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感是最容易獲得的虛榮。————叔本華
最近「上海名媛拼單」的新聞在輿論的推波助瀾中炸開了鍋。
許多「拼單式」口吻的戲謔說法不絕於耳,例如:「這件羽絨服拼嗎?我只穿一個冬天剩下的三個季節都是你的」云云。「假名媛」們背後產業及生存方式的揭露,就像揭開了這些女人們的「畫皮」一般,吃瓜群眾們不亦樂乎。
與此相關的,便是「棋逢對手」的男名媛們,各類精英人設所需要的素材,所謂「高價值的朋友圈」,也許只是人家某寶10元不到買下的精修照而已。
而這些青年男女們塑造的虛幻人設,不由得讓人想起最近處在風口浪尖的郭敬明,數年前拍攝的《小時代》系列中的角色,浮誇又做作,矯情且空虛。
而在《演員請就位》的第二期,郭敬明又充分利用自己導師的資格,給演技上不怎麼好的何昶希發了一張S卡。請注意,連上期寫到的黃奕這種演員的演技,都是入不了郭敬明郭導的「法眼」的,所以引發眾怒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黃奕OS:需要你告訴我怎麼演戲麼?!
連資深媒體《南方日報》也直言不諱地指出,郭敬明不是在選演員,而是在選妃。
從古早的《小時代》開始,郭敬明就不遺餘力的將自己的審美意識,覆蓋滲透到他作品的方方面面:
歐式雙眼皮,高聳的鼻梁,長長的睫毛,混血兒的氣質,都是小四的心頭好。從鳳小嶽到錦榮,從陳學冬到李賢宰,這些都是他認為對於影片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好看的臉蛋,而且還是要符合他審美。
年輕人的生活裡永遠充斥著晃到讓人眼睛發脹的各類名牌。從清晨的夢醒上海灘的大平層,再到中西糅雜的繁複元素堆砌。每一幀都在告訴觀眾他們很有錢,每一畫都在告訴觀眾他們很美。
無論是繼承人也好,擁有上市公司也好,這群人每天最大的業務不是辛勤工作,而是撕逼,走秀和莫名其妙的憂傷。
對,大型撕逼:閨蜜之間、哥們之間、男男女女,吵吵鬧鬧。慢動作加持,讓人分不清是在看影視劇還是在看MV,前一秒還在男女情深,後一秒就開始歇斯底裡,抓馬不斷,不知所云。也許書粉們覺得適應,但換做一般觀眾,真的看不懂這些drama的前因後果。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只要是他喜歡的,強捧也必須上。這是老戲骨李成儒一針見血的點評。
然而,正是這句話讓小四惱羞成怒,心靈雞湯式的言語將李成儒繞來繞去,充分發揮了他以往睚眥必較的屬性。當規矩使用在別人身上時,要遵守;當規矩影響到他的決策時,就一定值得拿出來打破,因為他才是權力至上的「郭導」,他容不得反對之音,他的判斷不容置喙。即便對方是比他專業度,客觀度要高得多的前輩。
這樣霸道總裁式的「偏愛」自己看中的小白,養成系的拿捏年輕演員的來去,不正是他作品裡最典型的套路麼?
也許這種手法在藝術創作裡可行,但拿到現實中不合適。
打壓那些真正有實力的演的的好的,一意孤行的選擇自己「報送」的。
作為導演和製片人的他,有權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也許他自己都不願意回首,當年未整容發家前,自己那怯弱膽小的樣子,也許是當年的欺辱現如今轉化成了他固執而又強硬的做派習慣。
他也從不承認,在遇到馬東這種真正有內涵的文化人時(對,就是《奇葩說》那位馬東老師)節目中被質問到「模仿」(chao xi)一事時的閃爍其詞。沒人敢說,也沒人敢問,問了他就會去廁所中斷錄製。(感興趣的自行搜索新聞)
時隔那麼多年,上節目寫英文連special
2015年的《爵跡》那一張張華麗的歐美遊戲人物臉龐,靠大明星們刷了一波熱度。特效的噱頭高過了劇情。
2016年《幻城》改編的電視劇,3.6億投資,收視率口碑雙撲街。
而他作為導演的代表作《小時代》系列呢?也在低分區徘徊。
他覺得很冤枉,大家沒有他「懂得」藝術,反而罵罵咧咧的:
「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繼續罵?」
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從一個作家到導演、製片、商人角色的轉變。誠然,不能否認郭敬明還是有他一定的能力和實力的。
也許是為了話題度,也許是為了流量。不管觀眾喜不喜歡郭敬明。至少,作為一個商人而言,他從世俗的定義上看,是成功的。
他用最精準的華美類目,吸引了最廣泛的人群。
從小城市走出來的郭,最懂得怎麼勾住那些涉世未深,沒怎麼見過外面世界的小青年們的眼睛的。因為他塑造的審美和上層人的世界裡,展現的都是他「想當然」的富人階級的樣子:一定是鑽石鋪成的路,即便下地,也會回用銀鋤頭種下金種子。
郭敬明自己也身體力行地踐行自己的一套邏輯,包括對自身的改變。
可是在影視創作方面,一旦你和他扯規則和內涵,他就王顧左右而言他,詭辯成癮。
「其實我做每個行業,反正我的原則就是我一定會賺錢,我覺得這是對我的肯定。」
這種價值取向難道不就是「上海名媛群」的終極目標麼?穿什麼,拼什麼不重要,只要能釣到金龜婿,只要能撈到錢,只要能過上嚮往的上層生活,這就是目的。
而一講到「虛榮」時,她們便說,花的是自己的錢,憑什麼指責虛榮?
還真是「經濟獨立」的典範呢。
這不就是郭在節目中最擅長的「偷換概念」麼?
另外,郭和這些假名媛們在某些行為模式上有雷同之處,比如,無時無刻的「優越感」。
《奧修著作》裡曾說道:優越感只不過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態走路,他的本質是恐懼。
叔本華說,優越感是最容易獲得的虛榮,無論是假名媛們到各大高檔場所打卡,還是郭在節目上空乏可陳的詭辯,他們最怕暴露的,也就是貧乏且無力的事實——沒有實力。
假名媛靠拼單堆砌「財富」,郭靠詭辯遮掩表演專業上的缺失。
在節目中,郭敬明式的審美勝利;在現實中,假大空名媛風的泛濫,這是否一種悲哀呢?
劣幣驅逐良幣,也許,只有市場反饋能告訴大家答案了。
感謝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