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沒有寫出自己辨證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後人首先總結出六經辨證,繼之總結出八綱辨證,八綱辨證遂成為中醫辨證的總綱領。如今中醫界普遍使用八綱辨證,中醫教材中則是開門見山的講解八卦辨證,而深刻規律則無人探索,筆者在梳理中醫與中國古代文化發展規律發現仲景辨證與八卦關係密切,本文從現代醫學角度解析八綱的同時配以八卦,使人們更好的理解人體規律、八綱、八卦之間的關係,從科學角度認識八綱辨證。
一、八綱提出
八綱辨證是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個綱領,是中醫辨證最基礎理論,其形成過程則經歷了數千年,最早《黃帝內經》中只有散在論述,無「八綱」之名。後來《傷寒雜病論》已具體運用八綱進行辨證,仍然沒有命名八綱。方隅《醫林繩墨》說:「究其大法,無出乎表裡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此後一千多年也未正式提出八綱之名。到了明代正式提出八綱辨證的概念和內容,也仍未確定八綱的名稱。陶書庵《傷寒六書·傷寒家秘的本》有「審得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真切」的提法。王執中《傷寒正脈》有「治病八字,虛實陰陽表裡寒熱,八字不分,殺人反掌。」張三錫《醫學大要》「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曰陽、曰表、曰裡、曰寒、曰熱、曰虛、曰實。」張景嶽《景嶽全書·傳忠錄》提出二綱六辨。說明在明代對八綱辨證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只是還沒有八綱辨證的表述。近代中醫大家祝味菊《傷寒質疑》正式提出八綱之名:「所謂八綱者,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也。古昔醫工觀察各種疾病之證候,就其性能不同,歸納於八種綱要,執簡馭繁,以應無窮之變。」
從以上八綱辨證的發現和形成命名經歷了數千年,同時又肯定張仲景《傷寒卒病論》運用八綱辨證的方法,那麼,張仲景是否已經使用八綱辨證診病只是沒有流傳下來呢?還是未知八綱之法而暗合天機呢?從醫學發展的脈絡看,張仲景是經方派傳人,從神農到伊尹,伊尹到扁鵲,再傳承到張仲景,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和完善始有《傷寒雜病論》的問世,從《傷寒例》可以發現張仲景懂四時八節的季節變化規律,也明白八卦原理。張仲景是不是按照八卦原理診病的呢?八綱是不是符合八卦規律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探索八綱與八卦關係。
二、八綱與八卦
八綱是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四對辨證綱領,任何疾病的診斷都離不開八綱辯證。其中表裡反應病位,寒熱反應病性,虛實反應病勢。陰陽反應疾病的類型。
1 表裡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無時無刻不與大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同時,人與自然又有相對獨立性,人體有自己的內環境,以維持人體細胞的正常生命活動。人體與自然界相對獨立性表現在表裡兩個方面。表形成人體內環境,包括皮毛、肌腠、經絡,構成了人體內臟器官與自然環境的自然分界;裡包括血脈、骨髓、臟腑,是在表營造的內環境中生存的組織器官,是生產、製造人體細胞生存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的機器。表和裡的劃分是一種部位劃分方法,表營造出人體內環境,裡為細胞提供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表和裡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外邪侵襲人體過程中,剛剛侵襲到表的層次則為表證,病邪深入到臟腑器官則屬於裡證。是反應疾病所在位置的概念。
表證對應兌卦,在人體為肺系統,所以表證調理肺系統為基礎。
裡證對應艮卦,在人體為胰系統,所以裡證調理胰系統為基礎。
2 寒熱
寒熱是人與自然界共同存在的現象,自然界一年四季寒熱往來,在人體也有寒熱變化,正常規律是白天體溫高,夜間體溫低;運動體溫高,靜臥休息體溫低。人是恆溫動物,體溫高人體就會增加散熱,體溫低就會減少散熱,以維持人體體溫恆定。
當外界環境發生寒熱變化、病原微生物侵襲的時候,人體會通過調節體溫的辦法抵抗和適應環境變化。當免疫功能正常,體溫調節功能正常,臟腑器官能夠產生足夠多熱量情況下,人體會通過升高體溫的辦法抵禦環境變化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引起發燒,稱為熱證;當臟腑器官產生熱量不足,不能維持正常體溫環境,人體就會通過收緊皮膚、寒顫、增加排尿等辦法維持體溫,表現為怕冷,稱為寒證。是反應疾病性質的概念。
寒證對應坎卦,在人體為腎系統,中醫有真火在腎,所以寒證調理腎系統的同時也兼顧心系統調理。
熱證對應離卦,在人體為心系統,中醫有真水在心,所以熱證調理心系統的同時也兼顧腎系統調理。
3 虛實
人是由細胞構成,細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也就是細胞是活的生命體,細胞生理功能的發揮和我們人體一樣,吃得飽,睡得香,沒有病,精氣神旺盛,工作成效就好,有使不完的的勁。反之,吃不飽,吃的沒有營養,睡不好,精氣神差,工作起來就無精打採,效率不高。
物質、能量、信息對應通常所講的精氣神,精足就是物質方面能夠滿足細胞需要,就是各種營養素,營養素通過血液輸送到全身,中醫用血來代表人體物質需要;氣足就是能量方面滿足細胞需要,通過化學分析發現一些生命動力元素和活性物質具有氣的功能;神足就是信息掌握能力強,反應靈敏,是人體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
虛為不足,實為充滿。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能夠滿足細胞需要為實,不能滿足細胞需要為虛。虛實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環境,另一個是形成人體內環境的各個器官。
3.1 環境層次:是指氣血。病理狀態下,實證指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氣血失調,體內病理產物蓄積,以邪氣盛、正氣不虛為其本病理,表現為有餘、亢盛、停聚特徵的各種證候。虛症指氣血、津液、精髓正氣虧虛,邪氣不著,表現為不足、松馳、衰退為主的各種證候。
3.2 器官層次:實證是器官功能完好,能夠有效抵禦外邪侵襲人體,在人體與病邪的戰鬥中會在表進行,出現發熱、功能亢進等陽性表現。虛症則不同,出現虛症時器官功能已經下降,無力抵禦外邪侵襲。現代醫學通過先進儀器已經發現人體器官的生長發育規律,一般是從出生到20歲為生長發育階段,人體器官也在不斷的生長發育中;20~30歲為生命力旺盛階段,此階段人體器官的功能是最強盛的時期;30歲以後器官功能開始逐漸下降,60歲以後就步入老年階段,有些器官功能已經處於低下水平(不及格)。當人體發病以後會加速器官的衰老過程,表現出來的就是虛,滿足不了人體需要。
人體器官功能下降不都是導致虛症,當器官功能整體出現下降時,反應的是衰老。衰老過程與年齡同步則是正常的,過早出現衰老被稱為未老先衰,這時候是需要進行調理的。病理狀態下器官功能下降出現虛證,一種原因是器官本身組織結構受損,中醫火神派稱為器官劣化,生理功能功能下降,導致環境;另一種原因是器官組織結構正常,生理功能滿足不了需要,導致人體內環境惡化。
虛症對應震卦,在人體為肝系統,所以虛症以調理肝系統為基礎。
實證對應巽卦,在人體為胸系統,所以實症以調理胸系統為基礎。
4 陰陽
陰陽是辨別病證類別的兩大綱領,是總綱。在八卦規律中父母為子女的綱領,八綱辨證中陰陽為表裡、寒熱、虛實六綱的綱領,呼應了八卦與八綱的對應關係,陰證和陽證是乾卦和坤卦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於乾坤兩卦承襲老陰老陽之氣,陰陽性質已經達到極點,病理狀態表現為不足,中醫以虛症論治。其中陰虛是腦系統交感神經興奮和胎系統抑制性腎上腺激素等的作用,陽虛是腦系統副交感神經和胎系統雌激素、五羥色胺等激素的作用。
三、結束語
八綱辨證是中醫的基礎,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而來,在東漢張仲景生活的年代還沒有形成八綱辨證的概念,但是,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充分運用了八綱辨證,是張仲景已經掌握了八綱辨證的規律,並且作為辯證的基礎,那麼,張仲景是依據什麼運用了八綱辨證呢?會不會是八卦?本文完成了八綱與八卦的匹配,為掌握八綱辨證提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