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通過4個女孩,看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及其現實意義

2020-12-26 懶魚擺情感手記

由格蕾塔·葛韋格執導的《小婦人》本來是於2月14日情人節上映的,但由於疫情影響不得不撤檔。

未映先火,說得大概就是《小婦人》,憑藉著電影中對主角們衣服的獨特設計,這部電影獲得了92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一時間讓《小婦人》這部電影再添風頭和熱度。

該片根據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同名小說改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成長生活。大姐梅格溫柔渴望愛情,二姐喬特立獨行喜歡寫作,三姐貝絲乖順有一個音樂夢,小妹艾米活得現實且自我。

4個女孩性格迥異,對自己的女性價值和定位也大不相同,電影通過對這4個女性角色的刻畫和她們各自最終命運的演繹,開始了對19世紀美國女性意識的探尋,從而體現出那個時代女性身上的獨特魅力。

一、梅格:將嫁人看成歸宿,但從未忘記追隨「美」的小婦人(美的意識的代表)

梅格是家中的大姐,她舉止得當,愛美又嫻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標準妻子」。

她的夢想就是嫁給一個有錢人,擁有一座城堡,裡面擺滿首飾與漂亮衣服。

她對美的追求比其他三個姐妹都要強烈,去參加舞會,一定要梳好看的髮型,一定要穿漂亮的禮服,還要配上合適的手套和帽子,即使不昂貴,但要好看,明明高跟鞋硌腳,她硬是穿著它高興跳了幾個小時的舞。

「為了漂亮,受罪也值得。」是梅格的人生箴言。

這樣一個愛美、喜歡時尚的姑娘,最後卻選擇嫁給了一個清貧的家庭教師約翰,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

美與窮貌似天生對立,一個喜歡昂貴的首飾,很多漂亮衣服的女人怎麼可以安心過上清貧的小日子?

可梅格卻做到了。嫁給約翰後的梅格並沒有放棄對美的追求,她依舊是那個願意花重金買下漂亮衣服的小婦人。

她希求美好的事物,但心中也知道,假如有一個小家,有自己的可愛寶寶,她也會滿足的。

電影中對梅格是典型的「適合娶為妻子」的小婦人,但她又和那類把自己一切都奉獻給家庭的小婦人不同,她安於圍著家庭轉,但依舊忘不了自己的追求——那就是對美的追求。即使生活貧困,她依舊保留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渴望與熱情。梅格身上那股對美的熱望,恰恰是她獨有的魅力,也是19世紀的美國女性最缺乏的特性。

二、喬:追求自由、獨立的生活,用自己才華贏得尊重的小婦人(獨立意識的)

喬在家中排名老二,是家中最與眾不同的那個小婦人。

她不像其他幾個姐妹那樣,文靜、淑女,更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沒有淑女的步子,只有狂奔的身影。在其他人都不願意和男生交朋友的情況下,她卻主動與勞裡成為好朋友

她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一心只想把自己的小說寫好,她的夢想是擁有幾間超大的房子,房子裡面堆滿了莎士比亞和歌德詩集,而她就用一支筆寫好一個個崇高而又充滿生機的故事,並希望能以此為生。

喬並不渴望依附任何一個人,她違反世俗,渴望獨立。她的獨立並不僅僅表現在,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還表現在她對愛情、對婚姻、對家庭這些社會世俗規定的女性命題的不一樣的見解與追求。

為了寫作的夢想,她可以離開家鄉、親人獨自去紐約追尋自己的靈感寫作;面對富家子弟勞裡的求婚,她遵從內心,拒絕過一種被約束的生活,轉而和自己靈魂契合的老教授展開戀情,哪怕他一貧如洗,哪怕他年紀尚大。

電影中的喬是一個最接近現代女性的角色,她有獨立的金錢觀、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她願意用自己掙來的錢貼補家用,也不介意剪掉一頭長髮換取微薄的路費,更不會因為對方的貧富而選擇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她渴望像男孩子一樣,可以追求自由與獨立,可以在公眾場合大膽討論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在19世紀的美國,喬這樣的角色無疑是一個「反叛」人物,但也正是因為那個時期有了喬這樣的「反叛」人物,催生了後面的女權運動、女權主義者和女權意識與思想。

三、貝絲:安靜聽話,甘願付出,喜歡音樂的小婦人(追夢意識的代表)

貝絲是存在感最低的一個小婦人。她安靜,不太喜歡社交,只願意和自己信任的幾個人打交道。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其他幾個人都各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她選擇包攬下家務。

當然,她也有自己的追求。她喜歡音樂,希望能夠成為一個音樂家,並一直以此方向努力。

但不幸的是,年輕的貝絲因為小時候染過猩紅熱,身體狀況一直不好,後面也是因為這個而去世。

在電影中對貝斯貌似並不能體現出一種女性意識。反倒更像一個反面典型——犧牲太多自我,最後耗儘自己的生命。其實不然,貝斯對她音樂夢的追逐從未停歇過。

貝絲這個人物角色的設定更符合那個時期女性的社會分工和地位,但她身上同時也有著不一樣的氣質,那是她閃閃發光的音樂夢為她鍍上的,如果不是因為身體狀況不好,英年早逝,貝絲或許也會成為一個不錯的音樂家。

儘管貝絲的夢想和她的人一樣,早早夭折,但那個時期女性對夢想的追求,並敢於追求自己夢想的意識已經初見雛形了。

四、艾米:渴望躋身上流社會,並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小婦人(自我意識的代表)

艾米是四個小婦人中最小的一個。但同時也是獲得最通透的一個。

她從小便知道自己要什麼,那就是嫁入上流社會當富太太。

她這個夢想和梅格相似,但她比梅格更堅定,也更懂得「利用」資源和關係。

就像她自己所說的:「我們家一定要有一個人嫁給有錢人,你們都不可能了,那就只有我了。」

這樣的艾米有點唯金錢至上。但不得不說,她對自己想要的一直很清楚,並且堅持。

艾米先是通過自己的甜言蜜語討好了自己的姑婆,獲得了去歐洲旅遊的機會,在那裡深造自己的畫術,也以此認識更多上流社會的人。

然後利用姑婆的關係和年收入四萬的佛德瑞談戀愛,最後又和追求過姐姐喬的勞裡結婚。只要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她才不管別人的感受呢。

這樣的艾米有點自私,甚至是太過自我,但艾米這種自我意識,在19世紀的美國簡直太珍貴了。在一直歌頌奉獻與犧牲的時期,艾米的自我,可謂是那時期的美國的一個先鋒。

五、19世紀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小婦人》中4個小婦人每個人身上都具備一種女性意識,19世紀的美國,女性地位並不高。主要以男性為主導。

但《小婦人》中的四姐妹每個人身上都出現了「女性意識崛起」的苗頭。

先從女性意識最弱的貝斯談起:她安於平淡的生活,但依舊追逐自己的音樂愛好。是「追夢意識」崛起的標誌,但最後因為身體不好,她去世,隨之埋葬的還有她的音樂夢。

19世紀,美國經歷完南北戰爭,人民內心匱乏,急需一些精神食料,這時候夢想兩個字奢侈,但又必須。

其次是大姐梅格的女性意識:大姐梅格對金錢有欲望,但最後還是歸於平淡。即使嫁為人婦,但梅格還是對漂亮的衣服和首飾愛不釋手。這意味著19世紀美國女性「對美的追求意識」的初醒。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特殊時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愛美的權利,梅格代表了大部分小婦人,但又是那極少部分把追求美作為人生準則的人。因為大部分小婦人最後都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美。

然後是女性意識明顯的艾米:艾米希望成為一個畫家,她不像貝絲那樣唯唯諾諾,也不像梅格一樣瞻前顧後,她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不管付出怎樣的代價,用什麼要的手段。

看完電影後,很多人都說,艾米是電影中最自私的一個小婦人。對家庭付出最少,但最好的也都給她享受了。

其實這一切都是艾米自己努力的結果,她想要去歐洲學習,她就討好姑婆,她想躋身上流社會,她就答應勞裡的結婚。

她活得是自我,沒有那麼束縛和顧及,在強調奉獻和謙讓的大時代,艾米的自我意識可以說是走在了前沿。

女性意識最強的就是喬:喬是最符合現代標準的獨立女性,她想過上好生活,但並不想依靠別人,而是想通過自己的雙手讓自己過上好生活。

她有不將就的戀愛觀。即使對方腰纏萬貫,如果她不喜歡,她也會拒絕;如果喜歡,哪怕對方身無分文,她也毫不在乎。

她有不盲目的金錢觀。她渴望賺很多很多錢,她為了因為20元賣掉她喜歡的稿子。卻不願意因為錢委身於別人,丟掉自己的自尊。

十九世紀的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不久,但很快也開始了工業革命,男人的任務賺錢養家,女人的任務就是操持家務,那時候標準的女性應該是像梅格或貝絲那種,喬無疑不會是最佳人選。

太過獨立的女性會被當作異類的。社會崇尚的都是「相夫教子」「嫻熟溫柔」「居家持家」型女性,女性在那個年代更像是關在籠中的金絲鳥。

也正是因為如此,馬奇家四個小婦人流露出的「美的意識」「追夢意識」「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才如此珍貴。她們用自己的角色探索了那個時期美國女性的更多可能。女性在馬奇家不再是一個模子,而可以成為各種角色——可以是愛美的家庭主婦,也可以是獨立敢於表達的作家,還可以是文靜但又心懷夢想的小女人,更可以是嫁給富家子弟並且依舊不忘追逐自己事業的上流女性。

六、《小婦人》的現實意義

《小婦人》是一部女性成長的電影,她關注女性的愛美、夢想、自我與獨立,和現代思想接軌,但也不得不說,這部電影也受到了19世紀美國社會主流思潮的影響,有其局限性。

正如,電影最開始那位編輯對喬寫稿子的要求:如果主角一定要是女性女性,最後結局要麼是她結婚了,要麼是她死了。

《小婦人》最後4個小婦人的結局,就是如編輯口中女性的命運:貝絲去世,其他三個都結婚了。

有人說,這是原創小說作者奧爾科特對時代的一種妥協,她不能明目張胆地去反抗當時時代的主流,所以即使她描述了再多自由而獨立的美好意識,最後結局都必須符合大眾主流。

無論怎樣,《小婦人》這部電影都傳達出了高於它作品本身的聲音,她通過4個小婦人的命運與性格探索了那個時期美國女性意識,讓我們看到了更多不一樣且發光的女性。這部作品也激烈了無數女性走出家庭的桎梏,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小婦人》這個故事之所以能經久不衰,被不同時代的人喜歡,正是因為它所傳達出的精神和與現實接軌的地方。讓更多處於類似困境的女性能夠勇敢地跳出自己的圈地去尋找和追求自己獨特的部分。

女性不應該就是什麼樣子,女性也可以有無數種可能,撕掉標籤,拒絕被設定與定義,打破偏見與束縛或許就是《小婦人》留給我們最深層的現實思考。

4個女孩,4種不一樣的人生,《小婦人》的魅力不僅體現在19世紀的美國,女孩們的自由與獨立,追求美與夢想,活得特立獨行且自我,對這些美好品質的追捧與強調才是她成為經典的加分項。

相關焦點

  • 小婦人:具有現實意義的美式英雄之旅
    影片故事設定在美國南北戰爭時代,以戰後的現代故事開頭,講了四位姐妹尋找真愛與理想,開啟新生活的故事。四位姐妹有著不同的藝術天分,也代表了不同的女權意識。在一個對女性各方面壓抑限制的社會裡,他們用7年的時間,從女孩蛻變成女人。
  • 小婦人:具有現實意義的美式英雄之旅
    影片故事設定在美國南北戰爭時代,以戰後的現代故事開頭,講了四位姐妹尋找真愛與理想,開啟新生活的故事。四位姐妹有著不同的藝術天分,也代表了不同的女權意識。在一個對女性各方面壓抑限制的社會裡,他們用7年的時間,從女孩蛻變成女人。甜茶和羅南繼《伯德小姐》後,再次搭檔銀幕cp,飾演原著中令人意難平的一對:勞裡和喬。
  • 影評:《小婦人》裡的女性意識覺醒
    電影故事梗概《小婦人》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馬奇家的父親上了戰場,家裡留下媽媽和4個女兒。女性意識覺醒女孩們的姑媽終身未嫁,過得是另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但前提是她有來自父輩的物質基礎,是個老富婆
  • 《小婦人》:影響世界百餘年的4個女孩,誰說女人只會談情說愛
    在隆重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新版《小婦人》成為了奧卡獎耀眼的一顆星。它不僅成功斬獲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獎等提名,而且成為一代女性備受歡迎的電影之最。光看奧卡獎中這六項提名,就可以看出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價值,可謂影響深遠,意義非凡。
  • 19世紀的《小婦人》獨立女性意識和現代獨立女性定義有不同嗎?
    《小婦人》是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在186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這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家庭倫理小說,表達了強烈的女性意識覺醒,帶有作者很強的自傳性。小說大多數生活細節都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小說的結局與作者的真實人生卻大相逕庭,作者終生並未嫁人堅持追求自己心中的愛與自由。
  • 《小婦人》:拍出獨立女性的新意
    原標題:《小婦人》被贊拍出獨立女性的新意正在公映的《小婦人》上映8天,取得了3650萬元的票房,雖然這個數字不算驚豔,但該片卻在女性觀眾中贏得了好口碑,評價該片拍出了「獨立女性的新意」。《小婦人》是美國女作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68年。
  •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這是一部講述四個姐妹成長史的電影,充滿著對女性的關懷,導演細膩的敘事手法與巧妙的剪輯風格使我們在姐妹四人的童年與成年之間,看到歲月在女孩們身上究竟留下了多麼美好的痕跡。電影中十分巧妙地把握了十九世紀美國女性意識的萌芽與外界客觀約束的矛盾,將這二者的矛盾集中表現在女性愛情與理想兩難境地之中。
  • 《小婦人》1994的小婦人和2019的女孩們
    「先入為主」的想法,讓我遲遲無法鼓起勇氣去看2019版的《小婦人》。畢竟,1994年電影版的卡司,實在過於強大。90年代好萊塢最受歡迎的玉女演員薇諾娜·賴德出演這部舉世名著《小婦人》的女主角Jo——一位有些男孩子氣,全心全意愛著周遭每個人,生性獨立樂觀的勇敢女孩。
  • 《小婦人》,一部恆久閃光的女性必讀啟蒙書籍
    影片《小婦人》改編自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所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一家四個獨立女性堅守自我、努力追求夢想的故事。這一時期最大的變革還是女性們開始逐漸擺脫家庭的桎梏,女性主義意識日趨的覺醒和提高。
  • 豆瓣高分電影《小婦人》折射的女性光芒:如何做一個真正獨立的現代女性?
    ——《小婦人》豆瓣高分電影《小婦人》講述了四個姐妹的溫暖生活點滴和生活追求。主人公Jo女性意識完全覺醒,用她的細膩筆觸寫下了這個吵鬧而溫暖的家:端莊美麗渴望愛情的大姐Meg、性格內斂細心善良的妹妹Beth、活潑開朗熱愛藝術的小妹Amy和看似反叛卻有主見有深情的Jo。
  • 為什麼我們要再看一次《小婦人》?
    為什麼我們要再看一次《小婦人》1868年,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出版《小婦人》,描述南北戰爭時期March一家四姊妹的故事,出版兩周旋即售罄,此後翻譯成52國語言,一路暢銷至今。自1917年開始,《小婦人》的故事便已被搬上大銀幕數次。而今觀眾可能會想問:「為什麼我們還要再看一次?」
  • 【不推】《小婦人》翻新經典故事更有時代意義
    時光網訊 奧斯卡提名導演兼編劇格蕾塔·葛韋格,最新導演作品是改編自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經典小說《小婦人》的同名電影。葛韋格版本的《小婦人》,從劇本、表演、配樂、攝影等各個方面一氣呵成,新的視角描繪這普通家庭中四姐妹的生活,鋪路給原著裡的女權意識理念隨劇情自由的展開,新鮮又忠於原著的風格。  就像兩年前她的導演處女作《伯德小姐》,葛韋格執導兼編劇的《小婦人》深具個人風格。
  • 《小婦人》150年後的歷久彌新
    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以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為藍本的帶有自傳色彩的家庭倫理小說。在認清現實後,仍然熱愛生活是真正的英雄主義,這群善良、熱情、朝氣蓬勃的溫暖女孩們,在任何時代都會像火焰一樣閃耀,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真正熱愛生活、擁抱生活。
  • 《小婦人》:4個姐妹4種性格,人生的岔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
    周末去電影院觀看了豆瓣評分8.1的《小婦人》,全程佩戴好口罩觀影,也算為電影行業的復工復產做了一點小小的貢獻。七夕檔上映的《小婦人》並不是一部獻給情侶的愛情文藝片,反而更適合女性朋友間聚會時一起觀看,它是一部主要面向女性,旨在描寫女性成長的作品。
  • 《小婦人》被贊拍出了新時代獨立女性的新意
    正在公映的《小婦人》上映8天,取得了3650萬元的票房,雖然這個數字不算驚豔,但該片卻在女性觀眾中贏得了好口碑,評價該片拍出了「新時代獨立女性的新意」。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是作者的半自傳體小說。創作上受到當時大思想家愛默生的影響,強調了個人尊嚴與自立自律的觀念,被翻譯成了一百多種文字,撞擊著女性讀者的心弦。
  • 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
    「溫柔自有千鈞之力」——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作者:李燁涵八月末,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長篇小說《小婦人》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我國上映,講述了南北戰爭時期美國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其中閃耀的溫情力量、女性主義光輝,在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討論。
  • 小婦人:具有現實意義的美式英雄之旅 這部電影讓你明白 原著為何...
    影片去年12月在北美開畫後,就收穫了不俗的口碑,爛番茄新鮮度95%,MTC評分91,IMDb8.3……它在頒獎季獲100多項提名,40多個獎盃。在今年的奧斯卡上,也入圍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在內的6項大獎,最終拿下了最佳服裝設計獎。
  • 《小婦人》:理想與現實間只差一個結局
    2019年翻拍的新版《小婦人》歷經疫情的波折,終於在2020年的七夕節重回中國內地影院,得以成功將這部由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創作的關於「女性」的世界名著再次推到大眾視野面前。儘管有1994年版的珠玉在前,新版《小婦人》依然憑藉其非線性的敘事和對馬奇一家四姐妹更為深刻而豐富的內心刻畫滿足了我對它的期待。
  • 《小婦人》1-3集英劇+電影 | 每個女孩都應看的成長與愛情劇
    《老友記》裡瑞秋對一本世界名著愛不釋手,她讀了無數遍並將這本書推薦給喬伊,結果喬伊感動到心碎,之後把這本書放到冰箱裡再也不敢看了。《我的天才女友》中莉拉和萊儂也從這本書中獲取力量。這本書就是美國女作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的作品《小婦人》。
  • 四度翻拍的《小婦人》,背後是一幅百年女性觀念的變遷史
    1933年版本中,凱薩琳·赫本飾演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喬,她拒絕自己的女性身份,爬牆上樹,跑跑嚷嚷,舉止行為活脫脫一個男孩。在這個版本中,丈夫在外打仗,堅強的馬其太太給了四個女兒力量,她們時常接濟貧窮的居民,聖誕節也不例外。《小婦人》的故事發生在被失業和貧窮侵襲的美國內戰時期,這部電影對觀眾來說是一種安慰。1933年的美國觀眾需要乾淨和美好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