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羚,拉丁名為Pseudoryx nghetinhensis Dung et al.,又名安南錠角羚、亞洲獨角獸、亞洲麒麟、武廣牛、劍角牛、索拉羚,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牛科、中南大羚屬的一種動物,IUCN評級是CR(2006),極危物種,法語名稱是Saola。
幾乎沒有來自於中南大羚活體的測量數據。它的體重大約為100kg,體長約150cm,肩高在80-90cm之間。雌雄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中南大羚的顏色一般為深茶色,其個體顏色從紅棕色到近黑色不等。上半身部分的毛髮短而細、有光澤,頭部和頸部的毛髮更短。可能是由於其所分布的一些區域的天氣涼爽和潮溼的原因,中南大羚的體毛是特別柔軟和纖薄的。腹部的毛棕色,比上半身更黯淡,覆蓋著約3.5cm長的蓬鬆的毛。臀周和胯內是白色的。下半身黯淡的皮毛從頸部和肩部開始延伸,從側面看起來像一塊顯眼的補丁。一條寬0.5cm的細長黑色條紋沿著脊柱從肩膀覆蓋到尾部的頂端,最後淡出。一條白色的條紋橫穿後臀,一併覆蓋了附近的尾部區域。尾巴的顏色被條紋分成3部分:基部為棕色,中間為白色,末端的尾毛為黑色。腿部的顏色比主體更深,兩個蹄子上部的白色斑點將蹄腳和深色的腿分隔開來。
中南大羚的體型和其他林棲的有蹄類動物如麂羚一樣,有著一個小巧的身體和拱起的背部以適應於穿越濃密的叢林植被。駝背的姿勢使得它的肩膀比背部相對更低,1998年,一隻成年的雌性中南大羚經測量,其肩高為84cm,而背部最高處為96cm。1-2mm厚的皮膚覆蓋了身體的絕大部分,但其頸部的皮膚明顯更厚,約5mm。研究人員認為那層厚厚的皮膚能作為它的盾牌,當種群內部衝突的時候能夠防止自身皮肉被對手的角刺穿。中南大羚的腿上沒有腺體。黑灰色的蹄子約6cm長,有圓形的尖,類似於低地水牛,蹄子是退化的角質層。雌性有4個乳頭。
中南大羚棲息於幾乎每個月都有降水、沒有明顯乾季的安南山脈森林中。大部分記錄的生境為中海拔地區溼潤的常綠闊葉林,多為龍腦香科的毛葉坡壘林,海拔高度一般為400-800m,有時海拔在200m左右。活動的森林區域面積超過25平方公裡。雖然當地有超過2200m的山峰及生長著松柏的高海拔地帶,但是並沒有證據表明中南大羚會在超過1200m的地區活動。
中南大羚在不同的季節會活躍於不同級別的森林中,有時會活躍於海拔200m的大河邊的次級低地森林中。它的發現者們認為其季節性的遷移取決於水分的變化,在夏季它們會轉移到有豐富溼潤氣流的較高海拔地區,而到了氣流乾燥的冬季,它們又會轉移到較低海拔的地區。而大部分被獵殺的中南大羚的樣本都是在冬天獲得的,因為中南大羚此時多活動於地勢較低的地帶。即便如此,大部分當地人觀察到中南大羚的地點都是在險峻的丘陵地帶,通常是在頂部生長著茂密樹冠,下部長滿樹苗、竹子和棕櫚的常綠闊葉林中。據報導中南大羚是膽怯的,它們從來不進入農業用地中。曾有中南大羚被其分布地的村民馴養的觀察記錄。在它們的生活環境中,中南大羚的捕食者可能有豹和虎,而中南大羚面對它們的防禦架勢和當地的有蹄類動物抵禦野狗的姿勢差不多。
依據信息來源自當地居民的報告,學者們認為中南大羚是一種獨居的動物。成年中南大羚基本上都如此,只是大部分的雌性中南大羚會和幼崽一起生活。最初發現者們提供的報告講述到,中南大羚在遷移時會組成2-3隻的小隊伍,但很少有六七隻的隊伍。 大部分的關於中南大羚的習性信息都來自於1998年捕獲的那隻雌性中南大羚。中南大羚是晝行性的,主要在白天和晨昏活動,雖然可能會與人類的活動時間有些偏差。它們在夜晚的時候經常把頭貼在地上,閉上眼睛休息,它們睡覺的時候是把腳收攏到身體下面的。而在早上,它們基本上都在反芻食物。而據當地的寮國人講,它們最活躍的時間是在早上、下午的晚些時候和晚上,而在太陽當頭的時候則沒有那麼活躍,雖然在1999年曾經有相機拍到正午11:50時活躍的中南大羚。
它們會正面對敵,收好腳,拱起背,彎下頭,將尖尖的角指向狗,同時上頜的腺體向外鼓起,並伴隨著鼻子的哼叫。而如果是在野外被狗追趕時,它們會跑到最近的溪流中,讓狗只能在溪邊呆呆地站著。舔動舌頭是中南大羚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活動,主要用來驅趕聚集的蒼蠅。眼睛和臉部是舔的最多的地方,然後是身體兩側、肩膀和前腳。中南大羚在進食後、喝水後以及反芻時,都會經常舔它們的口鼻。當臉部腺體和上側的扁狀物凸起,並和周圍的石頭磨蹭時,那是它們在做氣味標記。它們的聲音是溫和而單調的咩咩叫聲,持續時間約1秒鐘。
中南大羚是在沿著越南、寮國邊界一線的安南山脈森林中發現的。最科學的觀測記錄是在越南紅河的南部,雖然之前曾經在紅河的北部發現過小種群。在寮國,中南大羚分布於博利坎賽省、甘蒙省、沙灣拿吉省、色貢省,也可能分布在川壙省南部。在越南,分布在藝安省、河靜省、廣平省、廣治省、承天順化省和廣南省。中南大羚分布區域的面積總計約4000平方公裡,歷史上的分布範圍可能達到15000平方公裡。
雖然中南大羚的發現時間並不久,分布區處於偏僻之地,科學觀察的數量也不多,但還是獲得了一些關於它們的生長繁殖的信息。大部分的觀察數據來自於寮國中部一隻懷孕的雌性中南大羚,一開始那隻母羚是活著的,但是在1996年1月她和她懷著的雄性胎兒一起死去了。根據胎兒的大小和體重,學者估計該母羚的孕期處於第二階段。通過相同大小的長著螺旋形犄角的林羚來推測,學者估計那個胎兒在8月下旬-11月中旬開始在母體內生長,那時正處於寮國的雨季中期和乾季早期。同樣,胎兒估計會在4月中旬-6月下旬出生,那時處於乾季晚期和溼季中期。而在越南,由於乾濕季節的不同,中南大羚繁殖期乾濕季節的選擇也不相同。
基於種群內犄角長度的不同,學者認為幼羚的出生季節會有2-3個月的差異。所有現有的資料顯示,中南大羚是一種季節性繁殖的物種,它們的分娩時期恰好與季風登陸的時期相吻合。沒有具體的關於中南大羚的壽命記錄,1998年的那隻雌性中南大羚估計當時有8-9歲,所以它們的壽命應該不會低於此數字。
此物種已被列入《華盛頓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