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2 分鐘
「教育學是人學,教育學人更需要真誠。只有懷抱真誠的人,才能發現教育的真相,才能通達教育的真理。」
以下來自崔允漷教授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2020屆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做一位真誠的教育學人
各位可敬的老師、可愛的畢業生和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
說真的,我不喜歡、不擅長在如此莊重的場合、以如此正式的方式向大家道賀。我更願意與你們在文科大樓的咖吧邊喝邊聊,在利興餐廳把酒言歡,說聲常回家看看。
理由是我教了30多年書,卻一直沒有學會如何準確地表達。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家人經常說我「你啊,就是不會說話」,我同事也會在公開場合告訴我「崔老師,你最好還是最後一個講」,我學生也會有意無意地提醒我「老師,您今天的話是不是說得有點過了?」
那我為何最後還是接受了這次「既不喜歡又不擅長」的邀請呢?
一方面是想表達對學部的感恩,因為近年來我獲得的所有重要榮譽,就是我的名字前總有「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這幾個字,是「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滋養了我,豐盈了我。
但今天在此,更重要的,是想表達教育學人的一種真誠。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
那是1994年7月一個炎熱的下午,作為你們的學長,我剛拿到教育學博士學位,帶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回家去看望父母。
踏進家門的一剎那,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過會兒考一考老媽一個專業問題。她雖出身於地主家庭,解放前上過學,但沒有正式文憑。
我驕傲地問道:「老媽,你知不知道什麼是教學?」
她一邊幹活一邊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學,不就是一個老師在上課,一幫學生在聽課嗎?」
這句如此簡單的話恰似當頭棒喝,讓我無地自容,甚至讓我差點轉行,覺得這樣的專業沒意思。
我從本科算起,至少讀了10年教育學,卻只知道「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相結合相統一的活動」,因為書上都是這樣說的。
你是不是也這樣定義的?如是,那我老媽是不是也可以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因為她對「教學」的認知與我們在同一個水平。
第二個故事
當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人們還沒有找到特效藥的時候,勤洗手、戴口罩就是「良藥」。
以勤洗手為例,我們從幼兒園就開始教了,學校又教了12年,結果怎麼樣?以10人為例,大約有9個幼兒園小朋友能在老師或媽媽的督促下勤洗手;到了小學生,還剩下6個;到了中學生及成人,只有3個在做。
為何教了15年的勤洗手結果只有30%人養成習慣即「學會了」?育人的效益為何如此低下,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
今天,教育學部專門為大家舉辦隆重的畢業典禮,你們興高採烈地戴上了教育學學士帽、碩士帽或博士帽,當然值得慶賀!
然而,因為我們學的專業、獲得的學位叫「教育學」,我覺得有必要在這重要的時刻,真誠地提醒大家:
教育學是人學,教育學人更需要真誠。只有懷抱真誠的人,才能發現教育的真相,才能通達教育的真理。
接下來,我想與大家分享三點想法:
第一,我們只懂了點教育學,而不是懂得了真正的教育。
當你獲得了教育學學位,不要太自大,不要「我以為我以為的就是我以為的」了。
借用法國教育社會學家涂爾幹的話說,「教育學既不是教育,也不能取代教育的地位……。」教育遠比教育學複雜,要有敬畏之心!
第二,我們只學了點關於教書而不是育人的學問。
教了不等於學了,學了不等於學會了。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有句名言:「教之於學,猶如賣之於買。」
沒人買走你的東西,便不能說你做成了買賣。同理,沒有學生學會你教的東西,那只能證明「你教了書,但沒有育人」。
只有「學生學會了」,才是教育的王道。
第三,我們學的是「教人」,其實還要我們「教己」。
我們的校訓是「為人師表,求實創造」。要做到「為人師表」的唯一路徑是在教別人的過程中實現教自己,即在發展學生的同時實現自己的成長。
如果只知教別人,不知教自己,那就很有可能讓自己成為「說的高調調,做的老套套」的那類「疑似」專家。
一句話:做人要真誠,教育學人更需要真誠!
非常感謝教育學部給我分享的機會!祝各位前程似錦!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