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點探究
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是什麼?他創作《月光曲》的激情來自哪裡?
首先,貝多芬從兄妹倆的對話中了解到他們因家庭貧困不能去聽音樂會,對兄妹倆產生了同情之心。
其次,彈完第一曲後盲姑娘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聽到盲姑娘由衷的讚美,貝多芬十分激動,一個雙目失明的姑娘,這麼愛音樂,又這樣懂音樂,這是知音啊!正因為遇到了知音,貝多芬才產生要為她彈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主題
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表現了貝多芬的善良以及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音樂才華。同時告訴我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依靠豐富的想像力,更源於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技巧點撥——聯想,讓句子更血肉豐滿
例句
比較前後的兩段話,你覺得哪個寫得更具體、更傳神呢?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曲調時而舒緩,時而明快,時
而激昂。他陶醉在這優美的旋律之中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
點撥
第一個段落描寫了曲調的高低、快慢變化。第二個段落運用聯想和想像的方法,讓我們在感受到貝多芬高超的音樂技藝的同時,更加感受到文章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寫文章的時候,如果既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得很具體,又能恰當地加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也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