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
本文由萬史不辭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
發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滿清全面的失敗而結束。這場戰爭使得滿清洋務運動以來取得的軍事成果毀於一旦,戰後滿清還同日本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進一步加深了國內百姓的負擔,使得清政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甲午戰爭爆發,腐朽的清政府戰敗求和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就開始積極準備入侵中國的事宜。與此同時,飽受列強欺侮的清政府也走上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表面上看引進西方先進的工業,建立起了強大的水師力量。但是並沒有改變滿清腐朽的情況,軍備依舊鬆弛,外強中乾。
1894年,日本正式踏上擴張的步伐,他把目光盯向了滿清的藩屬國朝鮮。只要佔據朝鮮,日本就可以依託朝鮮為跳板入侵中國。朝鮮在明治維新後走上強國道路的日本面前是不堪一擊的,在日本的強大攻勢面前朝鮮只能向宗主國滿清求援。
此時的滿清王朝只剩下朝鮮一個藩屬國存在,朝鮮對滿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此時國內要求出兵幹預朝鮮戰事的呼聲也越來越大,其中光緒皇帝就是堅定的主戰派系。而掌握朝政的慈禧太后因馬上就要六十大壽了,對出兵朝鮮並沒有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滿清最初還是以談判作為主要的手段來解決朝鮮問題。直到七月份談判破裂後,滿清才開始倉促準備出兵。
長期軍備的鬆弛使得滿清軍隊軍容渙散,在與日本人的作戰中也是逢戰必敗。滿清最強大的一支近代化的海軍艦隊北洋艦隊也因為長期軍費不足,主力船隻數年沒有大修。使得這支規模遠勝於日本海軍的艦隊在海戰中失利。
在海軍失利後,朝鮮戰場上的清軍失去了水師的掩護被迫從遼河東岸撤退,戰火一度燒到中古本土,這使得清廷震動,不得不遣使求和。在甲午戰爭中,滿清各部隊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卻有一支軍隊打了一場揚眉吐氣的翻身戰,領導這支部隊的將領叫做徐邦道。
揚眉吐氣的土城子狙擊戰
當日軍從遼東登陸向金州進發時,徐邦道認為金州是旅順、大連的咽喉不容有失,他希望駐守旅順的清軍能夠出兵與他一起前往金州禦敵,但是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無奈之下他只能孤軍前往金州迎戰,最後因寡不敵眾只能後退,而佔據金州的日軍在不久之後佔據了大連兵鋒直指旅順。
徐邦道認為不應該被動防守,應該主動出擊,他在日軍的必經之地土城子設下埋伏,一戰擊潰日軍部隊。此後又帶領五千人在土城子再戰日軍,在徐邦道的帶領下,秦軍越戰越勇,他們不顧日軍強大的火力拼死衝鋒,在土城子阻擊戰中拿出了中國軍人應有的血性,打得日軍抱頭鼠竄,甚至連戰場上的屍體都來不及收拾就潰退了。
土城子狙擊戰是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重大勝利,他沉重打擊了日本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在各路清軍皆敗的其情況下使得中國軍人得以揚眉吐氣。然而,局部的一次勝利並不能挽救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全面的失敗。滿清在失敗後還是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