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暢談後疫情時代的「雲文化場館」建設

2020-12-24 文旅中國

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建設論壇在上海閔行區千年古鎮---七寶鎮舉行

日前,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上海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總論壇在滬成功舉行。作為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總論壇的分論壇之一,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建設論壇12月22日在上海閔行區千年古鎮---七寶鎮舉行。

本次論壇由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新藝聯副主席、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符湘林主持。論壇以「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建設」為主題,特邀專家學者、企業機構代表、文化場館負責人等共同探討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通過5G、人工智慧等技術來加快線上化場館的建設,以推動文化場館高質量發展為目的,探討雲文化館發展空間及服務群眾的創新方式。

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羅雲川通過文化雲作連線致辭

會上,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羅雲川連線致辭表示,「十四五期間」,文化場館應該是文化化、智能化的,既不是傳統的線下,也不是單純的線上平臺,更不是各個文化館存在單獨的個體,而是形成網絡和體系。「這個網絡是以大數據、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新技術深度融合知識文化場館的網絡,可以更好地生產出更能滿足公民個性化需求的服務。」他說,「雲文化場館是構建和打造出新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場館,這個空間不僅存在於線下傳統的文化場館和線下服務空間,還存在於人們從事鄉村生活的每一個公共的角落,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通的,也是文化旅遊相融通的,能夠讓人更沉浸於文化當中。」

上海社科院原文學所所長榮躍明作《「雲+時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走向》主旨發言

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楊乘虎作《「雲文化場館」的發展邏輯與創新方向》線上演講

主旨論壇環節,上海戲劇學院的黃昌勇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原文學所所長榮躍明等10位嘉賓從《後疫情時代文化場館該如何守護》《「雲+時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走向》《「雲文化場館」的發展邏輯與創新方向》等方面進行了發言。

圓桌論壇環節,與會嘉賓圍繞論壇主題,共同暢想了「 雲文化場館 」的藍圖,並研究了實現藍圖的路徑、方向,探討了技術、內容、平臺、空間、服務、場景等等相關的具體實施方案。

除了現場研討外,論壇還採用了上海創圖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文化雲5G直播間」。「文化雲5G直播間」除帶有常用的直播、評論、點讚、帶貨等功能外,還專門針對文化場館的業務,實現了場館預約、活動搶票、培訓報名等特色功能,並具備豐富的界面交互、強大的後臺管理、超前的技術保障性能。

上海萬象企業中心與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籤約共建未來文創旅聯盟

上海創圖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寶龍藝術中心籤約共建雲上寶龍藝術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論壇現場舉行了兩場籤約儀式,即上海萬象企業中心與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共建未來文創旅聯盟籤約儀式和上海創圖科技有限公司與寶龍藝術中心共建雲上寶龍藝術中心籤約儀式。各籤約主體將在後續的合作中充分發揮領域優勢,有效實現資源聚集,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在未來文創旅聯盟及雲上寶龍藝術中心的建設中,貢獻社會主體的力量。

據悉,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總論壇自2016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四屆,在國內外已形成品牌效應和影響力,是上海有影響的高端論壇之一。該論壇旨在深入探討城市文化創新發展建構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新機遇和新趨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此次分論壇主辦方為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承辦方為上海七寶鎮政府、寶龍藝術中心,贊助方和平臺、技術支持單位為上海創圖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責編:吳敏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如何建設?19位行業大咖、8位館長滬上...
    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文化消費的方式和內容,對公共文化場館的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傳播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雲看展」「雲閱讀」「雲直播」等文化場館的線上服務漸成發展新趨勢。今天(22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分論壇五——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建設論壇」在七寶古鎮舉行,會上邀請了19位專家學者、文化企業家,以及來自中西部省8位市級文化館長,共同探討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通過5G、人工智慧等技術來加快線上文化場館的建設,包括發展方向、建設標準、特色內容、傳播方式等,以提高文化服務效能,推動文化場館更高質量發展。
  • 後疫情時代文化場館如何從線下走向線上
    12月22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分論壇五——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建設論壇」在上海閔行區千年古鎮---七寶鎮舉行。作為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總論壇的分論壇,本次論以「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建設」為主題,共同探討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通過5G、人工智慧等技術來加快線上化場館的建設,以推動文化場館高質量發展為目的,探討雲文化館發展空間及服務群眾的創新方式。此次分論壇主辦方為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承辦方有七寶鎮政府、寶龍藝術中心。
  • 復活馬蒂斯的貓,戴VR手套觸摸故宮國寶|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如何建?
    「5G時代的『雲文化場館』並非簡單把線下已有的資源放到線上就結束了,而是要在一個無限的時空裡,藉助新技術,讓藝術品『活』過來。讓你知道梵谷畫麥田的時候,他看到的陽光是什麼樣的,他每一筆畫下去是什麼心情。」北京逸格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馬昕說。12月22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分論壇五——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建設論壇」在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舉行。
  •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分論壇聚焦「雲文化場館」建設
    原標題: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分論壇聚焦「雲文化場館」建設 「復活」馬蒂斯的貓「觸摸」故宮國寶  「5G時代的『雲文化場館』並非簡單把線下已有的資源放到線上就結束了,而是要在一個無限的時空裡,藉助新技術,讓藝術品『活』過來。比如,讓你知道凡·高畫麥田的時候,他看到的陽光是什麼樣的。」北京逸格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長馬昕說。  前天,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分論壇——「雲文化場館」建設論壇在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舉行。
  • 國內專家學者齊聚中南大,共話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
    楚天都市報12月3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王玲 陳錦洛)近日,第十五屆中西部地區翻譯理論與教學研討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召開,採用線上和現場相結合的形式,圍繞「疫情話語的翻譯」以及「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態勢」展開討論,設有12場主旨發言和12個小組六個分主題論壇。
  • 泉州:專家學者聚首 暢談「送王船」文化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專家聚首 暢談「送王船」文化 清光緒年間,泉郡富美宮送出的「金慶順」王船,停泊臺灣後由合興宮恭迎供奉。(翻拍)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專家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下國產電視劇與網絡劇的守正創新」
    2020年8月30日,「審美與向善:藝術名師大講堂系列講座第十四講學術沙龍」在線上舉辦,邀請到九位中國電影研究領域的專家進行雲端對話,梳理探討當前電視劇與網絡劇的發展現狀,分析後疫情時代下觀眾的審美需求,為戲劇影視學科的師生們更好了地解電視劇發展走向提供思考。
  • 全球AI專家齊聚清華 暢談後疫情時代的AI國際合作與治理
    此次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國際合作與治理」為主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聚焦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分享國際智慧,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研究議題與可持續發展之道。大咖集聚 分享AI治理的思與得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慧技術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伴隨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對於經濟社會發展中利益與潛在風險平衡問題的擔憂
  • 文化| 推動高質量發展,全省文化館長齊聚黔南
    文化 | 推動高質量發展,全省文化館長齊聚黔南 2020-09-30 2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後疫情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直面「危」與「機」 「創新」成關鍵詞
    (抗擊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直面「危」與「機」 「創新」成關鍵詞中新社北京6月28日電 題:後疫情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直面「危」與「機」 「創新」成關鍵詞中新社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在文化及相關產業9個行業中,文化娛樂休閒服務營業收入降幅最大,比上年同期下降59.1%,其中的娛樂服務下降62.2%;文化傳播渠道下降31.6%,其中作為線下場館消費的典型代表的廣播影視發行放映和藝術表演分別下降78.5%和46.2%。
  • 中外學者齊聚北京 共話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
    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藏醫院、西藏文化博物館、中國臺灣、尼泊爾、奧地利、義大利、法國等5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共有11位中外專家學者分別作主旨發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文在「談宗教與和諧社會建設」主旨發言中表示,面對這次突發的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藏傳佛教界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會同社會各界力量,積極作為,崇科學、重防控,體現了愛國護國、服從大局、守望相助的可貴精神,為促進民族團結、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積極作用。
  • 跨越海峽 蘇臺「面對面」 兩岸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兩岸關係走勢
    今天(6月20號)上午,一場主題為「蘇臺視訊交流:後疫情時代的兩岸關係走勢」的雲對話跨越海峽在南京與臺北舉行。兩岸十一位專家學者,針對新冠疫情衍生的世界新局,研討臺海局勢,解析兩岸關係走勢。此次視訊交流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臺灣研究所與臺灣財團法人民主文化基金會主辦。
  • 多地專家齊聚汕頭研討潮汕僑鄉文化
    多地專家齊聚汕頭研討潮汕僑鄉文化 2020年11月17日 13:43   來源:新華網
  • 全國專家學者婺城「論劍」 為美麗鄉村建設集智賦能
    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見,交流經驗做法,共同為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貢獻智慧和力量。  時序隆冬,群賢匯聚「花滿婺城」,集智賦能美麗鄉村。12月21日至22日,全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暨運行管理現場會在婺城區舉行。
  • 知名專家學者雲集!首屆孝·義文化高端論壇舉行
    論壇以中國孝、義文化傳統以及它的時代意義為主題,邀請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對孝義文化的歷史淵源、內涵變化等從學術角度做系統闡述,推動以「孝·義」文化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助力文化產業發展。 呂梁市委常委、孝義市委書記梁志勇,中央數位電視書畫頻道董事局主席王平出席活動。
  • 專家學者雲端共話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 「新聞傳播史論作為新聞教育的理論基石,是學科建設的根本性要素,也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得以思考、凝練與構建。」7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建輝教授的致辭拉開「首屆新聞傳播史論課程群教學改革研討會」的序幕。
  • 文化場館變遷記錄時代光影
    在這裡,上饒市博物館、上饒市城鄉規劃展示館、上饒市城建檔案館,三館合一,這個文化場館有點「炫」。開館至今,江進民感嘆文化場館的魅力:「最高峰日人流參觀量達到8000餘人,信州文化、饒州文化、徽州文化構成上饒市豐富的地域文化,市民沉浸其中樂於享受這樣的文化大餐。」而像蘭昆一樣見證了文化場館變遷的還有南昌退休教師鄭大媽。
  • GMIC科學觀世界 大佬雲集暢談疫情後的世界
    >中關村在線消息:GMIC在線2020在4月27日將會有一場「科學觀世界」嘉賓論壇,從科學視角出發探討疫情後的世界,涉及經濟、文化、技術、教育、科學、藝術、生命等領域。施展北京大學史學博士,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學者,暢銷書《樞紐》作者。俞敏洪-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英語教學與管理專家。
  • 專家學者齊聚江大回憶程雲先生,共話武漢城市音樂發展
    今日下午,武漢城市音樂記憶座談會暨 《程雲先生作品拾遺:音樂作品集》首發式在江漢大學舉行,數名音樂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追憶武漢城市音樂文化的重要人物程雲先生,探討交流武漢城市音樂發展。活動現場程雲1920年出生於安徽省靈璧縣申村一戶貧農家,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澎湃新聞 | 上外學者李雪婷 李婷婷:摩洛哥的數位化抗疫與後疫情...
    在此基礎上,數位化、智能化產品為摩洛哥抗疫提供了諸多便利,減輕了疫情對社會正常運轉帶來的影響,同時再次推進了摩洛哥社會的數位化發展,助推後疫情時代摩洛哥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教育辦公、經濟發展等層面實現其數位化目標。數位化助力摩洛哥抗疫在醫療衛生領域,一方面國家搭建數位化平臺助力疫情信息透明化,減輕民眾恐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