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影行蹤|13路電車的故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

記得好幾年前,上海電視臺有一檔節目裡採訪了13路電車終點站的一位工作人員,那位先生在鏡頭前自豪地稱:「我們『英商』時期就有了!」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英商」時期的13路既不是英商電車公司開的電車,也不叫13路,而是一條由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籌備委員會官辦的12路公共汽車線路。今天13路電車的故事就要從這12路開始講起……

13路電車微歷史

前生

1947年

8月10日,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籌備委員會開通12路公共汽車線路,自新閘橋至提籃橋,全程6.9公裡。線路自新閘橋北堍起經大統路、新疆路、海寧路、浙江北路、天目路、河南北路、海寧路、周家嘴路、高陽路、唐山路、公平路、長治路、海門路,至東大名路止。

1947年行號路:公共汽車行駛說明表

1940—1950年代上海公交大量使用的500型公共汽車

1950年上海指南:12路公共汽車

1950年

12路公共汽車由新閘橋向西延伸至恆豐橋(終點站設橋南堍淮安路,今石門二路北端)。

1951年

8月12日,為配合施工,12路公共汽車臨時改走新疆路、烏鎮路、新民路、大統路循原線行駛。

是年,12路公共汽車由恆豐橋向西延伸至西康路餘姚路。

1952年

8月12日,12路公共汽車由西康路餘姚路再向西延伸至忻康裡。

1952年交通日記:12路公共汽車

1953年

1月10日,為配合提籃橋施工,12路汽車終點站臨時調整至海門路昆明路口。

1954年

12路汽車由忻康裡向西延伸一站至曹家渡。後又調整回忻康裡原處。

1954年交通日記:12路公共汽車

1955年交通日記:12路公共汽車

1956年

11月1日,全市公交線路號碼統一調整,12路公共汽車更名為72路公共汽車。後實行通宵運營。

1957年交通指南:72路公共汽車

1959年公交手冊:72路公共汽車

1960年春季版公交手冊:72路公共汽車

今世

1960年

10月8日,電車二場開闢13路無軌電車線路,自提籃橋至曹家渡,線長9.938公裡,取代72路公共汽車。線路自廣肇路(天目西路)大統路以西,改經廣肇路、長壽路,抵達曹家渡梵皇渡路(萬航渡路)。13路曹家渡終點站設在23路原終點站址(23路電車遷至忻康裡康定路餘姚路口72路汽車原站址)。線路自西藏北路至江寧路一線全部為新建架空設備,使蘇州河南北無軌電車線網更臻完善,加強了滬東與滬西間直達交通。

1963年地圖:13路無軌電車走向(曹家渡—北站段)

1962年

1月,13—63路夜宵聯運線公共汽車通車。

1963年

9月7日,配合公平路埋管施工,13路電車臨時改道。

1966年地圖:13路無軌電車走向(曹家渡—北站段)

1967年

8月13日中午,一輛13路電車行駛至海寧路峨嵋路時撞斷電線桿,衝壞民房2間,造成死亡1人,重傷2人,輕傷7人。

1968年

5月23日,因海寧路修路施工,13路電車臨時單向改道行駛。

1969年

2月25日,因曹家渡埋管施工,13路電車臨時縮線至長壽路安遠路,線長縮短為8.808公裡。

1971年

3月25日,13路電車線路由電車二場劃歸電車一場管理。

1974年公交手冊:13路無軌電車

1975年票價表:13路和13路夜宵線

1979年

8月15日,13—63路夜宵聯運線正名為319路。

1980年公交手冊:13路電車和319路夜宵公共汽車

1970—1980年代初,常德路電車場裡的13路SKD663型電車

1982年

7月26日,為配合天目中路(西藏北路—大統路)大修,13路電車線路實行分段行駛:西段大統路至曹家渡行駛電車,原線大統路站下客後,由天目西路折向華盛路、共和路,設終點站於共和路梅園路口;東段提籃橋至大統路由公共汽車代替行駛,終點站設共和路華康路口,經梅園路、天目西路,停大統路站後,經華盛路、共和路、大統路、新疆路、西藏北路,回天目中路原線。

1983年

1月11日,配合提籃橋地區交通綜合治理,13路提籃橋終點站由海門路調整至東大名路(西近公平路口)原19路終點站。

1月12日,為配合提籃橋地區站點調整,新闢13路高峰大站公共汽車,線路自惠民路至曹家渡。往惠民路方向停常德路、江寧路、大統路、共和新路、北站、吳淞路、公平路;往曹家渡方向停公平路、商丘路、北站、共和新路、大統路、江寧路、武寧路。

1983年交通手冊:13路電車

1983年海寧路近四川北路處的13路SKD663型電車(Leroy W.Demery,Jr.攝)

1990年乘車手冊:13路電車

1990年代初,常德路電車場裡的13路SK561G型電車

1991年

10月25日,為配合公平路施工,13路電車往曹家渡方向臨時改道東大名路、丹徒路、東長治路、公平路,再循原線行駛。

1980年代末繁忙的曹家渡五角場,13路電車與94路公共汽車等穿梭期間(上圖);1990年代初,13路電車曹家渡站站牌(下圖,影像資料畫面)

1992年交通指南:13路電車

1993年,13路SK561GF型電車經過天目中路

1995年

9月24日,配合武進路、海寧路實行單行道,13路電車往曹家渡方向改經九龍路、武進路、羅浮路、東新民路、天目東路,循原線行駛。

1998年,13路SK561GF型電車在提籃橋終點站,背景為當年提籃橋地標遠洋賓館

1990年代13路廣告車票(Sunflower (ÖBB)收藏)

1999年

6月4日,13路電車更新配車為SK5105GP型(182—205號車)。

1999年武寧路電車場,13路更新配車為SK5105GP型電車,俗稱「小方頭」(影像資料畫面)

2000年

4月12日,海寧路拓寬工程完工,13路電車恢復為海寧路雙向行駛。

2002年

9月5日,為配合曹家渡地區道路施工,13路電車臨時西延伸至中山公園(停原長寧電影院處)。至2005年9月17日恢復曹家渡原站。

2003—2004年上海綠頁:13路電車

2002年中山公園臨時終點站,13路配車SK5105GP型電車(朱達藝 攝)

2004年,長寧路中山公園20路終點站旁經過的13路SK5105GP電車(朱達藝 攝)

2004年,922路(13路)配車XMQ6110C型(朱達藝 攝)

2008年

配合提籃橋地區道路施工,13路電車提籃橋終點站臨時撤銷,改駛海門路、東長治路、公平路,再循原線。

2009年周家嘴路,13路SWB5105KGP-3(KGP)型電車,藍窗(Sunflower (ÖBB)攝)

2010年曹家渡終點站,13路SWB5105KGP-3(KGP)型電車,「鬼叫」版(張淵源 攝)

2010年

3月31日,13路與922路歸併為新的13路。其中:曹家渡至提籃橋設為13路區間車,使用電車運營;中山公園至提籃橋為13路全程車,由汽車運營。

13路SWB5105KGP-3(KGP)型電車和922路GDW6105G(G0A)型汽車(朱達藝 攝)

歸併後的13路區間車配車SWB5105KGP-3(KGP)型電車(Sunflower (ÖBB)攝)

13路SWB5105KGP-3(KGP)型電車過開字(分線器)(Sunflower (ÖBB)攝)

13路區間GDW6105G(G0A)型汽車(竹青 攝)

行駛於長寧路上的13路SXC6120G3(W2A)型汽車(竹青 攝)

2014年

6月24日下午,13路全線配用青年JNP6120BEV1型電車,以取代公共汽車。因中山公園長寧路、匯川路(含終點站)等路段不架設電車架空線,新車可降下集電桿(小辮子)脫線行駛。為此,另在長壽路武寧路站點安裝集電桿捕捉器一組,便於司機操作。

13路JNP6120BEV1(J2B)型電車,武寧路電車場(Sunflower (ÖBB)攝)

長壽路上的13路JNP6120BEV1(J2B)型電車(Sunflower (ÖBB)攝)

2016年

3月21日,13路區間車撤銷。

2016年,行駛在長壽路上的13路區間JNP6120BEV1(J2B)型電車(Sunflower (ÖBB)攝)

13路區間車音頻(李凱 提供)

2019年

8月9日,因北橫通道施工,13路電車往提籃橋方向臨時改駛長寧路、定西路、愚園路、安西路、長寧路,循原線。

2019年,駛經愚園路的13路JNP6120BEV1(J2B)型電車(張淵源 攝)

13路相關線路連結

多年來,13路一直是上海唯一經過鐵路新客站的電車線路,這也成為其高客流的保證。尤其在城市大建設深度開展的1990年代,13路沿線客流更是居高不下,因而出現了不少「競爭對手」。具體有哪些呢?

905路(922路)

上海康華公交聯營公司紅白塗裝的SK640A3型客車為其深入人心的經典形象

1988年5月,由市公交公司與康華實業總公司上海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上海康華公共運輸聯營公司(1991年7月後改為中福公交聯營公司)成立,當年5月18日,首先開闢902路專線,投入8輛大客車。採用當時最新的SK640A3單機車型,高靠背航空座椅,夏天還鋪設席套,與當時一般公交車型相比舒適度提升不少。尤其是那鋥亮的輪轂罩,在外觀上給人以深刻印象。至1995年末,「康華」先後開闢6條專線(901~906路),投入客車90輛,這些線路大都選擇經過大客流集散點如火車站、碼頭、大商圈等的既有常規公交線路作為走向。

922路CJ6800G1C2HK型汽車(朱達藝 攝)

905路往來於提籃橋與長寧火車站(老上海西站)之間,其提籃橋至曹家渡區間與13路線路完全重合,為名副其實的「搶客」線路。1997年,905路更名922路,同時置換車輛實現全空調化。2010年3月31日, 922路與13路歸併,保留了13路的路別號(此舉值得稱讚),但行駛的倒是922路的走向。

922路GDW6120G(G0A)型汽車在提籃橋終點站(張淵源 攝)

922路SXC6105G3(W2A)型汽車在提籃橋終點站(張淵源 攝)

公西專線

公西專線(朱達藝 攝)

公西專線,初稱西站專線,自公平路碼頭、提籃橋至上海西站。1990年代初開闢,由福興出租汽車公司承運。該線的公平路至曹家渡段與13路基本相仿,全線配用中巴車,在擋風玻璃下放置有終點站站名和主要經過地名的牌子,車輛進站時司售人員甚至會直截了當地招呼道:「13路、13路,和13路一樣的」。

公新專線

公新專線(朱達藝 攝)

公新專線,自公平路碼頭、提籃橋至上海火車站(上海人習慣上稱之為「新客站」)。1990年代初開闢,由福賜出租公司承運。這條中巴線活脫脫13路區間車,因而在其車輛上更是毫不客氣的打出「13路」的旗號。看!售票員手裡正揮舞著「13路,一元」的牌子呢。

「福賜」系交運局三產,根據承包車隊的不同,開設有福賜出租和福賜客運等企業。福賜出租上級單位滬東汽車運輸公司,成立於1984年9月1日,其前身核心部分是1959年1月16日設立的上海市汽車運輸第五場(上運五場)。五場所在地東大名路959號即原來的公交公司第一保養場——公平路保養場,1953年四平路保養場啟用之前隸屬於公交汽車一場,後移交運輸公司使用。

13路電車沿線特色地標

13路線路總體較為平直,且絕大部分路段都是主幹道,路面條件較好,但也因此造成行人過街方面的困惑。所以在道路修建的同時設置了多處人行天橋,以便行人安全穿越寬闊的馬路。粗略統計一下,13路沿線共有10座天橋,這些天橋中有些已經成為歷史,有些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3路「天橋特色篇」,僅此一家。

提籃橋人行天橋

1980年代俯瞰提籃橋人行天橋全景,遠處有公交電車二場長治路停車場

1980年代提籃橋人行天橋南側的大名電影院

在不少上海人眼裡,「提籃橋」儼然成了監獄的代名詞,而其本質乃是滬東地區一處重要的鬧市中心(即東大名路、海門路、霍山路交會處及周邊),同時也是楊樹浦工業地帶通往市中心核心區的交通樞紐。這裡過去密布商店,多影劇院,還有多棟1980年代新落成的高層建築,終日人來車往,熱鬧不凡。為確保安全,改善交通環境,1984年8月起,在東大名路上修建鋼結構提籃橋人行立交橋,於同年12月竣工。根據這裡的不規則地形,採用不等邊扇形平面,輔以不同的橋面高度。橋上設有庭園燈,造形美觀。天橋除東北角設S形相連的2座螺旋樓梯外,其他4座採用順人行道側石邊的弧形樓梯。2004年3月,對提籃橋商圈進行改造,天橋被拆除。

海寧路吳淞路人行天橋

這是一座鋼結構敞開式的人行天橋,是1990年代市區「三橫三縱」幹道之一海寧路上的配套設施。1998年11月開工,1999年7月竣工。天橋的東北方就是著名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站在橋上北眺武進路口,這裡同時也是拍攝虹口沈家灣救火會的一個絕佳角度。

13路電車經過海寧路吳淞路口(張淵源 攝)

海寧路四川北路人行天橋

海寧路四川北路口曾經的天橋

與吳淞路口的天橋同期開工建造,同時完工,結構也與之相同,只是增加了棚頂,形成廊橋式的景觀。以海寧路四川北路口為代表的四川北路南段(武進路以南)素以「繁」為特色,該路段擁有百貨、家電、鞋帽、飲食、黃金珠寶等行業,商店密集,規模宏大,曾是整條四川北路繁華之重心。2008年9月,為加速四川北路商街升級改造,拆除了這座還不滿「10歲」的海寧路四川北路天橋。

海寧路河南北路人行天橋

海寧路上自東向西在「三橫三縱」幹道的拓建工程中一共修建了四座相同制式的天橋,這座位於河南北路口的天橋是虹口區境內三座中最西面的一座,橋下的機動車流也是三個路口當中最繁忙的。因此,在1999年竣工投用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這裡,有6路、13路、14路、25路四線電車交會,是目前全市唯一有四線電車同時穿行的路口。從這座天橋往南或往北不遠都分別可以望見一座天橋,南邊的一座在河南北路七浦路口;北面的一座就是接下來要提到的天目東路人行天橋。

俯瞰海寧路河南北路口天橋下的13路和922路(朱達藝 攝)

13路電車經過海寧路河南北路天橋下(Sunflower (ÖBB)攝)

天目東路人行天橋

1980年代的老北站天目東路天橋遠眺

1980年代中期,鐵路上海站(即老北站,當時還沒有新客站)外圍一帶人車擁擠,交通混雜,險象環生。1984年時,在天目東路、寶山路、東新民路和河南北路交叉路口建造了這座天目東路人行天橋。與許多路口的天橋不同的是,這座橋是「八」字型連續鋼箱梁結構,僅跨越在路口的寶山路和天目東路上方,行人走其他兩條馬路(河南北路和東新民路)則仍需從地面穿行。作為疏通行人的一條通道,天目東路天橋的設置自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老北站商圈的衰落,如今的天橋已經淪為一件擺設,或者說是一個曾經繁華商市的見證者。

13路電車自河南北路轉入天目東路(Sunflower (ÖBB)攝)

不夜城人行天橋

1996年,為了組織不夜城地區交通與商業人流,使聯合售票大樓、環龍商場、名品商廈、中亞飯店、嘉裡不夜城形成空中走廊,由不夜城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梅園路人行天橋(南北向跨天目西路)和民立路人行天橋(東西向跨民立路),成為不夜城人行天橋的組成部分。由此,新客站站前地區的幾處商業設施連成一體,形成當時上海中心城區「四街四城」之一的不夜城購物、旅遊、觀光帶。2020年6月,北橫通道建設工程中需要跨越的一關鍵性設施——不夜城梅園路人行天橋拆除。

2019年初的不夜城梅園路天橋(張淵源 攝)

天目西路恆豐路人行天橋

該天橋位於上海新客站南廣場之外,也是不夜城商業中心的重要設施之一。 系「口」字型連續鋼箱梁結構,1999年建成。站在橋上東北方透過白玉蘭人口文化廣場中間的一條通道眺望,即可看到新客站站廳雄姿。

駛經天目西路恆豐路口天橋下的13路電車(朱達藝 攝)

從天目西路恆豐路天橋俯瞰13路電車(Sunflower (ÖBB)攝)

天目西路恆豐路天橋下的13路電車(Sunflower (ÖBB)攝)

長壽路西康路人行天橋

1984年,13路和16路SKD663型電車經過大自鳴鐘長壽路西康路口

長壽路西康路的十字路口周邊,老上海們習慣上稱之為大自鳴鐘。早年,這裡就是滬西重要的鬧市地段,因路口中央有帶自鳴鐘的川村紀念塔得名。1998年9月,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院設計,普陀區長壽路拓寬改造工程指揮部承建的長壽路西康路人行天橋正式開工,並在1999年5月竣工。這是一座鋼結構敞開式人行天橋。南北人行道上各安裝兩座對稱式人行扶梯,在同一側面的人行扶梯旁還各自安裝了一座自動扶梯,行人稱便。天橋現已拆除。

13路電車,近長壽路西康路天橋處(張淵源 攝)

長壽路膠州路人行天橋

長壽路膠州路口以東曾有著名的膠州菜場(今亞新生活廣場址),引領著這一片地區熱鬧的市面。這座天橋在1998年9月與長壽路西康路天橋同時開工,竣工於1999年4月,同樣是鋼結構敞開式人行天橋,設計和承建方也與西康路口天橋相同。現已拆除。

經過長壽路膠州路天橋下的13路區間車電車(Sunflower (ÖBB)攝)

曹家渡長寧路人行天橋

這是一座位於曹家渡五角場傳統鬧市路口的南側,橫向跨越長寧路的天橋。自1999年建成啟用後,起到連通橋兩頭長寧支路的作用。不鏽鋼雙層玻璃結構的天橋欄杆,與不斷更新中的曹家渡商圈風貌融為一體。站在橋上北眺五岔路口,長寧路、長壽路上車流不息,而隨著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市的紛紛隱退,那些曾經撐起曹家渡經典場景的一個個老地標都演化為滬西老饕們的談資。主導著新一代曹家渡商圈的當屬悅達八八九廣場、靜安金融街、長寧八八等商業綜合體。

曹家渡長寧路天橋和剛駛過的13路電車(朱達藝 攝)

曹家渡(舊稱五角場)路口的13路區間車和13路全程車電車,背景為長寧路天橋(Sunflower (ÖBB)攝)

其他橋梁地標

四卡子橋

四卡子橋與久耕裡高層1980年代末舊影

老虹口們一般都會把海寧路橋叫做「四卡子橋」。早在19世紀後期的《上海縣續志》中已有「四卡子橋」之名,《上海縣自治志》又稱其為「北新虹橋」。 鹹豐年間成立的上海籌餉貨捐局在上海縣的各航道設有6個徵稅的關卡,虹口港這裡正好是「第四卡子」,所以有此名。民國初年,鴨綠江路(今周家嘴路虹口港至商丘路段)延伸到這裡,此橋因位於鴨綠江路上,故又稱鴨綠江路橋。後來,海寧路自乍浦路口向東徑直通至吳淞路且與鴨綠江路接通,橋西的一段亦改稱海寧路。該橋東堍以北不遠就是老上海著名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宰牲場,上海人俗呼「殺牛公司」,後曾由長城生化製藥廠和上海食品工業機械廠等企業使用,如今以「1933老場坊」之名廣為人知。據老一輩回憶稱:當年成群結隊被驅趕著去「殺牛公司」的牛羊們路過四卡子橋時,總能發現它們的眼角閃著淚光。

13路電車即將通過海寧路橋(Sunflower (ÖBB)攝)

駛經海寧路橋的13路電車(Sunflower (ÖBB)攝)

天目中路立交橋(轉盤)

天目路立交上跨南北高架路主線施工場景

天目中路立交橋又被稱為天目路轉盤。1993年10月,南北高架路工程的第一根樁就在這裡打下,1995年6月全線通車。作為聯繫地面主幹道天目中路以及南北高架路與共和新路的重要銜接點,天目路轉盤每天承擔的交通壓力極大,每到車流高峰時期,「大轉盤」常常「轉不動」,頗令人頭疼。2007年,在這裡裝上了上海首個高架道路信號燈系統,此後的交通秩序得到了一定改善。2019年3月30日,上海市重大工程北橫通道天目路立交項目梅園路、烏鎮路下匝道封閉,立交改造工程的序幕正式拉開。

天目路轉盤下通過的13路電車(Sunflower (ÖBB)攝)

遠眺共和新路旱橋和天目中路轉盤(張淵源 攝)

長壽橋

1980年代初,13路SKD663型電車駛過長壽橋(徐喜先 攝)

通常叫長壽路橋。地處長壽路最東端,橋東堍為天目西路。是上海解放後在蘇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混凝土橋梁。在建橋以前,這裡過河依賴廣肇渡(因近旁即廣肇山莊)。1951年5月28日奠基開工,1953年9月28日建成通車。為鋼筋混凝土樁基、單懸臂梁,鬥拱式欄杆,一共5孔,其中河道上為3孔,邊孔跨西蘇州路成立交狀。橋長101米,寬20米餘,載重20噸。啟用後成為聯繫市內東西向交通的重要橋梁。1997年11月,為配合長壽路拓寬改建,在保留原來老橋的基礎上,在其南北各新建一座車行橋。1998年9月和10月,新的北橋、南橋分別合攏,12月正式竣工通車。2020年8月,隨著北橫通道建設的不斷深入,已經歷了67年風雨的長壽路老橋被拆除。新橋將採用鋼結構懸臂式橋,取消蘇州河中的橋墩,採用預製構件拼裝工藝,預計在2021年6月與北橫通道西段(北虹立交—天目高架路)一起通車。

長壽橋橋名題刻(小魔王 パパ 攝)

駛經長壽路橋老橋的13路電車(Sunflower (ÖBB)攝)

行駛在長壽路新橋上的13路電車(Sunflower (ÖBB)攝)

13路電車經過長壽路老橋(陳寒松 攝)

參考資料

[1]上海公用事業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公用事業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1

[2]上海市公用事業管理局編:《上海公用事業(1840—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3]楊鈞泰:《上海電車史(1881—2000)》,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7.6

[4]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編:《上海市街道和公路營業客運(量大的公共運輸)史料匯集》:第4輯,上海: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1982

[5]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第三分公司原電車一場編史組編:《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電車一場卅三年來的發展簡況1949—1982》,內部印行,1986.10

[6]中共上海市公共運輸總公司委員會編:《上海市公共運輸企業社會主義時期中共黨史大事記》,上海:中共上海市公共運輸總公司委員會,1996.4

[7]上海市政工程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市政工程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12

[8]上海市長寧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寧區志(1993—2005)》,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11

[9]上海市靜安區志編纂委員會編:《靜安區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12

[10]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編:《上海市靜安區地名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9

[11]上海市普陀區志編纂委員會編:《普陀區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9

[12]普陀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普陀區志(1991—2003)》,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6

[13]上海市閘北區志編纂委員會編:《閘北區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3

[14]上海市閘北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閘北區志(1994—200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

[15]上海市閘北區人民政府編:《上海市閘北區地名志》,上海:百家出版社,1989.8

[16]上海市虹口區志編纂委員會編:《虹口區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2

[17]上海市虹口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市虹口區志(1994—2007)》,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12

[18]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編:《上海市虹口區地名志》,上海:百家出版社,1989.9

[19]吳念祖、李有成主編:《上海大型市政工程設計與施工叢書·高架道路工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

[20]徐喜先、徐建榮:《百變上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4

[21]網絡資料

策劃·撰文·排版

張淵源

攝影

Sunflower (ÖBB)

朱達藝

小魔王 パパ

竹青

陳寒松

張淵源

視頻

Sunflower (ÖBB)

陳寒松

音頻

李凱

特別指導

燈塔

Sunflower (ÖBB)

朱達藝

審校

徐曾禎

門牌地名上海掌故文化

公交電汽車滬上交通史

天主教會聖堂機構研究

原標題:《【車影行蹤39】13路電車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