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方實戰經驗精簡篇

2021-02-07 成都呂氏三才

太陽病


太陽本病中風,以桂枝湯主之


傷寒以麻黃湯主之


風寒兩感,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


傷寒而內有火鬱,以大青龍湯主之


中風內有火鬱,以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


傷寒而內有水飲結中上焦,以小青龍湯主之。


表已解而內燥,以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溼,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湯主之


表退而熱結血分,以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主之


太陽壞病


入陽明去路∶


表寒未解,而內有火鬱,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表解而內燥,以人參石膏湯主之


表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


入太陰去路∶


表未解而裡溼,以五苓散主之


表解而裡陽虛,以甘草乾薑湯主之。


表解而裡陰虛,以芍藥甘草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後以桂枝湯主之。


表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熱,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寒,以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表風未解而裡微咳,以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表解而裡溼,以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表虛而裡實,以濃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裡實而宜吐,以梔子濃樸湯梔子乾薑湯,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薑湯,隨證主之


入少陰去路∶


表虛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汗出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


裡虛惡寒,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裡寒有溼,以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主之


裡寒有水,以真武湯主之


裡虛亡陽,以桂枝甘草湯主之


裡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裡虛亡陽驚狂,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


裡虛亡陽煩躁,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表解而裡陽虛,以茯苓四逆湯,乾薑附子湯主之。


傷寒經方實戰經驗精簡篇

太陽壞病結胸痞證


結胸證重者,以大陷胸湯,大陷胸丸主之


輕者以小陷胸湯主之


痞證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人參湯主之


表已解而裡實,上有熱,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表已解而裡實,下有寒,以附子瀉心湯主之


表解而裡有水,以十棗湯主之。


表解而裡有寒、有熱,以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主之


裡溼而便滑,以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裡溼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


表解而裡鬱,以旋復花代赭石湯主之。


裡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



陽明病


陽明病,太陽經證未罷,中風,仍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仍以麻黃湯主之


太陽未解,而將入陽明,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太陽未解,而已入陽明,以葛根湯主之


二陽表未解,而裡有鬱,以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表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


表解而裡微實,以小承氣湯主之


表解而裡大實,以大承氣湯主之。


裡實而津竭,以密煎導方、豬膽汁方主之。


裡實而脾約,以麻仁丸方主之


裡實而血瘀,以抵當湯主之


陽明病虛證


陽明虛證,裡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


裡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


裡有積溼,以五苓散主之。


裡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裡有溼熱,以豬苓湯主之


裡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


裡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




少陽病


少陽經本病,經氣鬱迫,表裡不和,以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經證未罷,而遽入少陽,以柴胡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未解而表實,以麻黃湯主之


少陽病已具而裡虛,以小建中湯主之。


太少合病,而自下利,以黃芩湯主之.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實,以大柴胡湯主之


表已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


婦人熱入血室,以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壞病


入陽明去路:裡虛而心悸煩,以小建中湯主之


裡虛而心動悸,以炙甘草湯主之。


裡虛而煩滿譫語,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少陽本病未罷,仍以小柴胡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實,仍以大柴胡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熱,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入太陰去路:表裡未解,以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少陽壞病結胸痞證


按結胸證,以大陷胸湯主之。痞證,以半夏瀉心湯主之




太陰病


太陰病,表寒未解,仍以桂枝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後以桂枝湯主之,表已解而裡有實寒,以四逆湯主之


裡有寒而上有虛熱,以黃連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實,以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表寒鬱而內生溼熱。以茵陳蒿湯主之。


表溼鬱而內生瘀熱,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表裡俱有瘀熱,以梔子柏皮湯主之。



少陰病


少陰病,表裡俱寒,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


裡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


裡寒而土敗,以附子湯主之


裡熱升而咽痛,以甘草湯,桔梗湯主之


裡陰逆而咽痛,以半夏散及湯主之。


咽痛而生瘡,聲不出,以苦酒湯主之


咽痛而胸滿心煩,以豬膚湯主之


裡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


裡寒而水泛,以真武湯主之,裡熱而有溼,以豬苓湯主之


裡熱而有鬱,以四逆湯主之


裡寒而陽微,以通脈四逆湯主之


裡寒而脈絕,以白通湯主之


裡寒而無脈,嘔煩,以白通加豬膽汁湯


裡寒而下利膿血,以桃花湯主之




裡熱而液耗,以黃連阿膠湯主之。


裡熱而水涸,以大承氣湯主之


厥陰病


厥陰病,裡寒而吐蛔,以烏梅丸主之


表寒而裡虛,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內有積寒,以當歸四逆加吳榮萸生薑湯主之


裡寒而宜吐,以瓜蒂散主之


裡寒而有水,以茯苓甘草湯主之


裡寒而厥逆,以四逆湯主之,裡寒而陽鬱,以通脈四逆湯主之


裡寒而上有浮熱,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裡寒而上虛,以吳茱萸湯主之


陽回而裡熱下利,以白頭翁湯主之


陽回而裡熱有燥屎,以小承氣湯主之


陽復而裡生煩熱,以梔子豉湯主之。




由病機可得知病症。


病機種類:


傷寒,中風,火鬱,水鬱,內燥,裡溼,裡寒,裡熱,裡虛,裡實,熱結血分,裡陽虛,裡陰虛,裡水




藥對:細辛白朮藥對配對精解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乾燥全草。藥性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能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臨床應用常見藥對如下:


  細辛——麻黃


  細辛辛溫發散,芳香透達,長於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麻黃能發汗、平喘,歸肺、膀胱經,為發汗解表第一要藥,平喘利水作用強。二藥伍用,加強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飲、喘咳可平。《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細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細辛、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 細辛配麻黃,最早見於《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細辛——川芎


  川芎辛溫,氣香升散,有較強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作用。《本經》謂其「主中風入腦頭痛。」川芎祛風止痛,為治諸經頭痛之要藥,尤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細辛外可解表散寒,內可溫肺化飲,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善於通利耳鼻諸竅、散寒止痛,為治少陰頭痛之要藥。兩藥配伍使用,能上行頭目,增強其祛風止痛作用,常用於外感風邪所致之頭痛。


  細辛——白芷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能祛風,燥溼,消腫,止痛。二藥均善解表祛風、通竅止痛,辛香善走竄,通經力強。細辛偏於入腎經驅逐風寒,入肺溫化痰飲,擅治少陰頭痛,白芷偏於入胃經發散風寒,擅治陽明頭痛。二藥相須為用,解表通竅、止痛效力增強,為祛風、止痛、通鼻竅常用對藥。


  細辛——辛夷


  辛夷辛、溫,歸肺、胃經,善宣通鼻竅。細辛散寒化飲,善行能通九竅,長於通鼻竅,止痛力強。辛夷解表力弱,能輔佐細辛發散表邪,二藥配伍,解表力加強,通鼻竅效力大增。細辛配辛夷,見於《證治準繩》川芎散。


  細辛——獨活


  獨活辛、苦、溫,散寒燥溼,溫經通痺,入腎經,作用在裡在下,止痛效果明顯。細辛發散風寒,善治頭面部諸風之疾,可引少陰之寒達於肌表。二藥配伍,相須為用,一上一下,獨活得細辛之升,能祛頭面風寒,細辛可助獨活引腎經風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溼、通痺止痛之功。細辛配獨活,見於《症因脈治》獨活細辛湯。


  細辛——附子


  附子辛、甘、熱,有毒,歸心、脾、胃經,長於溫散裡寒,細辛長於疏散表寒,止痛。二藥配伍,表裡兼顧,陽復表解,在內之寒附子溫之,細辛助之;在外之寒細辛疏之,附子輔之,共同加強溫陽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匯言》記載:「細辛,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細辛配附子,見於《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細辛——乾薑


  乾薑辛、熱,歸脾、胃、肺經。二藥均有溫肺化飲、止痛作用。乾薑長於溫肺散寒,守而不走。細辛長於化飲、止痛、走竄解表。二藥配伍相須為用,溫肺散寒,化飲止痛效力增強。《本草匯言》記載:「細辛,佐姜、桂能祛臟腑之寒。」細辛配乾薑,見於《傷寒論》小青龍湯。


  細辛——熟地黃


  細辛溫通辛散,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為少陰經藥。熟地黃甘溫,補血生津,滋養肝腎。細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黃之呆膩,使之補而不滯;熟地黃之滋膩可制細辛之燥散,使之散而無過。二藥伍用,一守一走,潤燥並用,補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長,具有補腎強腰、祛寒止痛之妙用。細辛、熟地黃伍用,臨床主要用於陰虛痛證。


圖片


  細辛——石膏


  石膏氣味寒涼,有清洩陽明胃火之功。細辛氣味香竄,氣清而不濁,辛散利竅,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之功。二藥伍用,細辛雖性溫,但被石膏之寒涼所抑制,細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頭面之熱。二藥寒熱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祛風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鬱散之」之義而無遏邪之弊。石膏、細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瘍醫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陽明胃火、牙齦口舌腫痛等症。


  細辛——黃連


  黃連大苦大寒,清洩胃火;細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藥合用,辛苦共施,寒熱井進,辛以散火,苦以降洩,細辛引黃連達少陰腎經,黃連引細辛達少陰心經,合用清宣心腎鬱火。


  細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澀收斂,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細辛辛散溫通,溫肺化飲,發散風寒,祛風止癢。細辛辛散開肺,五味子酸收斂肺,二者一開一合,開無耗散肺氣之弊,合無斂遏邪氣之虞,為開合理肺之妙劑,止咳定喘之效尤為顯著。臨證具體應用時,用量應靈活掌握,咳嗽初起,以開宣為主,多用細辛;久咳之後,以斂肺氣為要,多用五味子。細辛配五味子,見於《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


  細辛——皂莢


  皂莢辛散走竄,善化膠黏之痰,開風痰之閉塞。細辛辛香宣散,善開結氣、宣鬱滯、利氣開竅。二藥相伍,相輔相成,共奏宣肺氣、化痰涎、開清竅之功。皂莢、細辛合用,名曰通關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惡客忤、中風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氣塞、人事不省、牙關緊閉、口流痰誕等症。用時將皂莢、細辛等分極細末,吹少許入鼻,旋即得嚏而閉開神清。現在也有用此二藥合蜂蜜製成通便條,塞入肛門,通過刺激腸壁而促進排便,用治便秘或動力性腸梗阻。


  細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紺珠經》),《藥性論》謂之「國老」。《本草正》曰「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甘草為眾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甘草是臨床最常用的調和藥性和解毒藥物。細辛為小毒之品,每與甘草配伍,相制為用,可以減低或消除細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白朮臨床常見藥對


白朮為菊科多年生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藥性苦、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燥溼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等功效,臨床應用常見藥對較多。




  白朮配白芍


  白朮甘苦溫燥,入脾經,功能健脾燥溼以助運化,兼能補氣安胎;白芍酸寒柔潤,入肝經,長於柔肝養陰以藏血,並能緩急止痛。《本草綱目》曰:「白芍同白朮補脾。」二藥配伍,相使為用,可於土中瀉木,共奏調肝和脾、補氣養血安胎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虛肝旺之腹痛腹瀉、脘悶脅脹、食欲不振;肝鬱脾虛之胸脅鬱悶不舒、經行乳房脹痛、月經不調以及氣血不足之面色萎黃、胎動不安等症。方如痛瀉要方(《丹溪心法》)。


  白朮配蒼朮


  白朮甘溫,益氣健脾、燥溼和中,功擅健脾,補多於散;蒼朮苦溫,燥溼化濁、昇陽散鬱,長於燥溼,散多於補。《本草通玄》曰:「蒼朮,寬中發汗,其功勝於白朮;補中除溼,其力不及白朮。」二者伍用,其燥溼健脾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寒溼內停之帶下清稀,色白量多;脾胃不健,溼邪中阻之食欲不振,納差嘔吐,胸脘滿悶;溼邪下注,水走腸間之腹脹,腸鳴,洩瀉等症。方如蒼朮丸(《景嶽全書》)。




  白朮配陳皮


  白朮健脾燥溼、益氣固表,被前人譽為「補氣健脾第一要藥」;陳皮理氣調中、燥溼化痰,為理氣健脾的良藥。《本草經解》曰:「陳皮辛能散,苦能洩……同術補脾。」二者伍用,共奏健脾燥溼、理氣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虛、溼阻、氣滯之脘腹脹滿、噁心嘔吐以及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症。如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


  白朮配大腹皮


  白朮甘苦性溫,補中益氣、燥溼健脾,功擅補中而利水;大腹皮辛,微溫,行氣消脹、利水消腫。二者伍用,有健脾燥溼、行氣開壅、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虛失運、溼阻氣滯之胃脘脹滿、食少倦怠、腹滿水腫等症。方如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朮配防風


  白朮健脾燥溼和中,固表止汗;防風祛風散邪,疏肝散鬱理脾。二者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和中,益衛固表御風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侮脾之腹痛、腹瀉以及衛氣虛弱易於外感之自汗、惡風等。方如痛瀉要方(《丹溪心法》)。


  白朮配茯苓


  白朮苦甘性溫,補脾益氣,燥溼和中,功擅健脾燥溼;茯苓甘平,利水滲溼,健脾和中,寧心安神,長於利水滲溼。二者伍用,其健脾燥溼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脾虛溼困之頭暈目眩,胸滿腹脹,四肢倦怠,口淡不渴,便溏洩瀉以及水腫,小便不利,或婦女帶下清稀。方如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朮配麻黃


  《神農本草經》言白朮「主風寒溼痺」。本品能治風寒溼邪留阻肌肉、筋骨、經絡而致肢節身體痺痛。因其性溫,用治寒溼痺痛更為適宜。麻黃輕揚,升發上達,善於散風寒,開腠理,通毛竅,有較強的散寒解表作用。二者配伍,共治外感寒溼,一身煩痛者。如麻黃加術湯(《金匱要略》)。


  白朮配黃芪


  白朮有補脾益氣而固表止汗之功。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兩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洩,邪亦不易內侵,主治表虛自汗症。方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白朮配枳實


  白朮能和中益氣,健運脾胃,為治脾虛諸證要藥。枳實辛溫,善破氣除痞,消積導滯。二藥合用,共奏消補兼施,健脾消痞之功,用治脾虛食積,食後脘腹痞滿作脹。方如枳術丸(《脾胃論》)。


  白朮配附子


  白朮補益脾氣,燥溼利溼。附子溫腎暖脾,散寒除溼。二藥配伍,互補為用,附子燥熱,可助白朮除溼,故溫陽散寒,健脾除溼之力增強。另外,附子溫經散寒,能通行十二經,白朮燥溼,合之有祛寒溼,通經絡之功。兩者配伍,組成祛寒溼之劑,主治寒溼引起的痺證。張元素謂:「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溼之聖藥,溼藥少加之引經。」方如附術湯(《嚴氏濟生方》)。


  白朮配黃芩


  白朮能健脾益氣安胎。黃芩苦寒,善清熱安胎,《滇南本草》記載黃芩「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胎中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兩藥配伍,可治脾虛胎熱,胎動不安症。方如安胎和氣飲(《婦科玉尺》)。


  白朮配半夏


  白朮性溫苦燥,能醒脾化溼,健脾燥溼,消痰逐水,為治痰飲水溼的常用藥物。張元素謂:「半夏……痰痞佐以白朮。」說明兩者配伍,能祛溼化痰,主治脾虛溼聚,咳嗽痰多者。方如白朮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白朮配蓮子肉


  白朮能和中益氣,健運脾胃。蓮子肉甘澀平,歸脾、腎、心經,能健脾益氣、澀腸止瀉。兩者伍用,能加強健脾止瀉的作用,補其中氣,恢復脾胃受納與健運之職,主治脾虛易飽,大便洩瀉等症。方如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朮配桂枝


  《本草經疏》論白朮云:「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除風痺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桂枝辛甘而溫,走表則溫經散寒,驅在表之風寒;走裡則溫陽散寒,暖脾胃之寒。白朮得桂枝既可走表溫經通絡、除痺止痛,用於治療風寒溼邪侵入肌表經絡,四肢關節沉重疼痛、屈伸不利等證;又可走裡以溫中健脾化溼,而用於治療脾土陽虛、寒溼內生、痰飲停滯之脘腹痞悶、納谷不香,或見嘔吐、下利便溏等證。方如苓桂術甘湯(《傷寒論》)。


  白朮配莪朮


  白朮健脾強胃,莪朮活血祛瘀、善消痞結。二藥同用,具有攻補兼施,通補結合的效果。莪朮開通可助白朮補脾之功,白朮扶正可制莪朮攻破之性,使不損耗元氣。常用於治療閉經,取其健脾開胃以旺化源,通行經脈不傷正氣,對厭食閉經尤為適合,亦用在痰溼阻絡型閉經中。方如蓬莪朮散(《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


呂即來教授跟師弟子班

跟師時間:20天~6個月(上不封頂);  

學習內容:  

1:系統學習中醫舌診、脈診、方劑、中藥、辨證等基礎理論知識。3到6個月即可從零基礎學會中醫號脈並臨床辯證處方用藥;  

2:學習誦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聖典書籍;  

3:系統學習無痛進針手法、三才針法治療疑難病症等;  

4:每天練習三才玄化功、尋龍點穴等功法。半年後可消百病還你一個健康的體魄。  

5:系統學習針灸減肥、針灸美體、針灸美容、針灸豐胸、埋線減肥針灸美容減肥技能;  

6:系統跟師學習針、藥、灸等綜合療法治療疑難雜症、癌症的經驗。  

7:學習易經八卦、風水布局、奇門遁甲等基本知識;  

費用:19800元。食宿自理。  

聯繫我們

鄒老師 15528353572  

陳老師 18000574870  

彭老師 13008172862

杭醫生 17828085935


相關焦點

  • 臺灣「經方奇人」張步桃治療心得,每天門診400人的經驗分享
    耍玩桂枝湯,讓它進裡就進裡,讓它出表就出表(傷寒論經方)經方大家:直擊《傷寒論》中的「方證」 | 婁紹昆(精華)記熟有大用:傷寒六經疾病的分類和方子(附傷寒方子歸類)講講《傷寒論》的救陰之法(一陰一陽謂之道)收藏乾貨:傷寒方證總結圖表(附送100條傷寒臨證精華)經方源頭:掌握最原始的經方(此篇的用藥實在強大)
  • 傷寒經方大家的境界是怎樣煉成的?(譚傑中,包識生,胡希恕)
    本文分享了jt叔叔、包識生和胡希恕等著名中醫人的學習經驗,小編覺得很有幫助,您覺得呢?經過10年臨床實踐,深得醫治傷寒等症的精髓,寫成《傷寒論章節》、《包氏醫宗》3集傳世,得到中醫界好評和重視。民國22年,病逝於上海,享年60歲。) 對經方的研究,是包識生學術中較突出者。他強調經方的整體效應,反對以「本草之主治,強合經方之主治」。主張以《內經》的氣味厚薄陰陽等理論來分析經方的效能。他強調經方的嚴謹性,認為:「藥味之增減,分量之輕重,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 【蘇南傷寒】朱莘農診治夾陰傷寒的經驗
    仲景經方   第20180625期朱莘農診治夾陰傷寒的經驗黃煌 朱莘農(1894~1962
  • 經方與感冒、中西醫立基點解析--備急感冒(瘟疫)傷寒論經方選用簡明指要(附音頻)
    ,所以我暫時停下了黃帝內經系列課的製作,臨時把經方與感冒的課程加了進來,希望能為目前的疫情做一些微薄的貢獻。第一,中醫是中國人自己的醫學,在中國的神州大地上已經應用了幾千年,正統的中醫是有完善的理、法、方、藥思維體系的,從醫理一路到藥性,完備無缺。只是在這幾千年裡,尤其是近現代,很多無知的人濫用中醫藥,不懂中醫,卻拿來亂用,在社會中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錯在人,而不在中醫。
  • 見證經方傳承與發展,分享臨床驗案與感悟丨第三屆全國經方實戰論壇...
    見證經方傳承與發展,分享臨床驗案與感悟丨第三屆全國經方實戰論壇隆重召開 2020-12-02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經方探源:太陽傷寒主證主方
    【條文輯錄】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傷寒論》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傷寒論》35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 臺灣經方家——朱木通經方醫案
    我還記得父親恐嚇我說,假使我想改姓名,就把我改成『山中豬子』,嚇的我再也不敢盼望叫做什麼『子』了。而在推行日語家庭的時候,父親常抽空教我漢字,『人之初,性本善』就是那時候背出來的。」這種傲骨難得,真是難得!
  • 傳承中醫文化,弘揚國粹經方——遼寧省胡希恕經方醫學傳承基地成立...
    胡希恕出生於瀋陽市,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深諳傷寒精髓學說,倡導六經辨證,指出方證是辨證的尖端,對國內外中醫界有著重要的影響力。遼寧省胡希恕經方醫學傳承基地在我院的成立,對胡希恕經方學術思想在遼寧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日本經方匠人丨重症口腔潰瘍經驗
    《傷寒雜病論》在東漢由長沙太守張仲景先生整理「出版」,後來日本來大陸取經,在日本發展成了專門研究傷寒論中經方的「古方派」,當然還有一個叫做「後世方派」,今天講的是古方派。古方派在大陸就叫做經方派,日本經方派巨擘「大冢敬節」先生,他是中醫界的匠人,潛心研究經方臨床,那麼今天來看看治療口腔潰瘍,這位老前輩有什麼方法吧!
  • 梅國強教授拓展運用《傷寒論》的經驗(下篇)
    《傷寒雜病論》雖為仲景手筆,而今之《傷寒》曾流散民間,私相授受,輾轉抄錄,復經王叔和整理成冊,雖功績卓著,然不無錯漏之嫌,或因古文質樸,義有未詳者,故對某些條文,或某方所主之病證,實有釐定之必要,釐定之法,可從考據入手,亦可從臨術實踐入手。往往釐定證候之日,便是拓展經方運用之時,今從臨床實踐舉例如下。
  • 關於《宋以前傷寒論考》一書擇要
    張再良:「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傷寒論》的重心從治法的可不可變到了病態的三陰三陽?為什麼可不可篇到後來不被重視了?
  • 經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個各家經方
    曹氏之對經方感興趣,並矢志研究經方,從《經方實驗錄》的原序中可以歸納出其原因有二:其一,其父病洞洩寒中,病危之際愈於附子理中;其二,曹本人赴試金陵,重病之時愈於桂枝白虎。經自己切身體會,他不得不感嘆「仲景方治,果足脫人於險也」 ,故「益信經方」。他38歲時,系統地學習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並開始獨立行醫。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孫思邈認為《傷寒論》是治療傷寒的,痓、溼、暍三病與傷寒混在一起不妥,但還是原文「敘而論之」;林億輩認為「宜應別論」,又「以為與傷寒相似」,就另立章節,也留在《傷寒論》中了。可見,張仲景的「論廣《湯液》」中,太陽篇有傷寒、中風、溼與暍四種病因,說明張仲景的「論廣《湯液》」涉及的是廣義傷寒,而非後世多數人認為的狹義傷寒!
  • 閱讀,就是擁有一種慢的能力 | 河南楊敏醫生 • 仲聖師友讀傷寒49
    384.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385.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 我用經方治癌症
    王三虎老師在多年的癌症治療經驗中,分享了他的看法,讓人由衷佩服。  我的學醫經歷  中醫的春天來了,經方的夏天來了,我有幸在這種大好形勢下,乘上了中醫這艘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的快船,我覺得我是幸運的。我14歲開始學醫,在16歲左右有幸得到一位基層中醫的指導,他說:「古人說過,通傷寒者,醫門之過半也」。
  • 《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連載一
    但是這些爭論,已經脫離了《傷寒論》的本質思想,脫離了傷寒六經的基本理論,搞得後人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這對中醫的發展有何好處?有何意義?!  但是,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正確掌握張仲景傷寒六經辨證理論,又是正確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有效運用傷寒六經辨證的基礎。我們不想糾纏於眾說紛紜的爭論中,只想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還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之本意。
  • 學以致用濟蒼生,代代相傳永不滅 ‖ 仲聖經方臨床實戰千人講座7月23日長沙盛大開啟!
    中醫經方臨床家塗華新先生,以近20載豐富臨床實踐對醫聖傷寒經方的現實意義進行探究和解讀,我們將在3天的時間裡,由塗華新老師帶領大家進入神奇的經方世界,深入探索傷寒思維,精確把握臨床思路,將原方原量原比例經方治療臨床疑難雜症的絕妙法門層層深入
  • 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 成都張建安醫生 • 仲聖師友讀傷寒52
    ▾  點擊收聽  ▾仲聖師友讀傷寒 | 《傷寒論》52主播:成都張建安醫生音樂:煙雨江南述:東漢 張仲景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本欄目自開播以來,一直堅持以「閱讀經典,傳承傷寒」為宗旨,通過推廣閱讀經典,以提升促進廣大聽眾及師友對於經典的傳承發展。為使更多師友參與到閱讀經典的行動中,我們已將本欄目進行全新改版,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仲聖師友朗讀《傷寒論》,敬請大家關注轉發,給朗讀的師友點讚!如果您也想參與【仲聖師友讀傷寒】的行動中,請在下方留言區留言。▎仲聖師友讀傷寒嘉賓
  • 劉松林運用經方治療咳嗽經驗
    ⊙作者:何家振,鄧惠文,張夏維⊙指導:劉松林⊙編輯:杏林君劉松林系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知名傷寒學者
  • 近代經方第一人,51歲才出名!
    曹穎甫先生耀眼的一生中,著作頗多,但尤以《傷寒發微》《金匱發微》《經方實驗錄》和《曹穎甫醫案》,彰顯曹氏一代學術風範。《傷寒發微》是曹穎甫先生40餘年對《傷寒雜病論》探索的心得,論述密切臨床,精湛允當,曹穎甫先生注釋《傷寒論》一洗空泛之浮論,專務實學,考據精詳。凡無字之處必反覆探討,一再解釋,而仲景之不出方治者,綜而核對,甚為周密,提出方治,以啟示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