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太快容易忽略了沿路的風景,拍得太多容易失去了按快門的動力。或許你已經開始考慮換一種拍照方式,不管自我激勵還是身邊朋友的影響,或者就是想尋求一種與眾不同的攝影體驗,你可以開始考慮為自己買一臺膠片相機了。
你可以不拍膠片,但是不能不了解。
撰文、攝影:苗高杉
就像你已經知道的那樣,現在可用的主流膠捲分為135和120兩種格式。本文只介紹135相機,畢竟135相機可拍的張數較多,對於新手來說有更多的練習機會,另外是價格便宜且容易買到。
一、你可以接受的價位
很實際的問題,你樂意花多少錢來養膠片。膠片相機,一分錢一分貨。如果數碼產品還是由於炒作營銷而存在價格水分的話,膠片器材可謂久經磨礪,性能好壞各見分曉,加之各類網店價格透明,所以,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確定一個自己能夠接受的價位。
如果預算高於5000元,可以不用往下看了,不管是萊卡M/R系列還是康泰時G/RTS系列,選擇起來並不難,就看你荷包有多鼓。如果預算低於500元,那麼就支持國貨吧,海鷗DF可以收入囊中。介於500元和5000元之間可選的餘地就很大,下面主要說一些主流機型,「手動、日系、單反」。
另外,器材價格與新舊關係很大,此處只指功能正常、使用痕跡不多的機器,給大家做個參考。某些特殊型號和限量版,例如帶取景器熱靴的尼康F3P,或者鈦合金版奧林帕斯OM4T,價格都比普通版本翻好幾番,就不是本文討論的範疇啦。
二、電子vs機械
各有利弊,我在這裡沒有傾向性,只是簡單羅列。
70年代電子快門剛出現的時候用戶對它不是很放心(雖然技術上已經成熟),所以像佳能New F-1和賓得LX都是電子和機械快門並存,可謂是奇怪又彪悍的哥倆。除此之外,表中其餘的機器都站隊明確。當然這裡說的電子機其實大部分也是機械構造,只是用電磁鐵來控制曝光程度而已。
旗艦機/專業機方面,尼康F3、美能達X-1再加上佳能New F-1、賓得LX,算是最專業的電子快門機。尼康F2和佳能F1是同時期相互競爭的純機械專業機,這兩個都是我的所愛,當然更愛後者多一些吧,模樣霸氣,線條簡潔,手感一流。
非專業類,佳能A1、尼康FE2和FA、奧林帕斯OM2、美能達XD7和X700、賓得Super ME是電子快門相機的代表,尼康FM2和Nikkormat FT、奧林帕斯OM1、美能達SRT101、賓得MX都是優秀的純機械相機。
電子快門可以實現光圈優先曝光,對於光圈快門檔位還沒理清頭緒的同學來說可謂方便,當然,用機械快門正好可以幫你掌握曝光要領,不是嗎。準確性上,電子快門更準,而且能達到的最低慢檔也比較誇張,比如美能達X-1可以達到16s,而同時期尼康F2隻有2s,但是這個現在來看沒太大關係。
收藏家更青睞機械快門,認為機械組件更可靠,而電子元件會隨時間而老化。所以,當膠片退出主流攝影以後,機械相機掉價不像電子機那麼快,甚至有些機器最近幾年開始炒高。機械門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即使相機沒電也照拍不誤,而電子機就不那麼走運了,這樣的情況我就遇到過。
值得一提的是,純機械相機的測光組件比較容易老化,早期使用的1.35V水銀電池現在只能用其他來替代,電壓的波動可能會造成輕微影響。但是這些都不是大問題,關鍵看你自己能夠接受的程度。
總而言之,如果更注重使用便捷性,可以買臺電子快門先用著;如果想買一臺更有「操作感」的機器,那麼純機械相機是很好的選擇。手動檔和自動檔汽車也是這個道理吧。
三、你有多在乎外表
買相機和追女孩子一樣,總是那不經意的回眸,讓你念念不忘。
問題是,在選擇相機/女朋友時,你有多在乎這些外在因素?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所以漂亮機器的價格在步步升高,不過幸好,大部分情況還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早期膠片相機為通身全金屬,後期開始加入塑料材質,由內至外,節省成本,亦減輕重量。主流的兩大色系,黑色沉穩低調,邊角磨蹭的露銅痕跡記錄下歲月滄桑,機底的劃痕又讓你想起曾經停留的哪個街巷;銀白色靈巧精緻,與飾皮形成的反差更突出了線條的筆直,讓人愛不釋手又感覺似曾相識。
這裡先從豆瓣四大神機說起吧。我一直搞不清楚,除了佳能AE-1、美能達X700、尼康FM2還有哪一個?是OM-1,還是Super ME?然後我也不太清楚這些機器變成神機的依據,也希望大家在評論裡說說自己的想法。
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AE-1不帶P(program)的那款,Canon標誌在五稜鏡正前方很萌很清新,小清新的極致,後期的AE-1P把logo搬到斜面上就失去趣味了。他們說AE-1是一款關於愛情的相機,源於日本電影「只是愛著你」,女主角手裡正是黑色版AE-1;我也喜歡男主角手裡的那枚F-1,厚重、精密,專業機中的佼佼者,得此一機可以無他矣。
X700應該不會有女生喜歡吧,但是其功能完備作為男生的日常工具還是不錯;我自己更喜歡美能達XD-7,至少平板機身有那麼點兒線條感,不像X700有多餘的稜角。美能達做東西總是中規中矩,不夠小巧,不夠霸氣,但是夠用。因為海鷗、珠江等採用的都是美能達MD卡口,所以大陸對M家器材頗具好感,加之市場保有量大,購置一臺當作入門實在不難。
很多人抱怨尼康FM2在國內被炒得太高,其實港澳臺還有歐美人一樣鍾愛此物,我在臺灣的中古相機行擺弄FM2,攀談中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店家對它的傾情,當然價格不菲。橫平豎直,尖頂斜角剛剛好,再加上胸前板正銘刻的FM2標誌,真的是359°無死角美機;四千分之一快門速度,重曝光反光板預升都有,如此內外兼修還要求什麼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自拍鈕不夠穩重,我更喜歡它的前一代FM那種對稱梯形的旋鈕。同一時期的FE2,認真比較會發現機頂角較FM2略微平整,再加上非純機械,所以名氣遜色一些。無論如何,因為價格略低且性能上不輸FM2,FE2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好看的東西真的很難分出個甲乙丙丁,所以我只能說奧林帕斯OM1也是最漂亮的膠片單反之一,但是如果考慮個頭大小,可以把這個之一去掉。那時候各大廠商都覺得受五稜鏡體積的制約,機身無法再小,但是人家獨闢蹊徑,把五稜鏡嵌入鏡箱,可謂首創。之後OM2改為電子快門,延續了純金屬外觀、簡潔小巧、做工精美的特點,機頂俯瞰無一絲冗餘之地。
賓得Super ME是一臺電子化程度很高的機器,但是P家還是為之保留了一檔機械快門,算是對當時電子冒進的補償吧。與上述OM系列一樣小巧,但用料略薄,質地略輕,拿在手裡像微單。Super ME受歡迎一部分是因為對老鏡頭的兼容性, 另外一部分是難得的1/2000快門速度,這在當時的非專業級膠片中算是很難得了。
以上只是舉幾個例子來對膠片單眼相機的外觀進行說明,有代表性,但是並不是說就比其他要好看。話說回來,現在市面上的機器論性能都大同小異,你明確了購買目的和價位區間,然後隨眼緣就好,選擇你喜歡的,然後喜歡你所選擇的。
四、有多耐用?如何驗機?
衡量一臺膠片相機的好壞,有很多因素,例如:外觀、操作便捷性、質地與手感、防潮狀況、極限狀況、機震大小、快門速度上下限、故障率與維修、快門壽命、可配鏡頭群、測光方式、取景視野率、可用電池等。
但是時代變遷,現如今大家不會抱著膠片拼命拍,也不經常奔赴嚴寒酷暑,所以很多因素一開始可以不考慮,所以這裡主要介紹相機易出的故障和維修事項。
要補充一句,前面提到專業機與非專業機,除了價格、材質和外觀差別之外,所謂的「專業」主要體現在可靠性和抗極端環境的能力上。以尼康F3為例。
外觀
當你拿到一臺新相機,首先應該檢查的是鏡頭,有無起霧發黴和破損,對著光線觀察仔細,有時候邊緣的黴絲和黴點不是很容易發現。黴與霧對成像影響很大,它們會降低對比度和銳度,不要小看一兩個黴點,一不小心還會發展壯大連成一片,有些黴和霧可以擦除,有些不能,所以小心為妙。另外,如果發現有開膠現象,一定不要購買,因為這個更加不可修復,會徹底殺死一枚可愛的鏡頭。鏡片上可能會有一丁點擦痕或者脫膜,鏡筒裡難免漏進灰塵,這些都是可以容忍的,所謂的「不影響畫質」大部分是真的,大部分人都有完美主義情節,所以你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容忍度和價格接受程度,再做決定。
其次,透過取景器看有無雜質。如果視野中出現大面積黑色汙點,說明五稜鏡有掉漆。在早期設計中,取景目鏡與五稜鏡接合處用了一塊海棉遮蓋,日久天長,海棉逐漸老化成柏油狀,久而久之侵蝕了五稜鏡鍍銀層,就變成了如此狀態。五稜鏡掉漆在老機器上並不少見,即使像尼康大F、奧林帕斯OM1這種以「做工精良」著稱的機器也經常有這個情況。不影響使用,但影響心情,這是玩家常說的一句話。
然後,再打量一下外觀,像劃痕、磕碰等都是讓機器掉價的因素,缺少零件也是不無可能。我以前買過少過片扳手、少回片扳手、少自拍鈕、還有缺少電池艙門的機器,反正觀察仔細吧,不要上當受騙就好。有的前任賣家喜歡給相機紋身,歪歪扭扭的一行字母,讓人哭笑不得。
海綿老化問題也發生在機身金屬件上,一個是對焦屏周圍,用海綿來緩衝反光板上抬的碰撞,以吸收機震;另一個是機身後背的一圈海綿,起到了遮光作用。海綿老化似乎不可避免,更換起來也不是很麻煩,動手能力強的可以無視這個問題,雖然對價格沒多少影響,但是還是注意為好。
功能
快門準確與否一般聽聲可以大體分辨,一部分古老的機械相機慢速快門會有延遲,例如1/2秒變為1秒,1秒變為2秒,但是1/30以上基本沒有問題,加之膠捲的寬容度關係,不需要太在意。還有一些相機快門潤滑不夠會有嘯叫,像佳能AE-1和A-1就容易有這個問題,聲音有點兒刺耳,也不難解決。
測光是否準確也可以對比數碼或測光表來檢查。早期硫化鎘測光元件失效的情況比較常見,還是緣於工藝缺陷,如果你拿到一臺外觀尚可且測光準確的機械快門相機,那麼一定要好好珍惜。電子快門也會出現測光問題,身邊朋友的X700在任何情況都一直提示過度曝光,據說是電容老化的通病,換個電容可以解決。
另外,計數器和自拍鈕也是特別容易發生故障的部分,前者維修起來不難,後者不易,主要是各種齒輪咬合太過複雜,很多後期採用電子裝置來延時自拍,從而降低故障率。
鏡頭最容易發生光圈粘滯問題,是因為鏡筒裡的阻尼油漏到光圈葉片上,葉片彼此粘住無法收縮,打開鏡筒來清理漏油是一件複雜而有風險的工作,重新安上之後很容易影響卡口的定位精度,特別是對於廣角鏡頭,焦平面錯位的問題很普遍。
有些使用過度的機器會有反光板不回落的問題,這是因為彈簧過於疲勞彈性不夠,也可能是潤滑油乾涸導致摩擦阻力太大,都不是大問題,拿到師傅那裡換個件或者加點油就好。
關於膠片機的介紹就先說到這裡,熱愛攝影的朋友們,該出手時千萬不要猶豫,快去挑選一臺最適合自己的,回歸攝影本源,感受膠片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