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從百廢待興到揚帆遠航,中國巨輪風雨兼程;三十年,從關貿協定到世貿談判,貿大學子披荊斬棘。一步步的攜手前進,驕傲而又自豪,一代代的血液流淌,成為深深紮根在心中的貿大魂。傳承精神,增強底蘊,以史為鑑,繼往開來,我校首部原創傳承劇《遠航》應運而生。
大型原創傳承劇《遠航》擬於2015年12月1日至3日,在圖書館報告廳正式演出。
時代,從沒有像高中作文裡所寫的那般,浮誇地碾過誰的理想。
那一年,象牙塔裡,書聲依舊琅琅。
那一年,舉國上下,大風泱泱,大潮滂滂。
那一年,縱覽寰球,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大國的陰影之下又掩埋了什麼陰謀與不安?
穿梭在當年的車道溝,所不同的是,當年的青澀學子,如今已為人師表。為學校,也為國家育得鄧林。不是逐日莽夫,卻身負凌雲之志。或許只有那個年代,沒有充斥大氣和人心的灰霾,理想才得以如此真切地照亮篳路藍縷?
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也推動時事向前轉動。
熟悉的校園,凹凸不平的土路,他踽踽獨行。
考到這所學校,是為了什麼?
「就業啊,掙錢啊,從這兒出來的,哪兒有不掙大錢的道理,貿易貿易,就是買賣嘛。」
四年,多快啊。
可是現在呢?
「留在學校,繼續輸送人才吧,這樣環境也熟悉,心裡踏實。」
「放著這麼高就業率,這麼好的前景,不下個海,都對不起自己四年學的那點東西。」
「哪兒敢下海啊,正揪修正主義呢,一折騰,別說底兒了,弄不好命都沒了。老老實實聽國家號召,國家要我去哪兒我就去哪兒。」
「出國看看吧,好歹也是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出來的學生,不發展發展對外視野,還怎麼做到毛主席的教導,實踐出真知啊。」
……
他在校園裡向前踢著腳下的石子,風平浪靜的面容下正演出著一場高潮迭起的話劇。
「你很優秀,國家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學校也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啊。」
人才?
他站在人群擁擠的北京站,四點零二分,伸出窗外揮舞的年輕的手掌,從東到西劃出一道道血氣方剛。他伸出手握住那隻看似同窗摯友的手掌,卻觸到成片陌生的老繭。一抬頭,綠皮火車已褪色得鏽跡斑斑,熟悉的稚嫩臉龐也刻上了邊疆獨有的孤寂滄桑。
或是轟鳴的機場?飛機頭昂首劍指西伯利亞,沉重的行李和年輕的心嚮往著北方更加沉鬱兇狠的紅色陣營。可是隨著飛機離地,那片紅色漸漸像乾涸的血跡一樣變成黑色,張牙舞爪的裂痕撕碎空中單薄的客機,緊接著就是一路南下——、
「考到這所學校,是為了什麼?」
四年前入校時同樣的問題在他耳邊再次響起,而他仍然站在他用四年去熟悉的校園中,不在車站,也不在機場。腳下那顆石子被他踢得在坎坷的土路上跌跌撞撞,卻始終沒有磕去一絲稜角。
他看著那顆石子,站定在它面前,就像審視著自己,審視著和自己一樣的,新生人才。
誰說的,我們就一定要做買賣,或者操著一口以假亂真的外語和老外們談笑風生啊。我們是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的學生,為什麼會自動用學校之所長,從一開始就給自己加上一個子虛烏有的枷鎖,限制我們的發展,也限制學校更遠的未來呢?
學校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啊。
北京對外貿易學院,他低聲念著這個烙在這四年生命中的名字。從此之後,我將讓你以我為豪。
那是一個人的承諾,也成了他身後千萬學子的承諾。
承諾很簡單,承諾也很難。承諾很輕巧,承諾也可以很沉重。每一位學子都選擇了承擔這份責任,為自己,為學校,為國家,乃至世界。
於是有那麼多的年輕人走進地方政府、商務部、外交部,成為一方或一國的經濟衛士,或是外交門面;於是有那麼多年輕人投身浩瀚商海,奮力做一個經濟商業的弄潮兒;於是有那麼多年輕人捧起法律的天平,站在國際的風口浪尖而心懷公道,手握日月旋轉。
年輕人啊,懷著熱血,因為無知而無所畏懼。
那是最熱血的年代,中國就是這些年輕人的最大集合,懷著一樣的信念和無所畏懼的勇氣,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場上所向披靡。
因為無所畏懼,所以中國能夠和二戰後不可打敗的美軍抗衡,將美軍趕回三八線外;因為無所畏懼,所以中國能夠在五年之內放出豪言壯語,通過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始終無畏,左手是歷史的厚重,右手是新時代的期待。
中國將期待傳遞到每個年輕人的靈魂中。每個年輕人都相信歷史的車輪因為有他們的努力而轉動得更加充滿活力和希望,每個年輕人都希望將中國這架煥發新春的嶄新馬車駕馭向廣闊的共產主義未來。
這些年輕人們在每個領域滲透,在自己的領域留下不同筆跡的姓名,而這些姓名,無一例外地加上了同一個後綴,叫北京對外貿易學院。
而對於留在學校裡生根發芽的他來說,這個後綴也已經被他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有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就是這所學校的縮影,一個人形的分身。
曾經的鬥室裡,換了位置。以前是課桌邊目光炯炯的學子,現在是講臺上舌燦蓮花的青年講師。
西裡爾字母,三十三個來自北方白樺林的寒冷呼喚。
曾經,作為第一屆俄語班的學子,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現在,站在講臺上,他把這來自北方的社會主義之聲傳播到更多的有志學子中間。紅色的紐帶,將黃皮膚黑眼睛的學子們的赤子之心牢牢鎖在那片遙遠的冰原上,也將西伯利亞和神州大地鎖在了一起。
然而,隨著飄搖風雨,紅色的紐帶褪色,堅不可摧的同心鎖也鏽跡斑斑,伏爾加河畔的縴夫拉走了黃河邊曾許諾給中國的大炮巨艦。俄語漸漸塵封,而英語隨著大洋彼岸的橄欖枝滲透進了中國這片面臨生死抉擇的土地上。
然而對他,也是對他身後的後繼者來說,一種語言的沉寂,不過是給更多的語言提供了活躍的空間。作為思想的承載工具,語言不應被意識形態所束縛,學習語言的能力,更不應該就此退化殆盡。
他依然捧著書,在或晴或雨的清晨,朗讀俄語。他告訴學生,沒有哪個時代會拒絕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尤其是外語這項能力。
於是他聽到了身後愈發壯大的晨讀聲。
於是他知道,他已經將這個代代傳承的後綴,烙印在這群新的年輕人的生命裡。
這純正的俄語口音從教室裡如落珠一般傾瀉而出,一代代,從北京流向河南,數年沉寂過後,再度點亮京城北隅,那一方今非昔比的熱土。
終於這個後綴,從北京對外貿易學院,變成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他停下手中的筆,聽著辦公室外學子的歡笑,陷入了長久的回憶中。
他隱約望見那些和自己一起帶著烙印走向四方的同窗,已是和自己一般銀髮蒼蒼,有的在中國復關入世之路上篳路藍縷,有的在國家部委把握著國家的經濟走向,或憑三寸巧舌讓中國在外交談判桌邊化險為夷。更多的,則是憑著四年所學,將自己的產業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匹良駒,沒有他們,怎麼看得到今天這樣發展的社會,怎麼看得到這樣欣欣向榮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他看見半個世紀的歷史在同一時間向思緒翻湧的腦海湧來。那閃耀著光熱的年代,年輕人走出校門投向自己夢寐以求的領域,像永動機一樣發光發熱,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線奮鬥;那色彩灰暗萬馬齊喑的年代,中蘇決裂,政治蒙塵,知識被踐踏,熱血被白白拋灑,學校和她的學子被棄置,被輕視,乃至被強行撤銷;那希望重燃的年代,知識重新回到了殿堂,再度被成群的學子仰望,學校在京城不落的陽光下煥發新的輝煌;那繼往開來的年代,每位貿大人心懷信念踏上日益平坦的康莊大道,指明更多更有挑戰的前進方向。
終於,我們以母校為驕傲,母校為我們而自豪。
每個學子,都是自己的奧德賽船長,憑藉著來自母校的精神和信念,在生命中揚帆遠航。時光荏苒,年輕的面孔上爬上了滄桑,稚嫩的神情也在回憶中隱藏。同窗的你啊,如今是否還手握著當年的信誓旦旦,走在你選擇的航道上?或許生命的風暴將航船推離過我們以為的既定航向,但是相信吧,絕望中的轉舵,也許就環過了自己的好望角。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八個字,一句穿越時光的承諾,如同蓋亞之於安泰,念茲則心安。一代代貿大人,用行動傳承著不變的承諾:
With U, I』ll be。With U, we』ll be。
原創:王奕文
美編:嚴旭
策劃:二三課堂運營中心《遠航》策劃組
審核:蔣理
推送:王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