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那麼「學術」的研究生:寫不好論文是因為志不在此嗎?

2020-12-23 新京報

這幾年,學位論文抄襲、作假事件從未遠離過網絡。比如,不同學校不同屆的學位論文雷同,連「致謝」部分也幾乎一樣。而更普遍的可能還是使用同義詞、改變句子結構等方法「打擦邊球」。

9月22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布《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學位論文作假行為作為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將學位論文作假作為信用記錄#也成為微博熱搜。

在微博熱搜中,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的介紹也引起討論。他提到,今年在學研究生將達到300萬人,中國已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伴隨著研究生招生數量增長的,是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問題頻頻爆出,演員翟天臨論文抄襲事件等新聞更是陸續引發熱議。不斷強化對學術不端的處理是提高研究生培養水平的必要之舉。

不過,在微博等社交媒體的討論中,除了對強化學術規範的支持之外,亦有許多其他值得思考的評論,如「除了學生,導師學術作假也應該同等對待」「每年太多人畢業,學的東西都差不多,都要寫畢業論文,都要求創新太難」等。這些討論指向了師生關係、學位論文如何創新、研究生的課程質量等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多個問題。作為論文指導教師的導師也擔心如果要求過嚴,會導致學生走向絕望,同時也有導師反而以此作為威脅學生的權力資源。這些問題同樣重要。

《四月物語》(1998)劇照。

撰文 | 劉亞光

不那麼「學術」的研究生

美國有一位程式設計師、博客作者叫保羅·格雷厄姆,他曾提出一個「學歷時代正在終結」的觀點。他認為,學歷在當今社會的一個核心作用是幫助企業在招聘人才時能快速地做出一個人才「預期」,即在無法判定一個人的具體能力的時候,用最高效的方式篩選出更大概率擁有更強能力的員工。

在他看來,學歷的這種為應聘者提供「預期證明」的作用在員工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大企業的招聘中體現得更為突出,而隨著創業公司和小企業的數量越來越多,學歷在招聘中發揮的作用將會慢慢被淡化,代表個人能力的「效能」將取代「文憑」成為應聘的核心競爭力。

電視劇《畢業時刻》(2011)劇照。

然而至少在當下的中國,情況似乎並不如格雷厄姆所述。隨著社會競爭的愈加激烈,「效能」確實開始越來越被重視,但各大用人單位似乎並沒有放鬆對學歷門檻的要求。根據智聯招聘2020年的調研,超過七成的企業提高了對員工崗位核心職責的要求,以此鞏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近6成企業提高了就業的學歷門檻。而2019年秋季求職指數也顯示,計算機軟體、網路遊戲佔據行業競爭指數的前列——這些行業恰恰也是格雷厄姆口中的「大公司」分布集中的行業。

如前所述,2020年,我們在學研究生超過300萬人,研究生的大規模擴招、市場的供需失衡使得企業無法放棄使用學歷門檻來快速完成人才預期的判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研究生們心態的微妙變化。

顧名思義,研究生教育最初的定位,是培養具有學術科研潛力的高素質人才。然而不論是從日常感受出發,還是翻閱近些年針對研究生讀研動機的各類調研,我們都能得出一個大致不會出錯的結論:至少從心態上,研究生變得越來越不「學術」了。

《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顯示,有55%的大學生考研的動機是就業前景好。而六年之後,2020年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提升就業和從業核心競爭力」的考研動機佔比最多,超過60%,而出於「對學術研究感興趣」而選擇讀研的學生比例僅僅在20%徘徊。

馬克斯·韋伯在1917年11月發表「科學作為天職」演講的慕尼黑斯坦尼克藝術廳。

在《學術與政治》中,馬克斯·韋伯曾經將學術研究比作一場「魯莽的賭博」,走上學術之路的人不僅需要忍受枯坐冷板凳的清苦,還需要面對各類可能導致自己心態失衡的風險與誘惑,走上學術道路的人需要「有最好的心態,並做最壞的打算」。然而,在當下成為一名研究生——一名名義上的「學術預備軍」——可能更多時候是出於「保險」。正如一則之前在豆瓣上流傳的段子說的一樣,「我現在選擇不讀研究生,反而說明我面對現實的能力比較強」。這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學術不端頻發的現象。在「剪刀加漿糊」式寫畢業論文依舊頻頻出現的當下,談「學術創新」似乎就顯得奢侈了。這也就不難理解在一條有關打擊學術不端的新聞下,受到更多熱議的反而是另一個話題:學位論文的「創新」。這同樣也是近年來教育部門嚴抓的有關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問題。「論文的選題都被前面的人寫爛了,為了避開查重句子才亂改,難道論文重點「本科論文要求寫創新點不是強人所難?」一類的評論都獲得了高贊,也反映出「論文創新」是絕大多數研究生面臨的難題。

「論文創新」令研究生們抓耳撓腮,在學術儲備不足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許多「強行創新」的情況,瀏覽許多高校教師的微博和豆瓣,都能看到對這類現象的吐槽:或是借用一個貌似新穎的理論框架去「裁剪」經驗事實,或是生造一個新的學術「概念」卻並無與既有學術譜系的有效對話。

在《社會學的想像力》中,C.賴特·米爾斯曾為我們描摹過真正「創新」的研究圖景:能理解歷史與個人的生活歷程,以及在社會中二者的前景。這樣的研究往往從獨特而鮮活的個人經驗出發,並最終能夠與個人身處時代的結構性問題相連接。這一要求無疑建立在研究者對「研究」一事擁有切實的關懷和興趣上,而在客觀上研究生學歷普遍貶值、主觀上研究生的心態出現轉變的大背景下,這顯然成為一個很高的要求。

《社會學的想像力》,[美] C.賴特·米爾斯 著,李康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魔鬼導師」或「放養導師」

黃燈在《我的二本學生》中曾如此描寫初到她所任教的二本院校的體驗:

「暑假備課期間,我終於明白,《經濟應用文寫作》是多麼乏味的一門課程。我腦中不停轉動『報告、請示、命令、決定、通告、公告、通報、批覆、會議紀要』這些毫無感情色彩的詞彙,這和我博士期間接觸到的『現代性、敘事學、解構、規訓、德希達、後現代狀態、韋伯、利奧塔、本質主義、啟蒙、自我認同、民族國家』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種是直接的、功利的、交易的知識傳達,一種是理論的、虛空的、邏輯的知識訓練。」

《我的二本學生》,黃燈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8月。

而就在近日,《三聯生活周刊》的一篇名為《績點為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的採訪引發了一波刷屏轉發。文中呈現的頂尖高校學生們「受困於績點」、偏愛選擇「分高、保險」的「水課」,乃至於很多人「即使按照高考的邏輯獲得了高績點,但專業水平卻是倒數」。黃燈筆下二本學生對知識「功利化」的接受,在某種程度上也出現在中國頂尖高校的學生身上:他們中的許多人用接受「報告、命令、通告」的方式,來理解「現代性」和「德希達」。而這也使得通過高績點獲得保研等繼續深造機會的學生,未必真正培養起了對理論的興趣。

在某種程度上,這同樣影響著他們面對學術論文的態度。《意見》也提及,「需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精準選拔人才,完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嚴格監管的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體系。」然而就採訪反映的現況來看,建立一個選拔出真正對學術有興趣的人才的制度,依然任重道遠。

不過,研究生不都志在學術未必是一個不好的現象。畢竟隨著社會的變遷,研究生教育會承擔不同的功能。關鍵在於,相關培養方案改革應該同時適應社會對研究生定位的多元化。如《意見》也指出,應該優化培養類型結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只有通過培養方案的合理化,才能讓「以學術為志業」的學生和志在就業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除了關於「論文創新」的煩惱,「將學位論文作假作為信用記錄」話題下被熱議的還包括導師。評論紛紛表示:「難道不該管管老師嗎?下梁不正的根本原因是上梁歪」「導師論文造假同樣應該嚴懲。」其實,不管是這次頒布出臺的《意見》,還是教育部門一直以來的要求,都在不斷強調導師責任,將學位論文作假納入信用記錄也不意味著忽視對導師的要求,但這些評論的背後反映出的情緒仍然值得重視。近年來校園中連連發生的研究生受到導師壓迫而選擇輕生的悲劇,在讓人扼腕嘆息之餘,也讓人對研究生導師的「權力」更敏感。而在各類媒體的報導中,我們同樣也能發現,這些評論中提及的「侵佔、剽竊學生成果」「搶第一作者」等現象,確實也是導致許多悲劇的重要原因。

豆瓣小組「今天被導師關愛了嗎」建立九個月,有三餘萬人加入。圖為回復較高的帖子。

動用手中權力給學生施加強壓的「魔鬼導師」自然受到廣泛的聲討,而另一種「放養」型的導師也同樣被評論吐槽。學生遭遇這一類導師的普遍性似乎也可以通過一個有趣的「窗口」得到觀察:畢業論文致謝。感謝還未出現的女朋友、回憶室友一起做過的糗事、羅列學校裡的風景和飯餐……隨著越來越多的論文致謝成為網紅段子,似乎在碩士論文裡細緻地談論導師或是學術前輩如何具體地影響了自己的學術生涯的致謝還是比較罕見的。雖說導師永遠是被放在論文致謝裡的第一個,但現在許多對導師的致謝也很像套了感謝語模板。

雖然說「致謝」談論學術以外的事輕鬆一下完全無可厚非,但這可能部分說明當下存在的部分導師的「放養」以及其與研究生之間聯繫淡漠的現實。網上甚至有人總結出《被導師放養必備生存指南》,生動刻畫了「被放養研究生」的「慘狀」:「導師很忙,明明近在眼前卻遙不可及,無緣相見;被放養者猶如身處孤島與冷宮,得不到導師的垂愛與指導;時刻在自由過頭的邊緣處試探,自律與放縱僅有一線之隔。」

然而,在擁有無限「權力」的形象之外,有的導師們也有自己的委屈和苦衷。對於評論中討論的「搶第一作者」等問題,部分高校教師也認為工作量的具體分配以及導師起到的作用需要視具體情況來評價,不可一概批評導師和學生共同署名的現象。而許多高校教師甚至自嘲成為了「高危群體」:對於本就對學術興趣寥寥的學生,如果管得太松,後果很可能是論文質量不達標。如果管得太嚴,又擔心學生不堪重負,導致不好的後果。尤其是一旦出了事被媒體曝光,輿論場天然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又會進一步強化導師的負面形象。

制度設計中邏輯一致的對導師的嚴格要求和導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在現實中有時卻會呈現出一種複雜難解的張力。對於研究生學習,導師的影響至關重要。在選拔制度和培養制度的完善之外,如何建立相關條例以明確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係,顯然也就成為對廣大研究生來說最為利益攸關也最令人感覺棘手的問題。

參考連結:

高校導師有話說:害群之馬是少數,不敢不讓學生畢業

https://www.sohu.com/a/227827069_665455

《2020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

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content02.html#sc_2_5

《被導師放養必備生存指南》

https://xw.qq.com/partner/standard/20200921A0EQA7/20200921A0EQA700?ADTAG=standard&pgv_ref=standard

畢業生考研動機調查:就業前景好佔55%

https://kaoyan.xdf.cn/201406/10059358.html

作者 | 劉亞光

編輯 | 羅東

校對 | 劉軍

相關焦點

  • 研究生第一篇學術論文常犯的9個問題!你中招了嗎?
    其實,關鍵詞是非常簡單的,把前言或者論文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實詞挑選出來即可,不需要太多,一般情況下,寫4、5個都會滿足要求。問題(3):前言引文不科學。國際學術論文,對引言其實是非常重視的。通常情況下,引言可以佔到論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比重。
  • 學術論文要怎麼寫?
    撰寫學術論文是求學生涯、職業晉升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必須要發表論文或者撰寫職稱論文。那學術論文要怎麼寫呢?我們按部分來進行講解。一、論文主旨:1. 撰寫論文貫穿於整個研究工作,論文工作與研究工作相對應2.
  • 學術論文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寫什麼和怎麼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研究生期間最重要的工作莫過於學位論文的撰寫,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還面臨著小論文的發表壓力。無論是幾十萬字的大論文,還是萬八千字的小論文,其實我們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只有兩個:寫什麼和怎麼寫。
  • 研究生如何確定論文主題?
    原題為:將學術融入生活———談研究生如何確定論文主題作者:劉老師談到研究生應該如何寫論文,我個人其實不太贊同研究生剛入校就興致勃勃地去寫論文,因為論文是我們研究的最終成果而並非研究的起點,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不能浮躁。
  • 美國研究生論文怎麼寫?
    研究生論文的特點Master Level的寫作意味著需要更詳細地解釋更複雜的想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刻意使用更複雜的句子來使你的文章看起來「更學術」。為了要確保文章內容能清晰地表達你的想法,成功地說服讀者,你就必須從基礎做起:完善的計劃、清晰的結構和謹慎使用引用格式。
  • 26歲研究生凌晨猝死:導師學術不端被罰,他重寫論文、延期畢業
    照此情況,李源的研究遠遠走在其他同學前面,似乎可以順利畢業。但2019年,他的研究生道路遭遇了變故。 2019年8月,李源對自己的期刊論文《西藏申扎縣馬躍鄉地區多尼組三段珊瑚的發現及地質意義》做最後修改,他告訴一位老師,「應該9月就可以發表了。」
  • @研究生畢業生 見到被你寫進論文致謝的他沒?
    @研究生畢業生 見到被你寫進論文致謝的他沒?已經上交了一份自己心中最贊的論文論文中除了嚴謹的數據精心打造的詞句還有一部分自由度高且柔軟那就是——致謝部分「感謝你最特別的方式,就是把你寫進我的畢業論文裡
  • 26歲研究生苦熬論文凌晨猝死 ,此前導師學術不端被罰,他重寫論文...
    死前的幾天,他多次跟家人提到,「9月18日要交論文」,或「9月18日有個很急的事」。  父親說,兒子的身體一直很好,2020年在家的8個月也沒生過病。但他的工作強度太大了。在此之前,李源忙碌了一年半寫完的論文,被導師宣布作廢。
  • 教育部又發新通知,研究生迎來好消息,畢業證不再和論文捆在一起
    「論文」是壓在所有研究生身上的一座大山 眾所周知,想要順利畢業「論文」是關鍵,很多學生因為不能發表論文導致延畢,還有些學生向期刊出版商購買版面,只為自己的論文能夠刊登,代寫論文、拼湊論文,成了研究生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 翟天臨,學術這事,演不了
    走一步錯一步,翟天臨工作室終於發聲了:論文寫了,還沒公開,將會由校方統一安排上傳到知網。但是,@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 則表示:對2018屆博士畢業要求是:不接受「用稿通知」。「蘿嚴肅」在諮詢了一位學霸後表示:一般發論文需要寫好了投遞給學術期刊,期刊編輯審核後會反饋是否錄用或者進一步修改,層層審核通過決定錄用了會給一個用稿通知,通常會有這個文章在什麼時候哪一期發表見刊。因為錄用通知給出後還有一段時間才會見刊,要求嚴格的學校規定必須見刊發表出來才行,這就是不接受用稿通知。
  • 還好看到這篇文章,我的研究生生涯才不迷茫!
    不要抱怨課程無聊,老師講的不好。讀到研究生,自學能力沒有的話不如退學。4. 研究生畢業不見得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是給能力強的人,不是給學歷高的人,見到nb的本科生,也要虛心學習。一、研究生期間應該做的事情1.
  • 經濟學院「導師有約」聚焦研究生學術科研方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子揚 楊棻 谷建欣)近日,經濟學院「導師有約」系列活動第一期——「研究生學術科研方法漫談」通過騰訊會議在線上開展。為幫助學院研究生明確科研方法,走好學術科研道路,本次活動特邀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文東偉教授,為研究生引領學術科研方向。
  • 法院學術論文到底怎麼寫? | 論文國賽筆記
    原創 廣州網際網路法院 廣州網際網路法院認真學習不停歇「國賽論文筆記」期期見第三期筆記分享依舊亮點十足不容錯過哦本期筆記整理自中山大學法學院謝進傑教授為廣州網際網路法院講授的論文寫作課程課程介紹謝進傑老師講述的論文寫作課程題目為《文語之數:如何寫一篇好的法院學術論文》課程主題「文語之數」取自:[漢]王充《論衡》:「二尺四寸,聖人文語,朝夕講習,義類所及,故可務知。」「文語」指精闢之言,「數」則指數理,事物內在的特徵與方法。
  • 你的畢業論文致謝詞寫了啥?復旦學子們這樣寫!
    因為有了您們的陪伴,再苦的日子都不覺得苦了,反而時常會被您們的溫暖所感動到!(微電子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 蔣西西)致恩親我要感謝我的家人,他們養育了我,同時也一直支持著我在學術與生活上不斷地進步,他們是我最愛的人,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陪伴是斷然不會有今天的我。
  • 論文寫作:研究生必不可少的一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邏輯:寫科技論文是八股,但不會寫,好成果也可能發路邊攤科技論文說簡單也簡單,因為多數文章的寫作套路都差不多。
  • 論文作廢研究生重寫猝死家中:好學生幹不過賴導師
    此前的2019年9月,他忙碌了一年半寫完的論文,被導師宣布作廢。按照導師要求,他花了三個月時間重寫了一篇,但還是不合要求,被告知準備延期畢業。此後8個月,李源都在老家苦苦熬論文。寫了很多次論文一直被斃,原因就在於李源的導師學術不端,由於他自己的行為,導致所有的實驗數據被作廢,那麼李源的論文自然也涼了。
  • 論文不知道寫什麼?8個步驟幫助你確定論文的題目
    6、還有其他限制嗎?一些學校或者學院將比其學校或者學院有更嚴格的要求,你可能只得到一個字數的限制或者一個論文提交的截止日期,或者你可能有一個主題和方法的限制列表來選擇,如果對你所要寫的論文方向有疑問,一定要問你的學院老師或者高年級學長。
  • 論文小白學術寫作實操手冊
    明確 寫作的目標和受眾,決定著我們怎麼去寫學術論文。 而大學中的學術論文一般都是已經給定明確要求的作業。 讀者,主要就是導師。
  • 苦惱學術論文語言表達?英文論文潤色——讓你的學術論文耳目一新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作者被外文期刊拒稿的原因中,因論文語言問題被拒佔到了近30%。對於英語非母語國家的學者來說,語言障礙是一條難逾越的鴻溝。中國作者寫出來的文章大多都有「中式英語」的痕跡。科研學者們耗時幾個月甚至數年的研究成果,如果僅僅因為文字表述不足而錯失發表在期刊雜誌上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對研究者的不公。文章語法錯誤、表達方式不清晰、邏輯混亂等問題是中國作者的通病,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情況下,想要提高論文的接受率就必須要在語言上過關。在這種情況下,尋求專業的潤色機構幫助是最有效的方式。
  • 如何確定學術論文題目
    有許多作者覺得寫論文難,主要難在無從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從哪個方面寫作,有些作者專業知識沒有系統的總結歸納,其實寫論文是一個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選題是寫出一篇優秀作品的開端,然而萬事開頭難,選擇一個科學合理,又具有研究價值的選題卻難住了不少人,學術論文千千萬,學者們研究的方向也有不少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