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

2021-02-17 美食之味蕾

可以躺床上看劇的周末時光到了,今天食帖君要推薦一部畫質感人的紀錄片《中國之食文化》

這部紀錄片,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日本巖波映畫製作所製作,於中國完成攝影取材。

策劃方龜甲萬(Kikkoman)是日本一家有著 350 年歷史的醬油廠,在中國普遍稱它為「 萬字醬油 ,其口感溫和,風味香醇。

《中國之食文化》共五集,分別介紹了北京,廣州,江浙滬和四川這四地的飲食文化以及中式料理的烹飪技藝。

由於此片製作時間距今三十餘年,故片中內容、敘述與現今表述可能存在差異,但還是能感受得到這部紀錄片的用心。

在皇城腳下的北京篇中,最突出的便是宮廷之味與平民之味的融合。


在當時的「 隆福寺小吃店 」,每天都有約 1 萬 3 千的客人光顧,菜單以各種代表中國北方風土特色的麵食為主,而豆漿+油條的配置放到現在也是人氣組合。

店內洋溢著新鮮的香氣和誘人的食慾,這種景象猶如使用大量純粹北京口語寫作的《駱駝祥子》中的場景。

「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

這,是豆腐腦兒的韻味。

此外還有享譽盛名的老字號「 全聚德 」「 東來順 」,每天都大排長隊。

老北京人對涮羊肉炙子烤肉的喜愛,幾十年來依舊沒變。

而以多彩的平民飲食文化為基礎,另一方則是烹飪技術的巔峰,在故宮的北面,北海公園的一角,有一家自清朝開始傳承宮廷風味的飯店「 仿膳 」

仿膳以精細的滋味和柔和的舌感為特徵,如它的名字一般,有著國宴規格的珍饈美饌,芙蓉燕菜、鳳尾魚翅、蛤蟆鮑魚…….

△以雞絞肉和鮑魚製成的「蛤蟆鮑魚」


△ 以過篩蛋白豆腐製作的清雅名品「一品豆腐」

當然也有著許多現在看起來極為珍稀的菜餚,比如這道,紅燒熊掌

而後來熊被列為禁獵動物,各大酒店在八十年代末也停止烹製這道菜式。

在魚米之鄉的江南篇中,以漁獲和稻米的食物最為常見。在鎮江當地,每天清晨市場上就開始出售新鮮撈捕的漁獲。

在蘇州,有著 250 多年經營歷史的「 松鶴樓 」,因乾隆皇帝的微服私訪從一家小商鋪一躍成名,深受乾隆皇帝喜愛的 松鼠鱖魚 」也成為店裡的招牌。

此外,松鶴樓裡的經典蘇州菜式,虹橋贈珠、三色蝦仁、炒鱔糊.也是蘇州人宴請的必點菜式。

在杭州,坐落在西湖邊上的「 樓外樓 」,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清晨後廚幫工便從西湖里撈出鮮活的草魚,過個馬路,直接運送到廚房,做出這道名副其實的「 西湖醋魚 」

在上海,「 南翔饅頭店 」每天門庭若市,店內的小籠包一絕,咬一口湯汁飽滿,回味無窮,唇齒留香。

而吃不到的就在門外趴著窗戶看,頗有現在排隊兩三個小時網紅店的架勢。

江南魚米之鄉,物產豐富,手工採制的新茶、經過七年熟成的紹興酒、長江水和稻米釀出的鎮江醋、經冬歷夏的金華火腿……直到現在,這些也都是江南地區十分寶貴的物產。

廣州篇中,一開場就顯現出了廣東人無所不吃的特點。

廣州的自由市場菜品十分豐富,瓜果蔬菜、雞鴨魚蛋應有盡有。

除了當季食材之外,隨處可見的還有成捆售賣的田雞、娃娃魚、蝸牛、甲魚、猴子、貓、果子狸 、貓頭鷹……儼然一個動物園,而這些動物在當時都是可食用的。

而另一邊,吃早茶的店裡每天都是滿員,從小孩到老人都休閒地享受早茶時光。

推著點心車的服務員可謂是店裡的人氣女王,只要她一出現,所有食客都會會放下手中的筷子,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她的移動軌跡,畢竟,想要吃到心儀的點心都得靠搶。

越秀公園附近的「 北園酒家 」,以料理新鮮的海產山珍和豐富的乾貨而聞名,珠海丹心、金盞銀盆、瓦罐花雕雞、百花爭豔鴨都是店裡的特色。

這種將大自然的饋贈隨心所欲地配合在一起,成就出新鮮的味道,就是廣東料理的特徵。

當時的廣東,好像每個人都是以美食作為人生的幸福目標,現在看來,也是如此。

四川篇中,可見到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食物品種繁多,因此當地人更喜歡享受飲食生活。

成都的市場中,多的是賣香料的小販,而各種醬菜和調味品,則是四川人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成都製作豆腐的工廠,每天承接各大飯店的豆腐訂單。

曾經的「 陳麻婆豆腐 」靠著麻婆豆腐這道菜而盛名四方,當年興旺的店鋪到現在也保持著繁榮。

在成都市中心位置的高級料理店「 成都餐廳 」,則有著融入了宮廷風味的宴席料理,九色攢盒、六吃鮑魚、成都醬鴨、豆渣鴿脯、麒麟鯉魚……八珍玉食,其味無窮。

而除了這些,紀錄片中還有一些工藝的介紹。

四川自貢,有著世界挖掘史上第一口千米深的鹽井

都江堰完成巨大的水利工程,導流了農業用水,滲入到成都平原的每一個角落,孕育了天府之國。

《中國之食文化》沒有太多的渲染,鏡頭下八十年代中國各地的傳統風貌淳樸又真實。

這部紀錄片充分展示了我們中國美食博大精深,能看到在師傅們的一雙雙勤勞的雙手之下創造了各式各樣的人間美味,讓人回味無窮。

相關焦點

  • 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有哪些美食在當時是沒有的?
    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雖然已經開始大包幹了,但是普遍還是比較窮的,那個時候常吃到的也就是窩窩頭、紅薯這些東西,但是在那個年代雖然緊張了一些,但吃的東西按現在的眼光看都是『綠色』的食品。吃的糧食和食用油不是轉基因,牛奶行業裡也不知三聚氰胺為何物,吃瘦肉的沒有吃肥肉的多,痩肉精根本沒有市場,蘇丹紅只用於染布,還不會染雞蛋,人們吃的都是土雞蛋、土雞、土豬肉。當時的生鮮蔬菜和水果都是天然綠色的,雖然沒有現在的顏色鮮顏、個頭碩大但絕對沒有使用過『膨脹劑』和『保鮮劑』,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這種東西。
  • 通知大家: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
    這部紀錄片,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日本巖波映畫製作所製作,於中國完成攝影取材。策劃方龜甲萬(Kikkoman)是日本一家有著 350 年歷史的醬油廠,在中國普遍稱它為「 萬字醬油 」,其口感溫和,風味香醇。《中國之食文化》共五集,分別介紹了北京,廣州,江浙滬和四川這四地的飲食文化以及中式料理的烹飪技藝。
  • 張薔:帶你重回八十年代
    當張薔唱起新褲子寫給她的「我們的愛是少年維特的煩惱/ 我們的心是約翰克裡斯多夫/ 還有一首詩/ 一首朦朧詩/ 還有一首歌/ 一首迪斯科」,經歷或沒有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似乎都能輕易地從這套久違的舞曲節奏中感受到那個曾經年代的光芒。在長期被成人抒情、苦悶民謠和都市小清新三分天下的華語樂壇,活力、快樂、強勁的旋律幾乎成了一種稀缺的品質,而張薔一如25年前般慷慨地提供著它們。
  • 重讀八十年代,讀出了什麼
    而今天,當我們回顧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壇,除了「重讀八十年代」之外,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他們親歷了許多重要時刻,也具備用文字回應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今年,就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一個人的文學史》、中信出版社的 《重讀八十年代》、上海書店出版社的《「80年代文學」研究讀本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的 《激情的樣式——20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文學:終結與起點——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學與文化
  • 你好,這是我的八十年代!
    她演了很多電視劇,拿過百花獎影后,但早早結婚,隱於人間。1986年,楊麗萍自編自演了獨舞《雀之靈》,空靈絕美,翩若驚鴻一夢來。80年代的明星,不只在光鮮靚麗的演藝圈,也可能是平凡刻苦的普通人。1983年,張海迪,這位從5歲就高位截癱的女孩子,在《中國青年報》發表自己的作品《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名聲大噪。她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中國奧運金牌第一人。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重生年代文推薦(四)——八十年代
    2、《八十年代記事》作者:水晶翡翠肉簡介:一個都市單身女生,穿越到八十年代單身媽媽身上。而且她有兩個孩子。兒子:媽媽。女兒:媽媽楊婧: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不是,我不是啊。一句話簡介:都市單身女在八十年代帶娃生活的故事3、《重生八零年代好生活》作者:湖塗簡介:上輩子,因為爺奶將家裡的錢都貼補給了養了兒子的二叔家裡,蘇敏一家子只能蝸居在村子裡的老房子裡,父親更是因為沒錢治病而早早的離開人世。意外而亡的蘇敏重生在了自己十三歲的時候。
  • 北京畫家「土味兒」手繪八十年代
    《漫步八十年代》日前在隆福寺更讀書社舉行線下分享會。北京畫家老葛用細膩的筆觸畫出了自己滿滿的童年回憶,伴隨著他生動的講述,那些在記憶中褪色的純真年代又變得觸手可及。老葛1979年出生,從小跟著奶奶住在後海南沿兒18號的小院裡。
  • 老照片;八十年代的中國
    #老照片#八十年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從八十年代的流行語中便可見一斑。八十年代的經典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摸著石頭過河;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一,80年代陳衝、張瑜兩位大紅大紫的上海姑娘。二,八十年代當紅的電影女明星,嶽紅、斯琴高娃等。三,八十年代,鞏俐的泳裝日曆。
  • 張薔復出,告訴你什麼是八十年代的迪斯科
    時代飛速發展的洪流之下,懷舊情緒頻頻擊中受眾的心,張薔和新褲子樂隊推出的唱片:《別再問我什麼是迪斯科》,正是因此獲得熱捧。有人說,張薔就像一種神秘的天文現象,每隔十五年就降臨一次演藝圈。這話聽上去像是一句玩笑,但她的演藝生涯也確實如此,她成名很早,是中國歌壇最具開創性的女歌手。
  • 丁聰|八十年代的漫畫
    按這要求丁聰八十年代的漫畫,放現在的話,應該永世不得翻身了。        好在八十年代過去許多年了,丁聰也死了,現在翻出來看看,想來沒人舉報了。         丁聰關心政治,可他看不到領導好的一面,老是喜歡表現負面的一面。         有幅漫畫是這樣的,領導讓下屬提意見。
  • 《重讀八十年代》⑦ | 是什麼成就了莫言?
    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外表細膩、內在強大的作家王安憶。她總是像一名優秀的馬拉松選手那樣,憑藉著出色的耐力和努力不斷超越自己。
  • 筍殼魚在中國難長到成年,中國人似乎什麼魚都吃,為何不吃金魚?
    筍殼魚在中國難長到成年筍殼魚並非是我國的一種魚類,它原產於東南亞諸國及澳洲大陸,所以在八十、九十年代,我國就先後進行了對該魚類的引進,並且很快這種魚就泛濫成災,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種魚在引進幾十年之中,最初並沒有人在意它,在當人在意它的時候,已經成為了「稀缺性」魚類,並且在中國很難長到成年,
  • 八十年代的金飯碗,人人都不得不愛,最終結局卻是職業敗落?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在八十年代的「5大金飯碗」,引得不少人都競相追逐,可惜的是,現如今最終淪為了底層職業,這裡面究竟有什麼故事呢?八十年代出現的五大金飯碗要說起八十年代裡有什麼,現在的很多人都對這一特殊的時期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一致認為,人生中最最值得關注的年代可能就是八十年代了吧。要說起唱片和學校門口吆喝著賣冰棍的,滿滿回憶就湧出來了,這是屬於八十年代特有的傳統文化。對於很多人來說,那是青春的回憶。
  • 《重讀八十年代》⑤ | 史鐵生:一切苦難,都是修行
    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網絡潮人陳村,他用一種類似遊戲的態度做了很多認真而有價值的事情。他的多情讓他深刻理解他人和苦難,用文字把青春歲月浸滿了溫情。
  • 80年代老照片,八十年代的愛情是害羞而含蓄的
    八十年代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在經歷了多年的動亂之後,人們的生活迎來了很大的變化,生活在慢慢變好。當時的女性也開始注重起自己的形象來,她們開始追求時尚。然而八十年代的美女與現在不同的是她們是不加修飾的美。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組八十年代女性的迷人照片,領略一下她們的風採。
  • 八十年代的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民謠魚乾鋪,ID:minyaoyuganp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你一定要像晨曦一樣活八十年代的歌填詞:趙雷譜曲:趙雷原唱:趙雷香菸請在為我點一顆
  • 【聖佳四季】閃亮的日子——八十年代青春記憶
    《八十年代中學生》,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 2.《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學生》,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11月。40×60 cm.——阿城 所有八十年代的人都背著七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遺產,渾身上下都是官樣文化的遺傳基因.八十年代是暴病初愈,國家民族半醒過來,文化圈恢復一點點殘破走樣的記憶如此而已.但至少這代人擺脫了前幾代人的一個模式,就是集體思維。
  • 八十年代的恐怖片,屢屢突破人類的底線
    再沒有哪個年代的恐怖片是如八十年代這般的瘋狂了,不僅影像呈現上屢屢突破人類接受的底線,還將恐怖電影名目下劃分各種亞類型。當時的人們似雄心壯志,語不驚人死不休,非要把能想得到的恐怖源頭都給搬上銀幕。他們不懼怕觀眾膩煩,只擔心靈感枯竭。
  • 為什麼人們都開始懷念八十年代了?(下)
    中尉蓋爾森,英俊帥氣,瀟灑英武;戲子帥氣大方,風流倜儻;髙尼夫鬼怪精靈;卡西諾專橫勇敢;酋長沉默寡言剛正不阿,他們雖然各不同,但都積極樂觀,沉著冷靜,在危險的敵人中間機智周旋,讓觀眾們羨慕且佩服。這是國內為數不多從美國引進的電視劇,每集獨立成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驚心動魄,驚險刺激,引人入勝。在那個電視電影不多的年代裡,這部電視劇魅力指數應該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