那個一心想要空投柏林的新兵歐基夫的麼,他們不在乎榮譽不在乎英雄,他們只想能夠活下去,他們也是普通人。在戰爭中探討人性加入溫情,恰恰是這部電影打動人的特質。
讓我們的英雄也活得像個正常人吧,他們太累了。
關於這個電影,我永遠記住三個細節畫面:
1,四周都是怒濤腥風,當登陸艇的甲板艙門開啟的一霎那,敵人的子彈瘋狂的掃射過來,於是無數的人還沒有品味過戰爭的滋味就已經逝去。我相信他們早已經知道自己的命運,我敬佩他們依然堅定的衝鋒的勇氣。
2,當金色的衣阿華農場上,遠處慢慢駛來一輛汽車,瑞恩母親也慢慢的抬起頭注視著那輛駛來的汽車,她步履蹣跚的走到門口,在看到車上走下來一位牧師之後,已然站立不住,跌落在門廊上。
一片寂靜,沒有臺詞,鏡頭從背後慢慢注視著母親抽泣的背影。潸然淚下。
3,當卡帕索在雨中高舉著手中的遺書,不願它沾上自己的鮮血的時候,你總會感到他對遙遠大洋那端的父母的擔心和牽掛。他甚至最後也不願意父母因為看到他遺書上的血跡而傷心。
Saving private ryan最終生不逢時,敗給了莎翁情史。但我依然認為這是奧斯卡的錯誤,永遠無法彌補。因為這部電影在戰爭片中將是無可替代的。
影評二:
止戰之殤
An eye for an eye ends up only making the whole world blind
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有一個冷色調的鑄鐵雕塑「鑄劍為犁」。那是一隻槍的造型,不尋常的是槍口卷了起來,打了一個結,槍口打結,寓意著世界和平,沒有戰爭。
自從雕塑遷至紐約後,52年來,這支「打了結」的槍見證了什麼呢?一地的戰火剛剛熄滅,另一地的硝煙悄然升起。越南、阿富汗、索馬利亞、科索沃、伊拉克、利比亞……不知這每一個名字的背後究竟凝結著多少殷紅的血淚。每一場戰爭的理由都是如此的冠冕堂皇,戰爭的結果卻又如此地令世人驚駭與悲傷。
然而,每一個時代都不乏深刻的反省者。他們通過或文字或的形式鞭策我們直面內心中的黑暗——去反思,去懺悔自己的所作所為。
我很慶幸,能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裡看到《拯救大兵瑞恩》這樣優秀的反戰題材電影。當然,這裡的反戰並非是反對戰爭,而是對戰爭的反思。
曾經的我,習慣了中國特色戰爭英雄,習慣了看董存瑞目光堅毅、大義凜然的赴死,習慣了看李雲龍身先士卒,談笑間鬼子灰飛煙滅,習慣了看敵人在我軍的炮火面前潰不成軍,甚至習慣了在電影結束後和大家一同起立鼓掌,為勝利,為正義,為英雄,為革命的成功,為祖國的解放。
不過,這是戰爭嗎?
至今尤記得,在高二的英語課上,老師說給給我們放一部關於二戰中諾曼第登陸的戰爭片。滿心期待著看德軍被強大的盟軍橫掃的我們,在一開場就被震懾住了。
這是我第一次直接看到如此血腥震撼的戰爭場面。當看到盟軍士兵茫然的走在海灘上尋找自己的斷臂的時候,當看到畫面裡那個年輕下士的頭顱轉瞬間被子彈擊中血肉橫飛的時候,當看到在登陸艇甲板艙門開啟的一霎那,敵人的子彈瘋狂的掃射過來,無數的人尚沒有品味過戰爭的滋味就已經逝去的時候, 那些從小灌輸在腦袋裡英雄必勝甚至是不費吹灰之力勝利的概念霎那間被擊打的粉碎。
我和所有人一樣屏住呼吸,緊盯屏幕,169分鐘,定在座位中紋絲未動。全片結束,不見歡呼與掌聲,唯有一個個難以置信的表情。低聲的啜泣在教室中蔓延。
一下子明白了,戰爭,就是人性的對立面——沒有理性,沒有溫情,沒有光芒,沒有未來,有的,只是冰冷的子彈和無盡的殺戮。也明白了,真正的好電影,不用歌頌,不用弘揚,甚至不用所謂「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只要儘可能反映「真實」就足夠了,人心自有評定。
從那天起我成為了一個堅定的反戰主義者。
戰爭源自人性的無知與貪婪,其結果只會給人類帶來毀滅。
政治家的顏面,軍火商兜裡的鈔票,深埋於地下的棕黑色液體、藏深海中的無人小島……沒有一樣抵得上生命的價值,沒有一樣值得我們拋頭顱灑熱血去捍衛。
可惜的是,如此簡單的道理仍有太多的人不明白。
「越南和菲律賓太過分了,不教訓教訓他們可不成。」
「為什麼不搞個東京大屠殺呢?」
「中美之間必有一戰!」
「我們要雪清百年恥辱,把之前失去的全部奪回來!」
「不是我們殘忍好戰,是他們主動挑釁。」
「我朝必當布國威於天下——」
而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最新報告,2010年全球軍費支出仍高達1.531萬億美元,比2008年上漲了5.9%,比2000年上漲了49%。
這條反戰的道路,註定曲折。
不知多年後的我們能否記得,在瑞梅爾殘破的橋頭,米勒上尉犧牲前對大兵瑞恩的叮囑
「 Don't let me down. James, earn this,earn it!」
影評三:
堪為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今早比平時早醒了兩個鐘頭,便再也睡不著,腦子裡滿是關於昨晚看的《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幕幕場景,炮彈、子彈到處開花,所到之處血肉飛。閉上眼睛就是這些。我還在努力回憶最後那場保衛戰中美國兵到底有幾個人,最後還剩幾個等等諸如此類的細節。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看此片。若干年前,片子剛出來的時候看了個槍片,印象十分模糊,因為畫面始終是黑糊糊的,徵塵滿面的外國人的臉全都一樣,所以也鬧不清誰是誰。但還是有幾個鏡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門廊下癱軟了的老母親,眼看著坦克炮口對向自己的狙擊手的瞪大的眼睛,湯姆·漢克斯頹然地靠坐在坦克旁邊,用手槍向坦克射擊,最後坦克居然叫他打爆炸了(當然,昨晚看第二遍時我才看明白,坦克並不是被他炸掉的,而是被飛機轟炸的。)
人性+英雄氣概好像是這類美國片子的主要表現意圖。這部片子另外還格外渲染了戰爭殘酷的真實,要不然怎麼會用那麼長的時間去表現登陸一段。每次看這種大場面的時候都很佩服導演的功力:收放自如,既能讓你看到全景,又能看到其中個體的活動。觀眾和影片的距離感就是這樣消弭的吧。比如登陸前,表現大家的緊張,就各有不同:有的親吻十字架,有的手在無意識地抖。登陸時槍林彈雨中的各色人等:有炸斷了手臂的到處找自己胳膊,然後找到了斷臂拿在手裡不知所措;湯姆·漢克斯拖著一個受傷的戰友,一個炸彈過後,他拖起那個人繼續跑,其實觀眾都看見那人只剩半截了,可影片中的湯姆·漢克斯跑了半天才發現;受了重傷的傷員躺在那裡一個勁兒地叫媽媽;一顆子彈打在了一個士兵的鋼盔上,正當這個士兵摘下鋼盔驚魂未定
時,另一顆子彈把他的頭打碎了……這些細節,每個其實只有幾秒鐘,卻讓我們身臨其境般地看到了戰爭,並且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據說曾有人批評影片過於血腥。嗯,我承認,這
幾乎是我看到的最具真實感和細節感的戰爭場面,確實血腥到不忍目睹。但是,戰爭不就是由這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哀樂與生死組成的嗎。導演只是真實地呈現了而已。這種觸動與震撼,會讓我們意識到戰爭的不人道和和平的可貴。這應該是導演的初衷吧。
看影片時,我一度非常厭惡那個小翻譯。因為他的懦弱,本來可以救那個和德國兵扭打的戰友,那個戰友也就可以不必死。當他看到那個德國人走下樓來的時候,他居然舉起手要投降的樣子。我恨不得衝進屏幕扇他兩個耳光。但是,影片完了之後再想一想,這才是真的戰爭吧。不是每個人都像湯姆·漢克斯演的那個上尉一樣,能很快地轉換角色,變成一個真正的軍人。什麼性格的人都會有,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有的人很難克服自己的恐懼感。我這樣的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又怎能指責別人呢?
總之,這是一部好電影。中國要是能拍出這樣的片子,可以用來做愛國主義教育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