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3月13日電 (羅雲鵬)「只要邁出第一步,就會有進步」,13日,在貢覺瑪影像工作室,陳林江措用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告訴記者,這句話是他在奮鬥路上能執著追尋的動力。
今年29歲的陳林江措出生在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的大草原,是牧民的兒子,膚色黝黑,目光炯炯。成績優異的他於2005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學習油畫,並於2008年畢業。
北漂了三年後,陳林江措背負行囊回到了青海,在西寧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
相傳,貢覺瑪是西藏當惹雍措女神貢覺瑪用歌聲養育出來的血紅色的寶石,陳林江措就把自己的影像工作室叫做貢覺瑪,這也是他心中的寶貝。
「從小我就喜歡有色彩的東西,綠色的草原,黑色的氈房,白色的羊群,還有金色的太陽,覺得這些東西都很奇妙,所以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陳林江措的話語中透露出自小對色彩的敏感和藝術的熱愛。
看著自己的家鄉有那麼多的藏族同胞,卻沒有一家能用自己民族服裝拍「婚紗」的影樓,陳林江措決心開一間這樣的工作室,專門從事藏族影像拍攝。
「在我的記憶裡,馬背上的婚禮是草原上的節日,而如今卻改成了高檔汽車迎娶;曾經阿媽搗奶茶的酥油桶被酥油分離機所替換,雖然方便了,但傳統的東西越來越難保留下來。」這讓陳林江措有一種緊迫感,他認為不但要做藏式婚禮攝影,而且還需要記錄一些原生態的東西。
想法有了,資金從哪裡來?僅憑自己北漂時攢下的錢遠遠不夠。
「我把想法告訴了阿爸和阿媽,雖然都非常支持,但是他們以為我就是要開個照相館,不過我也能理解,因為在阿爸阿媽的記憶裡的拍照就是開照相館。」
「錢是還不夠。我又把難處告訴了身邊的朋友,他們紛紛慷慨解囊,還叮囑我一定要做好,這讓我的信心十足,女朋友知道了這些,也特別支持我,要不是他們的支持,我的想法恐怕要比想像的更加飄渺了。」陳林江措說。
「為了儘可能的節省一點,攝影器材能扛回來的我就扛,道具能背回來的我就背」陳林江措說。
幾番波折,在青海的第一個藏族風情影像工作室——貢覺瑪,於2013年7月5日正式開始營業。
在貢覺瑪影像工作室約100平米的屋子裡,有著一股濃鬱的藏族風情,牆上的唐卡和現代攝影作品相得益彰,一面印有尊勝幢藏式的門帘將生活區和工作區隔開,藏式長條桌上散落著他這些年收藏的CD。
開張後沒多久,陳林江措就接到了第一筆生意。「很激動,拍照的前一夜,腦海裡一直浮現的是第二天外景的場地取景、角度、光圈和快門,失眠了。」
「第二天,我們早早就到了外拍的山上,拍照時才發現內存卡忘帶了,那天山上很冷,我又趕緊下山打車,買了內存卡,手忙腳亂很狼狽」陳林江措放慢欲速回憶著說。
陳林江措說,第一單生意也是運作周期最長的一回,三天都沒摘過隱形眼鏡。「我想,他們能讓我拍,是對我的信任。」
「在西寧衝洗大幅照片成本很高,我就把照片傳給北京的朋友,讓他們幫著衝洗和裝裱再寄回來,後來算了算,完全處於虧本的狀態,拿北京話說就是『賠本賺吆喝』的事,不過第一單生意雖然不算成功,但是對我來說是寶貴的財富」陳林江措肯定的說。
相比影樓裡的攝影師拍一組照片需用200多次的快門,在貢覺瑪影像工作室則要用500多次快門,工作量的付出是成倍的,陳林江措讓顧客挑出好的之後再挑更滿意的,這是他對藝術完美的追求。
「現在我這裡生意還算過得去,許多著名的藏族歌手也和我成為了朋友,對我的生意很照顧。還有很多人看到我微博裡的照片,都在和我聯繫拍照的事情。」
陳林江措告訴記者,從貢覺瑪開業至今的半年時間裡,已經拍過50多組照片了,現在帳面上流動的資金也有好幾萬,接下來他要在西寧開一個藏式茶館,把工作室也搬到那裡,這樣不僅能讓顧客享受藏族人慢節奏的生活,更能展示更多藏族原生態的東西。
「國家正在大力地發掘和保護民族的東西,但是單靠國家的支持是不夠的,我們也要意識到這一點,不能抱等、靠、要的懶人態度,要多為自己的民族出力,這樣,能傳承和保留下來的東西就更多了」陳林江措說。
在談及夢想的時候,陳林江措拉開影棚的窗簾望著窗外微笑著說「我想,將來一定要在北京辦一場藏族原生態的個人攝影展,那是我的夢,我相信明天會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