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竹方似竹-姜子龍墨竹解析

2021-01-18 我的萬物系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

五月是是剛剛春過立夏的節份,萬物復甦,草木皆長,花也爭相開放,這個時候的天氣剛剛好。竹子也是在這個階段開啟了迅速生長。

《竹》

劉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雲聳百尋。

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

恥染湘妃淚,羞入上宮琴。

誰能制長笛,當為吐龍吟。

竹子一直被譽為是我們高尚,心中有節,有志氣不被輕易折服的代表,很多文人畫家都是這樣的,喜愛竹,研究竹,一生都願與竹為伴。

竹的氣節融入與喜竹之人心中。像姜子龍老師與竹為伴的三十六年,像竹子一樣無人賞識它的高風亮節,自己抱著一顆堅貞之心。堅持畫竹的時間裡,活出自己往往比活給別人看更加的不容易。

季羨林曾引用過日本學者巖山三郎的幾句話:「西方人看重美,中國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歡玫瑰,因為它看起來美,中國人喜歡蘭竹,並不是因為它們看起來美,而是因為它們有品。它們是人格的象徵,是某種精神的表現。這種看重品的美學思想,是中國精神價值的表現,這樣的精神價值是高貴的。」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夠通過那些經年不腐的墨竹圖,感受古中國文字和思想的力量。正是這些筆筆竹畫,為華夏兒女積攢了勇往直前的無窮能量。

竹子,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民族理想與民族性格,融入了中華兒女的基因血脈,成為了華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好生長的時節,最好奮鬥的年份,像層層竹林一樣傲然生長,

我們應當是無所畏懼的,

因為竹林深處,

總有故人予我們力量。

相關焦點

  • 姜子龍老師三葉飛燕式畫竹文化啟示
    對於畫齡36餘年的姜子龍老師來講,最近畫竹也是創新了新的畫竹手法-三葉飛燕式畫竹。三葉式飛燕畫法對於畫家的心態要求很是嚴謹。首先畫家必須是虛心的狀態。虛心之後我們就等於把自己放低了,只有把自己置於萬物中最低的位置以放低的狀態下才可以容納更多的東西。姜老師畫的竹子是水墨畫體系。水墨畫的成功在於他下筆便沒有了退路。
  • 墨竹圖:國畫竹子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圖標準的...
    題圖 五代李坡(傳)《風竹圖》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壹 《宣和畫譜》中記載的第一位墨竹大師 我們的目光穿越過魏晉
  • 黃庭堅《花氣薰人帖》,吳鎮《墨竹譜》
    第二期於4月25日正式對外展出,展出的分別是宋代黃庭堅的行書七言詩《花氣薰人帖》與元代吳鎮的《墨竹譜》。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紙本   草書    30.7×43.2cm釋文:花氣薰人慾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 竹樣人生——王志賢(盤石)墨竹作品展
    畫集中有數十幅形象各異的墨竹作品,69首題畫詩,以及墨竹課徒畫稿和畫竹散文等。《王志賢墨竹詩畫集》,是繼1993年之後又一本墨竹集。20多年來,煙臺海峽書畫研究院院長王志賢先生默默耕耘,持之以恆,又為讀者捧出第二本同名的墨竹專集,可謂系60多年畫竹、詠竹、誦竹、寫竹的嘔心之作。畫集除了呈現墨竹畫作外,還將如何學畫竹子的步驟一筆筆地展示出來,不失一部嚴謹的教科書。
  • 畫墨竹的口訣,值得一看!
    忌節大,似套環。忌節小,似勒線。畫枝點完節,把枝添。似草書,勢連綿。行筆疾,運筆端。中鋒枝,勁且圓。拖筆枝,更挺健。墨色潤,不宜幹。比竿濃,比葉淡。葉著枝,枝著竿。葉少仰,葉多彎。老枝瘦,新枝圓。內畫出,名併跳,枝梢尖。外畫入,叫垛疊,枝梢圓。
  • 文同與鄭板橋畫墨竹的藝術特點有何不同?
    文同(1018-1079)(宋) 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世稱石室先生,以墨竹享有盛名,墨竹雖非始於文同,但歷來評論墨竹畫家,無不首先提到文同,予以極高評價,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墨竹圖》,無疑是其存世不多的代表作。
  • 竹報平安——歷代國畫竹(一)
  • 畫家餘新志被譽為「板橋之後墨竹人」,學畫竹不妨借鑑先生四步行
    在宋元文人畫的黃金時代,竹子作為文人墨客心中「君子」的象徵,理想人格的化身 ,更勝以往地受到文人畫家的喜愛,蘇軾便是宋代愛竹、畫竹的代表。後延元明清時代,吳鎮、柯九思、夏昶、鄭板橋等都是畫竹的名家,唯有鄭板橋愛竹、種竹、觀竹、詠竹、畫竹似可與蘇軾媲美!
  • 和竹相關的詩詞
    範公叢竹歌並序 唐.岑參  職方郎中兼侍御史範公,乃於陝西使院內種竹, 新制叢竹詩以至見示,美範公之清雅操,遂為歌以和之。 世人見竹不解愛,知君種竹府庭內。此君託根幸得地,種來幾時聞已大。盛暑叢色寒,閒宵槭槭葉聲乾。能清案牘簾下見,宜對琴書窗外看。為君成陰將蔽日,迸筍穿階踏還出。
  • --欣賞一組竹畫
    竹子是文人畫家最喜愛的題材之一,以墨竹最為常見。但是還有一種以硃砂寫成,稱為朱竹。據說,這始於蘇東坡。
  • 縱橫飄逸、清翠挺勁,人稱王紱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竹鶴雙清圖》縱橫飄逸、清翠挺勁人稱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王紱, 明初大畫家,擅長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各名家之長,具有揮灑自如、縱橫飄逸、清翠挺勁的獨特風格,人稱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參與編纂《永樂大典》。
  • 知竹常樂
    筆者愛竹(圖1),嘗試以竹為主題製作竹草盆景多年,現將一些體會與愛好者共享。竹草盆景不受場地空間所限,也無需什麼經濟實力,只要愛好盆景藝術,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因竹草盆景賣不到好價錢),都可以嘗試培植製作,普通老百姓也能玩得起,因而可以走進百姓家。竹草盆景形似簡單,但要做出一件成功的作品,卻也並不容易。想要做好竹草盆景,作者必須先了解其主角,也就是要先知竹,知竹的秉性特質。「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熊文愈)。
  • 「廖竹」勁節更著丹
    傳統文人畫竹,往往畫其靜態,而「廖竹」則常取風雨之中修竹勁節之姿。從前人所少涉及的角度入手,氣象開闊雄渾。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許欽松稱讚說,廖紅球獨創的狂風暴雨竹,表現竹子在狂風暴雨中的形態,勁風獵獵,豪雨如鞭,很有感染力。「不僅是他多年苦心摸索出的獨門技法,也是他對中國墨竹繪畫的創新和重要貢獻。」
  • 「知竹.樂居」第二屆竹建築竹生活高峰論壇在安吉舉辦
    安吉2015年11月30日電 /美通社/ -- 「知竹.樂居」第二屆竹建築竹生活高峰論壇在安吉成功舉辦。「未出土時先有節,至凌雲處亦虛心」,竹作為一種精神符號和文化象徵,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品格。中國竹文化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亞洲近鄰和西方文化發展。南宋著名詩人蘇軾,在《於潛僧綠筠軒》中提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 說不盡的竹文化,會多少「竹」成語,到鯨魚溝竹海「秀」起來!
    新竹老竹一看粗細便知竹類是種子植物。種子植物靠開花結實,用種子繁衍後代。竹類植物開花結實,也可用種子繁衍後代。但是,竹類植物營養生長期較長,要幾十年或幾百年。多數竹種是1次開花之植物, 竹子開花後,竹株枯死,竹林衰敗。是的,我們基本沒見過竹子開花,因為它一開花就死了……
  • 【閒話國粹】國畫竹的象徵意義
    竹的象徵意義:竹,有著不一般的中國傳統文化含義,竹子四季常青象徵著頑強的生命、青春永駐;竹子空心代表虛懷若谷的品格;其枝彎而不折,
  • 無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
    無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一徑數竿,亭亭如畫。要似倪雲林羅羅清疏,莫比吳仲圭叢叢煙雨。(明)吳從先《小窗自紀·竹》明清兩代之清言小品,堪與唐詩宋詞元曲並肩媲美。清言《竹》一則,就出自《小窗自紀》。江南之竹挺拔蒼翠,終年碧綠如玉,即使身處寒風凜冽、雪壓霜凍的嚴冬時節,也不凋零褪色。古時候的士大夫們自詡清高,常常以勁竹自喻,把它和梅、蘭一起稱為「歲寒三友」;又因為竹子「虛心有節」,更是贈給了它「君子」的美譽。東晉名士王徽之一生好竹,自從他指著竹子說了「不可一日無此君」之後,植竹賞竹、吟竹畫竹便成了文人雅士們的趣聞韻事。
  • 梅、蘭、竹、菊,國人的精神寄託!
    明月滿天天似水,酒醒聽徹玉人簫。 《竹徑》李得裕野竹自成徑,繞溪三裡餘。檀欒被層阜,蕭瑟映清渠。日落見林靜,風行知谷虛。田家故人少,誰肯共焚魚。《種竹齋》司馬光吾愛王子猷,借齋也種竹。一日不可無,瀟灑常在目。雪霜徒自白,柯葉不改綠。殊勝石季倫,珊瑚滿金谷。
  • 梅、蘭、竹、菊,國人的精神寄託
    明月滿天天似水,酒醒聽徹玉人簫。 《竹徑》李得裕野竹自成徑,繞溪三裡餘。檀欒被層阜,蕭瑟映清渠。日落見林靜,風行知谷虛。田家故人少,誰肯共焚魚。《種竹齋》司馬光吾愛王子猷,借齋也種竹。一日不可無,瀟灑常在目。雪霜徒自白,柯葉不改綠。殊勝石季倫,珊瑚滿金谷。
  • 鄭燮墨竹圖題詩「一枝一葉總關情」,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心聲
    這一年,鄭燮虛歲55,早過了知天命之年,暮年獲重用,主要是因為在範縣任上頗有政聲、清廉自守。這一年,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春天。這一天,來了一位客人,這人名叫包括,時任山東巡撫,浙江杭州人,其子侄輩與鄭燮是同年考中的進士。這樣說來,鄭縣令和包巡撫既是江浙老鄉遠離故土在山東做官,又是上下級,還能論上侄叔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