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靠著「叛逆」出名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2020-12-20 溫酒濁風塵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1998年,頗受廣大學生喜愛的文學刊物《萌芽》,發表了以《教育怎麼辦》為主題的系列文章。

一時間,引發了巨大的社會熱議:

語文是怎麼變成了枯燥乏味、反覆訓練的應試教育?

"唯理性教學模式"縱橫貫穿於語文教學領域。這種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煉、崇尚邏輯思維能力,卻忽略情感、意志和審美情趣的介入;重視將一切語文知識加以解構和量化,卻忽略了從文本和人本的整體角度高屋建瓴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重視語文學科的互補性。並且,這種"唯理性教學模式"由於實行標準化考試而進一步窒息遏制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選擇題、判斷題那種理科考試的模式愈演愈烈,最具人文性、審美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的語文教育已變成一種純技術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機械訓練。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推動中學語文教育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孕育而生。

當然搞比賽,就要有獎勵。

為此,作為主辦方的七所高校(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宣布,獲獎者可以得到這些學校的保送名額,如果不喜歡這些學校,可以換成「高考加分」。

儼然是一場提前進入大學的「小高考」。

自此無數學生蜂擁而至。

整個社會也予以了極大的關注,大賽的評委們,更是彼時國內一流的作家和學者們。

如此的背景和陣容,以及社會熱度。

註定了第一屆文曲星,必將揚名四海。

雖然,這個成名者,只是一個未成年的中學生。

02

1982年,韓寒出生在上海郊區,金山亭林鎮。

韓父是一名報刊編輯,「韓寒」是他最喜歡的筆名,也是他送給孩子新生最好的禮物。

試問天下父母,哪個不是望子成龍的?

所以,韓父很早就對兒子做啟蒙教育。

十個月大,就能辨認字卡,初二的時候就先後寫了是十幾篇文章,發表在《少年文藝》上。

有趣的是,總會被拿來和他比較的郭敬明,也是初二的時候,在報刊上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

看著孩子在文學上的天賦,老父親感到很欣慰。

只不過,這份欣慰並沒有維持太久,因為這孩子嚴重偏科,照這麼個情況,連讀高中都是奢望。

敗也偏科,但成也偏科。

韓寒因為體育成績出色,作為特長生,被松江二中破格錄取。

(我一直以為,偏科的韓寒能上高中,是因為作文寫得好。)

原本,韓寒的人生軌跡,是成為田徑運動員裡,文筆最好的。

可,韓父卻不能認為,作為報刊編輯,作為一個文人,他希望孩子上大學,希望孩子能成為了一個作家。

如果不是因為孩子的各門功課都不及格,只能靠著體育特長加分,老父親早就扼殺了他的體育愛好了。

然而,幸運的是,機會很快就來了——新概念作文大賽。

一等獎獲得者,可以得到保送名校的機會。

如此,韓寒被父親安排報名,參加了比賽。

03

1999年,正在讀高一的韓寒,從金山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去市裡參加決賽,相比較3年後從自貢市坐飛機,折騰了1800公裡的郭敬明,他要舒服的太多了。

然而,不知道是韓寒叛逆,還是主辦方真的失誤,作為有著兩篇初賽作品入選的他,卻沒有接到複賽通知書。

但好在,主辦方挺「人性」化的,所以給他單獨安排了一場考試。

為了公平起見,在那個只有他一個人的考場上,主編李其綱把一張紙揉成一團,塞進有水的玻璃杯裡,道:「就這個題目,你寫吧。」

望著因不斷吸水,漸漸沉入杯底的紙,韓寒的才思漸漸湧上心頭。

他將紙比喻成人,水比喻成社會,本是潔白無瑕的紙,逐因沾染了社會的「髒水」,而被侵蝕,同流合汙,乃至最終墜入「深淵」(杯底)

紙從入水時,再到底部,細細的描述出了,人在各個階段於社會中的表現和思想。

點題很準,構思新穎,文筆犀利,思想大膽……

如此,這篇僅千字的《杯中窺人》,拔得頭籌,韓寒成了第一屆作文大賽的狀元。

相比較於,三年後郭敬明獲獎的那篇《假如明天沒有太陽》,郭的文字更加「嬌柔造作」、情感細膩、行雲流水……

單純談寫作,韓也許是不如郭的。

而,韓寒的文章卻更有價值,也更有深度,這在當時的中學裡並不常見。

這種有著」迅哥「味道的批判文,是大賽的初衷:讓文字逃離「八股」,變得有「思想」。

04

「沒有辦法,路就兩條,一條是繼續學習,考試依然不及格,被學校勒令退學;另一條,主動提出休學,這樣還有面子。」

中學時期的韓寒是叛逆的,但幸運的是,他有叛逆的資本。

拿了大賽一等獎後,韓寒和父母攤牌了,他覺得自己以後肯定要被退學,倒不如現在自己主動輟學,來得體面。

在去學校辦理退學手續的時候,老師們不禁問他:「你以後拿什麼養活自己?」

「稿費啊。」

這樣的回答,引來了一陣嗤笑,笑他,不自量力。

然而,「文曲星」因為7門功課不及格導致留級,現在又退學的消息,卻引發了一場巨大的社會熱議。

「學校應當培養全才還是專才!」

一時間,韓寒成為了全民熱議的中心人物。

天下學子和家長,苦應試教育久矣。

但是,這場熱議並沒有維持太久,因為韓寒發財了。

因為,巨大的社會關注度和流量聚焦,韓寒寫的書《三重門》得以大賣,供不應求,一舉成為年度最暢銷書籍。

剛成年的叛逆小夥,積攢下了常人不敢想像的財富。

05

《三重門》的名字來自《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三重」指的是「禮儀」,「制度」和「考文」。

但凡,不是因為掛科留級,留級後又掛科,知道自己肯定要被退學,韓寒不至於產生靠「稿費」養活自己的念頭。

退學並非他的本意,他的第一部小說《三重門》,就仿佛是一篇自傳。

以自己作為學生的視角,講述著一個真實的高中生的生活,把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展現開來,體現了學生式的思考、困惑、夢想。(黑字,引用)

在上海的小鎮裡,主人公就讀在小鎮唯一一所中學,因為自己的理科很弱,而學校又重理輕文,所以他過得非常壓抑。

苦澀的校園生活,讓這個懵懂的少年,希翼著一份情感寄託,他終究是遇到了那個讓他心動的姑娘,然而不善於表達的內向性格,讓少年從未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升學前,女孩希望他好好複習,去考縣的重點高中。

可,因為體育特長,男孩在母親的關係運作下,一下子上了市重點,回首一看,放棄市重點的女生卻只就讀了縣裡的學校。

兩個人都在「努力」,努力進入對方能考上的學校。

然而命運是多麼喜歡愚弄人,讓你的「努力」成功了,結果卻陰差陽錯。

當時的韓寒,雖然有名,卻是「混混」、「叛逆學生」的形象代表。

這本全是中學生雞毛蒜皮的瑣事小說,卻把他所有對教育體制的不堪重負,和對情感的訴求,宣洩了出來。

在那個沒有網絡,中學生還沒有手機的年代。

韓寒說出了所有中學生「沉默的憤怒」。

憑什麼要天天死讀書?憑什麼不給談戀愛呢?憑什麼一切都要接受父母的安排……

06

2000年以後,韓寒的新書,連續多年獲得暢銷榜第一名。

韓寒在成為「80後」的發言人時,也成為了所有「60、70後」圍剿的對象。

18歲的韓寒,在節目《對話》中,表現的不愛說話,但是現場的觀眾們,卻總是言辭逼人,這些「長輩們」太看不慣,一個小孩子是如此的成功

「你的的生活積澱不如王朔深厚。」當時有個女觀眾,以自己的心中偶像為模板,這樣哆哆逼人的說著韓寒。

言下之意,就是想他承認自己還很嫩,還很幼稚,配不上現在的成績。

韓寒反問她,怎麼會知道不如他深厚?

她說,韓沒有王朔年紀大。

彼時的韓寒,有著年輕人的純粹和強烈自尊心,就像他《杯中窺人》的文章裡,那張紙剛入水的樣子。

就是不願意和這個世界同流合汙,不願妥協去裝作謙卑,去讓著你們,像個圓滑老練的成年人那樣,把話說得讓長輩們舒坦。

「是這樣麼?那我想問你幾歲了,但從你的話中,我似乎還聽出來,你的生活積澱還沒我的厚。」

韓寒的敢說,敢罵,敢回懟,在當時,被罵做「垮掉的一代」年輕人耳朵裡,聽著永遠是那麼舒坦。

「長輩們」越是看不慣韓寒,年輕人便越喜歡他。

畢竟除了通過他表達出「年輕人」的想法,我們並不能像今天這樣,可以在網絡裡自由的發聲。

07

2005年,網際網路逐漸普及。

作為4大門戶網站之一的新浪,上線了博客,韓寒入駐。

年輕人學會了「衝浪」,一個人人都可以一言不合就噴的時代,悄悄拉開了帷幕。

韓寒在博客上,針對事實、現象犀利、幽默的言辭,得到了80、90的追捧,卻引發了部分文壇「老前輩」的不爽。

也許是因為覺得韓寒「說話幼稚」,也許是看他粉絲多而羨慕,又或許是見他書好買,賺得多……

總之,想要幹你的話,有千萬種理由。

1952年生的「老前輩」,文學評論家白燁率先發難,寫了一篇文章《80後的現狀與未來》,把不爽的炮火,傾瀉在了以韓寒和郭敬明為代表的80後「青春文學作家」身上,直言他們都是在玩過家家。

「進入了市場,尚未進入文壇」。

「陳年老醋」確實有點為老不尊,不好好提攜年輕人,話裡話外都是很刁鑽的諷刺和打壓年輕作家。但說句實在話,言論還算中肯,分析也比較客觀求是。

可年輕人就不喜歡和這些偽君子前輩,講武德了。

韓寒寫下一篇名為《文壇是個屁,誰也別裝bi》的文章,在博客上犀利的回敬了一下。

緊接著,白燁又寫了一篇針對韓寒的聲明。而韓寒自然是正面接招,寫了一篇《有些人,話糙理不糙;有些人,話不糙人糙》。

一邊是非要擺事實、講道理,端著的「老前輩」,一邊是只求痛快、真性情的年輕人。甭管你說什麼,我都罵你,所以白燁很就頂不住了。

老前輩被氣得什麼文學素養也沒有了,可偏偏相關詞彙量不足,就是罵不贏。

好在,他的圈中好友們眾多,陸天明、陸川、高曉松等人,也紛紛下場打起了這場群架。

但是比人多,白燁真的比得過韓寒麼?在網絡上,韓寒有著數以萬計的年輕支持者,這場罵戰,註定了誰下場,都得淋上一頭狗血

聰明的高曉松,見這架勢,玩起了迂迴進攻,起訴韓寒在《三重門》引用他的歌詞,要求刪除相關內容,並且把書下架。

這招看似是打在七寸上,但韓寒卻不以為然,聲稱要給高曉松付稿費,按照一字一塊的價格,一共200塊,希望高老師可以把地址給自己,方便他郵寄過去。

一場歷經4年的罵戰,最終以白燁關閉博客、高曉松撤訴為結局。

但,韓寒就真的贏了麼?

08

博客時代,韓寒創造出了上億點擊的奇蹟。

年輕人在跟著韓寒的罵戰中,學會了自己發表觀點。

2009年,新浪微博內測版推出了。

緊跟著,就是一個厚積薄發的網際網路言論自由時代。

每個人,都可以很便捷、暢所欲言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作為80、90後向大眾發言的「工具人」、「傳聲筒」,韓寒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梁文道曾說:

「那時候的韓寒再寫幾年,就有可能成為魯迅。」

但韓寒終究是成不了魯迅的,這是時代造就的。過去的中國,只能出一個迅哥,而未來的中國,也將不再需要迅哥。

因為人人皆可「魯迅」。

有不公就曝光,有不滿就說出來。通過頭條、抖音、快手、微博,我們用自己的媒體,自己的表達,監督著不公、控訴著不正,宣洩著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2009年,韓寒寫了迄今為止的最後一本書《他的國》,寫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因為玩賽車,玩得有點揭不開鍋了。

我們知道他的文學天賦,卻忽視了他最熱愛和擅長的是,體育和競技。

四十歲不到的韓寒,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羨慕的人生。

縱然是有機會,把自己寫成」迅哥「。

他也是不願意的。

相關焦點

  • 那些叛逆的孩子現在都怎麼樣了?
    那些曾經十分叛逆的孩子,如今都怎樣了?大家一定都見過這一個表情包或者你也聽過「真香定律「那麼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梗呢?#真香王境澤開公司#2018年湖南衛視推出了一個綜藝這就致使王境澤在青春期更加的叛逆,打架鬥毆,頂撞老師等等。妥妥的一個混混。在綜藝節目中,在節目中,主人公王境澤嫌棄農村條件不好,想要回城市。農村家庭的爺爺就一直勸他,生氣的王境澤隨即說道「我王境澤就是餓死,死外邊,從這裡跳下去,也不會吃你們一點東西」。但幾小時後餓了的王境澤只能在農村家庭吃飯,邊吃還邊說了句「真香」。
  • 青春期沒有叛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學校,班裡孩子基本上都是從小學一起上來的,彼此都熟悉,他像個外人一樣被排斥,沒什麼朋友。 久而久之,他覺得沒意思了,也不喜歡這裡的老師,於是開始逃課,打架,認識校外的社會人,還偷偷去小店裡紋了身。
  • 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就姑且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吧!在很多家長眼裡,給孩子報一個「網球」興趣班與那些「畫畫」「舞蹈」「桌球」「鋼琴」差不多,只是去「玩玩」,去培養孩子的「興趣」而已。絕少有家長一開始就抱著走專業、甚至職業的目標去讓孩子學網球的。
  • 那些從小被寄養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出國這5年,兩人心疼來回的機票錢,沒有回過一次家,孩子一直是爺爺奶奶帶。這次回來,表姐卻發現,孩子能接受和自己視頻,卻不接受自己的擁抱和親吻,更是直接把自己從床上趕了下來。「我才是孩子的親媽啊,付出那麼多,還不是為了他們,我還不是想著多掙點錢,他們怎麼能這樣對我?」突然想起來了作家小巫說過的一句話:「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 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長輩們也信奉「孩子不打就會被寵壞」的教育理念。有一個調查了991位父母的樣本中,35%的父母對自己1-2歲的孩子使用過體罰,94%的父母對自己3-4歲的孩子使用過體罰。打屁股的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但是,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打屁股會讓孩子變好嗎?
  • 那些嫁了媽寶男的姑娘,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嫁了媽寶男的姑娘,後來都怎麼樣了用一顆心感受世間萬物與冷暖圖片來源於網絡媽寶男是指聽媽媽的話,總認為媽媽是對的,以媽媽為中心的男人。他們過度的依賴母親,像沒斷奶的娃娃,嘴裡總是掛著「我媽說……」媽寶男常出現在這樣的家庭中:家裡母親過於強勢的女強男弱的家庭、對孩子所有事情總愛大包大攬的家庭、父母聚少離多父親缺席孩子教育的家庭。那些嫁了媽寶男的姑娘都過得怎麼樣了?小魚嫁給她先生三年了,婚前看上他就是覺得他性格好,孝順又老實。
  • 那些極度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越自律的人,越容易成功從彈唱、到唱跳,藍盈瑩樣樣在行,連表情管理都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有這樣的成就,不能單靠自身天賦。寶媽們可以試著觀察下,身邊那些學習不錯,有著巨大潛力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自律能力。這些孩子長大後,這種能力會讓他們更容易超越別人。
  • 那些拼命讀書的後浪,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兩天看到一個標題文章《火爆10年的紀錄片:那些不讀書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講述那些生活底層的人,他們每天起早貪黑,每天工作十來個小時,用廉價的勞動力換去一點微薄的薪資,只為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紀錄片裡,被邀請生活在上層社會的他們,去體驗底層百姓的生活時,他們感覺根本就是一種「無尊嚴」地活著。 如果你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又不去努力讀書,你靠什麼來改變命運?
  • 那些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位母親似乎從未見過女兒這般情緒失控,愣了幾秒鐘,趕緊拾起書包去追女兒,與此同時,喋喋不休的抱怨又響了起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都是平時你爸給慣的……」我暗暗嘆了口氣,十分心疼這個小女孩,而她的母親恐怕始終都不會相信,孩子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完全是被自己的壞情緒給逼的。02一個情緒失控的人究竟有多恐怖呢?
  • 那些出國「鍍金」的留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些被連哄帶騙弄出來的「天選之子」大都是10-16歲的孩子,留學期為15年。如果一切按照計劃,他們歸來時正值壯年,正好可以肩負起國之重任。靠著這筆巨額款項,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一共派出了931名留學生。需要說明的是,1870年那120名留學生,是容閎連哄帶騙湊夠的,而這931人,卻是真正憑實力考出來的!他們之中,有梅貽琦、胡適、趙元任、竺可楨、徐志摩……當然,除了官派留學和庚款留學,那些年,還有其他的留學方式。
  • 「好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家長要警惕「好孩子」的兩個惡果
    鄰居琪媽最近老跟我吐槽:你看我家琪琪的小時候,大家都誇她是乖孩子,現在啊,簡直就變了個樣,我說什麼聽不進去就算了,還跟我對著幹。我都氣得不想說話。小時候的琪琪的確是人見人誇的「好孩子」,為什麼11歲的她卻大變樣呢?好孩子會一直「好」下去嗎?在許多父母眼裡,孩子聽大人話,按照父母的意願學習、發展,就是「好孩子」。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後來怎麼樣
    當九把刀參加完沈佳宜的婚禮後,他把自己的青春故事寫成小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五年後,由他自己導演的同名電影上映。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部豆瓣 8.1 分的電影?今晚,我們繼續來聽聽電影原聲帶裡面的歌曲吧。
  • 那些像龍哥一樣的不良少年,後來都怎麼樣了?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裡,都碰到過幾個橫衝直撞的混混。我們也想知道:那些年班上的那些小混混,後來到底都去哪兒了? 我想起了自己青春期時班上的混混們,通過採訪我的親朋好友,我得到了兩個鄉鎮不良少年的故事:一個是小鎮惡霸之子,一個是親手把自己點燃的留守混混。 中華田園混混的江湖很殘酷,也很真實。
  • 那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父母現在捨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讓孩子沒有一點生活自理能力,將來孩子只有吃不完的苦。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明白:曾經為孩子做的代勞,都是把孩子養廢的毒藥。 2、溺愛,讓孩子沒有感恩之心。
  • 因一句「真香」走紅,叛逆少年王境澤,現在怎麼樣了
    因一句「真香」走紅,叛逆少年王境澤,現在怎麼樣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類的本質是「真香」,意思就是說,無論你曾經嫌棄過什麼,最終都會愛上這個東西,這個詞的起源是在一檔綜藝節目「變形記」當中,有一位城市的主人公王境澤,因為不適應農村的生活,氣得大喊我就是餓死
  • 那些學播音主持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獅子留聲機 分享聲音類乾貨早幾年提起播音主持很多人都一臉茫然在進入網絡時代後
  • 一年前上熱搜的那些普通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年前上熱搜的那些普通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2021-01-18 1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變形計》開播13年內幕曝光:那些被「改造」的孩子,如今怎麼樣了?
    飽受詬病的除了節目自身存在刻意煽動孩子的叛逆、為了節目效果人為製造矛盾外,那些被「改造」好的孩子,他們之後的人生機遇也讓人唏噓。 第五季主人公易虎臣,改造前是個讓父母傷心,讓老師頭疼的孩子。 《變形計》只是一場吃苦秀,指望靠一次山村之旅就能改變一個孩子,可以說是「很傻很天真」。 經歷過艱苦的生活,和淳樸的山裡娃學習、吃飯、做農活,我相信,本性善良的孩子會對窮孩子的生活有所觸動。
  • 那些嫁給大叔的女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都來看看吧!
    那麼那些嫁給大叔的女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呢?一.小蕊23歲婚齡一年小蕊的先生比小蕊大12歲,她是小蕊的初戀,他是80後普通的銷售人員,家境也很普通。小蕊覺得他成熟,樂觀。原生家庭不和睦,導致她是個極沒有安全感的姑娘,她沒什麼社交,也沒什麼朋友和自己的圈子。遇見他像是捉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嫁給了他,什麼都沒要。婚後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家庭和他。
  • 《變形計》14年,那些被「交換」的孩子,後來的變化你想像不到
    想當初湖南衛視一檔綜藝節目——《變形計》火遍大江南北,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特別喜歡看,而如今,時光荏苒,這檔綜藝節目已經播出十幾年了。這檔綜藝節目主打教育類,把家庭富裕卻叛逆的豪門子弟和家境貧寒卻勤勞漂亮的農村子弟互換身份與生活環境,為的就是能夠讓紈絝子弟得到感化,從而「改邪歸正」;而農村子弟換回來後則可以開拓視野,增長見識。這樣的教育方法在節目組看來是非常可行的,可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很多網友都指出這檔綜藝節目是「三觀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