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破月來花弄影,詩情畫意,讓人難以釋懷。
當暮色降臨,天上浮雲掩面,忽然雲開月明,溶溶月色中,花兒被風吹動,竟在月光下婆娑弄影。
情景交融,往事如夢。
中秋之夜,月亮更大更圓,月色更撩人。
又逢中秋佳節,一輪飽滿清亮的圓月高懸,晶瑩的月光籠罩著整個世界。
月是圓的,天是半圓的,和諧得很。
今日的中秋之夜,全家和和睦睦,團團圓圓。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萬家,家家如此。
如蘇東坡所云,「但願人長久,千裡共禪娟」。
中秋賞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
一年中,有十二次圓月,而唯獨中秋節的月亮,牽動著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一輪洗盡鉛華的中秋月以它慣有的沉靜月月年年地向人世間波灑著充滿詩意的理性光輝。
中秋月,它背負著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洇浸著幾多離愁,幾多相思,年年如是,歲歲依舊。
中秋賞月成了人們,特別是文人與月的一場天上人間的對話,成了人對月的一次心靈解讀。
也成為中國人對情感盡情釋放的一個節日。
記得小時候,「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李白的詩也是我們對童年的美好記憶,又是當時看到皓月當空時,天真爛漫和豐富想像的特有情懷。
一次中秋節遠行在外,深感月是故鄉明,感嘆當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
人在徵途中,有道路的順暢與坎坷,有心情的喜悅與憂愁。
同樣在夜深人靜之時,遙望長空,在月色中有著張孝祥「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的悠然;
也有著張若虛的「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靚麗;
同時也洋溢和享受著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寧靜與灑脫;
更有詩聖杜甫的「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的詩情畫意與怡然自得。
中秋明月有著特別的圓潤與亮麗,中秋月色有著別樣瀟灑的嫦娥和飄香的丹桂。
有著無限的誘人與無盡的思念。
在中國人心目中月亮具有的天庭的神秘和悵寥感覺,在中國文化的詩意中,故鄉的月圓選擇了這個天高氣清的季節,讓情感的寄託和比喻便更多了一層中國人特有的情結,這種情結是和我們民族大團圓情結一致的,而圓月時節的月亮,便是這樣用永遠充滿新意的情結,多了些寫實的寓意。
中秋讀月,讀不盡的思念,讀不盡的哀怨啊!
這思念,這哀怨,可是因「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浪漫而生,還是從「露從今中秋讀月,讀不盡的思念,讀不盡的哀怨啊!
這思念,這哀怨,可是因「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浪漫而生,還是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親情而來?
問月,月不語。
但不管怎樣,這思念、這哀怨定然有一個個幸福,甜美的原因,不然,這年年中秋怎麼讓人如此地盼它,想它;
這冷冷圓月怎麼讓人如此地念它,贊它?
其實,人世間的一切思念哀怨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羨慕,幸福的事呢?
詩人說,故鄉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今天,當我解讀中秋明月,叩問愁為何物,思為何物的時候,難道不能說心有思念?
心有思念,心便不會老;中秋有明月,中秋便不會老!
讓親情歲歲年年陶洗情感的新鮮,
讓遊子在秋高氣爽之夜與一輪圓月傳遞思念的情感,
讓炎黃子孫在地球村這個大家庭裡在此夜傳遞團圓的信念,
使得思念之情永遠清晰,使得情感之真和情感之摯永遠激蕩在血緣的親情之中、氣脈構和的友情中和龍的傳人的血液中。
親情不老、友誼長青、中華民族,就這樣和諧的存在,跨越千年的時空。
中秋讀月,月色通幽,風聲漸老。
在這樣的夜晚,你與誰共?
李白一首《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古今答案吧。
望著那輪圓月,我們可以懂得更多,沒有人能夠阻斷你的未來,只要目視遠方,希望就在遠方。
左岸記:中秋,總是愛下雨的,每一年,烏雲也常常在雨後散開,皎潔的明月就間或地露出臉來,和雲朵在夜空中追逐,躲藏。不知今年又會如何呢?
[個人簡介 ] 馬庸,(網名:行吟者、瑙瑪) 自號:華城居士,土家族,湖北長陽人。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會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會員, 在國家、省、市級報刊雜誌發表文章1200篇(次),有189篇文章被收入國家和省級出版的16部學術專著和專集,其間57次獲國家、省、市級經濟和金融研究機構及建設銀行、省級分行科研成果獎。出版120萬字《藍色記憶》專著一部。原創散文及詩歌數百篇(次) 刊載於各地報刊和微信公眾平臺。 2009年榮獲「新中國60年金融先進文化優秀建設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