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兒園前一周,漾漾忽然發燒,上午還活蹦亂跳踢足球,中午額溫槍一測,已經38.4了。這位小朋友是耳溫槍的堅定牴觸者,完全不允許耳朵被靠近,考慮到紅外額溫槍測溫很粗糙,不知道體溫準確數字,我一下就很緊張。
可是她爸爸科學家先生拿手探了探,居然很淡定,只說了一句:沒關係。
到了晚上,小朋友睡著後,一度燒到39度2,我爬起來就想去打盆溫水,用溼毛巾物理降溫,科學家還是說:不用,不用,溫水擦額頭沒有必要。
想起藥箱裡還囤了一盒退燒貼,我問他:貼退燒貼嗎?
他居然有點生氣了:「不要貼退燒貼。你懂不懂科學啊?那些發燒的科普文章你仔細看過嗎?」
著名兒科醫生崔玉濤
我當然看過。我找出以前收藏的兒科醫生崔玉濤談寶寶發燒如何護理的文章,裡面主張溫熱毛巾擦身體、洗溫水澡,認為物理降溫是首選,還說可以用退燒貼。
著名兒科醫生裴洪崗
科學家隨即翻出了兒科醫生裴洪崗的幾篇長文:《退熱貼能退熱嗎?》、《退燒為什麼不要溫水擦澡?》、《孩子發燒首選物理降溫?》,裡面明確地說退熱貼沒有用,並且「只有當孩子不能吃退燒藥時,才可考慮選用溫水擦浴,或者當孩子非常難受,也就是發燒所帶來的不適已經大大超過了擦浴所引起的不適,才應該考慮加用」。
漾漾一夜安睡,第二天燒已退。我們觀察她精神狀態不錯,只是喉嚨不舒服。「估計是上呼吸道感染。」科學家判斷,沒有大問題,多喝水繼續觀察就好。
我們繼續討論,為什麼兩個著名兒科醫生對於發燒護理的說法不同、甚至相反?作為父母該怎麼判斷呢?
應該看信息的源頭。
嗯,在裴醫生的文章《孩子發燒首選物理降溫?》裡,詳細列出了7個信息來源,包括美國兒科學會旗下的科普網站、香港衛生署、英國NICE(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加拿大兒科醫生協會、《尼爾森兒科學》等等,道理也講得很詳細,讀完確實更有說服力。
漾漾很快痊癒,順利入園,已經在幼兒園度過了一周。本來這件事就過去了,沒想到我家較真兒的理工男卻沒有罷手——他直接跑去查國外醫學網站,看了一大堆一手英文資料,趕在出差之前,專門給我寫了一篇發燒科普文,他說這是給我的安心帖:「明白這些,下次漾漾發燒,你就不會再焦慮了。」
下面就是他的文章,我想也能幫到你,或許能讓你少幾個不眠之夜,護理髮燒時心裡更有底。
首先要明確一點,發燒本身不是病,只是一種症狀,大多數情況下這個症狀是表明身體裡出現了病菌感染現象,只要感染還在,發燒就沒那麼容易消退。
為什麼病菌感染會引起發燒?哈哈,這正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精妙之處。微生物對溫度都非常敏感,人的正常體溫在37℃左右,而引起感染的絕大多數病菌都非常喜歡這個溫度,因此當免疫系統察覺到有病菌入侵時,就會主動抬高體溫,讓這些病菌無所適從,降低其毒性和繁殖力,同時人體內的防禦機制被高溫加速,白細胞們像打了雞血一般,活動性和吞噬能力都大大提高,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之後,病菌被消滅殆盡,免疫系統重新將體溫調整回到正常水平。
這一戰術有如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周瑜也是先放一把大火,待敵軍自亂陣腳,再派大軍掩殺,同樣都是妙計。只是人體除了免疫系統之外,其他器官也是常年沐浴在37℃的體溫下,也不適應這突然升高的溫度,於是紛紛告病罷工,因此整個人也感覺犯困、厭食、乏力,只有等體溫回到正常值才能恢復活力,沒辦法,為了儘早剷除病菌,這點代價還是能受得了的。
那免疫系統是怎麼控制體溫的呢?眾所周知,人是恆溫動物,而維持標準體溫的中樞位於大腦中一個叫「下丘腦」的地方,當感覺到體溫低於標準溫度時,他就會控制身體產熱,比如打哆嗦就是在產熱,當感覺到體溫高於標準溫度時,他就會控制身體散熱,比如出汗。這套系統的運轉相當完美,以至於完全不需要主動意識的參與,當你冷得打顫或者熱得冒汗的時候,你還沒想到呢,他就已經幫你搞定了,你想忍都忍不住。
下丘腦
當免疫系統通知下丘腦的體溫中樞要抬升體溫時,他只需將標準溫度提高几度,然後這套恆溫系統就依照新的指示繼續運轉。
我們發燒時,往往穿得足夠多,卻還在不停的打冷顫,這正是因為標準溫度設得高了,體溫還沒達標呢。當體溫升到位後,雖然測量起來超過了37℃,病人本身卻感覺不冷不熱,剛剛好。
而當與病菌的戰鬥結束,免疫系統通知體溫中樞要恢復正常體溫時,他也只是將標準溫度重新調整回37℃,此時病人開始覺得有點熱了,恆溫系統於是開始散熱降溫,因此我們在病好退燒時,往往會忽然大汗淋漓,人瞬間感覺到一身輕鬆——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出汗帶走了病菌。其實是病菌被消滅乾淨後,身體在主動排汗降溫。
說到底,發燒只是身體免疫系統的一種應激反應,雖然發燒了肯定表示病了,但不必將發燒本身看得如洪水猛獸,也不必著急忙慌的趕緊將體溫降下來,而是要對身體的免疫系統給予充分的信任,相信大部分的情況下他都能從容應對。
體溫多少度就算發燒了呢?普遍認同的一種標準是:正常的體溫在36.5℃~37.5℃之間,測量部位以直腸溫度最準,口腔溫度稍低一點,耳溫和腋溫再稍低一點。額溫則不太準確,不過估計個大概範圍還是可以的。通常只要超過37.5℃,就可以判斷有發燒症狀了,超過38.5℃就可算是高燒。
孩子在運動過後、哭鬧之後體溫偏高,不要在這時測量。
不必糾結於到底哪種標準更合適,也不必糾結於到底哪種體溫計測量得更準,差那零點幾度不會有多大影響(家庭不建議使用老式水銀體溫計,是因為水銀有毒,摔碎有風險)。
高燒並不會對身體有實質性的損害,更不會「燒壞腦子」。所謂「燒壞腦子」的傳言,是出於對腦膜炎的恐懼,因為腦膜炎有一個症狀是高燒不退,但一定要注意,腦膜炎是伴隨其他症狀的,比如頭痛、嘔吐、精神萎靡,最終導致腦部受損的是引發腦膜炎的病毒、細菌,不是發燒。
實際上,即使不進行治療,發燒也極少發展到危險的程度,40.6℃以上的超高燒是很罕見的,而想要對大腦造成傷害,至少得燒到42℃以上。
因此,發燒時雖然要隨時測量體溫變化,但體溫本身的數值並不是那麼關鍵,發燒背後的疾病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
究竟什麼病會導致發燒呢?哇,這個問題的答案可多了去了,從最常見的感染來說,就有可能是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比如感冒、尿路感染、腦膜炎、瘧疾、闌尾炎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諸如脈管炎、藥物副作用、癌症等非感染因素。可以說從很輕微的病症一直到很嚴重的病症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因此發燒本身並不代表什麼。
成年人免疫功能較強,輕微一點的感染還沒成氣候就被幹掉了,無需使出發燒神技,而對於免疫功能較差的兒童來說,敏感的病菌種類很多,發燒就會很常見,據統計,醫院門診接待的兒童中,有1/3是發燒的。
正因為引起發燒的疾病非常多,因此從診斷的角度,要確定發燒背後的病因是相當複雜的,甚至還有一個專有名詞——「不明原因發燒」(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如果孩子出現發燒症狀,只能表示他病了,具體是什麼病還得看其他的症狀和檢驗結果。
既然發燒本身不是病,那麼僅僅針對體溫的各種治療手段都是治標不治本的,體溫降下來了不代表病就好了,只要體內真正的病灶不除,體溫中樞設定的標準溫度還是會偏高,最終還是會將體溫升回去。
很多流行漫畫在發燒病人頭上畫一個冰包,是不符合醫學原理的誤導
傳統的用涼水擦浴、冰敷等降溫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發燒的人升高的是體溫中樞設定的標準溫度,身體沒達到那個新標準之前,本來就感覺很冷了,再用涼水冰袋一激,更是雪上加霜。
用酒精擦浴更是萬萬不可,酒精會通過皮膚吸收,會容易造成酒精中毒。
溼毛巾敷額頭、溫水擦浴等方法似乎溫和一些,但本質上也是想通過蒸發散熱的方法來降溫,仔細想想,這不就相當於出汗嗎?這一招體溫中樞又不是不會,他本來就是想通過減少排汗來保持住體溫,沒想到外圍突然來了一層人造汗液,這不是幫倒忙嗎?從病人的角度,始終感覺身上涼颼颼的,反而不舒服。
《尼爾森兒科學》明確說物理降溫沒有效果,英國和加拿大的兒科指南都不推薦溫水擦浴,美國兒科學會也認為絕大部分情況下發燒不應該溫水擦浴,除非孩子對退燒藥不耐受或過敏。
連全身擦浴都沒有用,更不用說小小一塊退燒貼了。退燒貼本質就是一塊水凝膠,原理跟頭上敷溼毛巾一樣,既不能退燒,還可能導致過敏。
裴洪崗醫生說,各種網紅退燒貼只有一個作用:告訴別人,我孩子發燒了,請勿靠近!
也可能還有一個作用:拍照凹造型……
最重要的就是觀察,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如果孩子雖然發燒,但能吃能睡,玩起來活蹦亂跳,那就沒啥事。
另外要觀察孩子除了發燒之外還有哪些其他症狀,比如鼻塞、咳嗽、喉嚨疼、頭疼、肚子疼等等,以此來判斷病情。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症狀,必須馬上去醫院:
1、不到三個月的嬰兒,體溫高於38℃;
2、孩子精神狀態不好,對周圍事物表現淡漠,眼神呆滯、呼吸困難等;
3、孩子發燒的同時有頭痛、頸部僵硬、抽搐、喉嚨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反覆嘔吐、腹瀉等症狀;
4、2歲以下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持續是指吃退燒藥也無法降溫),2歲及2歲以上的寶寶持續發燒超過3天;
5、體溫反覆超過40℃;
6、尿量大幅度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
7、皮膚出現紫斑,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如果沒有出現上述症狀,大可不必慌張,多讓孩子休息,多喝水,提供充足的水分,如果不想吃飯,注意還要補充糖分和電解質,孩子覺得冷就加衣服,覺得熱就脫衣服,不用和其他人保持一致(標準體溫已經不一樣了)。
只要孩子精神狀態不錯,就不需要退燒。而如果孩子由於體溫過高,渾身難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那這樣硬扛著也不利於疾病的痊癒,畢竟免疫系統與病菌抗爭也是需要營養和能量的。
在孩子高燒超過39℃且感覺難受的情況下,退燒的最佳選擇是口服退燒藥。目前世衛組織推薦的兩種退燒藥是對乙醯氨基酚(常見商品有「泰諾林」或者「百服嚀」)和布洛芬(常見商品有「美林」),這兩種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的臨床使用,很安全的非處方退燒藥,只要嚴格按照說明書標註的劑量、時間間隔服用,副作用和風險都很小。
兩種藥的機理不太一樣,但都是直接作用於體溫中樞,讓標準體溫回到37℃,整個降溫過程是身體的恆溫系統自主調節的,因此是最「舒服」的退燒方法。相比較而言,對乙醯氨基酚更溫和些,布洛芬更強勁些,兩種藥都有些輕微的副作用,但只要不超量服用,都不會有問題。
有些著急的父母如果發現退燒效果不佳,會交替使用兩種退燒藥,這樣風險會加倍,其實沒什麼必要。
自主退燒時往往會出很多汗,因此注意補充水分就是必須的了。
重要的是要明白,即使是使用了退燒藥,同樣只是臨時降體溫,讓孩子舒服點,能吃點東西,睡個好覺,它並沒有治療發燒背後的疾病,因此體溫再次上升並不代表藥效不好,而是免疫系統在短暫的休養生息之後,再次提槍上陣殺敵。
如果孩子精神狀態恢復了,即使仍然在發燒,也不必繼續使用退燒藥了。如果孩子已經睡著,還把孩子叫起來吃退燒藥,這就完全是在折騰人了。
總之,發燒不是病,是正常的免疫反應,不用焦慮,不用糾結,孩子精神狀態最重要,實在難受就吃點退燒藥,多喝水,多休息,必要的時候去醫院,相信孩子的免疫系統一定會戰勝疾病,恢復健康。
參考資料: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發燒的生物學原理、進化和功能》(Fever: Its Biology, Evolution, and Function)
劍橋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臨床急診醫學簡介》(An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Emergency Medicine)
權威期刊《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美國兒科學會在線服務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在線服務
http://www.medlineplus.gov
Medscape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
KidsHealth
https://kidshealth.org
▶作者:魚鷹家的科學家,清華工科博士,科學迷,電影迷,音樂迷。利物浦骨灰級球迷。老婆封的「帶娃九段」
-End-
轉發、點讚、留言都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和支持。謝謝
也許你還有興趣讀讀科學家寫的這些:
地球上最聰明的頭腦裡想了些啥?其實你也能弄懂
或是我們之間的這些: