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頭又來了!他說下一個崩潰的就是ETF

2021-02-08 梅香政信

還記得那部火遍全球的電影《大空頭》嗎?片中由「蝙蝠俠」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原型--Michael Burry又回來了,這一次他說下一個要崩的就是ETF。


本文目的在於從金融工具和市場特徵的視角去看待市場。像 Burry 那樣用底層思維看待問題的人並不多。大多數務實的人會因為重視眼前的「現實」而輕視其他的「現實」。







他於2000年成立 Scion 基金,到2008年,金投資人實現的回報率是489%(扣除費用後)。而同期,標普500指數的回報率只有3%。


其中最被人稱頌的是在上一次哀鴻遍野的金融危機中,他堅持以自己的判斷行事,押注次級房貸違約,最終以 6 億美元的規模為投資者賺到了 7.5 億美元。


2008年他永久關閉了這隻基金,本文後半段是對其過往的介紹。

這位曾經準確預測了美國房地產市場衰退的前對衝基金經理,這一次發現了又一個即將引發崩盤的金融產品,那就是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他認為被動投資代表的指數基金和ETF將會導致的市場崩盤。



他認為大量資金流入指數基金的情況正如同2008年危機前的CDO。


CDO:將不同資產的現金流重新分層(如房貸),打包成不同信用評級的金融產品進行出售。

2004年ETF的資產規模為3380億美元,到2018年中已高達55950億美元,是前者的16倍。


Burry 說:些簡單的論文和模型讓人們購入指數基金或ETF以及其他模仿這些策略的共同基金,然而這些被動投資都不需要做到真正的價格發現所需的安全性分析


價格發現:證券在市場的供求以及其他與交易相關的因素下所形成的合理價格,是市場化交易的意義所在。

「這非常像上一次金融危機之前的CDO泡沫,像大多數泡沫一樣,持續時間越長,崩盤就越嚴重。」


查閱相關資料後,我發現 Burry 對被動投資的不感冒由來已久。


早在20世紀末,Burry就在自己的博客上說過Vanguard(先鋒)旗下的指數基金不值得投資,這些指數產品在未來的表現將會相當差勁。


在上一次次貸泡沫破裂之前,沒有人把 Burry 的意見當一回事,這一次呢?


在過去十年中,美國ETF的持股數量已經急劇上升,使其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正如 Burry 指出的那樣,大量資金在沒有經過價格發現的過程就配置了股票。



市場處於長期牛市中,一切都沒問題。但在重大拋售中,ETF拋售可能會引發流動性較低的股票出現問題,可能加劇市場崩盤的程度。


Burry 說:「被動投資的泡沫被吹起來了,這不是我的一個觀點,而是事實。」




1. 大多數主動型基金經理無法持續跑贏大盤是ETF等被動型基金最好的廣告詞。許多主動投資的基金經理未能跑贏市場,相對於ETF等指數基金,他們往往還收取更高的管理費用,這讓他們的基金變得更加難看。今年即便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表現也大幅落後於標普500指數,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次採訪中,巴菲特就說過,伯克希爾的表現可能不會優於指數太多。


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已經開始從佣金轉向財富管理,也就是說,這些專家們更傾向於收取年度理財顧問費,而不依賴客戶日常交易的佣金了。


財富管理專家們會告訴客戶,不要再為選股煩惱了,購買ETF可以讓你的投資一下子配置幾百支股票,風險足夠分散,業績還往往能跑贏天天埋頭研究股票的大部分專業投資人。


從前寄希望於客戶頻繁交易的證券經紀人,現在淡定了很多,他們現在可以向客戶收取年度顧問費,只需要去配置一些被動型基金。


ETF對於經紀行業來說,是個天才的發明,這可是更穩定的收入,幹的活也少了許多,更棒的是客戶承擔的風險也小了。


另外,一些成熟市場形成了一種偏見,交易股票的散戶被認為是「窮人」,因為這是一種低生活質量的行為。




那麼 Burry 為什麼說 ETF 會崩呢?存在著什麼大家忽視掉的問題呢?



和次貸危機爆發之前一樣,在房價上漲時候,沒有任何問題。



而目前看衰的聲音越來越大,美國的內外環境都可能支撐不了這一波牛市繼續前行了。



比如羅素2000指數,其中絕大多數股票的交易量很低。


就拿今天來說,其中有1049隻股票交易量不到500萬美元,裡面又有近一半(456隻股票)的交易量不到100萬美元。


然而,通過指數化的被動投資,數千億美元與這樣的股票掛鈎。


標準普爾500指數也沒有什麼不同,該指數包含了一些全球最大的公司,但仍有266隻股票今天的交易量低於1.5億美元。


1.5億美元聽起來很多,但全球數萬億美元的資產都投入了由這些股票編制的指數之中。



(在一個沒有漲跌幅限制且算法交易極其發達的市場,缺乏流動性的個股面對恐慌拋售的下場,畫面不敢想像)


當每個人都試圖出售這個指數的時候,沒有人可以以市場價格成交,價格將會因為市場下跌而崩潰。


這個時候,投資人會聽到財富管理專家的一堆理由,比如,這是黑天鵝,這些是完全意料之外的,任何人都無法掌控的等等,但最終付出代價的只有投資人。


再去看看其他國家,那裡的市場流動性更差,如果出現問題,後果也將更加嚴重。


比如,在過去的2,3年裡,被動型投資基金在歐洲國家的發展速度令人瞠目結舌,每個人都希望用簡單的方式實現財富的保值,而不再是增值。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這方面會好一些,因為他們的ETF主要由他們的銀行所持有,因此在極端情況發生時,他們的表現會較更穩定一些。


當極端情況出現,即便是可能性很小,拋售被動投資型基金將會造成的影響是沒有經過檢驗的。


Burry 同時強調說,被動投資型基金拋售可能還會衍生其他風險,因為有非常多的基金使用這些產品作為組合的一部分,用於對衝等目的,這可能會進一步引起連鎖反應。因此,是時候考慮下那些正態分布曲線遠端上的極端事件會對ETF以及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了。



《大空頭》的書中記載了這段歷史,在次貸危機來臨前,一小撮人站在華爾街的對面,幾乎對賭了整個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我相信看完這本書的人都會被 Burry 的傳奇深深吸引。


Burry 2歲時失去左眼,一直是身邊小夥伴嘲弄的對象,這造成了他孤僻,不願與人溝通的性格,成年後也幾乎沒有朋友。最初他只是一個UCLA畢業的醫生,投資的業餘愛好者。1990年代末,網際網路剛剛普及時,他經常出現在一些股票論壇,發表自己的見解。由於他選股能力出眾,其推薦的股票表現優異,慢慢的,很多人成為了他的粉絲,他是美國PC網際網路時代的投資大V。


2000年他成立 Scion 基金,許多粉絲成了他基金第一批投資人。


最早 Burry 是格雷厄姆的信徒,但是隨著研究深入,他發現不可能教條的遵循這些投資原則就能成為巴菲特,他要建立起自己的方法,那就是找到超前的「其他人還沒有意識到的不尋常的機會」。


他曾經說過:「The bulk of opportunities remain in undervalued, smaller, more illiquid situations that often represent average or slightly above-average businesses。」


他尋找的機會就在便宜、冷門、小市值、流動性差的「垃圾股」裡。Burry 曾在博客裡說過,他的核心策略是,在100%遵守安全邊際的原則下,去尋找被嚴重低估的便宜貨,無論是在牛市還是在熊市。然後不預測市場走向,因為市場總是不理性的。


在次貸危機發生前,他調取了大量房貸還款記錄和借款人資料數據,發現50%的借款人是沒有任何資料,同時有很多的違約,尤其是可調利率次級貸,隨著利率上升,違約率同步上升。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Burry 精心挑選了幾個次級貸款品種和投行籤署CDS(Credit Default Swap)。


CDS是下注次級房貸違約的最好工具,書中的比喻是「為大火正要吞沒的房子投保,房子是別人家的」。


每年繳納1.5%的保費,一但標的發生違約,即可獲得相當於保費30-50倍的賠付收益。


Burry 認為這是盈虧比極佳的投資,而且根本不用等很久,不出三年次貸風險必然會爆發。


但是在次貸真正爆發之前,保費可都是交出去的,這就是基金的淨虧損。


Burry 在2005年開始不斷加碼,而真正的風險一直等到2007年才開始爆裂,所以2006年基金大幅度跑輸指數。



2007年1月,Burry 面對投資人的質疑:「為何去年標普500上漲超過15%的年頭裡,你的基金卻回撤了18%?」


人們並不在乎過去他帶來186%的收益,而是質疑他不好好選股,卻去玩衍生品。


他深知必須要堅持下去,而且勝利就在前方,但是沒有人有耐心聽他解釋。


因此他採取了強硬的回應,凍結了他的信用掉期產品。投資人至少一半的基金資產被鎖定。最後他不得不在客戶的壓力下被迫不斷減持寶貴的CDS頭寸。


2007年下半年,次貸危機爆發,華爾街哀鴻遍野,Burry贏了,那一年他實現了138%的淨收益。


但是這種「投資人-管理人」脆弱的信任關係,讓他毅然在2008年關閉了基金。




I met my wife on Match.com. My profile said, "I am a medical student with only one eye, an awkward social manner, and $145,000 in student loans." She wrote back, "You're just what I've been looking for." She meant honest. So let me be honest. Making money is not like I thought it would be. This business kills the part of life that is essential. The part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usiness. For the past two years, my insides have felt like they're eating themselves. All the people I respected won't talk to me anymore except through lawyers. People want an authority to tell them how to value things but they choose this authority not based on facts or results. They choose it because it seems authoritative and familiar. And I am not and never have been "Familiar". So, I've come to the sullen realization that I must close down the fund.Sincerely, Michael J. Burry, M.D



我與妻子相識於相親網站Match.com。我的個人介紹寫著:「我是個只有一隻眼睛的醫學院學生,不擅長社交,並且背負著14.5萬美元的學生貸款。」她回信說:「你正是我想找的人。」她是指我是真誠的人。現在我也真誠的和你說。投資賺錢已經和我以前想的不一樣了。這個行當扼殺了我認為生活中寶貴的東西,而這些事情其實和投資沒有半毛錢關係。


在過去兩年,我的內心一直感覺在自我腐蝕。所有我尊敬的人不再理我,除了通過他們的律師。人們希望權威告訴他們什麼是重要的,什麼不是,但人們並不根據事實或者結果去選擇權威,他們只選擇看上去權威並且耳熟能詳的人。而我永遠都不會變成一個耳熟能詳的人。所以我意識到,我必須要關閉這隻基金。



·  END  ·


 查非標資產風險,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非標預警神器」預警通」↓ 

 歡迎合格投資者後臺聯繫梅香君認購信託產品!!!

相關焦點

  • 華爾街大空頭:這回他盯上了ETF
    還記得那部火遍全球的電影《大空頭》嗎?片中由「蝙蝠俠」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原型--Michael Burry又回來了,這一次他說下一個要崩的就是ETF。本文目的在於從金融工具和市場特徵的視角去看待市場。像 Burry 那樣用底層思維看待問題的人並不多。大多數務實的人會因為重視眼前的「現實」而輕視其他的「現實」。
  • 中國人玩ETF還在興頭上,這位華爾街大佬卻說:下一個要崩的就是ETF
    片中由「蝙蝠俠」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原型--Michael Burry又回來了,這一次他說下一個要崩的就是ETF。本文目的在於從金融工具和市場特徵的視角去看待市場。像 Burry 那樣用底層思維看待問題的人並不多。大多數務實的人會因為重視眼前的「現實」而輕視其他的「現實」。
  • 場內ETF基金和場外ETF基金的區別
    對於etf基金來說, 場內外的區別是:1、交易場所不同場內etf投資者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上進行買賣活動,而場外etf基金,投資者通過基金公司、銀行等其它代銷機構進行申贖活動。2、交易費用不同,場內etf基金,一般只收取交易佣金費用,按照不同的證券公司,其收取標準不同,而場外etf基金可能會收取一定的申購費用、管理費用、託管費用以及銷售服務費用,場內etf交易費用,相對場外etf基金來說,要少一些。
  • 電影《大空頭》原型Michael Burry:美股會因為ETF像08年次貸一樣崩掉
    片中由「蝙蝠俠」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原型--Michael Burry又回來了,這一次他說下一個要崩的就是ETF。本文目的在於從金融工具和市場特徵的視角去看待市場。像 Burry 那樣用底層思維看待問題的人並不多。大多數務實的人會因為重視眼前的「現實」而輕視其他的「現實」。
  • 被奧斯卡忽視的神作:《大空頭》 電影專欄
    無家可歸的美國人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大空頭》,試著從另一個角度描繪了2008年這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如果只是指認一群壞人,對這個幾乎造成全球經濟崩潰的災難性事件仍遠遠不夠。在創傷略為好轉的時刻,《大空頭》試圖以做空美國樓市的空頭視角描述這場災難。隨著影片的展開,我們發現,「腐爛的是整個體系」,《大空頭》揭示了一整條利益鏈的貪婪與愚蠢,銀行將一堆狗屎包裝後作為理財產品(CDO)販賣給大眾,信用評級機構把這堆狗屎(CDO)評為安全級,一個普通美國人的房貸合同上可以籤自己家狗的名字,一個脫衣舞娘甚至貸款購買了四五套別墅——因為她總是可以重新貸款。
  • 50etf期權手續費一手是多少錢?
    上證50etf期權一手手續費的問題是投資者都注意到問題,但是他在上證50etf期權的手續費是沒有固定的,因而投資者選擇不同的平臺做投資交易,平臺收取的手續費是不一樣的,那麼50etf期權手續費一手是多少錢?
  • 最佳改編劇本《大空頭》:盡力拍出喜感,只為了說個悲傷故事
    麥可·劉易斯的另兩部作品也曾拍成電影《弱點》和《點球成金》,在得知《大空頭》要被搬上大銀幕時,他認為這個嘗試太大膽了,他對《好萊塢報導者》說:「寫《大空頭》之初,我覺得它根本不可能被拍成電影。」劉易斯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首先講金融危機是個很複雜的事,吃力不討好。
  • etf基金是什麼 投資時要面臨一定風險
    在投資理財時很多人會選擇基金,讓自己的閒錢獲得收益,不過在投資基金時有 很多的類型,不同的類型在投資時面臨風險不同,而且投資基金要掌握一定的知識,那麼etf基金是什麼,下面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下。etf基金中文名稱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是一種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額可變的一種開放式基金。
  • 電影《大空頭》給普通人的提醒(上)
    索羅斯當然是高手,他的三觀,他的價值評價體系受其父影響太大。而歸根結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那二十幾年,世界秩序建立前的黑暗時期法西斯對猶太人的迫害給了索羅斯留下過大的心理陰影。所以他從陽光的角度理解是一個世界主義者,追求全球一體化。從陰暗的角度理解的話又是一個類似神秘主義,或者唯心主義。
  • 《大空頭》電影觀影必讀:你必須補習的金融知識
    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取材麥可·劉易斯(Michael Lewis )的同名小說,金融危機後出現的真正暢銷書之一。這部影片在讓華爾街坑蒙拐騙術具有娛樂性方面,在開發金融市場崩潰過程中潛在的黑色幽默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你永遠不會知道劉易斯在他的書中究竟持什麼立場。以《大空頭》為例,他在所有人中偏偏選擇了支持對衝基金。
  • 下周滬深300etf期權分紅帶來的影響,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2021年1月18日,也就是下周一。華泰博瑞滬深300etf基金將要迎來分紅,這次分紅是每10份分0.72元,也就是每份分紅0.072元。作為一隻成立於2012年的開放式基金,截止到今天已經分紅八次了,這次是第九次。
  • 他說ETF將像08年次貸一樣崩掉
    本文轉載自:TL看世界還記得那部火遍全球的電影《大空頭》嗎?片中由「蝙蝠俠」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原型--Michael Burry又回來了,這一次他說下一個要崩的就是ETF。本文目的在於從金融工具和市場特徵的視角去看待市場。像 Burry 那樣用底層思維看待問題的人並不多。大多數務實的人會因為重視眼前的「現實」而輕視其他的「現實」。
  • 對金融電影《大空頭》的分析解讀
    但是鑑於逆天做空、對賭華爾街這樣勁爆的影片內容,以及電影本身拍得也NB,既地道,又炫酷,100%金融範兒(沒有一點雜質),外加克裡斯蒂安.貝爾、布拉德.皮特等超級大咔,所以必須隆重推薦給大家。所以推薦兩個文獻可以作為掃盲參考: 第一個是本叫《資產證券化與結構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極限》專著第二個則是知乎上的一篇技術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79279442 不過,如果比較完整地讀過麥可.劉易斯的原著,其實這些衍生品的原理你大概都能搞清楚是怎麼回事。
  • 十天四次熔斷,「大空頭」的危機啟示你看懂了嗎?
    有一部電影大概又會被提及:《大空頭》,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作為背景,講述了華爾街幾個「投資鬼才」從中獲益的故事。影片並非重在展現如何精明投資,而是引起觀眾對股市、投資、風險、人性慾望等產生思考。
  • 我為什麼看了三遍《大空頭》電影
    說這部電影有趣,究竟怎麼個有趣法呢?第一、為了讓金融小白也能明白片中人物撕逼的理由所在,《大空頭》竟多次自帶名詞解釋。例如:把《華爾街之狼》裡的金髮性感女郎瑪格特·羅比拉來,邊泡澡、品酒、拋媚眼邊給你講什麼叫次級貸;
  • 《大空頭》原型做空特斯拉 這一次他能成嗎?
    摘要 【《大空頭》原型做空特斯拉 這一次他能成嗎?】講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著名電影《大空頭》原型Micheal Burry和特斯拉槓上了。
  • 電影《大空頭》你不了解的內在規律
    ---馬克.吐溫     相信有很有多人看過電影《大空頭》,如果沒有。希望有緣的朋友們耐心看完這篇文章以後回過頭把這部奇妙的電影補上,好嗎?     好的,話不多說。好了說到這裡誰是真正的大空頭呢?但事實上,在電影的四路人馬之外,有一位真正的大空頭,賺取的利潤是20億美金的足足十倍,他就是沒有電影中現身的第五號空頭: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真正的大玩家--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私募基金公司Paulson&Co.的老闆。
  • 看電影,學金融 | 《the big short 大空頭》
    但是由於拖延症,拖到現在才來完成寫這篇影評。這裡不會介紹詳細電影情節或者對這部電影做評價,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電影表現出來的情節來解釋並深挖金融知識,檢驗一下學過的知識是不是真的已經掌握 1.
  • 《大空頭》,一部值得看十遍的金融電影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時間讀一讀原著,因正是他寫的這本同名紀實文學為現在我們看到的電影奠定了成功基礎。《大空頭》的故事其實十分簡單,甚至算不上多麼驚心動魄,講的就是一幫華爾街大混子從2006年開始,利用不同方式收購有關次級抵押貸款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產品,之後在次貸危機中大賺特賺的故事。
  • 《大空頭》一部很有深意的電影,值得深度去解讀
    作為一個理科生迷,我對經濟電影很感興趣自從經濟危機以來,我看過很多關於這個的電影。其中,比較好的有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得主《監守自盜》,HBO從美國政府角度製作了《大而不倒》,從大型銀行高管角度製作了《利益風暴》。除了《監守自盜》之外,另外兩部電影雖然質量可以接受,但都略顯沉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