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用情懷做綜藝,雖然慢,但火候剛好。
文 | 黎河
《德雲鬥笑社》第一季已經完結,這個秋天誰能制霸德雲社,成為「新一哥」的故事也廣為流傳。說學逗唱的哥哥們有多火?整季節目帶來全網熱搜249次,全網短視頻平臺節目話題內播放量近30億,開播74天370次登上各大綜藝行業榜單top3。
但這僅僅是一場設計好的綜藝遊戲嗎?10期節目看下來,答案並不如此。反而是一個團體對相聲不變的情懷,以及背後關於相聲文化的討論正在被全面打開。
圖轉載自網絡
爆款背後有傳統探討,
還有現實觀察
德雲社,這個擁有獨特文化結構和價值體系的江湖IP一直備受觀眾想像。
見招拆招,《德雲鬥笑社》拓展了對於獨特人際環境的真實記錄,相較於訪談、觀察等常用模式,節目通過對一個真實團體的真實境遇進行記錄,師兄弟們的交流、相聲演員與觀眾的互動等,都承擔著傳遞情感、對話心靈的功能。
半路出家的尚九熙,始終覺得自己在師父郭德綱心中位置不如其他師兄弟,因此在師父面前使活兒總是束手束腳易「翻車」,而與郭德綱一番推心置腹的深談則解開了他的心結;秦霄賢單獨和兩位師父在共進晚餐時,聊到「人生規劃」,這時的師父說得雲淡風輕,但內在又語重心長——「你幹這個,你得愛這個」「你應該自己衡量,在哪舍在哪得」……
作為國內一個氣質鮮明的團體,《德雲鬥笑社》在內容上以「師徒」這一備受關注的關係為核心線索,用大量篇幅展現每個有趣靈魂之間的相互碰撞,並努力從中追尋傳統文化的根脈傳承與靈魂創新,探討「相聲」在當下文化環境中的位置等問題。相聲演員應該如何平衡大眾注目和本身技藝提升?小劇場化和跨媒介的相聲傳播又有哪些矛盾和共通的地方等?帶著這些問題,節目將他們置身到具體的情境和抉擇面前,讓他們以實際行動作答。
角逐「德雲新一哥」的主線貫穿《德雲鬥笑社》始末,這樣的安排既是敘事的核心,又能與普通人的職場生活相勾連。不管是師兄師弟們為了讓表演更加有趣好笑,一邊努力提升自己,一邊積極尋求合作;還是在COO之爭中,個人戰演變團隊戰,通過他們賣力的表演和各種手段獲得提升和認可,都不得不讓人想起職場中為夢想而拼搏的各種姿態的我們。
有具體的情境,有相似的話題,以往受眾規模較為固定的相聲,也通過綜藝的再度解碼走入我們的生活。由此生發出的故事也更加貼合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也能在精神層面上給人以撫慰和振奮。
不管是真人秀像職場的部分,還是相聲表演關照現實的部分,《德雲鬥笑社》的內容都能夠與今天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發生密切關係。例如秦霄賢向師父師兄表達對相聲表演的彷徨,而節目裡那些情感上的安慰也都頗具啟迪意義,要堅定自己內心的聲音、要勇敢地追逐夢想更像是說給屏幕前的觀眾聽的。正是這些傳達的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理解,變成一種智慧的體現,並靠著這種智慧與觀眾達到精神層面的共鳴,從而獲得觀眾的掌聲和笑聲。
除此之外,《德雲鬥笑社》也在綜藝效果製造的流行文化中,讓觀眾見證了他們和相聲文化領域碰撞交融所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簡單的一場團綜,卻融合了多樣的綜藝模式、日常的敘事記錄,不管是遊刃有餘的相聲表演,還是團隊內部的人文互動,或是讓人爆笑的遊戲環節,都完全顛覆了觀眾對於一檔喜劇綜藝的想像。
打造「笑聲陪伴」綜藝,
情懷敘事應成主流
對於德雲社的哥哥們,他們只是參加了一檔綜藝嗎?
孟鶴堂在這一季的奪冠後回憶說,「遊戲是遊戲,相聲是相聲,大家在遊戲的環節都展現著不同的風格,各自都很輕鬆,但到了相聲環節,每個人都不敢鬆懈,因為觸碰到了專業。時間短任務重,需要新作品。」
日日夜夜一共9個多月的時間,臺前幕後上百人的配合成就了《德雲鬥笑社》。長時間許多人的共同努力,讓這檔節目並不是一味譁眾取寵消費笑點,而是起到了促進成長的作用。對於德雲社的成員們來說,節目成了一個試煉場,讓他們嘗試了群口、倒口、平哏、字母哏、腿子活、快板等各種表演形式。在燒餅看來,相聲不是一個速成班,「這個東西沒有模板,不是到點了就迸發了,未知才讓所有人不敢狂妄。」
在讓這些相聲演員更加反思自己之外,對觀眾而言,《德雲鬥笑社》通過呈現相聲演員們共性的「迷茫、困惑和自我懷疑」激發更多的共鳴,從而實現深度的陪伴。有觀眾感慨這檔節目的神奇之處:「節目展示了相聲的魅力,展示說相聲的人對於相聲的堅持,熱愛,展示相聲的專業,創造的專業過程,排練的專業辛苦,表演的專業分析,讓大家了解相聲,喜歡上說相聲的人。」
因為專業,所以高階。根據觀眾反饋調查顯示,這檔節目在播期間不僅是德雲迷妹為代表的年輕觀眾的狂歡,更是高收入高知識階層觀眾頻頻提及的優質節目——這也為觀眾通過節目接受傳統文化提供了更為時尚的視角。「德雲團綜」的出現則代表著更為年輕化的模式以及與綜藝真人秀與傳統文化類節目深入融合的新可能。
能夠看到,不同年齡階層的人都愛看《德雲鬥笑社》,個性化的語態創新帶來的也是突破次元壁的可能,以及將一門傳統藝術做到被時下年輕人熱捧的關鍵所在。
從小創意出發,這檔節目關照年輕人的審美取向與興趣焦點,將真人秀所具有的靈活性與德雲社內部的規則運轉和相聲藝術本身的涵養意趣進行巧妙貼合,以全新的模式定義了喜劇真人秀。這種破與立,才成就了節目的「笑聲陪伴」,正如于謙所說,「其實綜藝不綜藝的沒那麼重要,只要您各位看得開心,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能帶來這樣節目,源於背後製作團隊對於社會熱點的敏感與深度觀察,《德雲鬥笑社》聯合出品方文火傳媒創始人兼CEO趙軍在聊到該節目緣起的時候說,每一檔爆款節目的起點看似都是一個小的想法,其實背後蘊藏著團隊對熱點觀察和節目邏輯的深度積累。在他看來,所有節目千變萬化,但歸根結底都是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的反映,傳遞的也都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和情緒,最後都會聚焦到「人」身上。「7 分情懷,3 分娛樂」也一直是他堅持的節目創作準則。
逆行的「文火慢燉」,
才是近年來創新突圍關鍵
《德雲鬥笑社》怎麼來的?為什麼這樣一檔略顯小眾的節目能夠激發大眾情緒?
故事還得從一名「德雲女孩」製作人梁韻說起。在文火傳媒一次例行的「內部提案會」上,她提出了做一檔德雲社團綜的想法,她對德雲社的長幼尊卑、家法秩序、成員們的個性魅力特點和火爆程度、德雲女孩們的瘋狂互動故事如數家珍,懷抱著她個人想送偶像「出道」的迫切心情,與團隊成員共同研發了德雲團綜的節目案。基於文火傳媒主創團隊與德雲社長達十年、相濡以沫的合作關係,這個想法很快得到了郭德綱老師的響應,騰訊視頻更是迅速推進,配備系統內最好的團隊和資源,成就了今天這麼一檔好笑好玩又有沉澱爆款的綜藝。
「你希望傳遞的這些內容,能夠讓觀眾變得更好嗎?」趙軍特別喜歡在節目創作過程中問導演這個問題,這也刺激著團隊去反思調整著自己的創作目標往「人文情懷」上靠得更近一點。文火傳媒創立近五年來,一直堅持研發創新,堅信自己對節目市場和節目邏輯的理解,保持同行中研發力量的領先位置,其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懷關照也是文火傳媒長期以來的人文底色。近年來,「文火慢燉」也漸成業界的一塊創作精神上的金字招牌,也推出了諸多市場口碑兼具的好作品。近五年來,《大叔小館》《花樣新世界》《花樣實習生》《中國樂隊》《無限歌謠季》《喜劇總動員》等作品都取得了很好的市場與口碑反響,而這些節目無一例外都是原創模式。
為什麼能有如此成績?除了在創作理念上的堅守,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公司對於偏才、敢拍桌子員工和理想主義的維護。目前文火傳媒擁有的4支優秀的編導團隊,在節目研發和製作中擁有豐富的經驗,也對年輕人娛樂生態保持著敏銳的洞察。文火也偏愛那些帶有一點點理想主義的青年,「明知道阻且長,但依然執著向前,堅信自己的所思所想是有價值的,堅持輸出和表達。」
正是這些可能在傳統機構被視作「叛逆」的氣質,恰好成為成就文火不斷推陳出新的關鍵所在。似乎越是慢的,越是敢的,才能真正走到最後。
回到當下的綜藝市場中,經常出現類型扎堆、模式重複等現象,《德雲鬥笑社》和文火傳媒都共同構成一種先行者和堅守者的模樣。近5年的深耕也為整個行業帶來了一套可行的價值觀念和實操方法,正如趙軍所說,「越是在浮躁的當下,文火慢燉、精雕細琢越顯得尤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