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農曆五月十三日,關聖帝君降神日
五月十三日,為關帝君聖誕日。民間會在五月十一到十三日舉行規模不等的廟會活動,廟會內容豐富多彩:進香、禮拜、禱祝、演戲、謝神、進刀馬等,其中進刀馬最為有趣。關帝生前既為「天下第一武將」,降神日這天給他進大刀、駿馬當最為適宜。
傳說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關帝寶刀(譽稱「青龍偃月寶刀」)赴會,故稱這一天也叫「磨刀期」、「關公磨刀日」。關帝磨刀,老天爺要降雨作磨刀水,這雨便叫「磨刀雨」,這一天也便叫「雨節」。宋徽宗在位期間,妖物作怪竭鹽池之水,徽宗皇帝求助虛靖天師(第三十代張繼先天師)降妖。關帝應虛靖天師之召請,降魔伏怪天降甘霖。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關聖帝君被多次加封
民眾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藥 ,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保護工商業的興隆。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 被歷代加封。
關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稱為神,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聖」。
漢後主(260年)追諡關公為「壯繆侯」;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追封關公為「忠惠公」;
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進封關公為「崇寧真君」;
大觀二年(1108年)復封關公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關公為「義勇武安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宗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封關公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關公,並於洪武廿七年敕建南京關公廟;
明憲宗敕令重建關公廟;
明神宗萬曆十年(1528年)封關公為「協天護國忠義帝」;
後敕賜解州關帝廟為「英烈廟」;
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加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敕令京都正陽關帝廟為關公金身加衣飾,任陸秀夫、張世傑為關公左右丞相,嶽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藍,封關公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關公長子關平為竭忠王,次子關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
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雍正元年,加封「靈佑」;
清康熙時封「伏魔大帝」;
1703年康熙親臨關公故鄉解州拜靈題匾;
清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關公曾祖父為「光昭公」, 祖父為「裕昌公」,父親為「成忠公」。
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年)前後、清高宗、清宣宗、清文宗多有加封題字匾,道光八年,加封「威顯」二字,鹹豐年間,再加封「精誠」二字,旋又加上「綏靖」二字,亞御書「萬世人極」匾額,同治加封「翊贊」二字,光緒加封「宣德」二字。
直至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關公字封號長達26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並勒全國府縣建廟,春秋虔誠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