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利可共而不可獨」(曾國藩)。
知識共享,歡迎轉發。
「蟄」跟「蜇」用法的不同杜老師:
我寫作業時把「蟄」跟「蜇」給混淆了,請您講解一下這兩個字的不同用法。謝謝!
北京學生 楊書哲
楊書哲同學:
「蟄」跟「蜇」讀音相近、字形相像,因此很容易搞錯。
「蟄」讀zhé,指動物冬眠。例如,《西遊記》第九十二回中,唐僧被妖怪綁在柱子上,忽然看見孫悟空變的螢火蟲飛來了,不禁奇怪地說:「此時正月,蟄蟲始振,為何就有螢飛?」孫悟空忍不住,說:「師父,我來了!」
書面上常見的「蟄伏」一詞即指動物冬眠。例如:葉聖陶在《隔膜·苦菜》裡說:「蚯蚓很安適地蟄伏著,這回經了翻動,他們只向泥土深處亂鑽。」
「蟄居」一詞則指人像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藏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面。
例如:近來天氣大不佳,難於行路,恐須蟄居若干時,故不能相見。」(魯迅《書信集·致姚克》)
「蜇」有兩種讀音,一種是一聲zhē,另一種是二聲zhé。
「蜇」讀一聲zhē的時候,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蜂、蠍子等用毒刺刺人或動物」。例如:「他昨天被蜜蜂蜇了一下」「被蠍子蜇了可不得了」。
另一個意思是「某些物質刺激人體使發生微痛」。例如:「切洋蔥得小心蜇眼睛」「這種藥水塗上後蟄得慌」。
值得注意的是,「螫(shì)」也表毒蟲刺人,例如:「若怕蜂螫,用薄荷葉嚼細,塗在手面,其蜂自然不螫。」(《農政全書·蜜蜂》)「螫」在文言中讀shì,在口語中讀zhē,是個文白異讀字。現在表示「被蜂的毒刺刺了一下」時,一般用「蜇」。
「蜇」讀二聲zhé的時候,用於「海蜇」一詞。例如:「我喜歡吃海蜇皮。」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09月15日 第03版)
更多內容,請點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中文編輯校對[2](QQ群):236902340,中文編輯校對[1](QQ群):302032982〕
可在QQ中搜索群號,也可直接用手機QQ掃描下方二維碼加群:
中文編輯校對[2](QQ群):236902340
二維碼
〖●◉編輯校對◉提升語言文字水平●〗
延伸閱讀:
新版《標點符號用法》的變化和標點符號的誤用
【權威】標點用法疑難全解(圖)
英文、數字與標點校對知識
夾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標點符號用法(全圖)
標點符號疑難20例
標點符號的誤用與修改
香港文聯:繁體、異體、古今字用法
新華社:新聞信息報導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最新修訂版)
《人民日報》文字差錯50例
數字的正確書寫方式
容易用錯的50組詞語(圖)
編輯校對常見疑難問題彙編(第1期)
【重磅】總編室:容易寫錯用錯的字詞
編輯校對
「查看歷史消息」方法(任選一):
1.可直接點擊本文頂端標題下方的「編輯校對」;
2.手指按住下方二維碼;
3.點擊本公眾號(「編輯校對」)右上角人像。
中文編輯校對(QQ群):302032982[1]
868篇編校及文字類經典文章,新聞出版專業書籍、國標、辭書等共115個共享文件(免費下載)。分欄目查詢地址:http://qgc.qq.com/181617928 (群英薈萃,除了編輯校對外還有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生、社科院語言文字所研究員等等)。附:職業資格考試真題。〔此群已滿,請加中文編輯校對[2](QQ群):236902340,一樣的資料,一樣的專業。對內容作了進一步精選,並持續更新、上傳。〕
寫作是重要的技能
文章千古事。「寫作即成長!」「寫作可以成為終生的事業!」關注微信公眾號「寫作教程」(微信號:writer-CN),學習寫作技巧。內容權威,來源可靠。
關注方法:可以在微信中搜索writer-CN,也可以掃描下面二維碼。
寫作教程微信公眾號
(手指按住二維碼,可自動識別,然後關注)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QQ空間)
專業知識、國家標準、業內資訊。內容權威,來源可靠。歡迎關注「編輯校對」微信公眾號:editor-CN,可搜索帳號關注,也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後,點擊「查看歷史信息」,可以讀以前的文章。
編輯校對微信公眾號
(手指按住二維碼,可自動識別,然後關注)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QQ空間)
分別複製以下英文(或拼音)字母到微信「公眾號」欄搜索,關注:
(步驟:微信——右上角「+」號——添加朋友——公眾號——複製其中一個公眾號的全部字母填入——搜索——關注)
寫作教程:writer-CN
編輯校對:editor-CN
廣告合作請直接在文末留言或者發信息給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