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經政所國際金融中心協辦的第二屆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在「全球金融治理:機遇與挑戰」的論壇主題下,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夏文斌分别致辭。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就「雙循環與中國國際收支頭寸」作主旨演講。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理事長張宇燕,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高堅,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中國人民銀行反洗錢檢測分析中心苟文均主任,金融所副所長張蓓,國家外匯管理局研究中心副主任馬昀,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院長劉勇,中國銀行研究院陳衛東院長、宗良首席經濟學家、國防大學唐永勝將軍、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中心張禮卿主任、復旦大學錢軍執行院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肖耿教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鄭路教授、建設銀行王志強經理、對外經貿大學吳衛星副校長、鄒亞生院長、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張明副所長、世經政所高海紅主任、劉東民主任等均到場。
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常務理事、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秘書長、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玉榮等,就「全球金融格局變化與全球金融治理」「多邊主義和多元儲備體系:前景和途徑」、「我國金融開放:意義和風險」等內容作了重要發言。來自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的30位專家學者作了專題發言。
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尚福林指出,金融開放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以來,金融業對外開放提速,先後出臺了多項放寬外資機構準入、降低和取消外資持股比例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在負面清單已經基本清零。但同時也要認清本輪金融開放的特徵和挑戰:「一是從商品要素的開放到制度型開放;二是從被動開放到主動開放;三是從單向引資到雙向開放;四是從製造業開放到進一步擴大金融業、服務業開放。在這過程中,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外部環境,風險和挑戰明顯增多,部分國家無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外溢效應在持續顯現,而且非經濟因素的擾動在增加,外資呈現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跡象」。
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尚福林表示,「我們要加快形成系統化、制度化的開放格局,形成透明規範、預期穩定的市場環境;同時縮小境內中資金融機構在國際化運作方面與國際一流機構存在的差距;提升監管能力。我們的制度環境、國內大市場、國際合作、人民幣國際化,都將扮演重要角色」。
餘永定教授表示雙循環戰略背景表現為:國際市場容納能力有限;既往模式難以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等因素。餘教授認為,中國目前的國際收支呈現出「經常項目順差,投資收入逆差」的現象,且對外淨資產的投資收益為負,這種不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同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需要調整和加強研究。
與會專家們表示:全球債務槓桿率上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跨境資本流動總量與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金融體系當中的地位上升,金融科技的影響前所未有。
這些重大變化增加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人民幣國際化」與「保持金融穩定」並不矛盾,我們需要做好的風險預警和防控。
當前,各國迫切需要協調解決國際金融治理架構、國際貨幣體系、數字貨幣、數字稅、金融安全網、普惠金融、主權債務重組、反恐怖融資等全球性金融問題。
張宇燕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很慎重的戰略。在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十四五」規劃的要求是「穩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要慎重,我們的步伐才能夠邁得更快更紮實。張宇燕還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金融開放面臨更複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