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郭敬明在節目中,給毫無演技的選手發了張S卡,引發了一眾大佬的抨擊和無數網友的調侃。
這已經不是郭敬明第一次挨罵了。
似乎,這些年他的風評一直都不好。
2016年,郭敬明推出了「國內首部真人CG電影」《爵跡》。這部投資過億,請來一眾顏值逆天的頂級明星的電影,最終只拿下不足4億的票房。
然而,郭敬明遭遇的不僅僅是票房滑鐵盧,還有消費者、網友對他謾罵的高潮。
面對鋪天蓋地的討伐時,在《爵跡》最後一戰在上海的路演上,他哽咽地喊出:「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麼都是錯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為什麼大家要罵他?
而且,我敢說這些罵他的人,大多數都未曾看過郭敬明的作品。
當我們去了解郭敬明的生平時,你會發現他的人生是一部積極的奮鬥史:
一個不能拼爹的鄉下少年,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立足,到成為被美國《紐約時報》他評為的「中國最成功的作家」。
他用孤獨與汗水換來了財富與「尊嚴」。
按理來說,這樣的人會得到很多的認可,是無數年輕人的偶像。
但為何現在來迎接他的沒有鮮花,卻全是唾棄的口水呢?
今天,小編給大家聊聊郭敬明的發家史,且看懷揣夢想的少年是如何一步步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
1983年,郭敬明出生在四川省自貢市。
直到2019年,自貢市的GDP也只有1400多億。
很顯然,這不算是個富裕的城市。
把時間說回到郭敬明在自貢生活的那個年代,他見過的,這個世界所有最繁華的景象,也不過是市中心那條短短的街道。
作為城裡人的郭敬明,母親是當地一家銀行的在崗人員,父親也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
可想而知,郭家在當地是妥妥的小康家庭。
同班的同學,也許羨慕過他不用穿帶補丁的衣服、帶洞的襪子,口袋裡總有一兩個作響的鋼鏰,以彰顯他「中產階級」家庭背景的身份。
不過,聰明而又桀驁的郭同學卻從未想過自己要在這個小城市裡苟延殘喘。
也許,他讀過上海灘女文豪張愛玲的話:
「我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穿最別致的衣服、週遊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
紙醉金迷的上海,才是他心神為之往矣的地方。
所以,他學習很用功。
從小學開始,他的成績就幾乎維持在班級一、二名。
學霸、良好的家庭等等的標籤,讓郭敬明成為了同學們嫉妒的存在,自然也沒人願意和他玩。
這點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有很強烈的自尊心,誰也不喜歡比自己優秀他太多的同齡人相處,久而久之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特別是這個優秀的人還未必瞧得起你時。
不過,孤傲的郭三好學生也樂得享受這份安靜。
他不像那些喜歡打架、瘋玩的野孩子,有時間他更喜歡看書和寫作這樣高雅的活動。
1997年,14歲的郭同學懷著一顆忐忑的心情,向《人生十六七》雜誌社投稿了自己的處女作——《孤獨》。
編輯拿到文章時,覺得很不錯便刊發了,並給郭敬明打去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筆稿費——10塊,差不多相當於當時上海一名女縫紉工一天的工資。
這讓郭敬明很開心,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喜歡的寫作,是可以變現的。
1998年以後,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啟動了,這個比賽面向全社會30歲以下的群體,是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7家頂尖學府聯合《萌芽》雜誌舉辦的。
在當時,新概念就是青年作家的「茅盾文學獎」。
隨著時間的發酵,新概念作文大賽的風潮席捲祖國的大江南北。
2001年,18歲的郭同學一口氣寫了7篇5000字篇幅的參賽作品。(初賽要求作品篇幅不超過5000字)
很幸運,他成功進入了決賽。
從四川自貢到上海的距離差不多是2000公裡,可想而知郭同學會經歷怎樣的顛簸來到這裡。
可旅途即便如此勞頓,他還是在決賽中以一篇《假如明天沒有太陽》的作品,拔下頭籌獲得一等獎。
1988年,中考結束後的劉強東,離家出走迷醉在永夜不眠的南京。
那晚,他立下志向要去中國最繁華的城市發展。
城市的混凝土、霓虹燈、時髦女郎等等混合在一起釀造的「香氣」,就是「貧瘠」的鄉下少年最助興的「毒品」。
每個野心家大抵如此,青年郭敬明也不例外。
他看到了上海的永夜不眠、紙醉金迷
他感到了震撼、空虛和欲望
他渴望留下。
2003年,郭敬明如願以償地考入了上海。
但是,去玩和在這裡生活是兩種狀態。
彼時,已然在文學界小有名氣的郭敬明,被上海大學的校方領導專門找過,考慮到他的名氣,希望他從工學系轉入影視編導專業。
意思是你好歹是個文學家,這個專業和你沾點邊。
然而,影視編導卻是個很費錢的專業。
所以,很快郭敬明就感到了金融大都會的不友好了,他需要昂貴的攝影機、筆記本電腦等設備來完成他的專業課作業。
也許,在老師看來,有這些東西是理所當然的。
畢竟,在這所學校裡的本就非富即貴嘛,要麼是本地人,要麼是外地來的公子哥。
至於窮光蛋來讀什麼上海大學?
正如窮人不能理解富人的「富」是有多麼奢侈,而一向富裕慣了的富人,自然也沒法理解窮人的「窮」是有多窘迫。
一套設備不過幾萬而已,再窮的家庭也能負擔了吧?
郭敬明感到了窘迫,在家鄉他是光鮮亮麗的,也是高人一等的。
這份大小就帶著驕傲,讓他不能認慫、不能低頭,因為皇冠會掉。
所幸,郭家的家底還算殷實。
很快,他拿到了來自家人的「助學」匯款。
可是,這一切的窘迫僅僅只是開始。
03年的時候,在中國的小城市裡能穿上一套安踏的運動裝就算富貴了,但是在上海這樣的品牌什麼也不是。
不同於大城市同學的穿著,本就讓他夠自卑了。
但是,讓他自卑的也許還有身高。
更有細節上的東西,比如聊天的話題、言行舉止、個人的洗漱用具、數碼產品等等。
在自貢,郭敬明從來沒有感受過,這種來自物質和見識層面上的全方位碾壓。
他開始有點自卑、自閉了。
而讓他感覺最大的羞辱,還是上大學的第一年,他帶著來上海的父母遊玩時發生的事情。
母親因為不會用交通卡,坐地鐵的時候什麼也不懂,本人用本地話,罵了一句:「鄉巴佬」。
這讓他既惱怒又無奈。
他努力地學習上海話,試著換掉自己麻辣的四川口味接受上海的甜菜,他做了許許多多的努力,希望可以被這座城市的人接納。
但是,在一次被邀請參加一個活動時,他「盛裝出席」來到現場,卻被工作人員攔下質問,你的衣服換好了麼?
言下之意,他的穿著登不了大雅之堂。
「那張臭臉,那個白眼,我會記一輩子。」
郭敬明是一個有傲氣的人,也是一個情感豐富、內心戲很足的人。
如果是同樣的事情,放在神經大條的「東哥」身上,自然回頭就忘了,但是他只會添油加醋記得更深刻。
有人說,郭敬明後來的炫富、紙醉金迷,皆是因為他被「錢」傷過,所以想通過購買奢飾品和豪宅來買回尊嚴。
我倒是不認同這個觀點,他曾活在優越感中,他不是被人踐踏了尊嚴,還是他過去的優越感在一個更加富饒的環境中變得一文不值
他想再活成「人上人」、有優越感的那一類人,所以他不但瘋狂花錢、還展現給大家。
東哥也好、馬雲也罷,這些務實的企業家哪個不曾自卑過?但是,他們富裕了之後,會開個微博、上節目來頻繁展示自己的LV、跑車、大「別野」麼?
他也許並非討厭那些「傷害」了他的人,也許是想成為像他們,可以和他們一起可以屌絲們產生優越心理。
「我的冰箱裡裝了「無數的哈根達斯」,有價值從幾十塊到上千塊的杯子,但我不太用這些杯子喝水,更喜歡直接喝罐裝飲料……」
郭敬明曾對他無數小城市中學女生讀者們,在小說描述過這樣的內容。
買得起無數的哈根達斯在「10萬立方米」的冰箱裡擺盤,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財富。因為喜歡,所以會買幾千塊的杯子,也會買幾十塊的杯子,郭敬明也證明了自己的品味。
最後,他告訴讀者,他還是喜歡直接喝罐裝飲料。
這樣的描述,讓我想到了《格調》那本書裡對富人的描述,他們買得起昂貴的豪車,但出門也許更喜歡開一臺老舊的轎車。
他們很有錢,但是他們也喜歡買打折、廉價的商品。
正如貴族對窮人親和,並不代表他就真的看得起你,他世代富裕的家世、良好的教養,讓他做不到和暴發戶一樣,打擊窮人來炫耀自己。
他們有自己的優越感。
正如後來,他邀請媒體們來家裡參觀時,曾讓他們猜測桌上的一個擺件的價格,有人說幾十萬,有人說幾萬。
最後,他公布了答案,幾十塊。
是的,他要的不是低級的「炫錢」,要炫耀的是自我優越性。
故事在說回郭敬明去上海讀書的時候。
備受刺激、覺得尊嚴被踐踏了郭同學,變得越發不愛社交了。
在他幾人合住的小小宿舍裡,他每天把所有的恨意和欲望宣洩在寫作上。
2003年1月,郭敬明改編自己的小說《幻城》,正式出版。
帶著恨意的文筆,浮華的描寫,作品一經發售,立馬獲得了大批年輕、忠實的讀者。
她們瘋狂地買郭同學的書,甚至安利身邊的好友成為郭的粉絲。
就這樣,《幻城》大賣50萬+,創造出了2000萬的利潤。
只是,可惜剛入社會,什麼也不懂的郭敬明被出版商僅僅用2.5萬元買斷了版權。
不過,財富的通道已經對他打開了。
這個瘋狂想發財的年輕人,深刻的知道做什麼是對的。
僅僅一年的時間,他相當高產的發布了兩部作品,《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和《夢裡花落知多少》。
主人公是一些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友情、愛情都在經歷著蛻變。
郭敬明也因此獲得了數百萬的收入。
看著自己帳上的財富,他感到了自己的虛榮心上有了一道安全的密碼鎖。
不過,這還不夠。
2004年夏天,郭敬明與4位小夥伴成立了「島」工作室,藉此他首次登上中國福布斯名人榜前百名。
此時,他才21歲,還在讀大二。
「年少有為不自卑。」
如果說是因為貧窮導致了郭敬明後來的漠視社會、拜金、價值觀膚淺等等。
那這個傷痛未免也太短暫了吧。
女兒懷胎十月,都比他的那段痛苦期要艱辛許多。
所以,性格上的問題,是天生還是後天,是他自己毛病,還是怪社會?
這點有待商榷啊。
後來,因為作品《花落知多少》抄襲《圈裡圈外》,而在一場節目中被人質問,郭敬明回到臺下後哭得泣不成聲。
好像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要與他過不去麼?
即便法院判定他抄襲屬實時,郭敬明賠償了20萬也堅決不道歉。
他詭辯道:「賠償是尊重法律,不道歉是原則。」
這樣的神邏輯,也不得不讓人感嘆,他的小腦袋瓜裡在想什麼?
寫到這裡,小編也覺得腦子有點亂。到底是誰錯了啊?
抄襲別人的作品,賺到了上百萬稿費的被告,竟然哭泣得像個孩子,還蠻不講理的不道歉?
以至於我查閱了一些資料之後,才敢確認別人才是受害者。
不過,幸運的是。
因為粉絲們的忠誠與喜歡,小四後繼的作品紛紛大賣,比如《夏至未至》、《悲傷逆流成河》、《小時代》三部曲等眾多比名著還出名,但我都沒看過的作品。
正是因為郭敬明這份難能可貴的脆弱心理,才讓他在成名、發財後還是能寫出如此青春傷痛的文學,其文筆的情感細膩和無病呻吟符合了小城市青春期女士的情感幻想。
真的佩服小四在二、三十歲的時候,仍能不忘初心。
心思能比小城少女更加多變、複雜、憧憬啊。
「我是一個在感到寂寞的時候就會仰望天空的小孩,望著那個大太陽,望著那個大月亮,望到脖子酸痛,望到眼中噙滿淚水。……」
不過,隨著喜歡的他的人越來越多,郭總的內心在鈔票的層層加碼下變得越加強大了。
也許,還能45%仰望天空,但是眼淚卻怎麼也擠不出來了。
他脫離了底層、脫離了真實,文筆也越加三觀不正、拜金、令人作嘔了。
寫到這裡,郭總的故事,我就不想寫下去了,因為感覺到了心理不適。
我是一個不嫌事大、光腳不怕穿鞋的小編,馬總的故事我要調侃,東哥的破事我也敢編。
但是,骨子裡我是佩服他們的。
我在寫這些人物的時候,能從他們的經歷中,明白他們經歷的艱辛、痛苦、迷茫,也能感知到他們強大的信念和執著。
寫他們,能給我以巨大的鼓勵和正能量,這也是我想帶給讀者的。
但是在寫郭敬明的故事時,我明顯感覺到這是一個比絕大多數人都幸運的人,良好的家庭、優秀的學習能力、年少成名。
可是,他卻一直把自己活在一小段「悲涼」、狹隘的人生裡,走不出來。
他真的有那麼多不幸麼?有那麼多的痛苦?
2010年的時候,郭敬明經過上海靜安區,看到了幾棟漂亮的房子。
他讓司機停了下來,派助理去打聽房子的價格。
這曾是汪精衛四姨太的私人別墅,一棟的價格是5000萬,而他一口氣拿下3套。
然而,在此前他已經入手了一套湯臣一品的房子。
如此多的錢,如此多奢飾品和豪宅,還慰籍不了他曾短暫被錢傷害過的心理?
2015年末,一個節目中,北大心理學教授魏坤琳在和他發生爭論時,因為說了一句「我怎麼好像在跟女人吵架」,郭敬明覺得被羞辱而離場。
節目結束後,他還在微博上曬出悲傷的表情圖片,別人安慰他
「彆氣不難過」。
說他像女人,這話很侮辱人格,也歧視了女性。
畢竟在我熟知的大多數女生中是沒有這麼脆弱的。
但是,孩子氣是有點。
財富也許仍不能很好的安慰郭的心靈創傷,我們需要一邊被割著韭菜、一邊膜拜他,最好就是諾貝爾的組委會也來舔郭總,承諾每年一個小牌牌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