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主旋律電影,很多觀眾多少會有一些心理上排斥,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主旋律電影都給觀眾留下的都是說教意味很濃的印象,愛國情感的傳達大多是通過臺詞灌輸給觀眾而不是依靠故事打動觀眾,所以觀眾內心抗拒的不是主旋律電影類型,而是拒絕在影院接受一兩個小時呆板地說教。
在9月25日,《我和我的祖國》西南大學校園路演活動現場,《前夜》篇導演管虎對主旋律電影也進行了解釋:主旋律電影應該被稱為主流價值觀電影更加合適,這並不是中國特有的電影類型,每個國家都會有。好萊塢以普世價值觀來向全球觀眾營銷「美國夢」,不也是一種主旋律電影?
近些年來,中國電影行業得到長足發展,電影從業者對電影的研究和探索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優秀影片也逐漸改變觀眾對主旋律電影的看法和態度,寓教於樂,愛國情感在觀影結束後油然而生,《湄公河行動》票房11.86億、《戰狼2》票房56.83億、《流浪地球》票房46.54億、《紅海行動》票房36.5億不正證明現在國產主旋律電影對觀眾具備吸引力了。
我最初加入到《我和我的祖國》「自來水」隊伍是因為參加了9月11日參加影片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路演活動。
在路演現場,影片主演張譯、韓東君和4700多位電子科技大學新生在體育館唱響了電影主題曲《我和我的祖國》,嘹亮動人的歌聲在體育場內迴蕩,那場面真的非常震撼。
在活動現場並沒有放映正片,在所有人入座之後,挨個播放了《我和我的祖國》七個故事的預告片,那也是我第一次觀看這部影片的預告片。
每播完一個預告片,場下的同學們都自發鼓掌,這也是叫我記憶尤為深刻的。
七段預告,七陣掌聲。
很顯然,七個故事已經顯露了它們打動觀眾的能力。
我在看張譯和任素汐主演的《相遇》篇預告時還溼潤了眼眶。
從那時起,我便對這部主旋律電影有了期待。
第一次觀看這部影片是在西南大學的圓頂報告廳,雖然場地和設備跟影城影廳沒法比,但是所有人在觀影時都是懷著肅穆的心情。
這場放映是重慶地區第二場放映,所以所有人對有幸提前觀看這部影片顯得格外興奮,開演前的熱鬧場面不像是在等待電影放映,而像是在等待某位大牌偶像登場。
觀影結束後,張一白和管虎導演上臺與觀眾見面。
張一白導演問場下觀眾看片哭了幾次,說哭了一次的人舉手,結果沒有人舉手;說哭了兩次的人舉手,這次舉手的人也寥寥無幾;說哭了三次的人舉手,舉手的人依舊不多。
這個時候張一白導演的語氣裡顯露了些許失望,誤以為這部影片沒有打動觀眾。
結果臺下的觀眾七嘴八舌補充到,看哭了六七次了。
這才讓張一白導演大鬆了一口氣。
就我而言,在觀影過程中眼淚沒有忍住的場景也有五六處,特別是在《前夜》和《相遇》兩個片段,眼淚都順著臉頰流到了脖子上,原本還覺得擦掉眼淚會很尷尬,結果擦眼淚的時候瞄到右面的女觀眾把眼妝都哭花了。
《我和我的祖國》濃縮了共和國70周年裡7個偉大的瞬間——1949年開國大典、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1984年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1997年、香港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1年神州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
但是影片沒有把鏡頭對準壯闊的歷史事件本身,而是以小人物的視角來呈現這些歷史對社會個體的影響,講述的是歷史背後的「小」故事。
這就是這部影片打動觀眾的所在,用如此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祖國70年來翻天覆地地變化,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長輩們的身影,在角色設定上還容易有代入感,在情感上非常容易產生共鳴。
所以觀眾哭了,不是因為角色遭遇悲慘,而是因為故事本身精彩,細節處理到位,故事裡的內核擊中了觀眾內心最柔軟的部位。
《我和我的祖國》被稱為眼淚收割機並不誇張,提請大家在觀影前務必帶多點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